回覆列表
  • 1 # 愛尚文史

    周瑜是三國時期人傑,是東吳集團的第一代大都督,也是東吳的奠基者之一。自小霸王孫策被刺客暗殺後,周瑜獨自扛起了江東的軍國大事,曾兩救孫吳於水火之中,堪稱江東之國柱。為此,權母特令孫權以兄事周瑜。公元229年,孫權登基稱帝,褒讚有功之臣,唯獨將孫吳立國之功歸於周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周瑜在識人用人方面也頗有心得,其為孫權舉薦的人傑包括魯肅、甘寧等人。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士。因得龐德公盛讚“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而聞名於世。事實上龐統是德公的侄子,其少時樸鈍(即樸實而不聰敏,反應慢),因此不被世人看好。唯有德公頗重其才,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德公讓他去拜訪司馬微,司馬微深異其才說道“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稱龐統為南州士之冠冕——從此,天下便盛傳出“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言論。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病逝後,魯肅大力推薦龐統,因其數次輕慢周瑜,孫權大怒之下直言永不錄用此人。簡而言之,演義中的龐統有點瞧不上週瑜。正史中恰恰相反,吳國將領中最受龐統敬重的就是周瑜。自周瑜赤壁敗曹拿下荊州後,龐統便在其麾下擔任功曹,常常跟隨周瑜左右。後周瑜在行軍途中病逝,龐統親自送其靈柩還吳,而且結識了東吳名士陸勣、顧劭、全琮等人。原內容如下:

    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參考,《三國志·龐統傳》

    不過當年魯肅並沒有將其推薦給孫權,龐統送完周瑜的靈柩便返回了荊州。不久後荊州借給了劉備,龐統於是歸屬劉備的管轄範疇,由於其身份地位卑微,並不受劉備的重視。後得魯肅、諸葛亮力薦,才漸漸得到劉備的肯定。

    那麼!當年龐統也在吳國為官,周瑜為何舉薦魯肅不舉薦龐統呢?

    周瑜擔任居巢長的時候,魯肅慷慨解囊,贈給其一倉糧草解決軍資問題。周瑜隨孫策渡江作戰,魯肅又隨軍同行,其對周瑜以及孫吳的幫助不容忽視。換句話說,周瑜對魯肅的家世、品德、才能等都非常的瞭解。所以孫權執政不久,周瑜便向其舉薦了老友魯肅。

    公元208年,曹操舉兵南下,號稱八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在此期間魯肅忙的不亦樂乎。對內要助孫權堅定抵抗的信念,並勸其召回周瑜主持大局。對外則要拉攏劉備集團,勸說劉備、孫權促成了孫吳聯盟。如果說為此次戰役分配功勞,魯肅可能僅次於周瑜。這些周瑜都看在眼裡。為了東吳集團的前途考慮,周瑜臨死前舉薦魯肅為大都督的舉動合情合理。

    而龐統雖然有才,但是千里馬常有,只有被伯樂發掘,才能真正的體現它的價值。龐統的伯樂,顯然不會是周瑜。自周瑜擊敗曹仁拿下荊州後,龐統才歸為周瑜麾下。這段時間內,周瑜可謂是日理萬機,為東吳的前途廢寢忘食、日夜操勞,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二分天下”之計的籌劃上。而忽略了身邊的人才。

    因此!雖然周瑜有知人善任之才,但卻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發掘身邊的人才,入駐荊州後短短几個月,便因操勞過度而告別了人世間。孫權也因此失去了龐統這麼一位人傑的輔佐。

  • 2 # 立志成蟲

    《三國演義》裡,龐統儘管是天下聞名的“鳳雛”跟魯肅比,首先就是起點太低了。周瑜早年跟著孫策混的時候部隊缺糧,豪爽大度的富豪魯肅把家裡大部分的存糧給了周瑜,周瑜能不感激嗎?跟魯肅交往多了,又發現魯肅頭腦膽識一流,對魯肅當然更重視了,魯肅算不算是孫氏創業時的“原始股東”?偶像名將周瑜深受孫策孫權倚重,進入了核心權力層,孫策死後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周瑜掌握兵權,把魯肅推薦給了孫權。魯肅為孫權分析天下大勢並提出了未來的戰略規劃,以荊州得失為核心,就是“榻上策”,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有8年。孫權當時並不熱心,因為他剛接掌江東,首先的重點是保持安定穩固權力地位,不是不重視魯肅的規劃。劉表死後曹操南下,魯肅去劉備那裡為劉表弔喪,請諸葛亮來江東促成了孫劉聯盟,孫權肯定是同意的。由此可見,魯肅憑周瑜的關係和自身的本事應該也進入了孫權的核心權力層。龐統就差的太遠了,他為江東效力時可能孫權手下已經有完善的文武人才的班子了,龐統早年又沒能結交到周瑜這樣的“大樹”,儘管有魯肅的舉薦也很難引起關注。還有件事可以參照一下,赤壁之戰期間,孫權派諸葛瑾想把諸葛亮拉攏過來,諸葛亮不為所動,為什麼?諸葛亮投了孫權只是受重用的人“之一”,前面還有周瑜魯肅等人,為劉備效力當的是“之首”,所謂能“能賢亮而不能盡亮”。龐統在東吳的排名顯然不靠前,難有大的作為了

  • 3 # 清風醉史

    公元209年,周瑜攜赤壁大戰的勝勢,一舉攻佔南郡做了太守,徵辟龐統做了功曹為自己效力。在他臨終前,向孫權推薦了魯肅而對龐統隻字不提,大致有兩個原因:

    1、關係遠近。周瑜和魯肅相交莫逆,而與龐統雖有情誼,但主要還是上下級關係。

    2、魯肅的綜合能力要強於龐統,二人在孫權心中的地位也天差地別。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當時三國還未形成鼎足之勢,長江流域兩名著名謀士魯肅和龐統同在孫權勢力做官,但兩人的境遇卻大不相同。

    在周瑜病死後,為何孫權重用魯肅,而對龐統棄之如靴?我們透過正史來還原事情的真相!

    一、魯肅

    魯肅家室富足,在亂世大量賣出土地、施捨錢財、賙濟窮困、結交賢者。為此,深受百姓擁戴。

    周瑜時任居巢長(縣令),聞魯肅樂善好施之名,帶百人前來借糧,魯肅毫不猶豫,將家中一半餘糧大約三千斛米送給了周瑜。

    經此一事,周瑜認為魯肅有大胸懷,主動與他相交莫逆。

    公元198年,周瑜東渡長江,投奔小霸王孫策,魯肅與他同行。公元200年,孫權繼位。周瑜馬上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為輔佐之臣。

    孫權約見魯肅,二人初次見面相談甚歡,魯肅替其謀劃鼎足江東(相似與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計),以觀天下的大戰略。

    之後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劃,且深謀遠慮,漸漸得到孫權的重用。

    赤壁戰前,江東眾臣都勸孫權投降,只有魯肅主戰。後來,周瑜主掌戰事,孫權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軍師),幫助周瑜籌謀戰局,終於在赤壁大敗曹軍。孫權愈加倚重魯肅,把他稱作自己的鄧禹(東漢光武帝時第一功臣)。

    周瑜病重時,寫信給孫權交代後事,推薦魯肅代替自己。信中說:“魯肅的智謀才略足以勝任,請求起用他來接替我。我死後,就沒有什麼牽掛了。”孫權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至此成為孫權手下第一人。

    二、龐統

    《三國演義》裡編造龐統的相貌”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使得孫權見之不喜。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楊戲《季漢輔臣贊》裡記載龐統的相貌:軍師美至,雅氣曄曄。按照此說法龐統長得絕對不醜。

    既然不是樣貌的原因,周瑜不向孫權推薦龐統,大致有以下原因:

    1、龐統身在荊州,和當時的江東集團世家不是一個體系,很難在江東立足。

    2、周瑜認為江東文臣、謀士已經很多了(如魯肅、張昭、孫邵、顧雍等),不差龐統一人。在他看來,中庸之才如龐統,放棄也就放棄了,並不覺得可惜。3、龐統性格上好誇誇其談,相比性子沉穩的魯肅,並不被周瑜喜歡。

    歷史已過千年,史實的真相很多已被掩蓋。只能透過史書記載,做出大膽的推測。以上原因,大概就是周瑜看重魯肅而不推薦龐統的原因。

  • 4 # 細說簡史

    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周瑜這個人可以說是江東將領裡鐵桿的鷹派。西取巴蜀、兩分天下本來就是賭上東吳國運的一場豪賭,如果贏了南北割據或許可以和曹老闆一爭,如果輸了勢必吳國內部動盪。

    因此幾千年後對西取巴蜀能不能成功這件事也是眾說紛紜,有說能的有說不能。作為一個升斗小民以我的才智肯定無法判斷周公瑾在決定這條戰略時心裡究竟有幾分把握。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周瑜身故,他的這條戰略,東吳內部絕對沒有人能繼承並且堅定走下去。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周瑜臨終推薦魯肅根本的原因

    1、孫權打定主意要聯劉抗曹,是周瑜推薦魯肅的根本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我不知道在赤壁戰前,周瑜對聯合劉備一起對抗曹軍是什麼想法,按我的看法肯定是反對的,否則他不會對劉備如此傲慢,但孫權要聯,周瑜也無可奈何。而在赤壁戰後,周瑜又向孫權提出了軟禁劉備的計劃,再次遭到孫權的否決。

    2、所以可以看得出,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是非常強的。周瑜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而魯肅正是聯劉抗曹戰略的最有力支持者和最佳執行人,和劉備方的關係也最好,作為聯盟人是最合適的,可以說周瑜別無選擇。周瑜臨終推薦魯肅,可以說是對孫權聯劉抗曹戰略的妥協,也親手終結了自己二分天下的夢想。俗話說的叫“胳膊扭不過大腿”。

    3、不知道周瑜在寫遺書時是什麼心情,也許他想到了孫策臨終對孫權的囑託“保住江東是首要目標”,理解孫權穩妥的做法,畢竟這個做法雖然保守,卻是保住江東最安全的方法;也許他在遺憾江東從此將完全失去逐鹿天下的機會而只能偏安一方,沒有人知道。

    直接原因

    1、孫權當時對魯肅的器重已經超過了所有武將,包括周瑜在內,呂蒙和陸遜當時的受重視程度更是遠為不及。從赤壁之戰後孫權親自帶大批人用最高規格去迎接魯肅看,孫權當時簡直是把魯肅當做了赤壁之戰勝利的最大功臣,估計也是把聯劉戰略當成了對抗曹操的靈丹妙藥。或者再說得明白點,就算周瑜不推薦魯肅,孫權也會用魯肅來接替周瑜的位置。

    2、有了上面兩個原因,周瑜推薦魯肅是順水推舟的事情了,再加上一個私人原因:魯肅曾經對周瑜有借糧之恩,而周瑜是個非常重感情,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人,這三個原因加起來,周瑜推薦魯肅也不奇怪了。

    結語

    但不管有多少理由,不管孫權是什麼態度,我還是保持一種看法:周瑜推薦魯肅是錯誤的,他不應該向聯劉抗曹戰略妥協,而應該推薦呂蒙為自己的繼承人。最起碼,他可以什麼都不做,誰都不推薦,我始終認為,周瑜臨終推薦魯肅是他人生最大的敗筆。

  • 5 # EasyShare

    這個問題,你可以參考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不知道歷史上究竟是怎麼樣的,電視刻畫的,魯肅確實不如周公瑾,謀略與膽識,皆是如此,氣到他吐血的孔明,可以看出胸襟,談何留鳳雛??

  • 6 # 段輝時

    周瑜放棄傳統的原因有三:

    一,周瑜年輕,持才罔眾。

    周瑜與孫策是發小,交情深厚,兩家曾升堂拜母,互通有無。周瑜在江東可謂仕途一帆風順,他又自持才高,不是什麼人都能夠入得法眼,龐統雖在其屬下 ,周瑜並不是很待見他。

    二,江東多俊才。

    自古以來,江東得天地之靈氣,湖光山色秀甲天下,人才輩出。當時的東吳就有魯肅,諸葛瑾,呂蒙,陸遜等,龐統在東吳雖有才名,但並不出眾,也沒有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或非常有價值的謀略,大多屬於紙上談兵。或許龐統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以致周瑜沒有發現這塊璞玉。

    三,龐統性情古怪。

    龐統自持才高,不把周瑜放在眼裡,平常言語多也不敬,更不會獻媚去刻意討好周瑜,雖在周瑜帳下棲身,只是暫時的安身立命之計,非為久也。在當時,龐統的光茫並沒能蓋過魯肅,況且魯肅與周瑜的親密關係是龐統無法比擬的。

    基於以上原因,周瑜非龐統之伯樂也。

    魯肅曾舉薦龐統去見孫權,孫權問龐統:“汝平生所學,以何為主?”龐統曰:“不必拘執,隨機應變。”權曰:“公之才學,比公瑾何如?”統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孫權見他口氣狂妄,又輕周瑜,於是棄而不用。

    縱觀龐統一生,雖博學多才,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於管、樂,樞機可配於孫、吳;但由於他生得濃眉厥鼻,黑麵短髯,形容萎縮,一生命運多舛,好不容易得遇明主,大才未展,就早早地命喪於落鳳坡。

    惜哉,痛哉,出師未捷身先死。

  • 7 # 臨石觀海

    龐統曾在周瑜屬下為為官,為何周瑜最後看好魯肅而放棄龐統呢。

    對於周瑜為何看好魯肅而放棄龐統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魯肅雖是由周瑜引薦入的東吳,但他不是周瑜手下,是經過孫權面試,深受領導認可的中高層幹部,而至於龐統則是周瑜自己手下的人,屬於基層幹部,還未輪到上位的機會。不存在周瑜放棄龐統的情況。而是由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決定的。

    我們來說說魯肅與龐統在東吳的地位和影響力。

    魯肅在東吳的地位與影響力

    魯肅出身豪門,性格豪爽且多金,周瑜向他借糧,他二話不說,家中一半糧倉奉上,之後經周瑜引薦給孫權,榻上論策,為東吳謀劃了據江東,爭天下的戰略思想,當曹操揮師南下之時,也只有他與周瑜不讓孫權投降,之後聯劉抗曹,功不可沒。而當孫權登上帝王之位時,還對魯肅念念不忘。說魯子敬一直說我會有這麼一天,真是料事如神啊。

    魯肅對東吳的謀劃,一直影響著孫權的決策,因此周瑜死後,魯肅就當仁不讓的成為了都督之位的不二人選。

    而他與周瑜因為都是東吳方為數不多的進取派,所以惺惺相惜。

    龐統在東吳的地位和影響力

    龐統,年少時木訥,很多人都不瞭解他,不過在他二十歲時去拜見司馬徽後,交談過後,司馬徽很看好他,稱他為南州第一人,從此開始嶄露頭角。

    而周瑜當時就任南陽太守,而龐統是他手下的功曹,主管考核業績,相當於太守助理,可見兩人的關係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而之後龐統投奔劉備之後,劉備問龐統,當時自己入吳時,周瑜是不是想弄死自己,龐統說是的,可見龐統與周瑜應該是親近的。

    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三國志》

    而之後周瑜早逝,更是龐統將周瑜送回東吳的,更可見關係非同一般。

    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三國志》

    所以周瑜看好魯肅,放棄龐統的說法有待商榷。而魯肅接班周瑜的原因在於,在東吳,魯肅的地位和影響力遠高於龐統,一個已經大放異彩,一個還未登上舞臺。

    總結:綜上所述,魯肅與周瑜關係是好,龐統與周瑜關係也不差,而導致他們差距的是平臺,也不存在周瑜看好魯肅,放棄龐統。退一步講,也只能說是孫權看好魯肅,而龐統還未出頭,上司周瑜就死了,上位更加艱難,於是就改換門庭了。

  • 8 # 一年讀十本書

    龐統比較樸鈍,不是那種能馬上被人發現的人才

    《三國志》對龐統的描述是“少時樸鈍,未有識者”。說他年少的時候很質樸,看上去不是很機靈,所以沒有人看出他的才能。漢朝時期士族做官靠的是舉薦,如果你有才能,或者道德品質非常好,必須被別人發現你才能做官,所以“未有識者”是件很大的事情。所以龐統到了十八歲就去見當地著名的人物品鑑專家--司馬徽,龐統是襄陽人。龐統去的時候,司馬徽正爬在桑樹上摘桑葉,司馬徽見到來了這麼一個人,他也懶得從桑樹上下來,就在桑樹上跟龐統聊了起來。估計司馬徽看到龐統的外表覺得這個人一般,開始的打算是就在桑樹上應付一下,應該很快就應付完了不用下來。結果是司馬徽和龐統一個在樹上,一個在樹下聊了整整一天。司馬徽聊完之後的看法與龐統來之前截然相反,司馬徽認為龐統是當地無人能及的。插個題外話,新三國的龐統表情過於傲嬌了,龐統要是那麼牛氣哄哄的也不至於不被人發現。

    龐統在周瑜手下時間並不長,可能周瑜對他了解不多,也可能還沒有來得及舉薦給孫權

    龐統後來被徵召到本郡做功曹。本郡是哪個郡呢?龐統是襄陽人,他的本郡就是“南郡”,這一點從《後漢書》的地理志就可以知道。龐統在南郡做的“功曹”是什麼官呢?有人說功曹至少私人幕僚,其實不是,功曹也是拿漢朝俸祿的官員,只不過功曹屬於從官,不是主官。龐統應該擔任的是郡守的功曹,也就是郡守的從官。其實龐統在年齡上比周瑜還大兩歲,但是每個人的機遇是不一樣的,龐統就一直在做功曹。

    龐統擔任功曹的南郡,幾次變遷主人

    南郡原來屬於劉表,劉表死後,荊州投降了曹操,南郡也就歸屬於曹操。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大敗,留曹仁駐守南郡。劉備與周瑜一起攻打南郡的曹仁,南郡被攻破。曹操來了一手陰的,他以中央政府的名義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挑撥劉備和周瑜的關係。周瑜成了南郡太守,龐統也就成了周瑜的功曹。劉備向南進攻荊州的南部四郡並且得到了這四郡。公元210年,也就是龐統成為周瑜功曹的一年多之後,周瑜因病去世。這是劉備乘機向孫權借來了南郡,孫權因為剛剛失去了周瑜,急需得到援助,再加上魯肅的戰略建議就是聯合劉備,所以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這時南郡在劉備手裡,龐統也就在劉備手下了。而劉備只任命龐統做了一個縣令,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龐統不是那種能給人第一印象就很牛逼的人。這時魯肅寫信給劉備,說龐統做縣令可惜了,龐統是大才,應該做從事治中,或者別駕之類的官。諸葛亮也很清楚龐統的才能,也向劉備舉薦龐統,於是劉備這才認真跟龐統聊天,發現果然如魯肅和諸葛亮所言,於是任命龐統為軍師中郎將。

    周瑜與魯肅的關係,不是龐統能夠比的

    周瑜與魯肅認識的很早,而且友情非常深。《三國志》上描述的周瑜與孫策關係非常好,各自見過對方的父母,孫策娶大喬都不忘讓周瑜娶小喬。而與周瑜關係非常好的第二人就是魯肅,據說當年周瑜帶兵去見魯肅,因為魯肅在當地很有名,周瑜故意向魯肅借糧。魯肅家裡一共有三個大糧倉,魯肅聽到周瑜要借糧,毫不猶豫隨手一指說這一倉是你的了。周瑜與魯肅一見就非常合得來,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關係。魯肅為人的這種豪氣恐怕就是龐統所比不了的,另外龐統可能也沒有那麼富裕,人家魯肅在戰爭年代家裡還能有三個大糧倉,而且隨手一指就送出去三分之一。龐統家境應該沒有魯肅那麼好,言談也沒有那麼豪氣,所以不是那麼引人注目。龐統在周瑜手下帶的這段時間,周瑜是知道龐統有才能的,而且孫權也應該見過龐統,因為劉備後來從龐統那裡得知周瑜向孫權建議扣留劉備的事。而後來龐統送周瑜的棺槨回到東吳,孫權也沒有留下他。因為龐統這個人實在是需要坐下來深入瞭解才能發現的大才,平時放在人堆裡面估計不會被多看一眼。

  • 9 # 恬然滋味

    周瑜的人事安排周密而高明,大家不能體察他的微妙罷了。

    推薦魯肅接班,因為魯肅的人品能力資歷都足以勝任。魯肅忠厚恢宏有大志,魯肅版“隆中對”可是震驚了孫權的呦。魯肅力主抗曹,一直做為孫權的代表“贊軍校尉”協助周瑜戰鬥在軍事一線。孫權信任誰?魯肅。孫權疑忌誰?周瑜。特別在周瑜謀劃攻取四川之後,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其中孫權軍事能力是最弱的,而孫權本人也是“資歷尚淺”。周瑜逝世,孫權在悲痛之餘也長吁一口氣。周瑜的權利交給誰?唯一合適的人選就是魯肅。保薦魯肅為大都督是忠也是智。

    龐統扶周瑜靈柩回建業。這當然是周瑜的安排。這是無聲卻鄭重向孫權推薦龐統。

    有人說周瑜不識龐統瞧不上龐統這是不對的。歷來扶柩都是身份的體現。周瑜識才也惜才。

    把龐統和魯肅擺在同一個平臺也是不對的。龐統缺乏資歷、能力沒有體現,這個人幾乎也是個陌生人。軍中,譬如“吳下阿蒙”等也不會服他。

    甚至說,孫權後面都不願意用他。在關鍵的君王的信任方面差的太遠。

    還有一點,應該提出,江東和荊州是世仇。龐統不為孫權所喜,也不為孫權所信任,只有棄用。

  • 10 # 中州史話

    臨危託付

    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周瑜選擇魯肅的背景是在病危之時,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所以向孫權上疏交待後事。

    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

    周瑜推心置腹地向孫權說,現在的天下還是多事之秋,所以我一直都日夜擔憂,希望至尊你先考慮到危機,而後再去想享樂的事。現在我們和曹操為敵,梟雄劉備駐守在公安,緊鄰著我們的邊境,荊州的百姓還沒有完全歸服,需要一員良將來鎮守這裡。魯肅的智慧和謀略足以勝任,請讓他來代替我鎮守這裡,當我生命隕落的時候,我也就死而無憾了。隨後,孫權封魯肅為奮武校尉,代替周瑜領兵,屯兵江陵。

    周瑜此時推薦的人是要代替自己,保衛東吳的安危,責任很重,必須是信得過的良將才能夠勝任。從這個角度來看,魯肅肯定比龐統要更合適。

    綜合優勢

    論功績,魯肅有聯劉破曹的大功,而龐統剛剛歸附周瑜,寸功未建,當然不可能服眾。赤壁與曹操一戰,是關乎東吳生死存亡的,能夠獲得勝利最主要功績在周瑜和魯肅,這在整個東吳團隊裡都是沒有疑義的,孫權也以之為魯肅的二大長處之一,銘記一生。龐統此時不過是南郡的一個小小功曹,還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論名望,魯肅是元功重臣周瑜強烈舉薦的,要孫權好好重用他,成就功業,一定不能讓他走了。並且孫權和魯肅見面後,幾次會談都十分滿意,對魯肅的全據長江,以成帝業的宏偉構想十分贊同。即使是張昭幾次詆譭魯肅,說他年少為人粗心大意,不懂得謙虛,但是孫權卻不以為意,可見魯肅在東吳的地位已經非常穩固。龐統在荊州稍有名望,但在東吳卻還沒有什麼名聲,沒法和魯肅相提並論。

    論能力,赤壁之戰魯肅已經證明了自己。龐統年少時不為人知,二十歲時去見荊州名士司馬徽,從早上談論到晚上,司馬徽非常賞識他,從此之後才逐漸為人所知曉。後來龐統擔任了南郡的功曹,走入仕途,但是還並不很有名。至於在東吳,當然更沒有人多少知道他,直到周瑜死後,龐統去送喪,東吳人才漸漸知道他的名字。也就是這說,這時的龐統才能還沒有展現出來,龐統才能的彰顯,要等到後來劉備入川以後了。

    因此,綜合來看,周瑜這時選擇繼任者,只能從東吳現有的人才裡去挑,而魯肅是最合適的人選。

    魯肅相比其它人,還有一個加分項,就是與周瑜的關係。周瑜在做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長時,曾帶兵到魯肅的家裡求助軍糧。魯肅家裡有兩囤米,一囤三千斛,魯肅指著其中一囤送給周瑜。周瑜感嘆於魯肅的慷慨,知曉這個人非常奇特,於是和他相近,結下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一樣深厚的友情。後來魯肅跟隨同瑜投靠了孫權,在周瑜的力薦下也受到重用和禮遇。從年輕時周瑜和魯肅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周瑜相信他會和自己一樣忠心輔佐孫權,保衛東吳。

    退一步來說,即使不舉薦魯肅,最有可能代替周瑜的也是東吳的其他將領,而不是龐統。比如程普、黃蓋、呂蒙、甘寧等。程普、黃蓋都是早年追隨孫堅、孫策的元老功臣,有資歷,忠誠可靠,也有能力。赤壁之戰,周瑜是主將,程普是副將,黃蓋有獻火攻之計的功績,呂蒙、甘寧也開始嶄露頭角,在攻取江陵的戰鬥裡有上等的表現,所以代任者有可能是程普或者黃蓋。

    短暫的交集

    龐統曾在周瑜屬下為官,周瑜對他了解多少,真的是放棄龐統了嗎?

    當然,也並非如此。

    赤壁之戰發生於公元208年,之後周瑜用一年多時間才打下江陵郡,並且在戰鬥中負傷。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了,龐統是在周瑜打下江陵後才被任用的,算下來他們相處的時間非常短,只有不到一年時間。

    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由臥龍、鳳雛。——《襄陽記》

    周瑜在攻打江陵人戰鬥中就已負傷,接管江陵後也是邊養傷邊工作,對各項事務的管理也就難以全力以赴,對所屬人員的瞭解也就難以十分深入細緻。龐統本是郡功曹,轉投同瑜後仍然擔任功曹,還沒有什麼特別表現,也沒有特別的受到重用。僅憑龐統在荊州的聲望,是難以驟然交付大任的。

    不過龐統還是很快迎來了一個表現的機會,那就是周瑜死後龐統送喪到吳。這應該也是周瑜臨終的安排,說明周瑜還是很看重他的。藉著送喪的機會,龐統有機會見到孫權,接觸東吳的重要文臣和武將,有機會獲得升遷和重用。當辦完喪事返回的時候,東吳重臣陸績、顧劭、全琮都去送行,並且和龐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如果龐統選擇為東吳效力,顯然這些人肯定會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幫助龐統獲得更快的升遷。

    龐統的選擇

    亂世之中,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龐統法正傳》

    龐統西返之後,選擇了繼續留在荊州效力。其後,劉備借荊州,領荊州牧,龐統開始被任命為耒陽縣令,相當於從郡級的人事主管,調任縣裡的一把手,基本上是平級調動。

    後來寬厚的魯肅寫信給劉備,說一個縣令不能夠施展龐統的才華,要委任他別駕、治中方能施展他的才能。再加上諸葛亮的推薦,劉備便立刻面見龐統,交談之後非常器重他,任命他為治中從事。後來又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入川時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隨劉備入川。

    所以說,周瑜並沒有放棄龐統,而是給了他表現和上位的機會,反而是龐統放棄了周瑜,沒有選擇為孫權效力,而是繼續在荊州找尋機會。劉備新領荊州,百廢待興,正是招賢納士,大展拳腳的時候,而東吳則已相對穩固,文臣武將都人才濟濟,以龐統的才幹,如魯肅所言,在荊州才會有更好的表演舞臺。龐統選擇回荊州,也是正確的決定,遺憾的是中道隕命,未功成名就,流芳後世。

  • 11 # 歷史哨聲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龐統可以做軍師提出策略 但沒有治理能力

    這一點龐統自己也很清楚。《吳錄》記錄龐統在送周瑜遺體到吳時,曾經對顧劭如此說:

    “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治理你顧劭比我強,策略我龐統比你強。

    面對龐統的話,顧劭很是佩服:

    “劭安其言而親之。”

    顯然魯肅也認同龐統沒有治理能力而有策略能力。魯肅向劉備推舉龐統時就說:

    “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百里才,即縣治理能力,治中、別駕職責類似謀士。

    周瑜為什麼推舉魯肅而不推舉龐統

    1、魯肅是周瑜好友可以信任,龐統還需要觀察;

    2、周瑜推舉魯肅是看重魯肅的治理能力,意圖讓劉備無力在荊州立足。

    周瑜和魯肅在看待劉備的問題上是完全相反的態度:

    周瑜一心要削弱劉備,不給劉備一丁點崛起的機會;魯肅則是要扶持劉備,意圖用劉備來阻擋曹操。

    簡單說,周瑜堅持和曹操單打獨鬥,魯肅認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赤壁之戰,周瑜奪取江陵後,在劉備去見孫權時,就建議孫權把劉備扣押在吳而讓關羽、張飛留在荊州,不給劉關張三人共聚一地: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周瑜病死前推舉魯肅的話中可以看出,周瑜推舉魯肅目的在於讓魯肅壓縮劉備的立足空間:

    “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這裡可以看出,周瑜看重的是魯肅的治理能力:“鎮撫之”。

    這裡可以看出,當時,不管是借荊州的劉備,還是孫權,都面臨著鎮撫百姓的壓力。不管是劉備,還是孫權,都需要對方,並非劉備單方面需要孫權。

    因此,魯肅扶持劉備的策略,不能說有錯。如果按照周瑜的計策,從江陵進攻劉璋的蜀,雖然有成功的機會,但即便成功,必定會出現劉備襲擊江陵把東吳的巴蜀隔開,進而或是東沿江而下奪取江東,或是西逆流而上奪取巴蜀。

    一旦孫劉不和,曹操必定南下,或滅孫權,或滅劉備。

    周瑜的長處是軍事,魯肅的長處是合縱。二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這才有周瑜一心削弱劉備,魯肅一心扶持劉備。

  • 12 # 方圓論壇

    最早開始龐統其實也並不為人所關注。而且龐統也沒有什麼年少成名這麼一說。直到二十歲的時候,龐統因為去拜見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時候,在和司馬懿進行了一系列的交談之後。司馬徽才發現龐統有大才。所以之後司馬徽對外人評價龐統說道“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媲美”。正因為有了司馬徽的評價,龐統這才開始被人所熟知。後來被徵召為郡內功曹。從這時起龐統就開始跟隨周瑜了。

    但龐統跟隨周瑜後卻並沒有受到重用。龐統除了為郡守、縣令等主要佐吏考察記錄業績之外,就再也沒有負責其他具體事務。那為什麼周瑜沒有重用龐統呢?原因就是因為當時龐統並沒有展現出什麼特別出色的才能。原來龐統最初開始並沒有專營某一方面,或者出謀劃策之類的。最早開始龐統是以點評他人才被人所認同的。就和東漢末年著名的點評家許劭兄弟一樣。龐統最初也是以評價別人為主。但他的影響力自然遠遠不如許劭兄弟的月旦評。也正因為龐統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成績以及能力表現。周瑜也自然不會重用龐統。

    瞭解三國曆史的人朋友都知道,龐統真正名揚天下是從投奔劉備之後也實現的。也就是說在投奔劉備之前,龐統雖有虛名,但並沒有符合其名聲的能力體現。再加上龐統也非出身什麼名門望族。這樣普通的人怎麼可能引起周瑜的主意呢?但魯肅就不同了。一方面魯肅出身豪族,而且頗有仗義疏財之名。江湖上魯肅之名叫的也很響。在周瑜擔任巢長的時候,曾經因為缺糧前去拜見魯肅請求援助糧食。魯肅家中本來只有兩大倉糧食,但魯肅見周瑜求助毫不猶豫的把其中一倉糧食送給了周瑜。周瑜深受感動之外又覺得魯肅為人豪放不拘小節。所以兩人就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後來天下大亂,魯肅家鄉也遭受了戰亂的波及。所以魯肅投靠到袁術的帳下。但魯肅看到袁術不是能成事之人。所以後來又棄袁術選擇去投靠周瑜。周瑜見到魯肅來投奔自己也十分的高興。兩人交換意見之後覺得亂世之中正是大丈夫該縱橫天下的時候。所以魯肅把家人安排在曲阿和周瑜一起前去投奔孫策。孫策和周瑜本來就是兄弟。魯肅一方面有周瑜的推薦。另一方面魯肅本身能力也不弱而且也頗受孫策喜歡。所以魯肅就此加入了孫策陣營。之後魯肅和周瑜,一人從文一人從武輔佐孫策。孫策死後周瑜任然力薦孫權重用魯肅。這個時候周瑜絕不是因為私情而推舉的魯肅而是因為共事那麼久之後周瑜深知魯肅能力過人。所以才推薦的魯肅。而魯肅也沒有讓周瑜失望。一度魯肅都是東吳的國之柱石。也同樣證明了周瑜的選擇沒有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月8日婦女節,送什麼禮物給她最能讓她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