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薄荷糖

    作者的說法說不通啊!如果是大陸和臺灣開放把香港比下去了,也就是說香港的電影水準沒啥變化,只是大陸和臺灣的水準超過了香港,所以顯得香港落後了!

    實際情況確是:香港電影沒落了,大陸中國產電影依舊很垃圾啊,爛片無數!

    不過,電影市場確實發展很快,世界第二!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我覺得是:

    1、製造香港特色電影的土壤沒了。

    2、香港作為東亞自由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如以前了!

    3、香港經濟繁榮度不如以前,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了。

    4、老一代最優秀的電影、電視人去世了,沒有新的、足夠優秀的新鮮血液補充進來。

    5、現在的娛樂多元化,選擇的餘地太多。香港特色吸引力下降!

    6、香港電視、電影的特色,其核心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50、60、70三代電視電影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的佼佼者。現在,民族主、自由、解放自我、凸顯個性的文化才是主流。本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沒落!

    就這些吧!

  • 2 # 凡凡142969624

    香港電影的沒落原因很多,第一點與大陸電影的崛起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點就是人才的沒落,想當年幾大電視臺為香港電影輸送大量的人才,現在人才明顯斷檔。

    第三點就是過度的商業化,造成了大批粗製濫造的影片,拉低了香港電影的含金量。

    第四點本人感覺最重要,知名演員的過度使用,先說說成龍,成龍本身天份並不高,靠著敢拼,勇猛,闖出了一片天地。但是人畢竟會老,這幾年演的片子慘不忍睹,為什麼不退居幕後,提攜新人。在這一點上我感覺周星馳是有大智慧的。

    周星馳是演喜劇的,明顯比成龍這種動作片演員能演的更久,但周星馳急流勇退了,他明白什麼是對香港電影更好。

    還有王晶對發哥的使用,簡直就是糟蹋發哥的人氣。來大陸圈錢的。這樣的香港電影還有什麼前途。

  • 3 # 過隙影74955331

    原因很簡單 群眾的眼睛是 雪亮的 香港彈丸之地 沒祖國後盾強大的支援 早在98金融危機就倒了 靠著祖國 某些人還罵著祖國 香港不缺有實力的導演 有實力的演員 多拍點像戰狼一樣 主旋律愛國的電影 祖國觀眾會去電影院支援的

  • 4 # lsh96121

    首先香港電影當年的繁榮,是有大量優秀的從業人員,從美、歐回來的,以及本土打造的。而現在人才都紛紛轉戰好萊塢或北上大陸,願意留守的不多了。

    其次當年的民眾除了電影沒多少休閒娛樂專案,現在的民眾可玩的多了。

    第三當年經濟起飛和高速發展階段的香港,有足夠資本投入到電影行業。而現在大陸發展起來了,需要資本投入的電影行業自然北上尋找大陸金主了。

    第四如今中國大陸的電影市場異常繁榮,也導致大陸的電影行業迅猛發展。而香港彈丸之地,市場規模小,如果不北上和大陸電影行業合作,可發展空間太小。

    第五其實也跟電影行業本身的發展規律有關。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有起有落的。80/90年代本來就是全世界電影行業的一個發展高峰,無論是美國電影、歐洲電影、前蘇聯電影、香港電影,包括中國內地電影,都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甚至偉大的電影。而近些年,電影行業無疑進入了一個平淡期,全世界出產的優秀電影數量和質量都在減少和降低,香港如此,美國歐洲也如此,全世界都如此。所以香港電影不是特例。

    最後兩點。一,我覺得香港電影沒有沒落,而是進入了一個轉折發展期。當年的香港電影,只有香港這麼一個彈丸之地,便能創造那樣的輝煌,現在,有了大陸的投資、大陸的更廣闊的市場、和大陸電影圈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我相信香港電影的可發展空間更大了。

    二,我覺得我們眼光要再寬廣些、長遠些,香港電影是華語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著眼於整個華語電影的繁榮和發展,因此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內地電影,要相互不分彼此,相互加強交流和合作,而不要局囿於舊觀念中。

  • 5 # 闊魚

    做為迴歸的延續,香港電影這個概念肯定是要消失的,中國會有北京電影、上海電影、東北電影嗎?肯定不會。

    現在人們懷疑香港電影,一是中國產片市場不規範,難以看到密集好片吧了。

  • 6 # 迷妹談影視

    時代不一樣了,香港電影也青黃不接了,老的導演、演員,生產作品的效率其實不一定減少,熒幕上還是很多老面孔,有票房號召力的就那麼一些人,年輕導演和演員的作品沒有跟上。

  • 7 # 一滴入魂AAA

    算不上沒落吧,只是隨著發展,拍攝的題材有點走向一條比較窄的道路上了!越來越多的話題有點敏銳,而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眾口難調是不可避免的!好電影一直都不缺!就看你我是怎麼對好電影進行評價了,國內的市場對好電影的評價與票房掛起了直接的勾。

  • 8 # 一隻獨秀三十載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號稱“東方好萊塢”。功夫片、警匪片,無厘頭喜劇片,殭屍恐怖片等等在整個亞洲市場都有巨大影響力。但是,隨著香港的迴歸進入新世紀,香港電影沒落了!其沒落的原因主要的三點。

    一、明星斷代,青黃不接。

    這麼多年來,我們熟悉香港演員還是成龍、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梁家輝,劉德華等人,這些人都50多甚至60多歲了。細想一下,年輕一代我們叫的上名字的也就古天樂,余文樂,謝霆鋒等幾個,可是他們也都40多歲了。明星的斷代,青黃不接,香港電影註定沒落。

    二、電影人才流失,沒有創新。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大量的導演,製片,電影專業人才從國外學成回到香港,香港電影形式層出不窮,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然而,現如今的香港電影毫無創新,依然走以前的老套路,造成大眾的審美疲勞。大量電影人才被好萊塢挖走,被內地挖來。固步自封,沒有創新,人才外流,香港電影註定沒落!

    三、市場體量太小。

    進入新世紀,隨著內地經濟的崛起,內地電影產業的也在飛速發展,出現了合拍片,合拍片當然兼具不同的地區風格,從而讓原汁原味的港產片失去生存的土壤。近些年,內地經濟更是飛速發展,相比之下,香港彈丸之地,體量太小,港片沒落就是註定之路!

    無論香港電影今後會走向何種的地步,但存在我們心中的香港黃金時代電影永遠輝煌!

  • 9 # 大千發掘

    世間萬物沒有長盛不衰的,事物有輝煌巔峰,同樣就有低谷沒落。我們一代深深記憶的香港電影也不例外。

    現在來看,1992年香港電影是公認的巔峰頂點,從那以後開始下滑,但整個90年代和80年代依然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期。

    香港電影的沒落,其實是多方面因素。

    1、市場。香港的市場太小,以前的票房冠軍才幾千萬港幣。大陸市場崛起以後,導演們分分北上找出路,因此現在香港本土電影已經寥寥無幾。

    2、導演。剛說導演都北上了,以前在香港的導演方式肯定發生了變化,也就沒有了港片原來的味道。只能說這是大陸電影,香港導演。徐克就是個典型。

    3、演員。香港演員斷層比想象中嚴重得多,幾乎沒有看到可圈可點的後起之秀和接班人。

    4、外部衝擊。以前香港電影除了在大陸臺灣,在東南亞,日本,南韓也都有廣闊市場。2000年以後南韓電影已經興起,也會有所衝擊。

    5、題材。以前香港電影可以說題材五花八門,各領風騷。但題材拍來拍去就那麼多,而且97年後畢竟題材會受一些影響。

    即使現在沒有了香港電影的輝煌,它依然是我們708090後最美好的記憶。有句話說得好,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 10 # 令狐伯光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迴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駭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臺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麼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杰,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迴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麼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杰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五是歷史大背景的原因,雖然大陸文化產業問題諸多,但是大勢所趨,已然無法逆轉。

    香港本土隨著巨星去好萊塢,老去的老去,精英人才北上的北上,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資本又撐不起大片投資。自然而然會隨著大陸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影視市場消費越來越高流走。

    這個趨勢便如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而走,毫不留情的碾壓過前面阻擋的一切。從華語文化方面上講,香港電影如此,臺灣的影視音樂又何償不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級建造師房建和市政專業,29歲,在國企做專案安全總監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