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城長爬雞小帶丫俺G0
-
2 # 石頭說歷史
曹操有25個兒子,這項資料三國第一,完爆孫權(7個兒子)和劉備(3個兒子)。這麼多兒子,到底該把王位傳給誰,成了曹操不得不考慮的事情。最後曹操為何要從25個孩子之中選擇曹丕作為接班人呢?石頭就來說說看。一、長子先死。按漢朝的傳統,長子有優先繼承權。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曹丕只是老二,曹操的長子是曹昂。曹昂,字子修,劉夫人所生,由丁夫人養育。曹昂行事果敢,為人謙遜,深受曹操喜愛。其年齡不詳,但至少比曹丕年長十歲。二十歲舉孝廉。197年,隨曹操出征張繡,為掩護曹操和典韋戰死於宛城。曹操對曹昂的死很內疚,晚年時因為把丁夫人埋葬在許都,還為此擔心在九泉下如何面對曹昂的質問。假如曹昂不死,接班曹操的很有可能就是他了,也就沒老二曹丕什麼事情了。二、子以母貴。曹昂死了,曹丕就成了兄弟之中年最年長的人了。但是,光有年齡還不夠,還得看母親的身份,如果是嫡長子,曹丕就更保險了。曹丕的生母是卞皇后,生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卞皇后歌妓出生,地位一般,早先受到丁夫人的冷落。丁夫人被廢后,卞皇后被扶正,曹操還把年幼而失去生母的兒女們交給卞皇后扶養,卞皇后視同己出,曹操對此很滿意。曹丕被確立為接班人後,許多人向她祝賀,但她表現的異常冷靜。219年,曹操冊封她為王后,曹丕也就成了嫡長子,接班更順理成章。曹操選曹丕,和卞皇后不無關係。
三、奪嫡勝出。曹操喜歡卞夫人,只是把選擇範圍圈定在了卞夫人四個兒子之內。這四人中老四曹熊體弱多病,早早去世;老二曹彰性格剛烈,並不適合治理國家。曹操中意的就是曹丕和曹植兩人,而兩人身邊也聚集了一幫人,展開了鬥爭。曹植雖然文采斐然,風流倜儻,但恃才放曠,多次飲酒誤事,甚至擅闖司馬門,惹的曹操很生氣。曹植的黨羽像楊修、丁儀這些人能力則不足。曹丕文武兼備,為人低調謹慎,又得到了司馬懿、陳群、賈詡等人的鼎力支援,曹操選曹丕也是看中了這點,有人支援,這位置才穩固,所以最終選擇了曹丕作為接班人。
-
3 # 毛劍傑
曹操諸子,曹昂最長,不幸早早戰死。曹衝最慧,而且天性仁厚,不幸十三歲患病夭折。曹操本有立曹衝之意,這時只好從曹丕和曹植兄弟中考慮了。
論文采風流,曹植勝過曹丕,十幾歲時作辭賦數十萬言,並寫的一手絕妙文章。相比之下,曹丕雖然也是大才,但比起曹植來還是顯得遜色了。
然而曹丕為長,按照宗法制度,曹丕擁有嫡長子的繼承合法性。因此曹操雖然喜歡曹植更多些,但要明確立曹植為儲,還是猶豫了很久。
曹丕深知父親偏愛弟弟曹植,因此越發規正行為,對父親恭敬孝順,對外謙虛謹慎,廣交良朋,用盡力氣刷好感。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曹植當場口誦一文,預祝曹操凱旋歸來,一時口拙的曹丕急的不行,幸得幕僚吳質在一旁提醒他,裝哭。於是曹丕哭著向父王拜別,曹操看曹丕如此孝心可嘉,感動得不行。
幾番猶豫不決後,曹操嘗試用密函,向大臣們瞭解對兩位兒子的印象,結果是,陳群、賈逵、華歆等人都反對曹植,主張立曹丕;作為當時高門大族領袖之一的崔琰(清河崔氏),乃是曹植的侄岳父,卻公開回答:“按照《春秋》大義,法定繼承人應屬於長子。而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愛、孝順、聰明,應該繼承正統,我誓死維護這項原則。”
可見,擁有正統合法性的曹丕,並沒有絕對的劣勢。漸漸地,大臣們圍繞曹植和曹丕分成了兩個集團,曹丕黨有桓階、司馬懿、陳群、邢頤、吳質、賈詡等,曹植黨有丁廙、丁儀、楊修、孔桂、楊俊等人,雙方各自結黨,各出奇謀互相算計傾軋。曹植黨的核心,則是楊修。
但在看起來贏面甚大的情況下,曹植卻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爛了。曹植秉性浪蕩不羈,任性而為,尤其是喝酒沒有節制。兩次致命錯誤,都是喝酒誤事。
但因為曹植行為任性,平時不注意節制自己,而且還醉酒擅闖司馬門,終為曹操所不悅。
一是擅闖司馬門事件。某日曹植與好友駕車飛馳於洛陽大街,車子經過東漢王宮時,曹植竟下令開啟司馬門——司馬門為王宮外門,宮牆內有司馬官守衛,所以叫司馬門,乃是皇帝出入的專用門,平時不開。漢獻帝雖早已遷往許都,但畢竟還是皇帝。司馬官阻擋,被曹植厲聲呵斥,於是破天荒打開了司馬門。
此事令曹操大為光火。因為這很容易被人解讀為曹氏有篡位野心,曹操本人都從來沒有逾越過這個禁忌。這件事讓曹操在政治上極為被動,幾天寢食難安。最終把管司馬門的官員定了死罪,接著,又發話公開表達了對曹植強烈的失望。從此,曹操對曹植寵愛日漸減退。
不久,曹操又發現,他考較曹植的很多問題,系楊修代筆,這讓曹操更加惱火。很快找了個理由殺掉了楊修,對曹植則更加疏遠了。
最後,建安二十四年,曹仁在樊城被關羽包圍,曹操令曹植急速帶兵前往營救,此時仍然是想給曹植機會的,不曾想,曹植竟然酒醉誤了出發日期(一說是被曹丕存心灌醉),無奈之下,曹操只好改派徐晃前往。
至此,在曹操心目中,曹植已經徹底失去了繼承大業的可能性。
-
4 #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曹操為什麼要把王位傳給曹丕?我認為有三點:制度、格局和天意。先說制度。漢制王位傳嫡傳長。雖然說曹丕在曹操25個兒子當中不是最大的,可人家排名老二啊。老大曹昂老早就戰死了,還有一點曹昂雖是長子,但不是嫡出的。再來說嫡出吧。曹丕的生母后來被冊封為王后。和曹丕一母所生的共四個兒子:丕植彰熊。也就是說只有這四個才有可能繼承王位。
再來說格局,也就是個人魅力和才華。在上述四人中曹熊體弱多病,根本就沒實力來爭奪王位。曹彰是個武夫,帶兵打仗還行。剩下也就只有曹植和曹丕有一拼。但曹植雖然說才華出眾,但卻是文藝青年,而且性格孤傲,一場“擅闖司馬門”的鬧劇很是讓曹操顏面掃地。而曹植則不然。不僅有才華,關鍵還善偽裝,懂政治權謀。
我為何還要說是天意?其實論曹操個人喜歡程度,曹昂是深得王意。可偏偏因為自己好色,宛城一役,折殺典韋和曹昂,曹操是後悔莫及。曹昂可是長子啊!至於嫡不嫡出,還不是人家老曹一個人說了算。你說這不是天意又是什麼呢?
-
5 # 歷史回來了
最最開始的時候,曹操長子曹昂是最好的王位繼承人選。可惜,曹昂在宛城之戰中,為了保護曹操而死於亂軍之中。
之後,最有可能得到曹操王位的就是曹植了,曹植不但聰穎而且為人寬厚仁慈。但是,在一次重要軍事任務前一天,曹丕設計灌醉了曹植,導致曹植沒能成行。於是,曹操對曹植大為失望,漸漸地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就下降了。
而曹丕是性格和行事風格上最像曹操的。沒有了曹昂,阻止了曹植,剩下的自然就輪到曹丕了。當然,曹丕自己也是一直在努力成為王位繼承人的,自己也是有資格夠實力成為繼承人的。
-
6 # 亮月半
曹操爭戰幾十年,官至幾錫王,位高權尊,然而仍忌人言,對謀士荀彧,荀攸,程昱之言反對他稱帝之心,是忌而憚,雖然間接殺了荀彧,死了荀攸,仍未敢。說明曹操有膽子小的一面,怕世人之語。終未稱帝。而曹丕與出爭,袁紹父子俱敗,他先去袁府,看甄宓美敢向曹操要。這一點曹操是欣賞的,他沒有越上之能。對於奪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他不希望落於別人之手。曹植不具這個能力,而曹丕能奪過來,擁有勝利成果,曹氏天下。戰爭苦心,爭雄之心沒算白廢。
-
7 # 婉兒動物原創影片
曹操子女眾多,據記載,曹操一生光是兒子,就養育了25位之多。,曹操死後,繼承王位的不是長子曹昂,不是武藝過人的三子曹彰,不是才高八斗的四子曹植,也不是智謀超群的五子曹衝,而是各方面都不如他們的曹丕?
曹昂是曹操長子,但不是正室丁夫人所生,而是偏房劉夫人所生,算是庶長子。只是劉夫人早亡,由丁夫人養大。對於這個不是自己所生的孩子,丁夫人沒有歧視,當做親生兒子撫養。曹昂聰明伶俐,性情謙和,深得曹操喜愛。197年,曹操遭到張繡大軍伏擊,危在旦夕。曹昂將自己戰馬讓給曹操,讓他殺出重圍。自己卻和典韋、曹安民一同戰死於宛城。
曹彰是曹操諸子中武藝最高的。他自小就不愛讀書,立志學習衛青、霍去病,“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曹操曾經問諸子的愛好,長大了做什麼。曹彰大聲回答:“好為將。”曹操又問:“為將奈何?”曹彰回答:“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曹操聞言大笑。曹彰長大後果然成為一名驍勇之將,戰功累累,曹操頗為他自豪。
曹植在曹操諸子中知名度極高,七步成詩的典故,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才高八斗的文學才華。曹植性格坦率自然,不加掩飾,很符合曹操的調性。從本質上講,曹操也是一位放蕩不羈的風流才子。同時,曹植身邊吸引了丁儀、丁廙、楊修等等謀士,很有實力。因此,曹操在很長的時間內,也在選擇曹植還是選擇曹丕作為繼承人焦頭爛額。
曹衝是我們很早就熟悉的一位天才人物。據稱,他6歲時,就想出了用大船秤象的妙計,讓曹操佩服得不得了。曹衝少年時代,常常為犯過錯的吏役陳說,“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曹操也一度有讓人繼承大業的想法。
曹丕不是長子,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智不如曹衝,這大抵是不錯的。他的優勢在於綜合條件比上面幾位更佳。
曹丕雖然不是長子,但他是繼位正室卞夫人所生,屬於嫡長子。按照古代確立繼承人的法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說,就算曹昂沒有戰死,在確立繼承人方面,他也是排在曹丕之後的。
曹丕武藝當然趕不上曹彰,文采趕不上曹植,但他也算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綜合素質明顯高於曹彰和曹植。
很多人不喜歡曹丕,多半是因為“七步成詩”傳說中逼迫曹植。兄弟殘殺讓人感嘆不已。有沒有“七步成詩”姑且不論,事實上曹丕最終沒有殺掉曹植。他在繼承王位後,兄弟們一個沒殺,一律予以優厚待遇。
-
8 # 老梁說歷史
曹操為什麼把皇位傳給了曹丕?曹操:沒有辦法了呀!
曹丕無論人品還是才華,包括聰明才智方面,皆不如他的兩位弟弟——曹植和曹衝。說起曹衝大家可能還不是特別的瞭解,但曹衝稱象的故事我想絕對可以說是人盡皆知,而年僅8歲的曹衝也就因此而人盡皆知,可見其聰慧。
《三國志》雲:“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才五六歲,便有成人之才智,雖有誇張之嫌,卻也盡顯其聰慧,而曹操更是對其疼愛到骨子裡,曾多次在群臣面前誇讚曹衝,甚至有讓他繼嗣之意,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而曹植亦是不逞多讓,曹操對他的歡喜也是史料中多有記載,白馬篇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壯,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的嬌美,無不顯露出他的壯志與才氣,曹操銅雀臺新成之日,眾臣雲集,卻唯有曹植揮袖而就,片刻便作詩一首,深得曹操歡喜。李白評: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可見其才氣。
可是,曹衝早夭,年十三就病死了,曹丕寬解安慰曹操,曹操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啊。”有史料稱有可能就是曹丕下的手,而曹植亦遠不是曹丕的對手,曹丕為嫡長子,有荀彧和崔琰等無數大臣的鼎力支援,又有司馬懿的出謀劃策,曹植也是被排擠出去了,曹操死後,曹植一生都憂愁苦悶,或許他就不該選擇這奪嫡之戰吧,縱酒高歌,快意恩仇才是屬於他的瀟灑吧。
所以說曹丕的勝出真的是必然的,嫡長子的身份,群臣的支援,哪怕自己的父親其實不喜歡自己,也是沒有辦法,大勢所趨,歷史必然,可惜能力確實不行,最後還是被司馬氏盜了天下。
-
9 # 每日趣評
魏國當時的世子之爭是非常激烈的,究其原因在於曹操久不立世子,而自己對兒子的喜愛也是陰晴不定。最初曹操喜歡長子曹昂,後喜歡小兒子曹衝,這兩個兒子死後,曹操又喜歡上了曹植,然而當時年齡最長的其實是曹丕,而曹丕和曹植又是一母同胞,因此,曹操很苦惱,那麼曹操為什麼最終將王位傳給曹丕了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曹丕和曹植兩人各有優缺點,曹丕穩重,遇事深思熟慮。而曹植浮躁,任性衝動。但是曹操卻喜歡曹植,為什麼呢?
曹植很聰明,尤其善文。他十多歲就遍閱諸子百家,遇到問題時思路敏捷,出口成章。曹操曾經對他的文章產生懷疑,認為是別人代筆。曹植則自信的回答,言出為論,出口成章,為什麼要請人帶筆呢?後銅雀臺建成,曹操讓曹植當場做賦,曹植揮筆而就,文不加點,一舉震驚了曹操。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柰何倩人?從私情上看,曹操是真心喜歡曹植,也希望曹植能夠當上世子。但是曹丕是嫡長子,而且曹丕為人低調,做事穩重,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因此,曹操只有先幫助曹植樹立威望,然後才有希望立他為世子。為了培養曹植的德行與能力,曹操親自給曹植配置了得力的大臣,其中有一位叫邢顒。
邢顒當時的德行是舉世聞名的,有“德行堂堂邢子昂(邢顒字子昂)”之稱,曹操的意思很明顯,他希望曹植能夠在邢顒的影響下,舉止變得穩重和得體,處事考慮外部影響,不要再肆意放蕩,輕浮虛華。然而曹植讓他失望了,怎麼回事呢?
邢顒處事謹慎,超越禮儀的事情絕不去做。而曹植覺得他太古板,因此兩人產生了矛盾。曹操沒有辦法,便將邢顒調回了丞相府,任職東曹掾。而當曹操為究竟立誰為世子苦惱時,他想到了邢顒。於是曹操便問邢顒的意見,那麼曹操為什麼要問邢顒呢?
邢顒的德行是曹操非常欣賞的,在曹操眼中邢顒的意見不偏不倚,是最中肯的。而邢顒又入過曹植的府邸,因此,曹操覺得邢顒應該會更瞭解曹植,所以曹操很期待邢顒對曹植的論斷。然而邢顒讓曹操失望了,邢顒沒有談論曹丕和曹植的優劣,而是用一句很符合禮儀的話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太祖問顒,顒對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原殿下深重察之!”太祖識其意,後遂以為太子少傅,遷太傅。邢顒的意思很簡單但很直接,以庶帶長,不符合古之禮儀,您自己掂量著辦吧。其實這個回答曹操已經預料到了,但曹操為什麼還要問呢?這其實就涉及到一個很很重要的問題,立世子究竟什麼因素最關鍵。
許多人都說曹植失敗於最後的夜闖司馬門,曹操震怒,遂定曹丕為太子,這樣的論斷其實太膚淺。曹操立世子的最關鍵考慮其實是看大局勢,具體來說就是曹丕、曹植誰最受大臣們擁戴,至於兩人的個性,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曹操詢問邢顒就是一個標誌,什麼標誌?曹操在觀察大臣們的人心所向,而邢顒只是第一個,我們來看一看當時魏朝都有哪些人參與了曹操的這次詢問。
曹操很聰明,他詢問的大臣許多都是跟曹丕有過解的,例如毛玠。毛玠擔任丞相府東曹掾期間和崔琰共同主持選舉官員的工作,他所選舉的人都是德行端正,情操高尚之人。後來當時擔任五官中郎將的曹丕親自登門拜訪毛玠,想讓毛玠任命自己的私人來擔任官吏,毛玠拒絕了。因此,曹丕從心底有些怨恨毛玠。
曹操問毛玠究竟誰適合被立為世子,毛玠的話讓曹操很意外,毛玠直言不諱:當年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最終國破家亡。立太子是國之大事,要謹慎從事,而廢長立幼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曹操感嘆,真是諍臣呀。
玠密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曹操不放棄,選擇了一個更容易選擇曹植的大臣去詢問,誰呢?崔琰。曹植是崔琰兄長的女婿,因此兩人算是親戚。曹操覺得,崔琰十有八九會支援曹植,然而崔琰讓曹操失望了。崔琰言辭激烈的回答:立長子是春秋大義,曹丕仁孝聰明,最適合繼承大統,我誓死捍衛這件事情。曹操震驚了,他沒有想到大臣們會這麼支援曹丕,連曹植身邊的親戚也不例外。
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從種種跡象表明,在那些正直忠心的大臣心中,曹丕是世子的不二人選。那麼其他大臣呢?尤其是那些擅出奇謀的軍事們呢?他們難道不喜歡更聰明的曹植嗎?於是曹操將目光投向了賈詡,一個對時局總有清醒認識的人。
賈詡最狡猾,他不想摻和曹操的家事,但是又不能不發表意見,於是賈詡選擇了沉默。曹操問他為什麼不說話,賈詡說了一句讓曹操瞬間大笑也一錘定音的話: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呀。曹操瞬間明白,原來大臣們的心思都是一樣的。
當時魏朝,不管是聰明的大臣還是正直的大臣,不管是喜歡曹丕的大臣還是討厭曹丕的大臣,不管是跟曹丕關係近的大臣還是跟曹丕關係遠的大臣,在立世子這件大事上,大家出奇的都堅持一條準則,那就是立長不立幼,而這就是大形勢,於是曹操順應大形勢,立曹丕為世子,魏國根基隨之穩定下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丕舉止穩重,又是嫡長子,因此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支援他當世子。雖然曹操私心上更希望曹植當世子,但是曹植沒有被曹操扶植起來,令曹操失望。加上大形勢上曹丕佔據了巨大優勢,因此,最後曹操選擇了曹丕當世子,至於曹植夜闖司馬門,只是藉口,是曹操給曹植的一個失敗的理由罷了。
-
10 # 巴顏鵠09
這個問題是我一直想回答的,這就是所謂的奪嫡之爭嗎。
曹操的晚年接班人被提到了議事日程,曹丕、曹彰、曹植等人的奪嫡之爭異常激烈,為此,曹操不惜製造一系列冤案,另人費解的是,支援曹丕的荀彧被逼死、崔琰被殺,而支援曹植的楊修也被殺了,這是為什麼呢?那麼咱們細說一下。按說也輪不上貪嫩哥仨拼命奪嫡,本來最有資格接班的是長子曹昂,多說一句,曹昂雖為長子卻是庶出,曹昂母親劉氏死後,由於曹操原配丁夫人妹有子嗣,所以曹操把曹昂交給丁夫人來養大,這就不得了了,又是長子又是嫡出,而曹昂本人又聰明、謙虛、孝順、剛強深得曹操喜歡,被作為接班人的不二人選,可惜宛城之戰,曹昂把自己的戰馬讓給曹操逃跑從而喪命,這讓曹操痛心疾首,為自己的好色付出了慘痛的代駕,致使丁夫人傷心過度,與其離婚,老死不負相見。接班人排名第二的呢是曹衝,曹衝稱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於心吧,而曹衝的早夭也讓上前勸解的曹丕換來了一句話“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汝曹指的就是曹丕、曹彰、曹植。為啥鎖定貪嫩仨膩?前文母門說了,丁夫人一打離婚以後,這第一夫人為位置也不能空著呀,然後原本的二夫人扶正了,這就是貪嫩仨人的媽——卞夫人。按照儒家的立嫡原則,接班人也只能出自此三人,而三人也確實都有接班的想法。在一個貪嫩仨也確實有能力,水平也確實高於其他諸子,無論立嫡立賢貪嫩都有資格。那麼到底選誰膩?學術界普遍認為第一個排除的就是曹彰。不過曹彰確實是個人物,比君從小就善於騎射,膽大力氣大,年少成名屢立戰功,舉個例子,漢中之戰時,劉備躲山上,讓劉封下來挑戰,曹操就大罵到:賣破鞋的,你怎麼總弄個假兒子來打仗,你等我把黃鬚兒叫來,這黃鬚兒就是曹彰,也說明曹操充分對曹彰能力的自信。就陣麼大能耐個人卻也有短板,不愛讀書。曹彰自己的偶像是衛青、霍去病,曾經曹操問諸子以後得志向,當問到曹彰時,曹彰說要當大將軍,從此曹操也就放棄了曹彰,因為他知道,自己打來的江山是不需要一個好將軍來繼承了。那麼就剩下曹丕和曹植了。按說無論是地位還是才學,或是武功,曹丕本應該順理成章的繼位,為何爭儲之旅如此波折呢?這裡面真是涉及到很深得政治原因。那麼我一層層的來給你剖析。論才華二人實際上應該伯仲,世人知道曹植有才七步詩聞名遐邇,但是卻不知道,曹丕的才學不低於曹植,只不過曹植在詩歌上要更勝一籌,而曹丕的優勢是在文章上,事實上當時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確實也是在文學方面有名的“建安三曹”。地位上,曹丕又是嫡長子,又有才,更何況曹丕武功也很好,騎射也都堪稱一流。騎射之好能達到十里能擒住獵物,百步能穿楊;劍術之好能跟當時一流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綜合來看曹丕素質更高,那麼曹植何必與其爭膩?事實上,開始曹植可能也並無此意,但是為什麼後來一步步走向奪嫡之路膩?原因有二,一,曹植身邊人鼓動。母門知道奪嫡之勢形成之後迎刃而生的就是幾個資格競爭的集團出現,以丁儀、楊修為主的文人清流代表全力的支援曹植,鼓動曹植,事實上很大一部分官員為了自己子算後代的榮華富貴都是會在未來一代的接班人上下功夫的,曹魏政權自然也不能免俗。二,毫無疑義曹操是喜歡曹植的,但是喜歡到什麼程度?我覺得是值得商榷的,畢竟史書上並無記載,曹操自己的才華不在曹植之下,而曹植也只不過是能做到“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母門知道才子都有個通病,就是恃才傲物,一般人和事都不放在眼裡,再加上自己在奪嫡之路上又多有失誤,這樣的曹植有什麼資格來競爭呢?結論只有一個,曹操故意支援的。上回問題母門講過了,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不敢稱帝?事實上最重要原因一方面是跟著自己打天下的重要心腹大部分是反對的。而恰恰就是這幫人幾乎一股腦的支援曹丕,主要代表有荀彧、崔琰、賈詡等,簡單說幾個你就知道曹丕的勢力集團有奪強大了,曹操心裡有多恨大家是心知肚明,但是這些人又勞苦功高,曹操又不變與之當面發難,於是大梟雄急眼了,下面的政治集團怎可能凌駕於我之上,轉而支援曹植,從各方面給曹植優厚的待遇和寵愛,從而給曹植帶來了優越的政治地位和環境,從另一方面呢,又時時的打壓著曹丕的風頭,處處為難掣肘,甚至為了扶正曹植逼死荀彧,冤殺崔琰,這也從更加大了曹植的奪嫡決心,而以丁儀、楊修為主的曹植集團似乎也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這個時候局勢就很明朗了,士族支援曹丕,清流文人支援曹植。因為曹彰已經失去了競爭的資格,但是他卻代表了武將方面,而曹彰和曹植的關係要好過跟曹丕,這讓曹丕幾乎放棄了抵抗,幾度抑鬱。老謀深算的曹操看到這一幕是詭異的笑了一下,笑的是嫩麼的齷齪,或許再他心目中並妹有人看透他內心的本真,也或許用曹植的勝利來作為稱帝的墊腳石,因為一旦曹植勝利了,也就意味著不支援他登基那些士族們的失敗,然而曹操是有弱點的,這母門之後說。那麼曹丕在陣麼艱難的情況下是怎麼逆襲成功的呢?要說人要想成功呀,智囊團是重中之重呀!以吳質、司馬懿、陳群為首的集團智囊適提出了一條重要的奪嫡綱領裝孝道,前文母門說了,曹操是有缺點的,他雖重才,但是更重情,毫無疑問吳質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曹操要出征了,曹丕和曹植自然要送行,這個時候曹植又開始賣弄他的文采來溜鬚拍馬他爹了,結果自然大梟雄很是受用,此時最氣憤的應屬曹丕,吳質就在一旁告訴他說,你要哭呀,你爹要出征你一定要大哭不止,而曹丕簡直就是影帝級別的表演,爬在地上嚎啕大哭說奪麼捨不得父王,吾輩無能竟不能替父出征,活著了無生趣哭的那叫一感天動地,曹操連同其他人也分分落淚。故事挺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想了解細節的,可以看看《三國志.武帝本紀》和《三國志.吳質傳》。在不最直接看看電視劇《三國演義》《大軍師司馬懿》,但是《大軍師司馬懿》裡面故事是有但是很多都改編成司馬懿出的主意了,這是不對的。相比之下楊修就相形見拙了,楊修是喜歡揣摩曹操心思的,可惜會猜不會做,《三國志.曹植傳》記載,楊修常常想自己對付曹操那樣,幫曹植事先想好很多問題,然後寫好答案,以便於在曹操提問時顯得曹植才思敏捷,更甚者是曹操有時候問題是突然想出來的,而那邊曹植隨口就說出答案了,幾次下來不得不讓曹操產生懷疑,老子這邊剛他媽想出問題,你特麼內邊就有答案了?老子特木自己害妹想明白膩,於是乎曹操徹查了此時,真相大白,從此,對曹植有了看法,更討厭楊修了。事實上楊修也不是往往都能猜中,就比如曹操給二位王子出的一道測試題,命二位王子各自出城辦事,同時又命令門衛不得放行。楊修之前料到便告訴曹植,如果有阻攔可殺之,你奉王命不罪,結果曹植順利的出去了,曹丕沒出去。其實這是曹操對兩位綜合素質得考試,表面上曹植贏了,但是結論確實曹丕仁厚,曹植殘忍。這樣曹植集團本身就敗下了陣來,更何況,吳質給曹丕出的招頂多算的上術,而賈詡給曹丕帶來的卻是奪嫡之道,賈詡對曹丕說希望你能做到弘揚道德、培養氣度、做士人應進的責任和義務,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違背孝道的事情。估計有個人會說,切,這不就是官話嗎?不過我覺得這就是說到了根本,事實上不論你做什麼,工人、經商、仕途、做學問、當醫生、做老師,歸根結底是要做人,做好人才是根本。只有做人成功,其他事才能成功,就算有成功的也不過暫時的。諸如此類的故事吧,最後斷送了曹植的奪嫡之路,你可以說是曹植的恃才傲物,醉酒鬧事惹怒了曹操,也可以說曹植身邊的智囊團過於文人化了,畢竟貪嫩都不是老成某國的政治高手,但是我覺得是曹操假借曹植之手與士族階級對抗的失敗,這也最終導致了終其一生不能稱帝得重要原因,就這樣大梟雄服了,為了我大魏的可持續發展,寡人對你們士族階級低頭了,孤願做周文王,接班人必須是曹丕,因為民心所向,畢竟當時的士族階級主導著朝政,自己再有一腔稱帝熱血,無奈天不假年,再妹有時間來給他清理異己了,於是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太子,而219年在死的前一年殺掉了那個會猜人心的楊修,為曹丕在220年登上王位的曹丕進一步掃清了障礙,同年曹丕採用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從而登基稱帝。啊,那你會說了,曹操都妹敢稱帝,為啥曹丕剛登基就敢?簡單的說兩句吧,因為曹丕採用了陳群和司馬懿的九品中正制的選才、提拔制度,從而獲得了士族階級支援登基稱帝。什麼叫九品中正制膩,具體就不多說了,大體就是以後想出來當官必須有士族階級得舉薦信,你才有資格出來做官,至於你夠不夠做官的能力,那麼每個級別的官員都設一箇中正用來綜合考評你得能力。這就都明白了吧,就是士族們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拿推薦信,那麼子孫後代就都能當官,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都得有統治者的四梁八柱,才能發展壯大,那你說曹丕稱帝不就是順理成章了嗎。這個制度很重要以至於後來的三國歸司馬家都跟這個制度有決定性得關係,好了就寫到這吧,好像已經很多了,說實話全拿手機打字挺累的,如果再問我為什麼司馬家能滅曹魏政權,我也樂意回答。
-
11 # 醉愛侃足球
曹操有25個兒子,為什麼偏偏把王位傳給曹丕呢?
我們要明白一點,曹操這是在選繼承人,要選擇有才華、又有能力把持家業的人。
(曹操劇照)
古人立儲必須遵守原則:立嫡、立長、立賢、立愛。
按照這個標準,最合適的人選是嫡長子曹昂,可是他在和曹操一起征戰張繡的時候戰死了。
曹昂死後,原配丁夫人和曹操離婚,卞夫人被升為正妻。卞夫人有三個兒子,他們分別是曹丕、曹彰和曹植。那最合適的人選將在這三個兒子當中產生。我們可以用排除法來分析這件事情。
首先,曹彰有勇無謀,難堪繼承大任。最不可能成為曹操繼承人的就是曹彰,曹彰性格剛猛,擅於作戰,在戰功方面也是非常出色。但是曹彰有勇無謀,還不喜歡讀書學習。他只適合做一員猛將,讓他做政治領袖肯定不行。
(曹彰劇照)
其實曹操很喜歡曹彰,他曾問過曹彰,以後有什麼志向。曹彰毫不猶豫的說:“好為將”。
曹操問:“當將軍有什麼好?”曹彰說:“當將軍可以披堅執銳,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曹操也只好說:“好吧,那你就當你的將軍吧。”
據《三國志-曹彰傳》對此事的記載:
“太祖大笑”。也就是說,曹操從這一刻開始,就已經把曹彰給排除了。
其次,曹植有才華卻沒政治頭腦。曹植的才華主要體現在寫詩和寫文章方面。詩詞寫得好,並不代表他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曹操最喜歡的兒子除了曹衝(早夭),就當屬曹植了。
(曹植劇照)
據《三國志-曹植傳》記載:
“幾為太子者數矣”。也就是說,曹植有好幾次都差點做了太子。曹植確實非常有才,他出口成章,七步成詩,可在性格上有缺陷,後期的表現也不是很讓曹操滿意。
曹植喜歡作詩寫文章,同時也喜歡飲酒作樂。《三國志》中對曹植的點評是:
“任性而行,不自雕勵”。曹植性格率真,但為人處世也很隨性,甚至可以說是任性,不約束、也不檢點自己的行為。對於這樣的人,曹操怎能放心讓他當自己的繼承人呢?
最後,曹丕文韜武略,工於心計,又是嫡長子,堪稱最佳繼承人。《三國志》中對曹丕的表現評價是:
“御之以術,矯情自飾”。曹丕在心機方面城府很深,擅於用權術來處理人際關係,而且把自己的缺點和一些真實想法隱藏得很深,這一點和曹操極其相似。
(曹丕劇照)
雖然曹丕有嫡長子的先天優勢,但一開始曹操並不喜歡他,曹操喜歡的是曹植。不過曹丕這個人懂得韜光養晦,處處想方設法的去迎合曹操的喜好。曹植就不懂得這些道理,也讓曹操對他後面的表現越來越失望。
曹操選擇曹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要選一個搞政治的人。因為當時的曹魏政權並不穩固,劉備和孫權這邊也一直虎視眈眈,曹操需要選擇一個工於心計的人,這樣才能保證曹魏的家業繼續傳下去。
自古以來,廢長立幼是大忌。曹丕能夠成為曹操接班人還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賈詡。當時有很多文武百官都上書勸諫曹操,說要立嫡以長。而賈詡則沉默不語,曹操就跑去問賈詡:對於曹丕和曹植這兩個 兒子,我選哪一個作為繼承人呢?
(曹操劇照)
賈詡也是很有意思,他說:“袁紹和劉表就是因為犯了一個同樣的錯,所以導致他們最終滅亡了”。曹操聽後心領神會,也堅定了他傳王位給曹丕的決心。
總之,曹操選擇曹丕當繼承人是經過深思熟慮以後做出的明智選擇。
-
1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曹操傳位給曹丕很可能是因為兩個原因。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長幼有序的問題。原本曹操第一順位的繼承人並不是老二曹丕。而是曹操的長子曹昂。但不幸的是,在建安二年,曹昂,曹丕跟隨曹操南征張繡的時候,張繡先降後反,在戰亂中年僅十歲的曹丕騎馬趁亂逃跑。而曹操長子曹昂和侄兒曹安民卻死在張繡的叛亂中。從那以後曹丕就成了曹操的長子。所以說,曹操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曹丕“長子”的身份或許也加分不少。
其次就是曹丕的能力得到了曹操的認可。所以曹操才把曹丕列為了自己的繼承人。歷史記載,在曹操的二十五個兒子中。有資格能被曹操看上眼,被列為候選繼承人的兒子只有四個。這四人分別是曹昂、曹衝、曹丕、曹植。最開始曹操的繼承人選定的是長子曹昂。但曹昂不幸戰死後,曹操也只能從曹丕,曹植和曹沖人們三人中挑選一個繼承人。其中曹衝又獨得曹操的特別寵愛。所以曹昂死後曹衝的希望最大。但在曹操外出征戰時期,曹衝卻不幸生病而亡。曹衝死後,曹操曾對曹丕說過“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說:“如若曹衝仍然健在,將沒有我的太子之位。”很多人從這段記載分析很可能是曹丕殺了曹衝。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段歷史記載只能證明,當時曹操看重的人確實是曹衝。而不是其他人。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深意。
曹衝死後,曹操的繼承人問題也越來越重要。而這個時候可供選擇的也就是曹丕和曹植了。所以兩人不可避免的開始形成對立割據。而之後曹魏陣營臣子也紛紛開始站隊,輔佐他們各自看好的人進行扶持。比如擁護曹丕的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而擁護曹植的人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雙方陣營各自形成黨羽攻擊對方。
但曹植一方到底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曹植的手下臣子多是一些文人。讓他們挑刺找毛病都是一把好手。但真要真刀真槍的鬥智鬥勇。他們呢遠遠不是曹丕手下那些老狐狸的對手。所以很快曹丕在手下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順利的完成了曹操一次次的考核。而曹植也因為書生意氣導致其徹底在曹操面前失分。最終丟了繼承人的寶座。而曹丕則順利成為了曹操的接班人。並且逼退了漢獻帝成為了魏國的開國皇帝。
回覆列表
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首先,我們要了解古代君主制度和古人立儲原則。古代君主制就是——君主世襲制。君主是要世襲的,也就是君主是要世襲的,要在自己這個家族傳給兒子或兄弟。
而立儲的原則是“立嫡、立長、立賢、立愛”,那時候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只有妻子生的孩子才是嫡子,妾生的孩子只能是庶子。
曹操最喜歡的曹昂和曹衝死後,當時競爭世子之位的是曹丕和曹植。曹丕比曹植大,按理說就應該是立曹丕為世子。
其次,曹丕的性格比曹植更適合繼承皇位。因為曹植文才特別好,所以深受在文學上很有造詣的曹操的青睞。但曹植正因為如此,他身上有文人的天真率直,甚至有一些任性而為,這些都不符合一個帝王的標準。尤其是後來駕車夜闖司馬門(司馬門是隻有帝王舉行典禮時才能走的禁道)把書生氣體現的淋漓盡致,至此曹操已經對曹植失望了。
而曹丕可以用8個字形容“御之以術,矯情自飾”,也就是曹丕比較工於心計,用了各種權術來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更擅長夾起尾巴做人,這些都符合當時的帝王應有的特徵。
基於當時的君主制度,加上曹丕、曹植的性格特徵,聰明的曹操明白要選一個在政治上可靠的人,這個人必須保證曹魏政權代代相傳。當時的曹魏政權並不是太穩固(有虎視眈眈的孫權和劉備),為了穩定朝局,不能因為世子之爭攪亂朝政,現在必須匯聚人心,所以曹丕是不二人選,傳位給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