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領航人
-
2 # 今古雜誌
“宇宙大爆炸”應該屬於猜想;至於“宇宙”,是客觀存在的,不需要猜想,也不需要尋找什麼科學依據。
宇宙的存在,應該屬於公眾普遍認知的“公理”,沒有必要再去猜疑或者尋找什麼科學依據。
“宇宙大爆炸”的猜想,只能說明了現在宇宙格局的演化過程和未來的走向,這種假設所要描述的是宇宙空間中的實質性物質、包括星系、星體、微觀物質的運動變化規律,這些只代表了無限宇宙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的宇宙。
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總稱,空間的存在,隨著時間亙古而來,恆久而去,無論是過去和未來,永遠是不死不滅的存在,毀滅和誕生,只是描述著在這個廣袤無垠的空間中,那些物質粒子的重組和分解過程,也只是物體存在形式的變換過程,並不是整個宇宙的過去或未來,也不是“過去宇宙”和“現在宇宙”的區分依據。
可以這樣理解:無論是有沒有“宇宙大爆炸”,宇宙依然是存在的,不會因為“大爆炸”的誕生而“出現”,也不會因為沒有“大爆炸”而消失或不存在。
“宇宙大爆炸”的設想,只是一種“科幻猜想”所要描述的“電影情節”,在這個宇宙大舞臺上所要上演的“一齣戲”罷了,戲罷曲終人散,但宇宙這個大舞臺,依然存在,繼續等待著其他“節目”的上演和謝幕……
根據“已知”,推斷“未知”,現在人們所能認識的宇宙範圍之外,還是宇宙,不會因為沒有被現在的人們認識到,就不存在,否則就要陷入“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
3 # 左手斷了線
目前所有科學研究,都指向宇宙大爆炸論,這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這是科學家們長時間在論證的東西。
如果你有能力,你也可以弄個宇宙誕生論的模型出來,然後不斷用研究去證明它的正確性,那你就是開天闢地的偉人了。
目前,大爆炸論,是最被接受的模型。
弄個題外話,依據大爆炸論,宇宙最後的歸屬會是坍縮,目前的宇宙由於大爆炸產生的擴張力還在不斷的膨脹著,擴張力大於萬有引力,導致不斷膨脹,最後,直至,擴張力小於萬有引力後,宇宙裡的世間萬物將會由萬有引力主導,開始往回收縮,最終收縮成一個小團,說是這個時間在50億年後。
-
4 # 哲理見聞
BBT(即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一個基於猜測而並沒有任何科學試驗依據的理論之一。
就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現象而言,僅僅用所謂“宇宙膨脹”之表象來解釋或證明BBT的正確性是不足以解釋所謂“宇宙的誕生”的。
依據""紅移”、“坍縮”、“黑洞”……等等觀測的自然現象,宇宙中的物體(星體),或稱宇宙物,正在不斷地發生著凝聚(坍縮)和解體(膨脹),在此過程,部分宇宙物體伴隨有“離散”,部分宇宙物體伴隨有“聚合”。而這些離散過程似乎給我們以所謂“爆炸”的認知;而聚合則給我以所謂“黑洞”的認知。
然而,本質上,無論宇宙物體是聚合,還是離散,都是宇宙物體所表現出的現象,而非宇宙空間發生變化。這是由宇宙的空間無限性與宇宙物體所佔有的空間有限性所決定的。
-
5 # 加點藍吧
大爆炸理論中把哈勃定律和宇宙膨脹作為第一條證據,但對所設想的早期宇宙膨脹證據不夠充分,這將是物理學面臨的重大問題。
2018年,科學家公佈了普朗克衛星,對宇宙早期微弱餘輝的最終測量結果。其中包括了宇宙成分.結構和膨漲速度的重要線索。令人不解的是,普郎克衛星觀測到的宇宙早期膨脹率與現今不同!
其實這種觀測結果不是第一次出現,在2010年左右的觀測中,也反映早期宇宙膨脹的不同。具體觀測資料不詳。但基本意思已很明白。這不由使人懷疑,如果早期大爆炸時還不夠膨脹,那麼是否真有大爆炸?
2020-5-14
-
6 # 倚天劍
毛病多如牛毛,只說一個,平坦性疑難(已被證實的宇宙學原理與大爆炸在底層上就直接對立),就是大爆炸的死結。現今的所有探討,都是在不管基礎矛盾情況下的臆想。但是,這已經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模型了,只為人類共同關心的領域,不至於出現理論空白。所以,大爆炸只可討論,不可相信,誰信誰傻。
-
7 # OF21212455064
從一開始起,宇宙大爆炸就是一種假說而不是定理。但這個假說目前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如下:
1. 以這個假說為基礎構架的宇宙模型,至少現在還勉強能夠儘可能包容所有物理學基礎理論,並且支援大部分物理學實驗設計,例如天眼,哈勃望遠鏡等天體物理學,電子(質子)對撞機等高能物理研究。由此有助於發現,證實或理解我們所處宇宙中各種物質本質的猜想。例如暗物質,反物質。
2. 宇宙爆炸學說在絕對理想物理條件下,有助於觀察,測量或理解空間和時間及其關係,例如平行宇宙,宇宙物質等領域觀察到的現象和資料關係(物質資訊和/或訊息)。至少為“光年”這個衡量長度提供了基礎。
3. 宇宙爆炸學說的不完美性,有助於新的物理學研究設計,產生新的研究裝置,建立新的研究手段,設計新的研究專案。否定之否定本身就是物理學研究的哲學宿命。
存在即必然。除非你有可以取而代之的更完美假說。否則,抱歉,我們還得繼續用爺爺留下的破漁網,小心再靠它過一冬。
-
8 # 鍾銘聊科學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該弄清楚的一點是什麼“科學的假說”,什麼是一般人的“假說”。
一般人的假說&科學的假說1,很多人的設想大多都是這樣的,“我認為………………”,然後就結束了。
2,科學的假說其實是這樣的,“我找到了這些這些證據”,然後根據這些證據“我提出了…………假說”,然後再發現一波證據,進行適配,有些假說就掛了,成為了非主流假說,有些依然堅挺,並且成為了主流的假說。
大爆炸屬於哪種?很明顯,像許多的神話以及神學都屬於前者,因為它們完全不講證據。在某種程度上,這和幼兒園小孩隨便編一個宇宙起源的分量是一樣的,因為都是無法證明以及解釋現象,並別提預測了。
而大爆炸則是後者,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它有很多證據。
1,提出這個理論是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這個理論已經成功地預言了很多現象,比如:引力波,黑洞等等。所以,它是由厚重的物理理論基礎的,而且是被證實的理論。
2,這個理論和觀測結果是相符的,我指的是哈勃發現的紅移現象,實際上是宇宙膨脹導致的。
3,這個理論預言了宇宙中元素的丰度,氦丰度在25%左右,這是計算的出來的。而實際上,經過科學家的探測的結果和理論預測完全一致。
4,這個理論還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宇宙大爆炸的餘熱,廣泛分佈在宇宙空間中,後來,兩位工程師也找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現在這張圖成了天文學家手頭最重要的工具。
大爆炸的問題然後大爆炸模型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並且有些問題已經被解決,比如:暴脹理論等等。之所以,科學家還用大爆炸理論,其實就是因為它相比其他任何的理論,都更有說服力,證據更加充足。
所以,它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但是有科學依據的理論並不代表就完全沒有問題,科學家正在試著以大爆炸理論為基礎一步步逼近最後的理論。其實在生物學圈子裡,也是這樣,進化論也是證據鏈最充足的主流理論,它也確實有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而科學家也在以進化論為基礎,一步步逼近最後的理論。 -
9 # 夢圓之禪意人生
我想提出這一觀點的科學家犯了一個錯誤,因為任何爆炸只能是毀滅,而不是生成。要說宇宙中有一個巨大的胎胞,同時孕育了太陽、地球、群星及月亮,這能有多大的可能!
世間的任何物質,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而成的;就是宇宙中的群星也是這樣的,沒有任何例外!
-
10 # 中國明星影視
是猜想,有時人類的想象也太豐富了。因為當初上帝造世界和人類時,只造了一個宇宙也只造了一個地球,想入非非是不可能實現的!
-
11 # 知足常樂282581308
只是一種猜想。
毫無科學依據。
更沒有任何證明。
真理尚須追求和探出索。
-
12 # 知足常樂懂得知足30
是猜想的,宇宙的行成是自然而不是爆炸產生的宇宙,宇宙中有星球撞擊事件實屬偶自然中的偶然,但宇宙也就不可能是爆炸產生的,宇宙是自然與道的結合使宇宙變成現在有生命活體智慧靈體創造出宇宙萬物生靈,自然也就是道,道也是善惡之根源,也有佛性魔性,道生二,二生三,三就形成上中下,天地人,三生萬物的概念。
-
13 # 貴陽黔驢
科學家說的為假說,文學家說的為科幻小說,民間老百姓說的就是神話,盤古從餛飩世界開天闢地就屬於神話,所以神話也屬於科學範疇。
-
14 # 深圳浪奇
奇點大爆炸而產生宇宙,透過相對論的論據來假說這宇宙的發生,這一直以來都是假說或理論,科學家們也一直在找證據來證明這個理論,所以,若有證據的話就不會一直的假說下去了。對吧?
-
15 # 三濁先生
絕對化地堅持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一種認知侷限。如果不是因為霍金本人的影響力,宇宙大爆炸理論根本無法進入公眾的視野。實際上,宇宙大爆炸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這只是由於世人對霍金的過度迷信,從而陷入了某種集體性的認識侷限,僅此而已。實際上,人類認識模式可分為概念認知模式和行為感知模式。霍金及其宇宙大爆炸理論之所以被廣泛"洗腦",其實是得益於霍金個人行為模式的特殊性。
其一,概念認知模式。這是以思維大腦中心為載體的相對理性認知模式,但在實際經驗中,人們對這種認知模式是具有本能的抗拒性的。我們厭學,討厭主動記憶,討厭被人說教,討厭一切強化概念,更討厭任何形式的廣告宣傳。因此,如果不是霍金本人的影響力,宇宙大爆炸理論根本無法進入公眾的視野。
其二,行為感知模式。這是以感覺感官系統為載體的相對感性認知模式,人的眼、耳、鼻、口、舌、肢體、五臟六腑,都同步參與其中。如果說概念認知是零維、一維或二維的,那麼,行為感知則至少是三維或者三維以上的,呈現出的多維空間與多維時間的集合形態。
再者,當下走紅的"流浪大師"沈巍,其實也是得益於其行為模式,嚴格意義上講,沈巍只是一個"行為lP",媒體和公眾首先關注的,永遠是他"一舉一動"的行為,又有幾人真正關注其"真才實學"呢?不排除有人關注,但肯定很少。
聊完認知模式,再回到"宇宙大爆炸"理論吧。如果把霍金個人的特殊行為模式"拿掉",我個人認為,"宇宙大爆炸"理論仍然只是被侷限於三維視角和思維的一種猜想而已,仍有待去證實。
-
16 # 彭曉韜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在猜想的基礎上產生的偽科學!因為:
首先,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建立在錯誤的哈勃定律,其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猜想基礎上的:天體紅移量都是由天體退行時產生的多普勒效應。這一猜想明顯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類星體存在的多組紅移量不等的發射和吸收譜線簇證明天體紅移量不僅僅為多普勒效應,應該還有更重要、由星際物質作用產生的介質效應:類似於光纖通訊中的頻散效應;
其次,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不少星系相互碰撞的照片直接證明:天體間的距離並非均隨時間不斷增大,也有相反的。這就直接否定了哈勃定律了;
再者,本人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用來查明決定天體紅移量主因:利用同時觀測同一傾斜星系對稱部位上的天體的紅移量,並利用其對稱性(視速度或視距離相等)對資料進行求差值,即可得到與視速度和與視距離有關的紅移分量,進而可用來檢驗哈勃定律並找出決定天體紅移量的主因到底是視速度還是視距離。此方案已經專家們稽核並發表在由中科院主辦、中科協協辦的“科學智慧火花”網上了,應該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希望有條件的天文臺及天文工作者能早日進行此項實驗工作。
-
17 # 日見雲
就現在科學認知來講,是物理假設並被廣大科學家接受的理論。
-
18 # 天使老爸又來了
科學基於假設。假設經過推演可以邏輯自洽就是科學依據。
-
19 # 隨心v飛揚
只是個假說,並非真是情況。
世界,宇宙為何要爆炸?啥理由?
-
20 # 果84803628
我們在研究宏觀世界的時候往往忽略微觀世界的存在,相信世界萬物都有一定規律,只是我悶還沒有搞清楚而已!
回覆列表
大爆炸理論是宇宙起源的主導理論。從本質上講,該理論指出,宇宙是從最初的點或奇點開始的,該點或奇點已經擴充套件了數十億年,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宇宙。大爆炸產生宇宙是一種假設理論,但大爆炸理論得到了眾多科學事實依據驗證,當然大爆炸理論也存在侷限性,因此也存在信任危機。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大爆炸理論的誕生和發展歷程。
早期膨脹宇宙發現1922年,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弗裡德曼(Alexander Friedman)的俄羅斯宇宙學家和數學家發現,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解導致宇宙膨脹。作為靜態,永恆宇宙的信奉者,愛因斯坦在他的方程式中增加了宇宙常數,以“糾正”這種“錯誤”,從而消除了膨脹。後來愛因斯坦稱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圖注:愛因斯坦在早期認為宇宙是靜態的,為了證明宇宙是靜態,引入了宇宙常數。實際上,已經有觀測證據支援宇宙在不斷膨脹。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維斯托·史利弗(Vesto Slipher)觀測到一個旋渦星系,當時被稱為“螺旋星雲”,因為天文學家尚不知道銀河系之外還有星系,並記錄了它的紅移,光源的移動朝向光譜的紅色端。他觀察到所有這些星雲都在遠離地球行進。這些結果在當時頗具爭議,因此未考慮其全部含義。
圖注:維斯托·史利弗(Vesto Slipher)1924年,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能夠測量到這些“星雲”的距離,並發現它們相距太遠,哈勃認為這些星雲實際上並不是銀河系的一部分。他發現銀河只是眾多星系之一,而這些“星雲”本身就是星系。
大爆炸的誕生1927年,羅馬天主教神父和物理學家喬治·勒邁特(Georges Lemaitre)獨立計算了弗裡德曼方程的解,並再次提出宇宙肯定在膨脹。哈勃在1929年發現該星系的距離與該星系光的紅移量之間存在相關性時,這一理論得到了哈勃的支援。遙遠的星系移動得更快,這正是喬治·勒梅特(Lemaitre)解決方案所預測的。
圖注:羅馬天主教神父和物理學家喬治·勒邁特(Georges Lemaitre)認為宇宙是膨脹的。1931年,勒梅特(Lemaitre)進一步推進了他的預測,向後推算,發現宇宙物質將在過去的有限時間內達到無限的密度和溫度。這意味著宇宙一定是從一個非常小的,密集的物質點開始的,這個物質點被稱為“原始原子”。
勒梅特是一名羅馬天主教神父,這一事實讓一些人感到擔憂,因為他提出了一個理論,向宇宙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創造"時刻。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大多數物理學家——比如愛因斯坦——傾向於相信宇宙一直存在。從本質上講,大爆炸理論被許多人認為過於宗教。
大爆炸vs穩定狀態儘管當時提出了幾種宇宙起源理論,但實際上只有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的穩態理論可以與勒梅特的理論存在真正的競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霍伊爾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次電臺廣播中造出"大爆炸"這個詞,打算把它作為勒梅特理論的嘲諷詞。
圖注: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提出了穩態宇宙理論。穩態理論預測,即使宇宙正在膨脹,新物質的產生也會使宇宙的密度和溫度隨時間保持不變。霍伊爾還預測,透過恆星核合成過程,氫和氦會形成更緻密的元素,與穩態理論不同,勒梅特理論(大爆炸理論)已被證明是準確的。
弗裡德曼的學生之一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是大爆炸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他與同事拉爾夫·阿爾弗(Ralph Alpher)和羅伯特·赫爾曼(Robert Herman)一起預測了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該輻射應作為大爆炸的殘餘物存在於整個宇宙中。隨著原子在重組時代開始形成,它們允許微波輻射(一種光形式)在宇宙中傳播,伽莫夫預測這種微波輻射在今天仍然可以觀察到。
圖注:宇宙微波輻射辯論一直持續到1965年,當時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伍德羅·威爾遜(Robert Woodrow Wilson)在為Bell電話實驗室工作時偶然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CMB)。他們的用於無線電天文學和衛星通訊的Dicke輻射計獲得了3.5 K的溫度(與阿爾弗和赫爾曼預測的5 K非常接近)。
圖注: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因發現宙微波背景(CMB)輻射而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整個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一些穩態物理學的支持者試圖解釋這一發現,但仍然否認了大爆炸理論,但是十年過去了,很明顯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沒有其他合理的解釋。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因這項發現而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膨脹然而,關於大爆炸理論仍然存在某些擔憂。其中之一是同質性問題。科學家們問:無論從哪個方向看,為什麼宇宙在能量方面看起來都是相同的?大爆炸理論並沒有給早期的宇宙時間達到熱平衡,因此整個宇宙的能量應該存在差異。
1980年,美國物理學家艾倫·古斯(Alan Guth)正式提出了膨脹理論,以解決這一問題和其他問題。這個理論說,在大爆炸之後的早期,“負壓真空能量”(可能與當前的暗能量理論有關)推動了新生宇宙的迅速膨脹。另外,此後的幾年中,其他人提出了膨脹理論,其概念相似,但細節稍有不同。
美國宇航局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計劃始於2001年,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來支援早期宇宙的膨脹期。儘管在理論上仍然存在一些細微的矛盾,但在2006年釋出的三年資料中,這一證據尤為突出。 WMAP專案的兩名主要工作者約翰·C·馬瑟(John C. Mather)和喬治·斯穆特(George Smoot)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有爭議儘管“大爆炸”理論被絕大多數物理學家所接受,但仍存在一些小問題。 但是,最重要的是,該理論甚至無法嘗試回答的問題:
大爆炸之前存在什麼?是什麼引起了大爆炸?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可能已經超出了物理學的範疇,但它們仍然令人著迷,並且諸如多重宇宙假設之類的答案為科學家和非科學家都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推測領域。
大爆炸的其他名稱當勒麥特最初提出對早期宇宙的觀察時,他稱這種早期宇宙為原始原子; 多年後,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稱這種早期宇宙為"ylem";它也被稱為原始原子甚至宇宙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