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001晉
-
2 # 健康圈內人
糖尿病的降糖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兩種,1 型糖尿病患者必須並且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而2型糖尿病在飲食、運動的基礎上,如果血糖控制達標,可以口服降糖藥為主要選擇。
胰島素是人體內所分泌的一種激素,只是糖尿病患者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不足,我們使用外源性胰島素皮下注射以解決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不足的問題,從而降低血糖,因此不存在所謂的成癮和依賴性。
但是與口服藥物相比,胰島素治療涉及更多的環節,確實比較麻煩。
對於您父親這種情況,有三點需要特別提示:第一,用藥要遵醫囑
不同種類的藥物作用機理不同,適應人群也存在差異。醫生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如年齡、病情、肝腎功能狀況等)來開藥。在服用時,應嚴格按照用藥的時間、次數和藥量進行。不能太隨意,想起來就吃,想不起來就算了,或自行決定吃哪個、不吃哪個,或隨意加減藥量,都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第二,不要擅自停藥
有些糖尿病患者習慣根據自覺症狀來判斷血糖控制的好壞。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自覺沒有什麼不適症狀,服藥與不服藥在感覺上差不太多,一兩次血糖檢查正常,於是認為用不用藥無關緊要,甚至擅自停藥。
事實上,單憑症狀或短期檢查結果來估計病情並不準確,中途停止治療容易造成高血糖捲土重來、病情加重,直到出現各種併發症,再治療起來難度又加大了不少。只有在病情長期穩定的情況下,才能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減藥或減量。
第三,吃藥要複查檢測血糖一方面可以瞭解病情控制情況以及治療效果,同時也可作為選擇藥物及調整藥量的重要依據。隨著病程的延長,有些藥物的效果會逐漸降低,出現藥物繼發性失效,如果不去定期複查,及時調整,病情將難以有效地控制。
總的來說,給您最好的建議,還是聽從醫囑,這比什麼都重要。
-
3 # 康復科岑醫生
目前,糖尿病病人的數量急劇增多,在中國約有近億名糖尿病患者。在治療糖尿病時,除了注意飲食、適當運動外,藥物治療也是十分關鍵的,但在應用藥物治療時,常常面臨一項艱鉅的選擇,那就是使用胰島素還是口服降糖藥。一般來說,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藥各有優缺點,不同的患者應根據自己的具體病情,有專業的醫生確定治療方案,適合才是最好的。雖然有專業醫生給我們確定使用那種藥物,但如果糖尿病患者可以自己瞭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既可以解除疑惑,又可更好的配合治療,何樂而不為呢?那麼下面筆者就來說說如何選擇。
一、一般情況下,1型糖尿病患者必須終生使用胰島素,2型糖尿病患者應考慮使用口服降糖藥
糖尿病可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型別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用胰島素就很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所以1型糖尿病患者必須終生使用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應先考慮使用口服降糖藥,在飲食控制、運動調理以及口降糖藥失敗後,或者合併感染視網膜病變、腎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急慢性併發症,或者外傷、手術期者,或者合併妊娠或妊娠糖尿病患者就必須使用胰島素治療。(ps:小編鼓勵使用胰島素,因胰島素治療是一種最生理,對肝、腎、胃、腸等的副作用最少)
二、對於初診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有明顯的高血糖症狀、發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可首選胰島素治療
血糖是糖尿病治療的關鍵指標。對於初診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尤其是有明顯高血糖症狀,或者發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建議首選胰島素治療,待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狀得到顯著緩解後,再根據病情考慮應用口服降糖藥還是胰島素。
三、有心、肝、腎等全身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最好使用胰島素治療
因經肝臟代謝的口服降糖藥容易加重肝、腎功能損傷,因此對患有心、肝、腎等全身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患有乙肝等,最好使用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
四、2歲以下幼兒、老年患者、已有嚴重併發症者不宜採用胰島素治療
因胰島素治療時,低血糖症發生率增加,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低血糖的後果尤其嚴重,因此為了避免風險,老年患者不宜採用胰島素治療。
五、經過較大劑量多種口服降糖藥聯合治療後糖化血紅蛋白仍大於7%時,可考慮啟動胰島素治療
2型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控制、運動治療和口服降糖藥聯合治療的基礎上,若血糖指標仍未達到目標時,如糖化血紅蛋白大於7%,可考慮啟動胰島素聯合治療。
六、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體重顯著下降時,應儘快使用胰島素治療
我們在對肥胖糖尿病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要求他們控制飲食,並配合運動治療來減少體重。但當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體重下降,尤其是本來就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應引起重視,並儘快使用胰島素治療。
七、但初診糖尿病患者與1型糖尿病鑑別困難時,可首選胰島素治療
當我們在初次診斷糖尿病,尤其是與1型糖尿病鑑別困難時,應首選胰島素治療,待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狀得到顯著緩解、確定分型後後,再根據病情考慮應用口服降糖藥還是胰島素。
總之,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各有優缺點,應由專業醫生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畢竟適合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1、《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編
2、《內科學》葛均波、徐永健主編,p744~750
-
4 # 知未病
沒有一個醫生會告訴你,要麼是水平不夠,只會人云亦云的水平,要麼事不關己隨大流。胰島素和藥物,完全不是那種人雲亦云回答說得,什麼各有優缺點,記住,這是屁話。放到哪裡都沒錯,都沒屁用。
糖尿病患者,自身分泌的胰島素,第一不足,人人知道。第二胰島素結構細節已經和正常人不一樣,這是普通醫生都不知道的,別說一般人了。(胰島素抵抗原因之一)
吃藥,是"鞭打"胰腺,逼它分泌多點再多點,於是胰腺像苦奴一般,分泌能力不足還要多分泌,於是越來越多貝塔細胞加速凋亡,終於,藥物作用越來越差,因為苦奴死的差不多了。而且被逼出來的胰島素,還是變了結構,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於是只能再鞭打,增加胰島素濃度,消化血糖。
注射最新胰島素相似物(第三代),第一自己胰腺可以哼哼小曲看看風景,不用幹活休息了!第二第三代胰島素完全沒有胰島素抵抗這回事,胰島素濃度正常就足以消化血糖。久而久之,胰腺反而好一點再好一點。
是不是根本性區別?為什麼醫生不說,許多醫生根本不懂(醫生要終身學習進修,因為醫學不斷在推翻老的創立新的),少數懂的高手醫生,一般病人接觸不到。反正現在主流就是藥物,就藥物吧。
-
5 # 藥事健康
糖尿病治療方案的選擇必須個體化,也就是根據每個人自身不同的情況選擇注射胰島素或口服藥物,或二者聯合。
口服藥物治療的優點是:攜帶、使用方便,患者長期用藥更容易堅持;不足之處是:降糖的能力有限,對於太高的血糖可能沒有辦法降到理想範圍內,且有些使用受到限制,比如格列吡嗪,屬於促胰島素分泌的藥物,如胰島功能嚴重不足時,該類藥物無法發揮促分泌的作用,除此之外,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嚴重燒傷、感染、外傷和重大手術等應激情況等禁用。
目前市面上可購買到的胰島素多為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均為基因重組的胰島素,它們共同的優點是: 都能模擬人體自身的胰島素髮揮降糖作用,不受肝、腎功能不全的限制,所有型別糖尿病患者均可選擇,但缺點也有:例如攜帶、儲存和使用不如口服藥物方便,注射時會有輕微疼痛,劑量調整不當時容易出現低血糖,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起體重增加,注射部位如不及時更換容易出現脂肪墊等等。
您父親是初發糖尿病,強化治療後改用口服格列吡嗪能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目標範圍內,說明在使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後胰島功能得到了部分恢復。目前如無肝、腎功能異常,且使用格列吡嗪能夠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建議繼續目前方案治療,監測血糖水平,定期複診。
我父親半年前查出糖尿病,因為發現的早,不是特別嚴重,三個月強化治療後,血糖控制在了正常水平。他現在將胰島素停了,只服用格列吡嗪,也能控制住,但有人說藥物控制不如注射胰島素控制好。所以我想問下,如果沒有必要用藥加註射胰島素的情況下,選擇胰島素好還是選擇藥物好呢?各自有什麼優點和不足,有沒有副作用。不勝感激!
回覆列表
我是用胰島素控制的,患病六年,最初強化治療,打針一年多,各項指標穩定後停針兩年多,未吃西藥和中藥,中西醫專家都不主張我吃藥,建議我適時用小劑量胰島素鞏固,也就是適當時機讓胰臟休息休息。我就採取早5晚3,血糖在空4~4.5,攴後6.5~7.5,對於糖人來講有點偏低,改為早5一次,現空腹在5~5.5,歺後在7.5~9左右。打針的缺點就是肚皮受點苦,勤換部位和針頭即可,因劑量小,無明顯結結節。人體有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