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緣58750052

    分兵背後是機動性不足的問題,是想扼住要道分而治之,但明兵明顯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以至於各個擊破,即使不分兵結局估計也差不多,深入敵後難保漫長補給線,以清兵戰力,明應緩步推進,在敵後設定前進基地,逐步推進或示弱誘敵,或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或扶持敵對勢力分化瓦解,或和親,或高官厚祿,步兵追騎兵難。

  • 2 # 樂學讀書會

    分兵是必須的選擇,從後勤的角度考慮的話。試想一下,十萬人的隊伍,合兵一處行軍,效率能高嗎?集結難度,糧草從各地方轉運的難度,隨軍農夫排程,那可不是能打電報的時代。所以不是統帥蠢,而是必須分各路行軍,後勤才有可能展開。

    從根本上講,一個王朝到了後期,其組織能力就要下降,官員就要轉變成社會資源的掠奪者,而不是分配者,這是一切專制政權必然要失敗的根源。而具體到某一個時期,就會以戰爭的形式表現出來,要麼被外人打敗,要麼被起義的自己人打敗,明朝內外都有。反之,在一個王朝前期,即使發生了土木堡之變這種事,體系沒有漏洞也容易挽回,偶發性事件不會對王朝產生致命打擊。

    具體到這次戰爭,大明在組織形式上,戰爭能力上,情報採集上,都已經盡顯衰敗,所以敗是大機率事件。即使它不敗,也只能短時間續命,不可能挽回國勢了。

  • 3 # 周飆彪

    分兵沒問題→_→,不然出一路,按古代那個道路和行軍,估計大軍頭部到了薩爾滸,尾部才剛出城不遠。最大問題居然沒有一路佔據有利地形,力抗到其他幾路合圍。

  • 4 # 兵團戰士1949

    這個問題很簡單,是的!雖然有點不敢相信,但確實是因為分兵冒進,這一點無論如何也否定不了,其實就軍力來講明朝與反賊相比,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在其上,堪稱兵多將勇,可惜眼高手低,總想四面出擊,一網打盡,這才導致一口吞個胖子不成,反被胖子撐死的可悲下場。

    平心而論,戰爭雙方都非常英勇,誰也彆強調各自的困難與境況,朝廷有困難,叛軍困難只會更多,從結果來看,這場撒網打魚,明顯是網太小,而魚群太大,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撤網用叉,上大竿子捅,既然前期勢頭造的不錯,四十七萬大軍的名聲已經海內聞名,就不防雷聲大一些,雨點小一些,從容應對,選個春末夏初的好時候,帶齊大隊人馬來他個武裝巡遊,沿著一條好路線直插赫圖阿拉城,一路之上招降厚賞,大造聲勢,文武並用,這樣一來魚群要麼跑路,要麼出擊,只要敢來,就一叉捅死,以上,謝邀

  • 5 # 火器工坊

    當然不是。

    古代戰爭,分兵作戰是一種很常見的進軍手段,當一方的人數佔據優勢的時候,分兵合圍確實是一個很有效的戰術選擇。因為即使有一方被打敗,還會剩下至少一支部隊可以繼續挺進。此外分兵出擊可以加快行軍速度,如果軍事陣容過於龐大,那麼極有可能會行軍拖沓,而後士氣低落,被擊敗的可能性更大。

    薩爾滸之戰失敗的直接原因,是明軍分兵之後,各路總兵的指揮實在是差強人意。主力軍杜松貪功冒進,三萬大軍急行軍,把明軍最依仗的戰車丟在身後,最後面對努爾哈赤的優勢兵力,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也只能被團滅。西路軍李如柏畏手畏腳,拖緩行軍速度,最後仗都沒打就逃了回來。總的來說,四路大軍根本就沒有表現出一絲的配合,根本就是獨立作戰。

    此外分兵是正確的,但是把兵力優勢分成了兵力劣勢卻又是愚蠢的。明軍總數在11萬左右,但是沒路大軍最多的只有三萬人,這在戰鬥力爆表還區域性人數優勢的八旗軍面前根本就是送人頭。所以分兵至少一路也要超過五萬,才有僵持的可能。

    當然了,薩爾滸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大明的軍事實力已經滑落到了極點,腐敗的軍政使得大明的軍隊毫無戰鬥力可言。遼東軍9萬大軍,卻只有區區8000人可以一戰,這樣的軍隊,你怎麼指望他打勝仗。

    所以說當時對明軍而言最好的戰略不是出兵,而是吞併遼東,依城據守,就憑後金早期的經濟實力和軍事科技,是奈何不了大明的軍事屯堡的,而且當時後金樹敵無數,內部也並不團結,一旦被大明僵持住,最先拖垮的必然是後金。

    然而,誰讓萬曆皇帝這麼死要面子呢……

  • 6 # 平談歷史

    分兵是兵家之大忌,被各個擊破了。戰術上的問題。。分兵合擊,只見分兵未見合擊!主要是統帥太菜!這孩子在北韓也是連吃敗仗,但朝廷上有關係,反而再次重用。。此戰。大明11w(其中之一8w多是明軍,其他都是北韓,葉赫的渣渣兵),而建奴6w。也就說不考慮渣渣兵。

    大明此次出兵兵力佔優勢不明顯。。又把這八萬分兵四路。,導致單路的兵力只有2w,,當然這些都不是問題,只有1路能拖住建奴。其他三路援至。也是可以打勝的。。。問題是楊鎬沒有考慮到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若其中一路發生戰爭,其他3路不能即至,更誇張的是。一路二路被幹掉。三路四路都不知道。。更別說援至了。。再看四路將軍的將領。主力軍:杜松軍分兵冒進。。被滿清率先群毆死。北路軍:馬林這孩子倒黴,離建奴主力最近,也跟著唄群毆死。東路的劉綎,在主力,北路軍被群毆然後被群毆死,都毫不知情(路途遙遠,訊號不通),劉延是比較能打的。。好吧?設伏!你牛逼難道不能陰死你麼?結果被設伏全殲!東路軍:臥槽,三路軍被全殲之後終於知道建奴已經來幹明軍了!

    然後不戰自潰(戰也是死)所以總結這破仗,就是楊鎬太菜。本來兵力就佔優勢不明顯。還只分兵不合擊,,把手裡的軍隊,一波一波拿出去被人群毆。。然後野豬皮這孩子也太陰!設伏,坑蒙拐騙!其實杜松、劉綎是很能打的。馬林見戰場表現也很不錯。。李如柏雖然一般般(名將之後,老子厲害)但不是還有2w渣渣軍陪著嘛。,真拿出來跟建奴死磕。。建奴是沒戲的。。結果。。這仗被楊鎬打成這樣(非智將,一將無能,坑死三軍)!實在無語!難怪萬曆聽說後把桌子都踢翻了!當然軍備鬆弛(三刀殺不死牛,杜松被一箭穿頭盔(神馬頭盔)而死,),糧草不足(被朝廷逼得出戰)也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 7 # 與生活交朋友

    薩爾滸之戰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透過不斷地戰鬥,征服建州,統一女真,建立大金。但是努爾哈赤這三十多年乾的事情並沒引起大明朝廷的警戒,無視努爾哈赤的野心,等發現時,努爾哈赤都準備建國了。

    努爾哈赤建國後,明朝朝廷黨爭激烈,防務鬆弛,仍沒有對後金有所防備。努爾哈赤本就是野心極大之人,面對放在眼前的肥肉,沒道理不要。大明還沒對後金下手,努爾哈赤已經打起了大明的主意。

    1618年初,努爾哈赤便有了奪取遼東的計劃。後金加緊秣馬厲兵,擴充軍隊,並派遣間諜,收買明將,刺探明軍虛實。在經過充分準備和籌劃後,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反明,嚮明朝發起進攻,攻佔了撫順、清河後。因實力不足,又探知明朝廷要增援遼東,才沒有進攻瀋陽、遼陽,主動撤退。

    後金出兵攻陷撫順等地後,明朝廷才意識到嚴重性,派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

    1619年二月,大明拼湊出11萬兵馬,號稱47萬,楊鎬坐鎮瀋陽,下令兵分四路圍剿後金。

    具體部署:

    楊鎬坐鎮瀋陽指揮;

    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

    總兵杜松率兵3萬作為主力,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

    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從西南面進攻;

    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北韓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北上,從南面進攻。

    還有一部分機動增援部隊及後方保障交通和糧草輜重部隊。

    但是明軍的作戰部署被努爾哈赤探知,努爾哈赤便有了"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召集6萬精兵,準備各個擊破。

    明軍的四路軍之間資訊不暢通,也沒有相互配合。

    劉綎和杜松進軍迅速。特別是杜松貪功冒進,孤軍深入,到了薩爾滸後又進一步分兵,最後杜松的西路軍被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圍攻,全軍覆沒。

    西路軍完蛋後,努爾哈赤又滅了馬林的北路軍。但是劉綎不知道那兩路已經完了,而且中了金軍的計,繼續進軍,中了埋伏,兵敗身死。

    楊鎬坐鎮瀋陽,得知兩路軍戰敗,下令退兵,西南方向的李如柏因進度緩慢,得以全身而退。

    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大獲全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敵五萬,繳獲大量軍用物資。這一戰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明朝在薩爾滸之戰中的失敗,有很多原因,與分兵進攻沒什麼關係。就明朝當時那種狀況,即使是合兵進攻,大機率還是會敗,而且可能敗得更慘,甚至會全軍覆沒。

    我理解中,大明戰敗的原因:

    第一:朝廷腐敗,國庫空虛,用人無能。

    大明後期一直在走下坡路,朝廷黨爭激烈,百姓水深火熱,內外不安定的火苗慢慢燃起。朝廷腐敗,導致後金有了崛起的機會。

    明朝廷發現後金崛起時,想要征討,卻因為國庫空虛,養不起部隊,不得不追求速戰。朝廷決定主動進攻時,又選了楊鎬為主帥,這傢伙似乎制定了作戰計劃後,就坐著看熱鬧了。西路軍輕敵冒進,楊鎬也沒有相應措施,也沒有派出部隊支援接應。

    第二,貪功輕敵。

    杜松並不是草包,本身是個很能打的將領。但是貪功冒進,葬送了明軍主力。除了西路軍總兵杜松為了爭功,輕敵冒進,導致全軍覆沒。整個大明都可能是個輕敵狀態,否則也不會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輕易出兵征討努爾哈赤。

    第三,明軍的情報太差勁。

    後金對明軍的戰略部署,進軍路線瞭如指掌,才會針對明軍的部署作出對應的方針。而明軍對後金基本上是一無所知。情報就是戰爭的眼睛,情報落後,在戰場上就非常被動。

    努爾哈赤有了情報,便有了戰場主動權,戰役怎麼打,在哪裡打,什麼時間打,就都由努爾哈赤說了算,明軍決定不了。

    第四,明軍各路之間資訊不暢通,進度也不一致,相互之間便形成了孤軍,不能相互策應。

    一般分兵是為了達到夾擊或者出奇兵的效果,各路之間一定得相互配合。明軍的分兵,成了各幹各的,相互之間沒有配合,而且各路情況被努爾哈赤瞭解得一清二楚,最終被各個擊破。

    第五,明軍在天時地利上劣勢。

    明軍進攻後金,在後金的地盤上開戰,完全沒有天時地利上的優勢可言。同時努爾哈赤得到明軍戰略部署,採用各個擊破的方針,明軍在人數的優勢也成了劣勢了。

    對於明末的複雜形勢,很難列舉完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戰敗的原因,這其中原因,與分兵的關係確實不大。

    如果明朝廷國庫充實,統帥是諸葛亮、司馬懿一類的人物,各路將領同心協力,相互配合,努爾哈赤怕是就沒有機會了。分兵本身無所謂對錯,重要的是統帥如何去操作。

    自古很多戰役都是分兵出奇,贏得戰爭的勝利。如白起打長平之戰,曹操打官渡之戰,孫權打石亭之戰,都是分兵取得的勝利。特別是曹操、孫權在兵力上並沒有優勢。他們之所以能勝,是因為敵人不知道他們分兵的虛實,最終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明朝對後金沒什麼防備,而後金早就對明朝虎視眈眈,做好各種準備,特別是情報工作做得一流。情報上的差距是非常致命的。明朝分兵的部署被努爾哈赤探知,也就失去了出奇的效果。而且明軍作戰計劃洩露仍不自知,最終進入努爾哈赤的圈套。

    奇謀都是冒險行動,雖然收穫極厚,但破綻也是極多。因此隱蔽性非常重要,不能讓敵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冒險行動只有成功了,才叫奇謀,失敗了,那就是笑話。

    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戰,兩人都不敢冒險,因為任何冒險行動都容易被對方識破,導致失敗。所以諸葛亮只能衝著司馬懿的軍營喊:“你出來啊!”

    司馬懿也只能躲在軍營衝著諸葛亮喊:“你進來啊!”但二人誰也不敢動手。

    薩爾滸之戰雖然是努爾哈赤以少勝多,但實際上明軍對後金的優勢並不大。主要是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即使明軍以一路出擊,也會因為後勤補給、情報、統帥能力、部隊戰鬥力、天時地利等各種因素限制,難以取得勝利。只要被努爾哈赤找到機會,隨時都能全殲明軍。

  • 8 # 老威觀史

    薩爾滸之戰,明軍的失敗並不在於分兵,而在於被努爾哈赤打了時間差。

    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先交代一下戰役的背景,這場戰役是在努爾哈赤幾乎統一女真各部(除了葉赫部還沒有統一),崛起於東北並且稱汗之後,嚴重威脅到了明朝在關外地區的統治,因此明朝發動了一場旨在滅亡努爾哈赤的戰役。

    分兵策略其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操作

    這次戰役的失敗,一個重要的爭議在於當時的明軍採取了四路合圍也就是分兵的策略,其實分兵的策略本身並沒有錯。

    分兵,一般是兵力佔優的一方採用的策略,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快速進軍。要知道,如果把11萬軍隊全部集中在一路,那麼一條道路在單位時間內透過的人數必然是有限的,而分兵四路,就意味著可以在四條道路上同時行進,四條道路同時行進的人數肯定是比一條道路行進的人數要多很多,從而就加快了整體進軍的速度。

    同時,如果兵力佔優的話,自然是希望對方能撒開來跟自己打,而不是雙方都集中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作戰,如此的話,兵力的優勢就無法體現,完全就變會成“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局面,完全拼軍隊的質量。當然,分兵出擊,就意味著分路出擊的部隊能經過更多的路線,更多的村莊或者城市,能夠獲得更多的補給。

    ▲四路分兵,可以在四條道路上同時開拔,進軍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以上這些都是分兵出擊的好處。但薩爾滸大戰中四路分兵的問題在於,這種操作對於戰役總指揮,兵部侍郎楊鎬有更高的要求。顯然兵分四路的操作難度比集中一路的難度要大很多,在四路出兵的同時,要能夠保證四支部隊步調一致,在同一天到達戰場,這樣就不會給對方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果各支部隊之間步調不一致,有的部隊早些抵達戰場,有些部隊晚些抵達戰場,就會造成時間差,讓對方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努爾哈赤獲得薩爾滸大戰的最終勝利,就是利用了明軍之間各部隊之間步調不一致的弱點,打了時間差,實現了各個擊破,顯然楊鎬並沒有把這次戰役指揮好,沒有做到各支部隊之間的步調一致,露出了破綻,讓努爾哈赤抓住了。

    明軍完善的戰前部署

    而參與薩爾滸大戰的明軍,其實實力非常強!明朝從九邊重鎮徵調的有精兵3萬、精騎2.5萬,從浙江徵調了戚繼光系統的浙軍4000,各地土司兵7000,(這裡的土司兵並不是一般我們所認為的地方部隊,明朝當時各地的土司兵也是驍勇善戰)又從其餘各地方精選了2萬精兵,由此組成了一支8.7萬人的部隊,此外明朝的盟友女真葉赫部出兵1萬,北韓出兵1.3萬,總兵力11萬,號稱47萬。

    各路領兵作戰的將領,在當時也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下面介紹一下四路大軍的基本情況:

    西路軍主將是山海關總兵杜松,是此次作戰的主攻部隊,全軍約3萬人。他計程車兵是從宣府、大同等地抽調的精兵,也是常年在對戰關外遊牧民族戰爭中鍛煉出來的百戰之師。而杜松本人即不是將門之後,也不是將領出身,是從一個士兵開始摸爬滾打一路當到了方面軍大將,可以說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也是一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猛將,身經百戰,鮮有敗績。蒙古人稱之為杜太師,女真人稱之為杜瘋子。在薩爾滸大戰中,他的這一路人數最多,實力最強,也是進攻的主力。西路軍計劃從瀋陽出發,經撫順關(今撫順市前甸鎮關嶺村)進入蘇子河谷,從西面進攻。

    北路軍由開原總兵馬林帶領。馬林帶領的隊伍除本部精銳的遼東火槍騎兵以外,還有從山東、河北等地徵調的兵源,總兵力2萬人,從開原出發南下,其後續還有葉赫部的1萬名女真士兵,經三岔子堡(今遼寧省鐵嶺縣三岔子村),從北面進攻赫圖阿拉。

    東路大軍主將劉綎是晚明第一猛將,能使120斤的大刀,曾於1592年和1597年兩次入朝作戰,在1600年參與了平定播州之亂的戰役。無論是在北韓戰場還是在播州戰場,劉綎一生從未遇到過對手,所向無敵,其手下的1萬多名士兵都是從四川、浙江和福建等地徵調的精兵,外加1萬多名北韓兵,總兵力2萬餘人,經寬甸北上,從東面進攻赫圖阿拉。

    南路軍主將是遼東總兵李如柏,是威震東北的名將李成梁的二兒子,也是在抗倭援朝戰爭中平倭名將李如松的弟弟。 他的南路大軍從清河出發,經鴉鶻關進攻赫圖阿拉。

    為了激勵士氣,時任兵部侍郎的楊鎬奏上“擒奴賞格”經兵部尚書黃嘉善復奏,明神宗批准,頒示天下。賞格規定:擒斬努爾哈赤者賞銀10000兩,升都指揮使;擒斬其八大貝勒者賞銀2000兩,升指揮使;李永芳、佟養性等叛將,若能俘獻努爾哈赤,可以免死。又詔令葉赫貝勒金臺石、布揚古若能擒斬努爾哈赤,將給與建州敕書並封龍虎將軍、散階正二品。若擒斬其餘努爾哈赤的十二親屬伯叔弟侄,及其中軍、前鋒、領兵大頭目、親信領兵中外用事小頭目等,一律重賞並且封授世職。

    其實從明朝的戰前部署、排程到各路大軍人員的安排、戰爭的籌劃以及對戰爭的重視程度等等,都沒什麼問題,問題就出在了實際操作上!

    薩爾滸戰役過程

    1619年,早春時期的遼東天降大雪,一時間大雪紛飛,這種狀況其實並不適合行軍作戰,但是在朝廷內閣和兵部的嚴格督促之下,楊鎬不顧將領們的反對,堅決出兵。數萬明朝大軍就在這大雪紛飛的天氣中出發了。

    ▲杜松雖然作戰勇猛,但他的貪功冒進最終導致了明軍的全域性崩潰

    造成明軍在薩爾滸大戰中失敗的最為主要的因素在於主力西路軍杜松的貪功冒進。杜松因為想速戰速決,搶佔頭功,便帶領部隊不顧一切地往前快速行進,一天之內冒雪急行百里,這樣一來,杜松一路在四路大軍中便是進展最快的一路了。杜松行進速度快,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這一路是四路大軍中最好走的一路,很快杜松就來到了薩爾滸山,距離赫圖阿拉只有百里路程。

    二十九日深夜,杜松率領1萬精兵強渡蘇子河,進攻在邊界地區修築工事的15000八旗軍。杜松渡河的時候發現河水很淺,便快速輕裝渡河,把車輛輜重遠遠地拋在了身後。河對岸的女真士兵見明軍士兵渡河,便毀掉了堤壩放水,淹死了不少明軍士兵,但也無法阻擋杜松渡河。

    杜松過河後,一部分士兵隨杜松進攻後金軍據點鐵背山,另一部分由於以輜重火器部隊為主,暫時無法渡河,想等到第二天天亮後再行渡河與杜松會合。三月初一,杜松帶領部隊開始強攻鐵背山上的界凡城,但他帶過河的部隊以騎兵為主,輜重火器部隊此時還沒有過河,攻城非騎兵所長,界凡城一時無法拿下。到中午時分,杜松在吉林崖與後金二貝勒阿敏帶領的部隊展開了激戰,在開局小勝之後,便遇到了大量前來增援的八旗兵,這個時候杜松可以說進退兩難,無論是要薩爾滸的部隊趕過來會合,還是自己回去,都會在過河的時候遭到八旗軍的攻擊,因此不如就此拼一把了,於是杜松帶領過河的1萬明軍與八旗軍繼續激戰了起來。

    ▲雪天作戰,明軍的三眼銃威力發揮不出來

    此時努爾哈赤帶領八旗主力趕到了戰場,努爾哈赤趕到後,並沒有直接進攻吉林崖,而是先進攻主帥不在的薩爾滸明軍大營。而留在薩爾滸山的明軍也據山防守,以火器迎敵,努爾哈赤以右翼三旗部隊對戰杜松,以左翼四旗加上右翼抽調的一旗兵力猛攻明軍的薩爾滸大營。留在薩爾滸山的明軍也據山防守,以火器迎敵,當時明軍的火器以三眼銃為主,這種火器殺傷力小,射程短到不及弓弩,且裝填速度太慢,在八旗兵猛烈的攻勢面前也很快失去了威力,薩爾滸山上的明軍在努爾哈赤主力部隊的猛攻下敗下陣來,紛紛潰敗。

    河對岸的杜松與八旗兵奮戰,從中午一直殺到了傍晚,剛開始的時候雙方還勢均力敵,但隨著戰事的推進,敵軍越來越多,杜松殺退了一波敵軍,又來了一波敵軍,形勢對杜松而言越來越危急。在這種情況下杜松轉攻為守,將部隊拉上了頭欽山,固守待援。到了夜間,努爾哈赤在解決了薩爾滸山上的明軍後,也集中了八旗全部主力對杜松展開了圍攻,杜松命全軍點火衝鋒,在夜間點火的明軍便顯得格外耀眼,八旗軍佔據了山林上的高地,又以弓弩攻擊明軍,一時間萬箭齊發,明軍毫無還手之力,杜松身中十多箭,壯烈殉國,西路軍全軍覆沒。

    而在三月一日傍晚,馬林的部隊已抵達尚間崖附近,離杜松部不足50裡,只要度過渾河便能很可能與杜松會師,就是這短短的50裡,卻成了戰爭勝敗的關鍵,努爾哈赤抓住了兩者之間極短的時間差!

    馬林部在行至尚間崖,聽聞杜松部戰敗的訊息後,決定轉攻為守,同時也在此等待葉赫部1萬人的援軍。鑑於三岔兒堡已於去年被毀,馬林將部隊回撤到了篦子谷,在這裡設立了大營,並分兵一部分守尚間崖山頭,在大營三里之外,派監軍潘宗顏率萬人據守斐芬山,防止努爾哈赤包抄其後路,全軍呈品字排列迎擊努爾哈赤。

    三月初二,努爾哈赤率全軍渡河,一路上殺敗杜松餘部,來到馬林部所在的篦子谷,見馬林營壘堅固,暫時沒有下手,雙方對峙至中午,努爾哈赤主力部隊趕到戰場,決定先攻尚間崖,然後再從山上俯衝而下攻破馬林大營。於是八旗軍皆下馬步戰,猛攻尚間崖,八旗軍攻勢異常猛烈,尚間崖在八旗軍的猛攻之下很快被拿下,之後八旗軍從尚間崖上俯衝而下。此時馬林大營遭到了八旗軍的多面進攻,明軍的主要火器三眼銃和大炮在此時難以發揮威力,火炮往往還沒發射,對方的騎兵就已經衝到了跟前,隨著戰事的不斷推進,明軍在混戰中逐漸土崩瓦解,馬林率軍突圍,由於對地形不熟,部隊在突圍後來到了一片沼澤處,遭到了八旗軍的猛烈攻擊,士兵紛紛被射死在了沼澤地中,馬林只帶著數人逃出生天。

    在解決了篦子谷和尚間崖的明軍後,努爾哈赤集中全軍攻打斐芬山上的明軍,努爾哈赤率軍攻山,明軍以火器迎擊,無奈雙方兵力差距太大,山上的明軍在槍炮用盡後與後金軍展開了肉搏戰,斐芬山上的明軍主將潘宗顏與後金軍激戰到下午申時,壯烈殉國,至此北路軍被努爾哈赤擊敗。

    再說東路劉綎,由於他走的路線是最為難走的一路,路上盡是山關險隘,所以行軍速度非常緩慢,一路上後金軍又設定了多處據點,努爾哈赤也留下了500士兵一路騷擾劉綎部隊,嚴重拖緩了劉綎的行進速度。

    ▲明末第一猛將的劉綎,在此戰中可惜了

    劉綎在二十六日出寬甸,到二十八日攻克牛毛寨開始,一路連克後金軍數座營寨,三月初一,攻克馬家寨,三月初二到達深河,此時西路軍的杜松和北路軍的馬林已被努爾哈赤擊敗,而劉綎卻並不知曉。

    劉綎在深河遭遇了數千後金軍的阻擊,劉綎率軍猛攻,將後金軍逼至山頭,後金軍憑險固守,劉綎率軍攻山,到三月初三,因手下大將劉吉龍陣亡,劉綎傷心不已,將其掩埋,全軍休整了一日,就是這一日,給努爾哈赤率軍回援贏得了時間。

    三月初四,後金派明軍俘虜來到劉綎大營,謊稱杜松和馬林已到赫圖阿拉,催促其加快行進。此時的劉綎已過師期,急於進軍,便沒來得及多想便率全軍輕裝簡行,來到了窪子溝,進入了後金軍的包圍圈。

    此地重巒疊嶂,山高水長,埋伏的後金大軍四面出動,在前有絕崗後有圍軍的情況下,劉綎帶領全軍放手一搏。後金軍很快就包圍了劉綎大軍,雙方展開了激戰。劉綎在薩爾滸大戰之前從未有過敗績,手下計程車兵也都是久經戰陣的百戰精兵,在此戰中卻遭遇了滅頂之災。伏兵四起的後金軍向劉綎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激戰中劉綎被亂箭射中了手臂,之後被砍下了半邊臉,仍殺敵不止,最後手刃數十人,鮮血流盡力竭而亡,他的兩個兒子也在戰鬥中相繼犧牲,東路軍就此敗亡。

    ▲隨著劉綎這一路的敗亡,薩爾滸大戰明軍已事實上戰敗了

    遠在瀋陽指揮的經略楊鎬在得知西路北路兩路大軍被擊敗的訊息後,趕緊命東南二路撤軍,但命令沒有送到,東路劉綎大軍就被努爾哈赤消滅,只有南路的李如柏及時收到了命令,便率軍迅速撤退,儲存實力以求新的機會。

    努爾哈赤獲勝的原因

    如果我們事後諸葛亮來分析整個戰役的過程的話,我們會發現,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主力,在三月一日的時候大戰杜松部,三月二日大戰馬林部,三月五日大戰劉綎部,在五天內連續進行了三場惡戰,而在三個戰場之間來回的距離,透過現代的導航系統,只是直線距離就有170公里,平均每天至少要行進34公里,而後金軍其實以重步兵為主,每天只是如此距離的行進,就已經夠嗆。再加上連續的惡戰,其作戰強度可想而知。可以說當時的八旗軍無論是戰鬥力還是連續作戰的能力以及戰鬥意志,都是此戰後金軍取勝的關鍵。

    ▲八旗軍強大的戰鬥力、作戰意志以及努爾哈赤出色的指揮,都是後金取勝的關鍵

    對於努爾哈赤來說,他當時手上有大約6萬人馬,人數幾乎是明軍的一半,對於他來說他的策略也很明顯,只能乘著對方四路沒有形成完全合圍的時候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其實四路明軍之間的時間差非常短,尤其是西路軍的杜松和北路軍的馬林之間,只有1天的間隔,然而努爾哈赤確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家,他能夠在1天的間隔之內就捕捉到了非常短暫的戰機,可以說如果明軍的對手是一位一般的軍事統帥的話,杜松與馬林之間僅僅1天的時間差並不一定會被對手抓住,然而他們遇到了強勁的對手,一個轉瞬即逝的戰機被對手抓住了。努爾哈赤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是此戰後金軍取勝的根本所在。

    明軍失敗的原因

    經略楊鎬在指揮上也出了重大問題,除了沒有協調各路步調一致給努爾哈赤創造了各個擊破的機會外,他在人員的安排上也出了很大的問題。四路大軍中無疑劉綎是最能打的一路,楊鎬卻把戰鬥力最強的一路安排走了最為難走的一路,其實以往東北地區出征的時候,劉綎所走的一路通常都是安排給了北韓軍,明軍主力是不走那一路的,在薩爾滸大戰中卻安排了明軍最重要的主力走了那一路,導致最強的戰力沒有及時趕到戰場,以至於白白浪費了劉綎這一員猛將。

    戰術方面,明軍步兵當時使用的主要武器是三眼銃,關於三眼銃的作戰效能具體如何,大家可以參考央視曾經拍過的一部《古代兵器大揭秘》第五集,就專門講了一期關於明朝火器的情況,在這部紀錄片中,對明朝的火器進行了非常科學的實驗,具體實驗的過程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只說結論,結論就是當時明軍的火器作戰效能並不能代替弓箭。其實不止是那個時候的火器,即便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軍所使用的火器也還沒有做到能完全代替弓箭的程度。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是在大雪紛飛的天氣出戰的,因此火器的作戰效能自然就大打折扣了。而進攻的女真士兵基本以重步兵為主,在進攻的時候一般都會頂盾進攻,這樣一來三眼銃自然就發揮不了多少威力,天氣因素不利也應該是明軍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會說是因為萬曆三大徵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國力才導致努爾哈赤能夠順利崛起,但在我看來,努爾哈赤能夠崛起,最大的責任在於萬曆本人,正是因為他三十多年不上朝,懶政惰政,才導致了努爾哈赤的崛起。其實在努爾哈赤稱汗的時候,萬曆並不知道情況,雖然這裡有地方瞞報的因素,但作為皇帝來說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能及時掌握地方重大事件進展,是皇帝本人的失察。而萬曆得知此事,還是在北韓使者進貢的時候透露了相關資訊才知曉的,萬曆對國家形勢不能及時掌握,才是導致努爾哈赤崛起的根本原因。

    至此,明朝傾全國之力籌劃了將近1年的薩爾滸大戰在5天內以全面失敗而告終,此戰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此戰之後明朝被迫由進攻轉入了防禦,雙方攻守之勢逆轉。

  • 9 # 靜心匠道

    薩爾滸之戰明朝戰敗,其核心原因和分兵無關,與明朝錯選了指揮官與混亂的管理,死板的戰術有關。不過此戰的慘敗,歸根結底是明朝末年腐敗有深層聯絡。薩爾滸之戰前因後果

    李成梁的放水

    明朝末年萬曆三大徵,特別是經歷了與豐辰秀吉“萬曆北韓之戰”後,明朝推翻了張居正的改革,曇花一現的明朝中興進入了衰退,不過即便如此,明朝對各藩屬國和地方,還擁有很強的掌控權,即便是遠在海外的東瀛在數百年後,再也沒有踏足中華一步,這時的明朝無論是國力和財力,人力和戰鬥力,在全球看來都是強國的存在。

    此時明朝對遼東一帶,由明朝的一代名將李成梁打理,可以說李成梁的初期的管理是有成效的。可是李成梁英明一世,卻對一個人出現了誤判,這使得他犯了一個嚴重的失誤,正是這次失誤導致了努爾哈赤的崛起,而明朝天子和李成梁都沒想到,因為一個女人的私情,卻導致了明朝樹立了遼東最強大的敵人,其實這些都是野史,

    真正歷史是努爾哈赤對於李成梁的來說,是一個忠心與自己的家臣,而李成梁是對努爾哈赤有所愧疚,畢竟當時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就是被他錯殺的,更重要的努爾哈赤被他收為義子,努爾哈赤所得到了軍事知識和後來靈活的運用,啟蒙者就是李成梁,畢竟努爾哈赤在他旗下待了三年,還是有戰功在身,即便是後來努爾哈赤自立門戶,但是他懂得低頭做人,對於李成梁更是懂得其心理,待他如自己的父親和大老闆一樣,他說啥自己幹啥,所以李成梁為何放任努爾哈赤不理,但是卻幫著努爾哈赤看那個部落崛起,就敲打一下,最後打成了努爾哈赤一家獨大,反倒是後來他都坐鎮不住了。

    而李成梁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個錯誤最後讓明朝用盡了各種辦法都無法補回過失,就是他見努爾哈赤勢大,選擇性的放棄了重鎮六堡,正是這一步棋,讓努爾哈赤得到馳騁遼東的機會,以後遼東再也沒有可以壓制和牽制他的勢力,他得以慢慢的蠶食和統一了女真各部落。最後盤踞了遼東,而明朝由於晚年無法對遼東用兵,也就是用防守和分化,還有收買的伎倆,可是對於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這基本不算什麼,而明朝只好用了比較強大的葉赫部與之對抗,這正是葉赫部引發了薩爾滸之戰!

    說真,李成梁為何那麼向著努爾哈赤,到至今許多歷史專家和學者都沒搞懂!

    一戰功成的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起因,說穿了就非常簡單,努爾哈赤見明朝朝堂腐敗不堪,趁明神宗那他沒辦法,疏於防範之際,積蓄力量一舉拿下仇敵葉赫部,攻佔當時的撫順和瀋陽、遼陽等地,以奪取更大領土和戰略縱深,為此努爾哈赤積蓄了許多的力量還派出了間諜,一舉攻下了撫順和葉赫部多個領地,也正是因此,讓明神宗開始重視力盤踞遼東這個刺頭,並且派出了明軍的精銳,希望一舉將他打散打殘,已決後患!

    可是這一戰,明朝朝堂看上去非常重視,但是此時的明朝已經嚴重的腐朽,有點眼高手低的感覺,無論是安排指揮的大臣,還是派去遼東的將士,或者駐紮在當地的遼東守軍,都出現了不同的紕漏,最後讓努爾哈赤連敗四路明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也可以說是將游擊戰和殲滅戰,做了一個非常經典的範例!

    薩爾滸之戰初期明軍分四路進軍,每一路明軍的都各自有數萬人,而主力為中路明軍這幾路明軍戰鬥力並不弱,可以在薩爾滸戰鬥過程中,看到明軍和努爾哈赤的後金還是可以相持一段時間,但是明軍犯了一個重大的失誤,各路明軍由於覺得自己數量足夠的多,加上是齊頭並進的方法,用梳子的戰術,最後匯聚一點,打算攻下努爾哈赤老巢,可是他們後方的指揮所中,卻出現了一個壓根啥都不理會的楊鎬,而楊鎬對於自己的計劃極度信心,連四支明軍都沒有派出相互通知的通訊員,最後導致了幾路明軍,在不知道其他幾路已經被殲滅的情況下,被努爾哈赤包圍,只有最後一路逃脫了出戰場,可是此時的明軍大敗已經註定了。

    明朝就這樣將無數的戰利品和裝備送給了後金,讓後金的實力再度大增,可以說楊鎬又是後金的一個大恩人,如果沒有他的亂搞,估計後金也沒那麼容易成功。

    可以說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的勝利,不完全靠自己,還有一部分是靠明朝的下了臭棋,正是明朝看上去很重視,但是操作起來卻特別的誤事的行為,才白白斷送了大好局面,並且損失慘重,而後世許多專家和學者認為,此戰分兵是一個最大的錯誤。

    薩爾滸明朝分兵是不是失誤

    按兵法上來說,倍而分之。對於對手的兵力,分兵夾擊,在冷兵器時代非常正常,古語有一句話,雙拳難敵四手,那麼八手如何,楊鎬其實也是這麼想的,自己兵力比努爾哈赤多那麼多,為何要集中一路突破呢!

    投資學不是有一句話,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籮筐裡嗎?所以按兵法和實際情況分析,分兵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分兵後如何指揮協調,讓四路的明軍,成為一個拳頭,而不是每一路,都是各玩各的。這才是薩爾滸最大的失誤所在,我們看現代戰爭就知道,多兵種要完美的結合,並不在兵力的多少,而是在於協調的是否合理和恰當,當然還有內部的團結和士氣,這些都是影響戰役勝負的關鍵,在近代歷史中,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便是一個例子,特別是淮海戰役,如何利用人少打人多,如何集中兵力機動的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積小勝變大勝,這也符合薩爾滸之戰的特點。

    所以說薩爾滸分兵,並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指揮得法,操作得當,搞不好薩爾滸明朝確實能夠大勝而歸,將努爾哈赤的老巢給燒通天,一腳踹了!可是戰場上的事是忽然變化的。而資訊不同步,四路明軍相互沒溝通,沒有及時的協調四路明軍的情況,在一路明軍失利後,沒有做出及時的調整和反應,這才是此戰明朝失敗最大的問題所在。

    當然其他的因素也非常的多,其中有明軍的腐敗造成的戰鬥力下降,也有努爾哈赤天生般的戰場敏銳度和獵人嗅覺,也有明朝將領的大意,可是歸根到底,還是明軍的輕視與過於自負有關係,這也和明朝的末年朝堂風氣和晚明的奢侈腐敗醉生夢死有關,也正是這樣,讓明朝陷入了有能之人沒法受到重用,無能之人卻得到了青睞,而在重要的關鍵節點中,導致了用錯人,無人可用的情況,最終在一次又一次失誤的輪迴中,明朝君主和臣子,把大明推向了深淵。

    筆者可以肯定的說,即便是薩爾滸大勝,當時的努爾哈赤也沒想過自己的後金能夠取代大明,以當時的眼光看來,他最多也是想到割據一方而已,或者就是我的地盤我話事,學者安南脫離明朝的掌控,最多是進貢,這條道路對他當時來說,是最實際也最可行的,畢竟只有幾萬人的女真,想統治如此廣博的土地,確實有點太貪心了也消化不了。

    結論:

    薩爾滸明朝的大敗,其原因不是來自於分兵,是明朝由上之下的體制,出現了問題,由於其腐敗不堪,導致了用人出錯,戰術出錯,戰鬥力不強,協同不統一,最後被努爾哈赤利用時間差,各個擊破,才有此敗。歷史反觀現在,對於明朝的失誤,我們也要吸取教訓,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生活和事業,都能夠更好的前進。

  • 10 # 深藍妖火

    薩爾滸之戰是發生在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的二月份到三月份期間的,結局是以明軍大敗,後金軍大勝作為收場的。那麼這場戰役爆發的原因是什麼?明軍人數眾多為何還是吃了敗仗,後金又是怎麼以少勝多的呢?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後金的背景,後金是由女真人建立在東北地區的政權,因為要和金朝有所區分,所以叫做後金。明朝初期,女真部落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建州、海西和東海。後來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混亂的局面,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

    在萬曆十一年到萬曆十六年這六年期間,建州的頭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各部落,將後金勢力擰成一股繩,實際控制的地盤有日本海、遼東都司轄區、黑龍江省和鴨綠江等地區。在統一內部過程中,努爾哈赤創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老百姓作戰的時候當士兵,回家的時候就繼續務農種地。這時候,後金的兵力總共大約有6萬人主要是重灌兵和騎兵。

    明朝難道就一直不知道有這股勢力的存在嗎?答案肯定是知道的!在萬曆朝,把從鴨綠江到嘉峪關的地區設立了九個重鎮也叫做九邊,為的就是要防範女真人的侵襲。當時明朝人對女真的應對方法是分而化之,孤立一部分勢力,拉攏一部分勢力,讓他們各自為戰不能形成強大的勢力。

    其實在後金與明朝作戰的同時,有一部分勢力是早早的便倒向了明朝並沒有對後金提供任何幫助。開原附近的女真族葉赫部就是怕努爾哈赤統一後對自己不利就選擇了投靠明朝。鴨綠江那邊的北韓國也是傾向於明朝的,同期存在的蒙古察哈爾部落也在視兩邊的實力而定,是典型的牆頭草。但是任誰也想不到他們看好的明朝方面竟然毫無勝算的敗了。

    在明朝的末年,由於朝廷連年鎮壓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高淮胡亂理政,對遼東的防務工作抓的沒有那麼緊。同時駐守遼東的明軍由於長期沒有大規模的作戰也紛紛懈怠,朝廷由於內亂不斷導致財政狀況出了問題,入不敷出,既沒有足夠的錢區打造好的兵器還缺糧足夠的糧食。明面上明朝邊關是有十多萬人,其實真實的作戰人員也有幾萬人。

    努爾哈赤看到了明朝所面臨的窘境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決定主動出擊。在萬曆四十六年這一年就召集了諸位大臣商討出兵的策略,初步計劃先是將明朝的遼東地區的官兵打敗,然後順勢吞投降明朝的葉赫部落,進而佔領整個遼東。

    努爾哈赤先是打著明朝有七大罪的旗號向撫順發起進攻,率領兩萬騎兵佔領了撫順和清河。後來還想攻打瀋陽和遼陽地區,但是由於自身兵力不夠,加之明朝援兵增多還有葉赫部落在旁邊虎視眈眈所以暫時選擇了放棄。

    但是撫順等地的丟失,讓本就手忙腳亂的萬曆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決定派兵部侍郎楊鎬前去遼東地區督戰,但是由於缺錢短糧不能馬上進攻,於是帶走了二百萬的銀兩當作軍餉。同時還要在其餘省份調兵,一共光為此做準備就準備了大半年。

    楊鎬的戰術是四路進攻圍剿後金勢力,選擇多路人馬對後金勢力形成團團的包圍圈進行大圍剿。楊鎬自己在瀋陽督戰,總兵馬林帶著一萬五千人在開原出發,路過鐵嶺的東南方向進入渾河,在北面發起進攻。總兵杜松率領三萬多人充當主攻手出撫順關,在西邊發起攻勢。總兵李如柏帶領兩萬五千兵馬在西南面發起進攻。總兵劉綎領著一萬的明軍與部分北韓士兵匯合沿著董家江北上,在南邊發起攻勢。

    萬曆大筆一揮發布詔令,生擒努爾哈赤者賞銀萬兩,抓住貝勒王爺的賞銀千兩。並且許諾葉赫部落的人,如果能打敗努爾哈赤的軍隊則世代享有高官厚祿。

    後金方面努爾哈赤在拿下撫順後由於路途遙遠,便在明遼東都司交界處選擇了撫順的東邊深挖戰壕準備屯兵作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後金方面很早就明白了明朝的作戰意圖,知道了南北兩路人馬來的速度比較慢,如果能在他們來之前先把中路軍幹掉就會率先取得戰機。

    努爾哈赤於是選擇了一小部分的人馬牽制南路明朝的部隊以尋得時機專心對杜松這部分主要勢力作戰,明朝北路軍隊由於速度比較慢所以可以先暫時不用管。在三月初一這一天,杜松孤軍深入,所以努爾哈赤集中自己的四萬多人馬和杜松進行交戰,雙方大的難解難分從白天打到了晚上,由於晚上明軍點燃了火炬所以努爾哈赤命令各部人馬向有光亮的地方放箭,因此明軍損失慘重最後導致西路主力軍大敗。

    對於北路軍隊努爾哈赤選擇用騎兵衝擊配合步兵的方式居高臨下對明軍發動了進攻,並且很輕鬆的取得了勝利。接下來的兩路明軍均中了努爾哈赤設下的埋伏導致慘敗,其中北韓的軍隊努爾哈赤並沒有為難他們將他們放回北韓。我們表面看整個戰爭的失敗是明軍分兵所致,但是明朝的腐敗戰鬥力下降,以及將領的貪功冒進和資訊的閉塞更是導致了失敗的必然原因。

  • 11 # 樹妖2

    主要是打不過,沒那麼多大道理,就像李自成一敗再敗,南明不堪一擊,你再看看南宋時岳飛連戰連捷,這樣自信心就出來了,就像殺豬打狗一樣,打仗就像勢,差不多才有的搞,不然只有此揍的份,參考朱元璋開國時的精兵強將,一路橫推,勢不可擋。主要是皇帝太急了,想一仗成功,我覺得經濟封鎖後再找個不冷的日子,不要下雨,天氣很重要,最好給錢找蒙古僱傭兵去滅了它,有錢好辦事,多準備票子,拿錢收買敵人當中的貪錢者,然後找非常牛逼的錦衣衛,斬首行動是好辦法

  • 12 # 聖哲為王

    薩爾滸之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明朝用人失當,根本不應該用楊鎬為主帥,楊鎬智窮才短,輕敵冒進,自以為是的採取了分兵合圍戰術,將後金視為甕中捉鱉,以為勝券在握了,這才導致明朝輸掉這次決定性的戰役,薩爾滸之敗,導致明朝對東北的統治接近結束,從此只能看著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各個部落,一個致命的威脅就這樣崛起了。

    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楊鎬呢?不但不清楚後金實力,就連自己實力多少都沒有數,當時明軍總共約有10萬人,卻號稱50萬大軍。而努爾哈赤的清軍大約有6萬人,可這6萬人都是作戰驍勇的有統一作戰指揮體系的八旗鐵騎,其機動性、靈活性極強。

    楊鎬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首先頂不住朝廷催戰壓力,其次各路進軍都無法協調,各部進度不一樣,導致杜松部輕敵冒進被清軍全殲。想想看,10萬人的部隊,分成四五路,每路不到3萬人,哪有不被各個擊破的道理。

    歷史上,分兵合圍的成功率就很低,因為這種戰術必須出奇不意,迅速制敵,而楊鎬這個草包所有的戰術意圖都被努爾哈赤知曉,所以很難想象他是如何上兵伐謀的。

    兵法說,十倍於敵才能圍之,否則就應該穩紮穩打,如果楊鎬選擇先集結部隊,統一指揮,一拳出擊的話,那麼這場戰略戰役怎麼也不會被努爾哈赤五天時間就破解掉。

    大明氣數已盡,關鍵還是在於人才的氣數盡了啊

  • 13 # Man139876657

    失敗原因。第一,楊鎬無作為,第二馬林擅自更改出兵路線,造成軍隊行軍日期慢了一到兩天,第三李行軍緩慢。第四,杜松貿然過河。這裡邊任何一個錯誤只要有一個不犯,都沒事,之前都有機會。杜松不過河,三萬在一起,有機會打,實際上,杜松帶領一萬人,八旗兵分兵一半竟然吃不下。楊鎬,如果他領兩萬跟著杜松,因為杜松是主力,保持半日路程,之前杜松崩潰前,楊鎬到,八旗只能退回關內。如果馬林沒有改路線,按照計劃行軍,同樣可以在杜松崩潰前趕到,李如果不是磨磨蹭蹭,他更是可以在杜松崩潰前到達戰場,甚至兵臨赫拉赫圖,如此,努爾哈赤必然不敢全力對杜松。說白了。這個戰場四個將軍,兩個真牛人,兩個是不行。如果把劉挺換到杜松位置,把杜松換到李位置,李去原來劉挺位置,結果,八旗真的可能會打不贏。甚至說,劉挺的四川兵如果到了,可能更好打。或者說劉挺原來的路線根本不用明軍,讓北韓自己走就行了。看看成化皇帝怎麼佈置的吧。

  • 14 # 原木隨筆

    這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

    大明朝廷腐敗無能,軍事架構臃腫,明朝根本不瞭解女真,輕敵冒進。女真反而做足軍事準備,部署大量間諜,對整個戰場瞭如指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法官怎麼判決澳籍華人梁女士,是立即驅逐出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