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璽言春秋

    萬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持續近三十年的國本之爭終於落下帷幕。

    然而,皇太子朱常洛的境遇卻沒有任何改善,明神宗依然對他不管不問、慈慶宮依然沒有任何守衛、宮中服侍的宦官和宮女除了近侍韓本用之外依然懶懶散散。

    如果沒有其它意外發生,皇太子朱常洛的這種境遇將一直伴隨整個太子生涯。

    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酉時,意外陡生,不速之客張差毫無阻攔的闖入慈慶宮,在手持棗木梃(藏於袖中帶入慈慶宮)打傷了幾個曬太陽的老宦官之後才有人發現其來者不善,隨即被韓本用帶人制服,梃擊案案發。

    經過幾日的審理,負責主審此案的齊楚浙三黨成員胡士相、勞永嘉等人於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十日在審出了張差“柴草被燒,憤而赴京師申冤,路上有人告知手持棗木一梃可作訴狀”等案情後,準備“擬依宮殿前射箭、放彈、投石傷人律”將其“斬決不待時”。

    五月十一日,擔任刑部提牢主事的東林黨人王之寀擅自在牢中審問了張差,得到了張差是受人指使才闖入慈慶宮的口供,隨後,王之寀將口供抄錄了兩份,一份上呈明神宗,一份交由各主審官傳閱。

    五月十二日,王之寀抄錄的口供在大明的朝堂上引發強烈震動,梃擊案再審,在胡士相、勞永嘉等三黨成員的阻撓下,張差斷斷續續供出了“李外父、馬三舅(張差親戚)從中牽線,龐姓宦官、劉姓宦官授意,打小爺(指皇太子朱常洛)”等案情。

    由於李外父、馬三舅跟鄭貴妃是遠親,鄭貴妃的近侍恰好有龐保、劉成二人,梃擊案的幕後黑手直指鄭貴妃。

    更加嚴重的是,隨著萬曆四十二年有人發現一身穿黑色夜行衣的刺客(身藏利器)被封入慈慶宮外的宮牆內的舊案也被翻了出來,鄭貴妃被千夫所指。

    五月十六日,張差被龐姓宦官和劉姓宦官豢養長達三年、假扮成光祿寺抬食盒的雜役、在劉成的引領下經後宰門闖入慈慶宮、在龐保劉成二宦官的授意下打小爺等詳細案情浮出水面。

    接下來,只要讓張差當面指證龐保、劉成,就能對鄭貴妃這一最有可能的幕後黑手順藤摸瓜,進而將梃擊案結案。

    奇怪的是,胡士相等三黨成員、王之寀等東林黨人自始至終壓根就沒提過讓張差當面指證龐保、劉成,不僅如此,張差和龐保、劉成在梃擊案結案後也是被分開處決的。

    胡士相等三黨成員不提是很符合常理的,當時主政的就是三黨成員,一旦梃擊案的幕後黑手被確定為鄭貴妃,三黨勢必要跟鄭貴妃、鄭國泰外戚勢力拼個兩敗俱傷,而王之寀等東林黨人也不提就很蹊蹺了,張差成功指證龐保、劉成,鄭貴妃是梃擊案的幕後黑手將確鑿無疑,他們為何會對此置之不理呢?

    其實,只要對比一下皇太子朱常洛在萬曆四十二年、萬曆四十三年遭遇的兩起刺殺案就能發現端倪,夜行衣、身藏利器等細節無不表明鄭貴妃極有可能是萬曆四十二年那起刺殺案的幕後黑手,而萬曆四十三年梃擊案的幕後黑手幾乎可以確定不是鄭貴妃,因為鄭貴妃出手務求一擊必殺,並且鄭貴妃再蠢也不會蠢到派人拿一截棗木梃去幫皇太子朱常洛鞏固地位。

    既然鄭貴妃不是梃擊案的幕後黑手,那麼梃擊案的幕後黑手到底是誰哪?嫌疑最大的就是將梃擊案幕後黑手指向鄭貴妃的東林黨。

    如果鄭貴妃是梃擊案的幕後黑手,不僅齊楚浙三黨要與鄭貴妃、鄭國泰外戚勢力拼個兩敗俱傷,甚至明神宗的權威都將大大受損,最後受益最大的就是東林黨了。

    隨著東林黨成為梃擊案幕後黑手的最大嫌疑勢力,梃擊案的性質就成了明神宗、齊楚浙三黨、東林黨之間的權力之爭。

    對此,明神宗、齊楚浙三黨、東林黨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們在梃擊案中都做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明神宗置身事外、齊楚浙三黨力圖將梃擊案大事化小、東林黨將梃擊案的幕後黑手指向鄭貴妃。

    由於缺失了張差指證龐保、劉成這一關鍵環節,齊楚浙三黨無法將梃擊案大事化小,東林黨也無法將梃擊案的幕後黑手指向鄭貴妃,梃擊案的審理陷入僵局。

    面對僵局,一直置身事外的明神宗終於主動出擊,他授意內閣輔臣吳道南(三黨成員)向時任翰林院編修的東林黨人孫承宗諮詢梃擊案的處理,孫承宗代表東林黨給出了“事關東宮,不可不問;事連(鄭)貴妃,不可深問。龐保、劉成而下,不可不問也;龐保、劉成而上,不可深問也”的回答。

    孫承宗的回答表明東林黨不再堅持將梃擊案的幕後黑手指向鄭貴妃,這就意味著東林黨在圍繞梃擊案的權力之爭中主動認輸了。

    隨著東林黨的認輸,梃擊案的幕後黑手到底是誰一點都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用張差這一個犧牲品還是用張差、龐保、劉成這三個犧牲品來了結梃擊案,所以,對梃擊案幕後黑手的追查依然是不了了之。

  • 2 # 澹奕

    很顯然,萬曆帝知道了些什麼,因此有意阻攔,密令處置了當事的龐保、劉成,使得全案無從查起,最終梃擊案只能不了了之。

    從周天子確立嫡長子繼承製開始,歷代君王的正妻所生長子,也就是嫡長子,是名正言順合乎禮法的繼承人,而在正妻無所出的時候,通常以長子為儲,雖然經常也會有例外發生,但整體上這個禮制傳承了數千年。

    明神宗萬曆時代,王皇后膝下沒有子嗣,因此朝臣主張冊立庶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然而萬曆帝偏愛的卻是三皇子朱常洵。

    朱常洛雖然是長子,卻只是宮人所生,生母地位寒微,也並不受神宗的寵愛,而朱常洵的生母鄭貴妃乃是神宗心頭最愛,朱常洵因此也深受疼愛。雖然古代“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朱常洛與朱常洵均非嫡出,而鄭貴妃的地位要比朱常洛的生母高貴得多,若神宗要冊立朱常洵,其實也沒什麼問題。

    然而,朝野之中,紛紛要求神宗冊立長子朱常洛,包括皇太后與皇后,而想要朱常洵登基的也只有神宗朱翊鈞與鄭貴妃。

    無奈之下,神宗只能拖延,並且不斷明裡暗裡處置支援朱常洛的臣子,但毫無效果,萬曆二十九年,朱常洛20歲之時,終於被神宗冊立為太子。

    這場明朝的國本之爭,最終演變成了皇帝與臣子之間的勢力之爭,而朱常洵的生母鄭貴妃無法繼續忍耐,牽扯出了明朝最著名的宮廷事件之一的梃擊案。

    萬曆四十三年五月,一個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打傷看門的太監,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抓住了張差。

    經過御史劉廷元審訊,張差乃是薊州人,說話顛三倒四,經常提到“吃齋討封”之類的言語,刑部提牢王之採覺得事有蹊蹺,覺得張差並不像個瘋癲之人,因此用飯菜引誘:實招與飯,不招當飢死。張差點頭,又說:不敢說。王之採令眾人迴避,獨自審訊。

    原來張差靠砍柴打獵為生,在一個月之前於薊州賭坊輸了錢,遇到一位太監,那太監說能帶他賺錢,張差隨即跟著太監入京,見到另一位老太監,那老太監提供酒肉飯菜。幾日後,張差被帶進皇宮,老太監交給其木棍,又給其喝酒,帶他到慈慶宮附近,讓其進宮後見人就打,尤其是見到黃袍者,老太監說那是惡人,一定要打死。

    透過張差的供詞,王之採查出,當時的兩個太監,就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龐保與劉成。

    此事一出,在前朝引起軒然大波,朝臣紛紛懷疑是鄭貴妃想要謀害太子,王志、何士晉等上奏疏譴責鄭國泰 等外戚“專擅”,鄭貴妃在後宮惶惶不可終日,向神宗哭訴,神宗要求其前去向太子表明心跡,最終,神宗與太子均不願深究,將張差凌遲。

    《先拔志始》記載:張差臨終: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

    之後,刑部、都察院與大理寺三法司前後五次對龐保、劉成進行審問,然而因為張差已死,人證消失,龐保與劉成有恃無恐,矢口否認此事與他二人有關係。但正在此時,神宗突然密令,將龐保與劉成處死,梃擊案無從查起,不了了之。

    梃擊案之中,有諸多不合常理之處:

    一,萬曆帝在真相未明之前,要求首輔方從哲草擬諭旨,讓三法司只處決張差;二,在三法司審問龐保、劉成的過程中,傳來所謂“太子口諭”,稱兩人無罪;三,龐保與劉成原本已脫罪,但萬曆帝卻下了密令,將二人處決。

    梃擊案到底是不是鄭貴妃是指使,還是太子的自導自演的苦肉計,藉此構陷鄭貴妃,並無人知道,甚至,這也可能是太子的支持者東林的一場密謀。

    而東林的目的很簡單:

    一,借梃擊案打擊鄭貴妃,確保太子的地位穩固;二,借梃擊案打擊朝中的異己,掌握朝堂。

    從梃擊案的最終發展來看,第一個目的完成的非常完美,鄭貴妃深受打擊,朱常洵要成為太子不再可能,朱常洛的儲君之位得到了極大的鞏固,然而第二個目的並沒有完成,而主要原因就是梃擊案受到了外力干擾,在水落石出之前戛然而止,而讓梃擊案不了了之的,正是明神宗朱翊鈞,很顯然,他不想讓這件事繼續下去。

    萬曆帝要阻止梃擊案繼續下去,理由也很簡單:

    第一,萬一真是鄭貴妃指使,就是救下鄭貴妃

    鄭貴妃深受寵愛,而且的確屢屢進言,希望自己的兒子朱常洵成為儲君,在爭儲失敗之後仍舊沒有放棄這方面的努力,朱翊鈞一直都看在眼裡。

    儘管鄭貴妃一再稱梃擊案與自己沒有關係,自己是無辜的,但是背後的真相到底如何沒誰知道,何況,涉及此事的龐保與劉成兩人,乃是翊坤宮的太監,是鄭貴妃的人,無論如何,鄭貴妃與此事都難以逃脫干係。

    若是此事一直追查下去,查出真相,鄭貴妃確實與此事無關自然是好,但倘若無法查明,或者最後查到的結果就是鄭貴妃所指使,那這並不是朱翊鈞願意見到的。

    第二,若是東林之謀,那就及時止損

    朱翊鈞雖然長期懈怠朝政,但也是國本之爭之後,在前期仍算是個勤勉的皇帝,對於前朝的各種紛爭,其心中知道得一清二楚,在國本之爭中,太子朱常洛的支持者佔據了朝堂之中的絕對多數,這是朱翊鈞所無法視而不見的。

    即便梃擊案乃是太子自導自演,或者是太子背後的東林眾人所謀劃,朱翊鈞也很難徹查到底,若是東林之人的密謀,那麼他們的目的絕對不止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很可能有更大目標,就是清理朝廷異己,強化東林之勢,朱翊鈞對此事一旦處置不慎,可能就會像漢朝“巫蠱之禍”或者明朝“胡惟庸案”那般,株連極廣,動搖江山的根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性本初到底是善還是惡?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