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洋8980
-
2 # 富歡天下
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動物界從來就是“弱者強吃”、“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因此,就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來說,人之初,性本惡。
也正因為如此,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以後,為了揚善去惡,從家庭、社會、學校三個方面分別而又綜合展開教化,按照各自的道德標準與人生目標循循善誘,努力追求全體公民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趨向一致。古代中國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和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概莫如此。
與此同時,國家又設定了法律法制,用各種律例法規來約束乃至懲治“人性中的惡”,從而達到警示教育、維護社會公平主義以及社會秩序之目的——即“德治”“法治”相結合。
歷史上,一些臭名昭著的政客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罪惡目的,無不利用人類中惡的那面。據我所知,上世紀之初,日本軍國主義為了蠶吃中國甚至霸佔中國,在小學教育階段就大肆灌輸了掠奪財富的思想:課堂上,老師(應該是魔師吧)拿著色香誘人的大蘋果問小學生:“知道是什麼嗎?”“蘋果。”“想不想吃?”“想!”“知道在哪裡蘋果又好又多遍地都是嗎?”學生一時語塞。老師趁機鼓動:“在中國!中國到處都是!你們都是大和民族的優秀子孫,他們的就是你們的,你們應該主宰全世界。”
戰爭狂魔希特勒,為了達到獨霸歐洲的罪惡目的,同樣鼓吹販賣“日耳曼民族優秀論”,無底線地撥動人性中的惡,二戰時期,使得歐洲大陸成為了人間地獄,猶太人的境況更是不堪回首。
總之,人性中的“惡”,如果缺乏了教化去除,如果沒有法治的剛性約束,就會氾濫成災,不可不察。
-
3 # 鹿泉之士
人性既善也惡。
一個剛生下來的乳兒就有親近他人的行為,但與此同時,他又有躲避他人的行為;一個剛會走路的幼兒就有攻擊他人的行為,但與此同時,他又有自我保護的行為;同一個幼兒,有時表現的慷慨大方,又有時表現的極度唯我。
人生來就同時具有善與惡的性質。無私、正義、善良、熱愛等等與自私、邪惡、兇殘、仇恨等等都是人與生所具有的本性。
只不過是這些東西通常被人所掩藏起來,只是到了一定的機會才顯現。
-
4 # 知足常樂Laoren
人之初性本善,跟啥人學啥人。出汙泥而不染的人絕對是少數。好的秉性一定是要經過百般磨練,吃一塹長一智才能形成。
-
5 # 禪明道123
人性本無善惡之說,如果一定要說,那人本來就有善惡之心。
人本來就是動物一種。在動物的世界裡,共有基本屬性只有生存、繁殖、領地。為了生存必然有殺戮,為了繁殖必然會佔有,為了領地必然會爭鬥。沒有善惡之說,怎麼評說獅子吃斑馬到底是善還是惡?怎麼評說人類圈養小鳥到底是善還是惡?怎麼評說兩國戰爭虐奪是善還是惡?怎麼評說棄貧夫嫁豪門是善還是惡?
人類社會不斷髮展,從最原始野蠻生存爭鬥逐步走向相互妥協、相互尊重、相互制約的共處共生文明狀態。逐漸產生了“惡與善”的概念,因此,人們逐步自發的迫切的需要用善惡的標準、參照、規範和認知來維繫生產生活,特別是階層統治的少數集團為了更好的管理多數的被統治階層更需要用“善與惡”來平衡治理,並不由自主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接受。
但隨著人類階級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各種稀缺資源的佔有、使用和支配更加讓人們需要透過更深沉的“善惡觀”來約束與控制,而此時的“善”與“惡”已經不是當初的意義,而已經成為了一種工具,以法律的名義來表達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會怎麼樣?惡會怎麼樣?已經成為了一條生存法則,讓生活其中的所有人都遵照執行。用善來引導惡,用惡來治理善,最終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意志,或者說按照統治階的意志執行表達。
人性當初的不知“善惡”已經發展到用“善惡理念”治理和引導社會的發展。才有了自古以來上幹年的“善惡之辯”。如果一定要用“善惡”來解讀人性,只能說,善惡是有階級性的,是有歷史背景的,是有國家意志的,有時空條件的,在特定的歷史侷限性下,人們肯定會有善惡之別,我認為,只要有利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要有利於絕大多數的利益訴求,只要有利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發展,只要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只要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都應該是善的,相反,就一定是惡的。
-
6 # 剛剛醒過來
人是善惡二面統一體,既有善(損己利他)的一面,又有惡(損人利己)的一面。所以我們才能在實際生活中看到“善行”和“惡行”並存……
正是因為人性中善惡皆有,所以,人類才想出了很多辦法來試圖“懲惡揚善”。常見的有:道德教化(自我約束),制度約束(外力約束)。二者各有優劣,共同發揮懲惡揚善功能……
其實,真正需要我們關心的是——人在何種情況下“行善”,又容易在什麼情況下“作惡”?
一般規律是:人在災難面前,其善的一面容易體現;而在平常狀態下,惡就容易出來“行走”……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5.12”地震後的獻愛心和志願者的善,也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錙銖必較的惡……
因此,對於一個人是“善”、還是“惡”的評價,切不可作只善不惡、或者只惡不善的片面評價。而是要按照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不做壞事”的評判標準來做全面評價。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通常只能“共苦”,不能“同甘”背後的人性根源罷……
供參考。
-
7 # 難忘二O二O
人性是善還是惡,在我國古典啟蒙國學《三字經》裡,就開章明義地下了定論。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即人生下來開始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幼兒長大成人,就暴露出了多種人格。不外乎是美醜善惡。多種性格的出現,既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主觀原因。人生下來猶如一張白紙,塗上什麼顏料,他就顯現什麼顏色。社會如同形形色色的大染缸,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被感染。"人上一百,種種色色",就是對人性的真實寫照。簡單地說,每個人的出身背景,所受教育,社會環境等等。對人生性格,都產生著重要作用。人性善惡有時也是相互轉換的。善變惡,惡變善,案例多見。有的醜惡行為的發生,僅是一念之差。有的家庭同等生活條件,同等教育的孩子,卻性格迥異,有孝子,也有逆子。這就是人的主觀因素所致。隨著人性道德教育的深入,社會法制的逐步健全。人們向善向美好的行為,已尉然成風,社會正能量不斷得到了提升。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是長期以來頗受人們爭議的一個話題。我認為,人性善惡性格的出現不是天註定的,而是隨著主客觀因素的變動而變化的。
-
8 # 烏秋898
《三字經》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說的是人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咿咿學語時,性情相近的,後來上學學習後,性情相遠了,如果不好好認真教導,性格就起變化了。這時古人經驗之說。
這充份說明,幼年時,性情本是善良的,因為這時頭腦幼稚,不懂人性世故,善惡好壞。但漸漸長大後,性格起變化,如果不好好教育,沾染一些不良習慣就會變壞,如果教育得好,壞也改變成好。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總之,一個人長大後,性格就會漸漸顯露出來,善良的人終歸是善良,惡人總是惡人,惡人如果透過勞動改造,知道自己錯誤行為,也許會漸漸向好的方面發展!
-
9 # 蓮花朵朵笑盈盈
”人之初,性本善。“是古代人民對人性之初最好的總結。你看那小孩小學生多麼純潔 多麼天真可愛,這是因為小孩小學生對他人充滿了善意無攻擊性。這是善最初的表現。
其實人們不僅在人之初性本善,而且人們終其一生也是性本善。何也?
人們在其家庭,家族及社會範圍內需要他人善待自己,以得到公平的待遇,所以其本人也自然地與人為善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老弱幼病殘及各種困難者莫不是給予同情,關愛和幫助。這就是善的表現。
人們渴望他人對己施以善心善行,也自願對他人施以善心善行,直至終老。這就是人性為善的本質表現。
自私不為惡。因為每個人相對群體來說是私,每個人需要對自己最基本的利益作出相應的保護行為,就是自私。自私也是人的本性,不在惡的範圍。
何為惡呢?極端的自私是惡,剝奪他人生命或財產的是惡,出賣國家或公眾利益以獲取私利的行為是惡,違反法律和公德的行為是惡,等等。但這都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自私本性極度膨脹的結果。
-
10 # 泛海一月
首先,我要闡明的觀點是,人性中的惡是大於善的。大到什麼程度,甚至不是一個量級上的比較。這個結論嚴重違揹人的直覺,但你只要稍微動腦筋想一想就會豁然開朗。
古人總結了許多與善惡有關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叫,“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民間俗語也有“學壞三天”之類的說法,說明所謂的“善”與“惡”兩大“陣營”並不是對等的,“惡”的勢力異常強大。
老子言“道”,說天說地說人,其實從道理上看都是相通的。舉個微觀的例子,一盆純淨之水,你只要滴微小的一滴汙水,這盆水立刻就不乾淨了,而且改變了性質。一盆髒水,你即使滴再多的純淨之水,這盆髒水依然是髒水。這個“淨”即為善,這個“髒”即為惡。再舉個宏觀的例子,整個宇宙的狀態是無比寒冷的,外太空接近絕對零度。所謂的熱僅存在於有限的恆星體系之中。在這個宏大場景中相較起來,“熱”與“冷”的量級相差得是無法想象懸殊。這個“熱”即為善,這個“冷”即為惡。
既然“善”與“惡”相差這麼大,為什麼我們的直覺卻不是這樣的呢?因為人類世界已文明開化,有社會道德監督和法律的約束,相對抑制了人的“惡”,所以給人的感覺是二者體量趨近,這完全是一種錯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嚴重刑事案件的發生會令人們感到觸目驚心,因為這個“惡”衝破了人的直覺。
-
11 # 趣聊每天熱點
這個問題很簡單,人性當然是惡的,那些說人性本善的人全是虛偽的傢伙,我們一個人出生以後他的表現就是惡的表現,貪財、好色、妒忌、勾心鬥角,陷害別人,唯利是圖,這也是西方國家的原罪論。怎麼樣來制約一個人的惡呢?除了教化、引導還必須制定強有力的懲罰舉措,那就是嚴肅的法律。讓人不敢超越惡的底線。如果沒有這些措施,那麼人就會為所欲為、整個世界就變得充滿邪惡,人的惡充分釋放。我們自己都會變成壞人。
我們社會上的那些壞人,其實正是對他的教化和引導的不夠,比如某些富二代,家裡有權有勢,平常做點壞事也有家裡人來擺平,久而久之就會釀成大錯,從而身陷囹圄,或者身首異處。
現實社會上有些人會表現出善的一面,恰恰是後臺教化、引導的結果,讓他們自我表現出善,但他們中的某些人做點善事就大張旗鼓地宣揚,生怕別人不知道,這只不過是沽名釣譽罷了,這其實也是惡的一種。
如果人性本善,不需要引導、教化,那還要法律幹什麼?
-
12 # Zg輸入中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沒錯的!試想一下,在遙遠的遠古時代,人與人之間沒有矛盾,沒有罪惡,沒有傷害!可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充滿了矛盾,世上有了仇恨,有了殺戮,有了傷害!說白了,這也是文明進步,社會發展帶來的弊端,人變得自私自利,人與人之間不在信任!以至於漸漸失去本性,矇蔽了本心!即使再惡的人,他的內心最深處一定還有人性最美的一面!就比如史上最殘暴的統治者,二戰的發起者希特勒來說,其對猶太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可謂是滅絕人性!但他對自己的母親卻懷有最深厚的感情。再者還有他專門出臺法律禁止對動物進行活體解剖實驗!這就說明他內心深處還是有著人性美的一面!其實,仔細想想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個人認為,人性其本質是善,是美!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3 # 鄉村259452670
人性亦善亦惡。人的本性是自私,自私的根本原因是人性喜歡生存舒適。人生下來就要吸奶,這是人類生存的權利,就是有了這個權利,人類整體才有生存的繼續和發展。這雖然是為了生存舒適而自私,但應該是善的一面。
稍微大一點,奶子不夠吃,那就不論母親的喜怒,要吃就是要吃。再大一點,對玩具感興趣,自己的玩具不願分享,玩時也損害大人的財富,這時的人性處在善惡的模糊期。
再大點,人進入社會交往期,懂得了生存舒適需要財富和安全,這時惡一的一面就突顯出來,因為這時有少數損人利己的事件發生。
人到了成年,生存舒適的代價需要自己負擔,就必須進入勞動合作圈,這時的善與惡同時發展。唯利是圖的自私本性越發推進,但為了獲取社會財富,就必須對社會無私奉現(雖然不是自願的,但環景所迫而必須要做的),這些行為又是善的一面。
由於人的個體是群體的組成部份,個體的自私行為常常傷害群體的進步,需要懲惡揚善的領導者,這就出現了人類的統治階層(說得褒義一點就是領導者)。統治者利用強力的教育和嚴格的法律懲惡場善,從而使整個人類得到進步。
-
14 # 郭春林自然力抗衰老
人性中既有惡素也有善素。在生命生長積累過程中,惡和善的積習將因人而異。慧力強的會棄惡從善。慧力弱者則是棄善從惡。因此在一個人一生中善念與惡念是此消彼長的過程。在我們的生存遊戲中,為善者會受到很多惡人的欺凌。因此有些人把善念埋藏,把惡念張揚。社會是一個滋養惡的溫床。因為金錢權利美色都與惡有千絲萬縷聯絡。這就註定我們生存的艱辛。但善良的力量非常強大,是幾年或十幾年仍至一生為你帶來好遠氣。並且在世事運化中公示善者會得到好的評論及認可。而公示惡者會受到惡報及世人對其痛訴。這個力量很強大。因此作惡者還是少了些。
-
15 # 七色花666
人性,千變萬化,無一而終。怎一個善字一個惡字去定義?
善與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善化為惡,惡化為善。善惡之間,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為佛,一念為魔。
其時善惡是共存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魔鬼,也有一個聖徒。有時它們和平共處,相安無事。有時它們戰火紛飛,相互撕咬。
面對誘惑,聖徒波瀾不驚,魔鬼暗潮湧動。
善與惡,在一瞬間。
唐詩宋詞,元曲漢賦,滿篇寫盡"善"與"惡",處處棄惡揚善,處處讚美善,宣揚善,傳承善。
所謂人性善惡,不做善事,並非惡。不作惡事,就是善。
人性是善是惡?並非一眼就能辯出。
所以,世人對佛頂禮膜拜,祈禱人人向善。不忘善念,方得始終。
-
16 # ANTONIO67688394
能夠從草履蟲發展到現在的複雜人類社會,人當然是善的,也必須是善的。否則人類壓根就不會誕生。
打從人類祖先們還沒有進化出意識的時候就已經在自發維護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了,這就叫本能。因此,如果維護人類自身物種的生存和發展就是善,那人當然是善的。善是人的本能。
如何定義善惡是個問題。善惡的視角範圍不應純粹侷限在高階人類社會純粹道德倫理範圍之內,而應拓展到整個物種進化歷史的範疇,從客觀且唯物的角度貫穿全部人類歷史的現實發展過程來看。在人類從簡單到複雜的漫長進化過程中,不斷為獲取維持生存和發展的能量而進化出各種策略,使自身物種的熵始終非正且遞減,完成生存發展且壯大的本能任務。人的群居,勞動分工,制度安排,道德倫理,無一不是為了保證物種整體能量不會耗散而導致滅亡,人類社會每個成員都自發犧牲而維護能夠使自身物種生存和發展的各種機制安排。我們人類社會之所以發展,性本善的客觀規律是最重要的基本保障動力之一。
之所以有善惡之爭,是因為有些人忽略人的物質性,只聚焦一小段人類已經進入非常高階的社會時期,且把視角只侷限在不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群體行為甚至個體的範圍內了。這就沒能全面和辯證的來看待這個問題。
-
17 # 喜歡廣泛的
人之初善惡之分,都是後天評判的。人之初可以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人類的開始,一個是個體誕生。
人類的開始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上帝造人或者中國的女媧造人,也就是說是透過比人類更高階的神造出來的;另一種就是進化論證明的人類從類人猿進化而來。
上帝是沒有道德可言的,因為沒有人能給他做善惡評價,因此他造的人就是自己的複製品,他對亞當夏娃的偷吃禁果行為視為背叛,所以認為他們繁殖的人類本來就是邪惡的。女媧按照華人的觀點是善神,因為她最後犧牲了自己,把天補上,那麼她所造的人類也是善的,儘管因她造人有細緻粗糙不同而有高低貴賤之分。
進化而來的人類,最初都是獸類,針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獸類所具有的天然的獸性,就是被人類視為惡性,所謂獸性大發,就是惡性的寫照。那麼之所以成為有道德的人類,就是透過不斷的進化,包括身體的進化,智力的進化,因為群居而生道德。
人個體的誕生,也就是小孩子,還沒有道德價值觀念,也就區分不出善惡來。後天的教化,或者父母親從小的呵護程度,對小孩子以後的善惡形成會有著一定的影響。從心理學角度,對成年犯罪人,進行幼小成長時追溯,往往找到受到親近人的傷害而造成心理扭曲的誘因。
因此對於人之初善惡論,我更支援西方人的觀點。人性是不可測的,人類目前沒有任何能量化的資料來證明人性到底是善的成分多,還是惡的成分多,與其盲目的區分善惡,還不如全部視為惡的,然後用法律道德來防止和約束惡性的發生。不期望所有人類都做善事,但是絕對要防止和約束人類做惡事。
-
18 # 尋荀文化
人性善,人性惡是偽命題!是宋理學二程朱熹學術的歪曲漢經學。
古經學分儒漢經學,儒宋理學等。漢經學人先天沒有善惡,後天學習根據現代相對論才有善惡。什麼是善惡,沒有相對,沒有對立,哪裡來善惡?
首先要有善惡標準,在判斷人性,同是一件事情,對人類是善,對地球是惡,請問人性是善是惡?
-
19 # 久月十三
必然是惡的,毫無懸念!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大背景下,所有生物的骨子裡都存在自私的一面,而人類是有文化,有精神的,在不斷的成長,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去剋制自己的自私,達到一定的境界,被稱之為善!
一個孩子,出生後在原始的環境生存,必然會站在食物鏈的頂端生存,無從考慮惡或者善,那是相對具有思想和文化的人類來定義的。但是他的生存過程必然是惡的表現!
-
20 # 醫者為民87
孔聖人在周朝就寫了很精簡的三字經。他講,人之初,性夲善。隨著每個人年齡的在增長,接受過四類教育的人,基夲接近善的佔大多數。而一小部分人不願接受教育,自私,利己,不講道理,不學習,不跟有教育修養從善的人交流。最終一部分不從善,還有一小部分走上了違法的路上去了。
“人之初,性本善”,千年古語認為人性最開始是善的,後來經歷成長環境的影響會變的或善或惡。現在也有人認為人性本惡的,經歷成長環境的影響變的或善或惡,那麼到底人之初的時候,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
回覆列表
在中國,關於人性的善惡自古以來爭論不休,中國古代最有代表的有儒家的性善論和法家的性惡論;自漢武帝后,諸子百家獨尊儒家,因此,在中國,人性本善的觀點被大加推崇,讓很多人接受;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開放,對人性善惡的討論增多,更多的人接受人性本惡的觀點。
西方普遍認定人性是惡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馬基雅維裡對人性惡的剖析:“人類總有填不滿的慾望、膨脹的野心,總是受利害關係的左右趨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慈悲心是危險的,人類愛足以滅國。”
我覺得人性是惡的。
首先,人是動物,具有動物的自然屬性;那麼,人一生下來必然是自私的,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推崇人性本善的孔子也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自私是所有惡的根源,必然會引發慾望,慾望將會導致佔有,為了達到佔有的目的就會發動戰爭,設計陰謀。佔有的多少將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成功與否給人劃分了等級,等級讓人產生了敬畏、尊重、鄙視的心理,這樣的心理引發了羨慕、嫉妒、仇恨的情感。動物世界的猴子、獅子、狼等群居動物為了爭奪王位都會廝殺,所以,我認為人性本惡。
其次,人是群居高等動物,而且是高智商的動物,最初,在利益集團內部再採用從林法則,成本太高。為此,人類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道德規範和法律準則,讓人類在一個框架裡進行社會活動,這樣,人就有了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對人的行為進行規範,是對人性惡的控制。
第三,自私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存在。人類為了生存,在發展中從個人的自私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最大的利益共同體應該是國家,最小的利益共同體是家庭。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在最大的利益共同體內部對人性的惡進行規範,而在對外部的時候還是採用從林法則。因此,古代的戰爭十分的殘酷,殺戮基本上無差別的。現代社會從林法則依然存在,美國對伊拉克、敘利亞等的戰爭就深深的打上了這樣的烙印。
第四,認定人性本惡,對人性的惡有防範。從國家層面來說,是國家生存的必要,當前,美國人全面打壓華為,打壓中國的高科技就是人性惡的體現。對個人來說,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需要,要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