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說曹操開始是一心想扶持大漢的,他有過當皇帝的想法嗎?
8
回覆列表
  • 1 # 牧羊人2219367

    在劉家大家庭裡 沒有危機的時候 曹操為天下憂而憂 天下打亂事 挾天子呼風喚雨 號令天下 野心路人皆知

  • 2 # 文藻巧翁

    曹操(155——220)

    政治家。字孟德,小名阿瞞。魏武帝。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出身宦官家庭。祖父曹騰是聲威顯赫大宦官,父曹嵩是曹騰養子,官至太尉。曹操出身非名門望族,受世族輕賤,不以為意,胸懷大志。東漢未年,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後加入討伐權臣董卓的關東聯軍。初平三年(192)進據兗州,誘降黃巾軍30餘萬,選練精銳編為“青州軍”。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都許(河南許昌縣東),用其名義號令諸侯,擴大了政治影響。在許昌等地實行屯田,積蓄軍資,次第殲滅黃河以南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之役以少勝多,大敗北方軍閥袁紹,兼併青、冀、幽、並四州,又挫敗南侵的少數民族烏桓蹋頓單于,使分裂的中國北方重歸一統。建安十三年(238)進位為丞相,率將兵南下,被吳國孫權和蜀國劉備聯軍擊敗於赤壁,於是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不久封魏王。曹操死後,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他為武帝。

    曹操在統一中原,奠定魏國基業的同時,採取積極措施使北方社會凋敝的經濟走向復甦,秩序由亂而治。這些措施主要有:(一)屯田和興修水利。曹操在收降黃巾軍以後,擁有大批耕牛、人力,於是在許昌附近開闢屯田,命郡國各置田官,募集流亡,廣泛推行屯田制度。屯田軍被編成軍隊形式,分種國有土地,按四六分成比例向國家繳納地租,雖負擔較重,但生活較有保障,使曹操在較短時間內緩解了軍糧匱乏問題。他還銳意興建水利工程,先後組織人力修築淮河流域的芍陂、關中的臨晉陂、幽州的戾陵遏等水利灌溉設施。這些振興農業的措施成效顯著,所以為後來的一些統治者仿行。〈二)唯才是舉。曹操在政治上是位力圖清除積弊以實現其雄心大志的改革家,在選任官吏上行用新法。東漢以來,世族門閥的勢力盤根錯節。曹操積極爭取朝野名士的支援,藉其威望鎮撫地方,不少失意文士遠道投奔,成為他的得力輔弼。。對不肯攀附的名士,予從打擊、先後殺孔融、楊修、魏諷意在擺脫名門豪族勢力的鈐轄以樹立專制統治。他主張“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選官原則,三次釋出“唯才是舉”的求賢令,將不齒於名教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材,以及“高才異質”的文吏一概網羅捜求,對制止世族地主專擅政權,重建專制集權統治,起到積極作用。他精熟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散文亦清新簡潔,在文學史上與子曹丕、曹植並稱為“三曹”,是建安文學的代表。

  • 3 # 歷來都會意

    首先關於曹操的生平,這裡自不必多說。

    曹操的內心深處的想法其實很矛盾,要說曹操從來就沒想過要代漢自立,怕不是事實。說曹操沒有這個資格和條件,就更不是事實。但他終其一生確實沒有這樣做,確是事實。原因何在呢?

    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形勢:

    一、曹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即使是為他立下蕭何般功績的荀彧都反對他,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吳、蜀之間長達10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他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信誓旦旦,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

    代漢自立的想法,曹本人也給國一個明確的回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陳群、桓階、夏侯敦為代表的一些人勸進。陳群、桓階認為,漢朝早已名存實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個子民都不屬於漢(尺土一民,皆非漢有〉,只剩下一個虛名(唯有名號),取而代之有什麼不可以?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說過,施行的是政事,就是從政(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如果天命確實眷顧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眾所周知,周文王生前還是伺奉殷商的,死後才被追諡為文王,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兒子周武王,曹操這話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幾個月,曹丕就逼漢禪位了。

    因此,我覺得曹操雖有代漢之念,但他審時度勢,最終還是決定知難而退,適可而止,內心同時又是矛盾的,最後把代漢自立的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

  • 4 # 照貓話骨

    大家好,關於“歷史上的曹操到底心裡是怎麼想的?曹操到底想不想當皇帝?”這個問題。

    我可以從討伐董卓為轉折點分析前後曹操的想法。

    曹操本為宦官義子,早年,平黃巾、伐董卓。從不被看好,成為了漢朝的忠臣、英雄。

    此時的曹操一心想要匡扶漢室,也是因為如此再加上曹操自身的魅力,無數英雄豪傑相投。也為此後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我們先來分析伐董期間,曹操的變化。漢朝名存實亡,伐董聯盟人心散亂。

    在討伐董卓期間,曹操理解了各路諸侯都是本著各自的利益而來,曹操的心智也是從這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因為他發現各路諸侯根本不是為了漢朝廷起兵,就算沒有董卓,天下也依然會亂。因為這些有兵有權利的將軍的心已經變了。他自己是沒有辦法改變所有人的想法,而漢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此時唯有從新統一天下,才是利國利民。

    曹操有了這一志向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大家都清楚,天子已經失去了制約諸侯的能力。相反因為如此,曹操也被戴上了奸臣的罵名。但是天下已亂,各路諸侯都有篡奪漢室天下、自立為帝的想法。但是曹操此時還沒有想過當皇帝,天下沒有一統,他明白當皇帝也是形同虛設,自己還是管著自己打下來的這些江山。相反,不當皇帝反而能拉攏忠臣義士為他效力,曹操是權謀高手,治世能臣。

    三分天下後,曹操加封魏王,天下大局已定。曹操也嚐到了權利的滋味,他想過要自立為帝,但是顧忌荀彧等漢室老臣。為此曹操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他也自知有生之年無法平定天下,把這些事就都留給後人。

    關於歷史,我們都只能來推斷。至於曹操到底想不想當皇帝,東漢末年的諸侯恐怕都有這個念頭。“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可以來品味曹操的心境。

  • 5 # 小曉書童

    曹司空,曹丞相,魏王這些稱號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個人。他就是三國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再加上大漢朝廷的裡裡外外都是曹操的,最後還封了魏王。離那個皇帝寶座只有一步之遙,那他為什麼不直接自己做皇帝呢?

    天下未穩,亂世未平

    曹操晚年的時候,也就是他自封魏王不久。那時的天下正處於三國時期戰鬥最激烈的時刻。先是北方反曹勢力此起彼伏,魏國區域內盜賊蜂起、緊接著又是關羽攻下樊城,水淹七軍,兵鋒直指許都。

    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曹操貿然稱帝,很可能就會引起各地諸侯軍閥的反對,到時候得不償失。尤其是劉備和孫權,他們兩個肯定首先不服。弄不好,天下還會群起而攻之,曹操還有可能落得像袁術一樣的下場。所以,曹操是聰明人,他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幹什麼。

    就像他後來說的那句“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他可能早就意識到自己這一輩子是當不了皇帝了,這個“燙手的山芋”自己這一輩子是吃不到了。他能做的就是幫自己的兒子蕩平天下,匡扶四海,還天下以太平。讓自己的兒子不至於像他這樣,面對那觸手可得的位子,卻可望而不可即。這就是曹操不稱帝的一個重要原因。

    漢室掣肘,人心未歸

    那時的天下雖然早已分崩離析,但不管分成幾塊兒,依舊姓劉,也就是說還是大漢的天下,各個諸侯,軍閥,也都是大漢皇帝的臣子。曹操也不例外,雖然他已經成了魏王,但這個魏王還是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封的。所以說,只要他不稱帝,他就永遠是漢臣。

    另外即使整個大漢朝都是由他曹操在支撐,但還是有一些大臣是忠於劉氏的,像楊彪、司馬防等這些老臣。這些人用曹操的話來說就是愚忠,但在他們自己眼裡,大漢皇帝就是他們唯一的主公。這些人,不僅無時無刻的效忠漢朝,保護漢獻帝。還在各種情況下與曹操做對,出賣曹操。

    像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就曾在袁紹的大營中搜出好幾箱“漢臣”與袁紹的往來書信。這些人拿著曹操的俸祿,卻處處對曹操掣肘,就是因為天下還未歸心。不論是平民百姓,軍閥諸侯,或是王公大臣他們的心依然向漢,而曹操在他們的眼裡或許就像何進、董卓那樣不過為一時之雄,過後也就是過往雲煙。不過最後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

    內心猶豫,恐遺臭萬年

    曹操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不平凡的一生。至今為止,關於他的評說、分析依舊層出不窮。不管怎樣,我認為曹操算得上是梟雄,但不一定是漢賊。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稱帝,儘管在當時許多人都罵他是漢賊。連周瑜也說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

    但後來的事情就只有我們知道,曹操做了魏王,但也僅僅是魏王。他並沒有對漢獻帝做什麼,儘管曹丕稱帝,但也使劉協得到了善終。就像是曹操說的那樣:“如果沒有他,不知道會有幾個人稱王,幾個人稱帝”。雖然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曹操的辯白,但我覺得事實的確如此。

    曹操的魏國確實控制住了當時的局勢,穩住了天下大勢,沒有使民族分裂。或許,曹操最終沒有稱帝,也是在害怕那青史上的一筆吧。他一生都在為漢家做事,肯定不想到頭來,變成個漢賊。

    他一時是漢臣,就一輩子都是漢臣。他沒有像劉備那樣擁有一副天生的政治面具,到哪都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也說明,他要比劉備真實的多。曹操自己做到了問心無愧,至於後世就不是他所能控制得住的了。

    在當下,無論是影視劇,還是遊戲,似乎曹操就一直是個反面人物,而劉皇叔才是匡扶漢室的正義化身。可是,劉備就一定是漢室宗親嗎?而曹操就一定是漢賊嗎?這些都不過是後世的主觀臆斷而已,所以至於曹操為何不稱帝?這也不是我們所能覺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蜂窩的藥用價值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