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粥科普

    說朱可夫搞人海戰術是偏見,是不對的。

    可能問這個問題的人是看過一些電影,看到蘇聯士兵發起衝鋒,一批批倒下也不退縮,然後就認為朱可夫是這樣乾的吧?

    朱可夫是軍事家,戰略家,是蘇聯衛國戰爭抵抗德國法西斯侵略的功臣,是二戰中少有的幾個傑出將領之一。

    朱可夫的成名戰是1939年9月與日本的哈勒哈河戰役,他指揮部隊大膽實施迂迴包圍,出敵不意地殲滅敵軍主力。在這一仗中,朱可夫初露鋒芒,表現出他高超的指揮才能和組織能力。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在基輔戰役前作為總參謀長的朱可伕力主放棄基輔,將西南方面軍撤到第聶伯河對岸,以避免被德軍合圍,儲存實力,再圖反攻。斯大林撤了他的職,降任他為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兩個月後,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合圍於基輔地區,66萬人被圍殲,基輔陷落。事實證明朱可夫是正確的。

    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朱可夫採取的戰略是: 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寧格勒。朱可夫的戰略成功地阻止了德國人前進的腳步,大量地消耗了德軍士兵的生命、物資和時間。德軍的進攻已被遏止,因傷亡慘重而轉入防禦。

    當德軍集結78個師180萬人轉而進攻莫斯科時,朱可夫又被認命為西方面軍司令員,負責莫斯科的防禦。據守呈弧形的圖爾吉諾夫—沃洛科拉姆斯克—多羅霍夫—納羅福明斯克—謝爾普霍夫一線,頑強抵抗德軍的突擊,使德軍的進攻速度明顯下降。成功將戰役時間拖到了嚴冬。由於補給線拉得太長,運力不足,人員和武器裝備供應不上,且無嚴寒條件下的作戰準備,部隊大量減員,士氣下降,德軍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

    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的西方方面軍開始對正面之敵實施攻擊。12月13日,紅軍粉碎了德軍包圍莫斯科的企圖。

    1942年8月27日,朱可夫又被調去指揮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此時他已經是蘇聯最高統帥部副統帥。在堅持守住斯大林格勒之後,朱可夫透過實施“天王星”反擊計劃成功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坦克第4集團軍部分兵力共22個師,約33萬人。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

    在那之後把德國侵略者趕出蘇聯領土以及進攻柏林的一系列戰役中,朱可夫作為這些戰役的總指揮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所做出的貢獻是完全可以彪炳史冊的。

    至於你說到的“人海戰術”,我認為這通常不是戰略指揮者的決定,前線指揮官會透過對雙方作戰態勢的判斷決定採取何種進攻方式。在當年的戰場環境下,很多時候“人海衝鋒”並不是錯的,那是從精神上壓垮對方的有效手段。當然如果一個軍隊的高階指揮員要細化到跑去前線督促戰士衝鋒,他不是盡職,而是愚蠢。

    戰爭是殘酷的,會死很多人,但如果沒有那千萬年輕計程車兵迎著彈雨作冒死的衝鋒,就不可能有他們身後億萬人民享受和平生活的機會。

    請珍惜和平吧。

  • 2 # 藍皮鼠到小飛龍

    二戰中,德國軍隊由最專業,最忠誠,最勇敢的軍官團擔任骨幹,戰爭初期,德國軍隊所向無敵,兵鋒所指,擋者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高傲的日不落帝國被迫蜷縮在英倫三島,高盧雄雞瞬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偉大的蘇聯紅軍也開始瑟瑟發抖。可以這樣講在蘇德戰爭上,德軍唯一缺少的就是運氣。此時此刻,歷史選擇了一代名將朱可夫,可以說朱可夫改變了二戰歷史程序。人海戰術?呵呵……說風涼話的人,要不您去試試看!

  • 3 # 東方毅

    不管什麼戰術,能打勝仗的就是好戰術!指揮官不能有婦人之仁,林彪從來不聽下級彙報的傷亡數字,這些都是有道理的。蘇聯雖然付出了上千萬武裝人員的傷亡,最重要的是他們贏了,而且戰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英國法國沒死幾個人,戰後成了二流了

  • 4 # 坐古談今

    “人海戰術”被人看作是無技術含量的行為,首先這是對蘇聯抵抗德國法西斯的汙衊。什麼叫“人海戰術”?人海戰術就是不知道對方的意圖,不知道如何針對對方的戰略戰術意圖進行反攻。只憑借人多打仗!但是,朱可夫是嗎?

    朱可夫

    (1)蘇聯就是靠“人海戰術”打贏整個二戰的,其歐戰論功勞誰也比不了

    遍看“二戰”史,在斯大林、列寧格勒兩次保衛戰之前,有哪個國家對德軍的傷害有那麼大!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聯總共參戰兵力多達250萬、損失113萬;但是德國軸心國卻也損失150萬,其中德軍75萬陣亡、被俘9萬多。再加上列寧格勒保衛戰,兩次大戰德軍直接喪失作戰兵力百萬。

    再說,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喪失了“閃電戰”的主動權。之後的白俄羅斯戰役、攻克柏林等,再加上朱可夫成名的諾門罕戰役,朱可夫哪次戰役沒有猜清德軍(日軍)的意圖?哪次制定的計劃有特別大的戰術錯誤?沒有,那就不是“人海戰術”。歐美軍事專家“恨”他也就可以理解了。

    (2)德軍的“閃擊(電)戰”也沒什麼特別的,其戰略思想自古就存在。德軍“賭博”思想太濃厚,戰略目光短淺

    “閃電戰”只不過是科技發展下,德軍的“閃電戰”以“坦克戰”代替了“奇兵”、“輕騎兵”這種中國古代戰術思想而已。“閃電戰”所在基礎,德軍並不具備,而德軍“敢於賭博”的思想,使得他們“以小博大”獲得了“戰績”上的輝煌。但“賭博”就是賭博,“賭博”不可能永遠壓對寶!

    對手能否經得住“閃電戰”的基礎就是自身的人力資源、生產能力。顯然,德國根本就不應該去打蘇聯。這隻能說,德國曆史上的領導人過於自戀以及目光短淺。

    “人海戰術”也並非誰都能玩兒得起的。

    德軍所謂的“戰術素養高”,某種程度上是“配合閃電戰”的培訓時間長,你只要給訓練和物資,他國的素質也不會低。

    為什麼,後期德軍的軍官戰鬥素養就沒有前期高?例如德軍之前的死亡率遠遠低於蘇軍,後期德軍的死亡率則比蘇軍低不了多少?其原因就是培訓時間不足、槍支彈藥和汽油等“閃電戰”的血夜缺乏兩大原因。而這些,都是因為“賭博”的勝利不能長久!

  • 5 # 掌上三言兩語

    人海戰術,一直以來就是西方媒體和學界貶損蘇聯軍隊的說法。七十年代在某些著述就見到,我國一些人也拾人牙慧附和,其實這是政治意識形態上的故意。同理,西方人並不是不知道蘇軍真實戰力,二戰中蘇聯強力反攻橫掃東歐,其英武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極力貶低蘇軍。我們的一些國人多是人云亦云,有幾個認真閱讀過二戰史?大部頭的書籍沒時間看,完全可以瞭解下一個戰役嘛,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蘇德雙方兵力均在260萬以上,可以說勢均力敵,難道說是蘇軍的人海戰術僥倖取勝?

  • 6 # 食節

    人海戰術是指一大群人往前衝麼?

    從一戰索姆河戰役,機關槍一天打死六萬多人以後,這種戰術就被現代戰爭拋棄了吧。

    朱可夫在二戰後期可是副統帥,管的是戰略,戰役級別,大兵團的調動問題。戰術問題?你當朱可夫是個團長,在前線指揮衝鋒啊?

    朱可夫用兵謹慎是真的,就看他早期指揮的諾門坎戰役,一定要等到蘇聯方面無論是大炮,坦克,還是兵員都佔據絕對優勢,才跟日本人決戰。然後直接碾壓!

    有人說朱不會打巧仗,不比曼施坦因,莫德爾等人。

    中國的孫子兵法都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也能避之!

    應該說,二戰開始後,朱可夫從穩定住列寧格勒防線,守住莫斯科,指揮莫斯科保衛戰幹掉德第六集團軍,一直到後來的反攻,可以說劣勢戰,優勢戰都打下來了。肯定是大牛一個。

    不過二戰蘇聯士兵損失確實極大。不太珍惜士兵我覺得應該也是真的。

    也許這就是這種說法的來由,畢竟朱可夫是蘇軍的代表人物!好多仗都是他指揮的。

  • 7 # 蘭臺

    首先要明確現代戰爭情況下,任何一個理智的指揮官都不會贊成使用密集衝鋒式的人海戰術。朱可夫將軍當然也不例外。

    但是不得不承認,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軍的傷亡都遠遠高於德軍。

    以斯大林格勒戰爭正面與德軍對峙的蘇軍第六十二集團軍為例,六十二集團軍先後編入24個師、2個坦克軍、七八十個獨立營、旅、團;結果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下來,六十二集團軍全軍還剩4萬多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這樣類似“人海戰術”的結果?

    原因就在於很長一段時間蘇軍士兵得不到很好的訓練。

    很多人以為精銳是打出來的,可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告訴我們,真正的精銳是訓練出來的。德軍為什麼能屢屢創造“以少打多”,以較少的傷亡換取蘇聯大規模傷亡?(蘇軍不可歸隊損失:1941年死亡失蹤299.4萬人,1942年為299.4萬人,1943年為197.7萬人。)

    重要原因就是在1943年以前,德軍陸海空三軍普遍訓練時間是同時期蘇軍的三倍,在訓練時長上,二戰期間只有美軍訓練時間比德軍更長。

    由於蘇軍士兵在1944年以前普遍缺乏足夠的訓練時間,所以就造成士兵素質偏低,對複雜戰術理解和接受力也低,這就註定蘇軍將領在指揮作戰過程中沒辦法佈置太複雜的戰術。

    其實蘇軍所謂的“大縱深戰術”本質上是蘇聯將領們為了在低素質軍官和士兵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身(盟軍總體)裝備優勢的產物;雖然也是天才的發明,但是並不是什麼劃時代的戰略戰術。

    而最好的證據是蘇聯在1943年已經明顯取得戰場優勢的情況下,蘇聯的師級單位人數反而比戰前下降了1/2甚至1/3。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蘇聯當時極度缺乏合格的師長、軍長,所以迫不得已把師與軍縮編,讓蘇軍不合格的師長、軍長勉強可以控制部隊。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1944年發生了逆轉,蘇軍士兵訓練時長普遍達到了6個月,反而是德軍新兵訓練時長最多不超過3個月。

    比如德國資料顯示,1945年入伍的德軍官兵,入伍後的平均壽命只有一個月。

    如果蘇德戰爭能持續到1947年,那麼隨著德軍訓練有素士兵的越來越少,使用“人海戰術”的恐怕就會變成德軍了。

    綜上所述,二戰中後期蘇軍在與德軍作戰時傷亡確實很大,客觀評價,認為蘇軍用人命堆出了一個勝利,也不算是汙衊;但是,主觀上朱可夫將軍是絕對不會想要使用“人海戰術”的,出現傷亡比較大的情況,最主要原因還是蘇軍士兵訓練時長不夠,遠不如德軍精銳。

    同樣,1945年德軍也不斷出現新組建部隊因為訓練時長不夠,被數量相同的蘇軍擊潰乃至全殲的情況;理論上說,如果蘇德戰爭持續到1947年,那麼損失傷亡蘇軍與德軍就會逆轉了。

  • 8 # 強武堂

    這位兄弟,朱可夫是騎兵將領出身。。你說他搞人海戰術不是罵人嗎。。提到蘇聯人的人海戰術,大多數人會立刻想到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蘇聯軍隊兩個人一條槍往上衝、後面還有政委拿著機槍掃射不讓你撤退的場景。事實上,這純粹是西方人對蘇聯軍隊乃至整個共產主義陣營的抹黑。如果非要用“X海”來形容朱可夫的軍隊的話,最恰當的應該是“炮海”戰術。畢竟,把203mm榴彈炮用來對建築物近距離直瞄射擊可只有老毛子能幹的出來。

    我們今天說的人海戰術,形容的應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步兵戰術。在坦克出現以前,步兵在面對由機槍、碉堡和鐵絲網組成的嚴密防守陣地的時候其實是非常缺乏突擊力量的。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將自己的陣地往前推進就必須依靠大量的步兵一浪一浪地往前衝鋒,這才有了“凡爾登絞肉機”和“索姆河血腥一日”這些雙方都傷亡慘重的“人海戰術”戰例。

    進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坦克、轟炸機等新技術兵種的出現,戰略戰術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德華人率先提出了閃電戰理論,緊接著,以朱可夫為代表的蘇聯將領則發展出了大縱深立體化作戰理論,說白了就是“炮海+坦克海”,財大氣粗美華人則乾脆玩起了“飛機海”。只有在亞洲戰場還存在著少量的“人海戰術”,比如高喊著“天皇陛下半載”玩衝鋒的日軍。

    所以,以後再有人和你說蘇聯人玩人海戰術的話,你不要和他說話,並把一臺T-34丟在他臉上就好了。

  • 9 # 鏡鑑青年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蘇聯著名軍事家、元帥,指揮過斯大林格勒會戰、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全部都是對德作戰的重大轉折點。他的戎馬生涯中,拿到過四次蘇聯英雄榮譽稱號,是蘇聯當之無愧的英雄。

    要說起朱可夫元帥的指揮過的戰役,那確實是“海“戰術,不過這個“海”卻是炮彈,朱可夫元帥最為擅長的便是炮彈海戰術,用無數的火炮壓制敵人。

    朱可夫元帥指揮過的戰役,全部都是炮火壓制。哈拉哈河戰役是朱可夫的首次指揮作戰,在這場戰役中,從蘇聯內陸運來的火炮支援,各類炮彈高達24500發,幾乎是用炮火打懵了日軍,終結了日軍對蘇聯西部的企圖。

    同樣,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柏林戰役也都是是火力壓制。列寧格勒戰役中,光是沃爾霍夫方面軍的炮彈補給就高達25萬餘發,這還不算完,朱可夫元帥指揮的柏林戰役簡直是無敵,炮彈儲備了714萬餘發,想想看,這麼多炮彈,再多幾個柏林也能轟平了。

    朱可夫元帥對炮兵、航空兵等火力支援極為重視。而且朱可夫在蘇聯元帥中屬於更接近現代化的元帥,他擅長海陸空三軍在火力的支援下協同作戰,並不單純的只是炮兵的演出,這種戰術極為適合當時的蘇聯,要知道蘇聯也是地大物博,這個戰爭機器發動起來,將會是龐大的後援。事實也是如此,蘇聯的武裝裝備日新月異,不停的在進步,生產力也越來越多,製造出的彈藥數目極為龐大,這正好滿足朱可夫將軍的戰略需求。

    “炮海“戰術,最主要的是減輕傷亡,打勝仗。對日作戰的哈拉哈河戰役中,蘇軍付出9000人的代價,但殲敵達5萬餘人;900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蘇聯傷亡人數33萬餘,納粹傷亡兵力則達到50萬。可見,炮火攻勢能夠幫助朱可夫元帥在打勝仗的同時少付出代價,畢竟,人命比炮彈值錢多了。

    就是這樣的戰術,讓朱可夫、蘇聯笑到了最後,在二戰的後期,蘇聯的軍事裝備已經全面超越德軍,再加上軍隊數量上的優勢,戰勝德國已經不再艱難。

    二戰過去了幾十年,炮海戰術的最大繼承者卻是蘇聯最大的對手——美國。美國在伊拉克戰爭、海灣戰爭大量採用火力支援,動不動就是導彈、飛機輪番轟炸。伊拉克軍官都不敢聚集在一起開會,生怕在會議中被一發流彈全滅。

    人海戰術早已不適合現代戰爭體系,相反,炮海戰術現在依舊適用。未來戰爭是高科技戰爭,以後的高科技軍事武器會慢慢替代人力。也許有一天,炮海戰術也落後於時代,變成了機器人海戰術呢。

  • 10 # 優己

    這個說法肯定是錯的!黑社會里有句話很粗淺易懂:我本來人就比你多,憑啥要跟你單挑!這足以反應出問題了。蘇聯具有自己的優勢,由於土地廣物產豐富,這使得蘇聯的物資充沛程度比其他國家高太多,而蘇聯工業也相當的發達,他們汽車多,油不用錢。因此蘇軍的集結速度可以很快。往往短期內可以集結起比敵人多好幾倍的兵力與作戰物資。從二戰以後到蘇聯解體,蘇聯的後勤補給能力都是冠絕全球的!

    朱可夫根據自己的國情開發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作戰體系,這是一種全新的戰術體系,有點類似於武俠小說裡的梯雲縱!

    蘇聯的作戰體系可以這麼理解,由於運輸發達蘇軍往往可以集結起來比敵軍多好幾倍的兵力,然後蘇軍把自己的部隊分成三組,一組攻,一組補給,一組休整,然後依次輪流,只要戰爭一打響就不會停止。因此一旦蘇聯的戰爭機器開動,他完全可以不停的打下去,直到徹底消滅敵人。這樣可以逼敵人跟自己拼人數,拼國力,拼物資消耗。這些全是蘇聯的強項。蘇聯用這種方式把戰鬥力強悍但是兵力少物資不足的德軍給拖得疲憊不堪,最終才利用國力擊敗德國。這是蘇聯因地制宜開發的新戰術,這是對德國閃電戰的吸收與再升級,這個戰術一直沿用到蘇聯解體。

  • 11 # 使用者17510641474

    說這話的人最好孫子兵法,如果看不懂古文,那也學學毛澤東兵法,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朱可夫只要靈沽配置兵力,確立不敗之地,足以穩獲勝利成果。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可夫是蘇聯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公認的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曾經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一生指揮過多場重點戰役,戰功卓著。

    (朱可夫畫像)

    不過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朱可夫僅僅是一個只能依靠“人海戰術”取勝的元帥,與隆美爾,曼斯坦因等擅長以少勝多的軍事家,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明白“人海戰術”的意思。

    “人海戰術”是指以數量和巨大的消耗來換取其他方面優勢的戰術,在戰爭領域,通常是指軍隊沒有太多的戰術與戰略,僅僅依靠人多的優勢,最終達到勝利的戰術。

    從二戰的戰損資料來看,蘇聯軍隊確實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有人數優勢的,而且戰損也遠高於德國。不過,朱可夫指揮軍隊真的沒有戰略嗎?

    我們來看看朱可夫指揮的幾場代表性戰役。

    (基輔戰役)

    1941年6月在德國入侵基輔的戰役中,作為總參謀長的朱可夫,力主放棄基輔,將大部隊撤退到第聶伯河對岸,以防止被德軍包圍。但這一主張與斯大林的決策相違背,朱可夫被斯大林撤職,被調為預備軍司令員。也正是斯大林的一意孤行,導致後來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合圍,蘇聯共損失66萬人,這也證明了朱可夫的戰略非常正確。

    1941年9月,朱可夫被派往陷入包圍的列寧格勒。朱可夫用了很短的時間,就穩住了列寧格勒的形勢。他主張與德華人血戰到底,誓死保衛列寧格勒。最終,頑強的蘇聯將士成功阻止了德華人的腳步,德軍放棄短時間內攻下列寧格勒的想法,轉而兵發莫斯科。

    在莫斯科的戰役中,朱可夫洞察到自身防線的弱點,他迅速重建了防線,遏制了德國中路的快速突進,併成功讓德軍攻擊節奏慢了下來,直至進入冰冷的莫斯科寒冬。

    在抓住德軍的人員武器補給等都存在嚴重問題後,朱可夫瓦解了德軍對莫斯科的三路進攻,並正面消滅近50萬敵軍,大挫德軍銳氣。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以及隨後的天王星作戰行動中,朱可夫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一起,在成功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同時,還從兩翼對德軍進行強力突擊,殲滅德軍33萬人。

    接下來的白俄羅斯戰役,朱可夫成功協調了四個方面軍,突破敵軍防禦,將德軍完全趕出蘇聯境內,進入大反攻。

    以上戰役,基本都是朱可夫在二戰中的輝煌戰役,儘管代價沉重,打得自己遍體鱗傷,但朱可夫還是利用自己卓越的戰略思想,帶領蘇聯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蘇聯軍隊相比於德軍,並沒有什麼優勢,甚至可以說是絕對劣勢。不管是士兵的戰術素養,還是武器裝備的精良程度,都遠遠不及德軍。能夠打贏德軍,實在不容易。

    話說回來,《孫子兵法》裡記載:“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打仗又不是拳擊手的單挑,既然全方面劣勢,有人數的優勢,為什麼不用呢?

    朱可夫把蘇聯的人數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成功克服了己方的諸多不利因素,最終拿下柏林,擊潰德國,他是一位毋庸置疑的戰術大師。而所謂的只會“人海戰術”,只是西方世界故意抹黑蘇聯的說辭罷了。

    (參考資料:《回憶與思考——朱可夫元帥戰爭回憶錄》

  • 13 # 世界歷史唯物觀

    如果誰要是說二戰蘇軍是靠人海戰術打贏的德國,那就應該好好的去研究一下當時的德軍,同德軍作戰,豈是能靠人數戰勝的?當年的沙漠之狐隆美爾,硬是多次以少勝多,將美英法軍隊打的潰不成軍。所以蘇德戰爭,兩國拼的是雙方對大裝甲集團作戰的理解,這種作戰體系,幾乎只有蘇德理解透徹過。

    首先二戰開始之初,幾乎只有德軍研究過裝甲集團軍作戰,也就是在強火力的掩護下,坦克叢集中心突擊,然後摩托化騎兵迂迴包抄,空軍還有配合坦克和為炮兵校準目標。這種作戰模式下,資訊交流就是一個大麻煩,可以說要配合的爐火純青,不是一般指揮官可以指揮的了的。

    從朱可夫當年的幾個戰例來看,就舉一個諾門坎戰役,就能發現朱可夫在裝甲集團軍作戰這一方面有其自己的理解。朱可夫奉行的是大炮坦克主義,運用自行化火炮的快速反應,摧毀敵軍潛在的最有威脅的目標,然後再是步兵加坦克突擊。這當然是因為蘇軍坦克和飛機質量不如德軍。

    可以說朱可夫硬是把火炮運用的超過同時期所有的將領,蘇軍重視火炮運用的戰術,也是從朱可夫這裡傳開的,因為用火炮這種廉價的火力支援武器,收效大代價小。從後來的喀秋莎火箭炮就可以看出,蘇軍當時炮彈落點計算之精準,坦克大炮協同有多默契,超越同時期任何一支軍隊。大炮剛停,坦克便已經出現再敵人面前,這種協同恐怖不是隻會人海戰術的將領敢用的!

  • 14 # 陽城導航

    “人海戰術”被人看作是最無技術含量的行為!

    什麼叫“人海戰術”?人海戰術就是不知道對方的意圖,不知道如何針對對方的戰略戰術意圖進行反攻。只憑借人多打仗!

    有人說,蘇聯的朱可夫靠人海戰術打仗,導致蘇聯傷亡大,戰果小。這是對蘇聯軍神朱可夫的汙辱。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一、諾門坎戰役一一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機械化戰役

    人們都知道希特勒是閃電戰的首創者,他巧妙地將航空兵,坦克兵結合起來,大規模地運用於戰場,以閃電般的速度擊敗對方,取得勝利。並於1939年9月1日首次運用於突襲波蘭。

    實際上,早在這年7月,在中蒙邊界的諾門坎地區,就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機械化現代化戰爭。蘇聯特別57軍將大量的航空兵,炮兵與坦克兵果斷地投入戰爭,巧妙配合,展示出強大的火力,輾壓還是以步兵為主的日本關東軍。在這場戰鬥中,無論是對方炮戰,空戰,蘇聯都以驚人的數量與高超的戰術吊打日軍,讓日本充分領會到現代工業國進行戰爭是什麼風采。蘇聯坦克群輾壓日本步兵,更近乎於一場戰場屠殺。這場戰爭告訴人們,用血肉之軀去抗衡鋼鐵洪流,完全是徒勞的。

    這場戰爭告訴人們,現代航空兵與坦克兵登上了戰爭舞臺,基於機械化部隊的大縱深戰術爆發出強大戰鬥力。這場戰爭是由朱可夫指揮的,他第一次在諾門坎地區實踐蘇聯三十年代的大縱深理論,並獲得了成功。

    諾門坎戰役於1939年8月20日結束。十天後,希特勒突襲波蘭,用的也是航空兵與坦克兵密切配合的新戰術。因此說,諾門坎戰役是人類歷史上的現代化戰爭入門之戰。

    戰後,斯大林發現並提拔了朱可夫。這就為蘇聯二戰準備了帥才。

    二、九月方案一一謀劃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關鍵一步

    1942年9月,德國猛攻斯大林格勒,戰場形勢異常嚴峻。朱可夫受命調兵遣將,以解斯大林格勒蘇軍之危。朱可夫幾經努力都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城內的崔可夫承受的壓力巨大。

    進入9月中旬,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與華西列夫斯基共謀對策。在當時,斯大林考慮的主要是如何緩解斯大林格勒城內面臨的巨大壓力,而朱可夫考慮的則是如何徹底消滅保盧斯集團軍。

    經過與華西列夫斯基一天一夜的系統分析,調閱了敵方的,蘇方的情報,計算了各方資源,從而認識到,德軍主力被牽制到斯大林格勒城下,大量的預備隊在城內激烈的巷戰中被消耗掉,而蘇軍的預備隊正建立起來。根據國防工業的生產力量,大約45天后,蘇軍即可準備好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之用的預備隊。

    根據這個判斷,他們制定了斯大林格勒大反攻計劃。這個計劃筆者稱之為九月方案。

    朱可夫的這個計劃為斯大林決策提供了非常關鍵的依據。後來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就是依據這個方案進行的。

    要知道,就在朱可夫制定方案之時,保盧斯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正在進入高潮,9月14日的進攻正在緊張準備著。誰能想到,氣焰正旺的保盧斯二個月後會掉進朱可夫設計的陷阱中直至滅亡?

    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朱可夫推動的!

    三、目標射擊一一朱可夫不斷追求的炮兵射擊戰術

    看過二戰影視的人都知道,蘇軍的炮火是非常猛烈而可怕的。一炸一大片,炮火過後寸草不生。炮兵射擊分兩種方式,一種是面積射擊,用猛烈的炮火大面積覆蓋一個目標區域;另一種方式是目標射擊,將炮兵打擊目標精確到一個火力點,碉堡,炮位或坦克隱藏點。最有效的方式是目標射擊。

    我看過《巴格拉米揚回憶錄》,從中瞭解到目標射擊是指什麼。1943年7月12曰,巴格拉米揚正指揮近衛第11集團軍,以精確的炮兵目標射擊在第一輪火力打擊中,即將德軍前沿的火力點全部摧毀,一舉撕開了德軍的防線,從而順利轉入進攻。從而知道了炮兵目標射擊的威力所在。

    目標射擊也是朱可夫不斷追求的炮兵射擊目標。我看過《朱可夫回憶錄》,上面談到科涅夫在佈置利沃夫進攻戰役時有漏洞。指責科涅夫不注意戰前偵察,摸不清德軍的火力配置,在實施進攻時搞炮兵面積射擊,而不是目標射擊。朱可夫說,炮彈發射了不少,炸彈扔了許多,敵人的火力點未摧毀,部隊受到不應有的損失。

    朱可夫還抱怨說,我們的歷史學家在談到利沃夫戰役時,大談科涅夫的輝煌戰績,避而不談科涅夫的炮兵面積射擊。並說這種錯誤做法對當今的的蘇軍年輕軍官造成消極影響。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朱可夫指責科涅夫搞炮兵面積射擊,實際上也帶有人海戰術的意思,而現在的人指責朱可夫搞人海戰術,那到底是誰錯了?

  • 15 # 紅色手電筒

    首先一個,在決定性的時間地點最大限度的集中戰鬥力,這是所有國家軍隊的戰術原則,而在沒有技術代差的情況下,集中兵力和火力就在是貫徹這一原則。

    蘇軍的戰術,西方國家一向是冠以人海戰術的招牌,但是實際上,西方國家的集中兵力原則作用的的也是非常厲害的,阿拉曼用20萬對德軍的10萬人,諾曼底用300萬盟軍,6000艘艦船對於德國部署在諾曼底地區的幾個海防師。德軍也是一樣,阿登反擊戰,德軍集中了25萬人對美軍的8萬,當然美軍後來憑藉全軍摩托化的優勢,迅速機動兵力,從而形成了均勢。

    一般說進攻兵力和防守兵力3:1,這是一個正常的兵力對比,當然這是雙方火力相當的情況下,如果守軍的火力較強,兵力的優勢還需要加大。當然,現在集中戰鬥力已經不只是集中兵力火力,包括電子對抗心理戰等各種戰鬥支援力量都開始增加進來了。

    朱可夫是二戰中蘇軍的勝利象徵,從莫斯科的守衛者到柏林的征服者,這就是他赫赫戰功的履歷。而在戰爭的程序中,朱可夫還經常充當一個叫做大本營代表的職位,大本營代表經常要協調幾個方面軍的行動,不過到了戰爭的後期,蘇軍的戰線縮短,方面軍的數量減少,而且方面軍的規模擴大,大本營代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原來擔任這個大本營代表的朱可夫被派到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

    大本營代表可以說是針對當時蘇軍的將領普遍經驗不足,指揮控制能力不足這種情況設定的職務,但是蘇軍的方面軍規模小,象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只有20萬人左右。而東線的戰線寬廣,進行稍大一點的戰役就需要使用幾個方面軍,這種情況下,在方面軍上邊設定一個協調的位置,就顯得有必要了。而朱可夫經常就是幹這個差事。而這種大本營代表協調的幾個方面軍通常都是主要的進攻方向,所以也經常是得到蘇軍大本營預備隊的特別加強,對於這一點蘇軍的葉廖緬科將軍就發過牢騷,不過這也沒辦法,主攻方向的部隊通常就會得到特別加強。

    對於蘇軍來說,由於等於是在戰爭中重新組建了一支超級大軍,大部分人員的軍事素質都不怎麼樣,大部分成員都是象我這種鍵盤俠塞進一套軍服裡邊就上去打仗了,幾乎沒有時間進行訓練,這種情況下,對於集中兵力上的要求就更高了。而蘇軍在集中兵力當年也是很有一套,在整體兵力對比不超過兩比一的情況下,經常在突破口上形成3:1甚至能達到10:1的優勢兵力,這種能力實際上是非常高明的戰術水平,優秀的軍事將領就是要學會在關鍵性的地點集中兵力。而朱可夫元帥就是這個方面的高手,不過其他方面朱可夫元帥的確是有一些粗糙,尤其是對於傷亡的漠視,不過這幾乎是蘇俄將領的通病。

  • 16 # 榮華之武器堂

    首先需要糾正朱可夫沒有百戰百勝,而更要糾正的是他並不是每次戰役戰死計程車兵比敵人還多。

    在二戰期間,朱可夫先後領導了預備隊方面軍、列寧格勒方面軍、西方面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協調了一系列方面軍作戰行動,對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與柏林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然,朱可夫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比如1942年西方面軍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按照俄羅斯軍事學院院長加利耶夫的觀點,“火星”戰役不應該由朱可夫來背鍋。因為當時指揮加里寧方面軍的是普爾卡耶夫,指揮西方面軍的是科涅夫,朱可夫負責協調兩個方面軍的行動,而同一時期他更重要的任務是籌備斯大林格勒反攻,因而這個戰役不能稱為朱可夫最大的失敗。

    至於說道朱可夫指揮的戰役部隊傷亡慘重,實際上需要客觀評價。比如在1941年12月莫斯科郊外反攻中,朱可夫指揮的西方面軍傷亡10萬人,科涅夫指揮的加里寧方面軍只傷亡2.7萬人,不過前者總兵力為70餘萬人,後者總兵力只有19萬人。

    如果以部隊傷亡佔自身總兵力比例來評估的話,應該更客觀和準確些。在1942年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中,朱可夫的西方面軍減員率20.9%,科涅夫的加里寧方面軍則為35.6%;1945年的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減員率1.7%,科涅夫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則為2.4%;1945年5月的柏林戰役中,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減員率4.1%,科涅夫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則為5%。布達佩斯戰役中,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傷亡比率是朱可夫部隊柏林戰役的1.5-2倍。

    關於和對手的傷亡比較,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並非每次戰役戰死士兵人數都比對方多。

    1944年3月4日-4月17日的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朱可夫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面對曼施坦因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整個戰役,蘇軍前進80-350千米,重創當面德軍2個集團軍,使敵損失20餘萬人和大部分技術兵器,蘇軍自身損失4.5萬人。此戰,蘇軍將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整個戰略防線切成兩段。從此以後,該集團軍群除了經過羅馬尼亞外,再也沒有別的交通線了。

    4月10日為了表彰方面軍司令朱可夫解放右岸烏克蘭的功勳,他獲得了第1號勝利勳章,獎詞是“出色地完成最高統帥部賦予的領導大規模戰役的任務,在粉碎德國法西斯侵略者的事業中取得了輝煌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把唐國明耗費大量精力和心血復原出的《紅樓夢》出版,將是紅迷們的一大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