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俊哥一起聊歷史

    常遇春是一個先鋒猛將;張定邊是一個先鋒智將。張定邊

    張定邊一直隨陳友諒東征西討,是立下赫赫戰功。最耀眼的一戰,就是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的潘陽湖命運大決戰中的表現。

    在戰爭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張定邊一眼看出朱元璋水軍的弱點,而且抓準了朱元璋船隊正好分散的時機。

    他幾乎就要成功了,可惜命運是站在朱元璋這邊的,在必死的局下,朱元璋死裡逃生。雖然沒有殺掉朱元璋,張定邊也把朱元璋的水軍搞的損失嚴重。可惜這一戰之後,張定邊的主子敗了,他也做了和尚。

    常遇春

    常遇春的特色就是天生猛將、是衝鋒陷陣的大殺器。在戰爭中靠一己勇猛,扭轉戰場形勢的蠻漢形象。可惜在北征元朝,即將摘到勝利收穫榮耀的時候病死。

    因此,兩人帶兵打仗能力不相上下,但論及勇猛,還是常遇春更勝一籌。

  • 2 # dx向日葵

    想知道,朱元璋的常遇春和陳友諒的張定邊,從個人武藝和帶兵能力上看,哪個更勇?

    歷史上最有名的結義三兄弟,應該就是三國時期的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儘管最後三人的結局令人唏噓,但總歸都是效忠劉備,在戰場上更是有勇有謀,英勇無比。在元末,也有義結金蘭的三兄弟,三人也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但是他們的結局卻讓人覺得感慨。

    先說陳友諒

    當時,陳友諒出兵起義反元,張定邊毫不猶豫地加入陳友諒的隊伍,幾經征戰,張定邊與陳友諒的隊伍迅速發展成為了長江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而這樣的成績,自然是會引起朱元璋的注意,都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但這句話在陳友諒和朱元璋之間明顯不成立,兩支隊伍的不斷摩擦,終有一天要較出個高低,而我們也知道,朱元璋最後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明朝,那麼,擁有張定邊這樣的人才的陳友諒,為什麼會輸給朱元璋呢?

    陳友諒也不是沒有能力,可敗就敗在了他的自身性格上,不同於好兄弟張定邊,陳友諒目光短淺、自以為是、多疑善變還獨斷專行,對於一名將領來說,這裡的條條都是致命的。而這樣的結果,也都盡數表現在了與朱元璋的都鬥爭中,在朱元璋的眼中,不用耗費太多的精力,就能把陳友諒打的節節敗退,簡直是太容易了,真正讓他感到有威脅的是張定邊。

    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曾假意投降陳友諒,這些伎倆被張定邊一眼識破,但怎奈,陳友諒蠻橫專行不以為然,最終導致了江東橋戰役的慘敗,可儘管如此,張定邊依舊是不離不棄,盡心盡力地幫助陳友諒。

    陳友諒曾自我感覺良好地稱帝改元,退守九江,但因為疏於江防,給了朱元璋可乘之機,這便有了中世紀最大的一場世界級規模的水戰。在鄱陽湖上,陳友諒的65萬大軍與朱元璋的20萬大軍殊死搏鬥。

    龍灣大戰

    朱元璋與陳友諒龍灣戰役,是指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應天府的龍灣鎮一帶(今江蘇南京城郊)展開的戰役。這場戰役中,朱元璋終於勝了陳友諒,並在此戰之後一舉收復了被陳友諒佔領的許多城池,是陳、朱兩大政權對抗的轉折點,朱元璋的勢力逐漸趕上乃至超過陳友諒,改變了朱元璋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以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打敗並殺死陳友諒,消滅陳友諒建立的陳漢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友諒原本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徐壽輝的手下,然而,陳友諒野心勃勃,殺死了徐壽輝,自己掌握了徐壽輝手下部隊的兵權,並在1360年在武昌(今湖北武漢)登基稱帝,建立了陳漢政權。

    於是,朱元璋設計令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來引誘陳友諒,令陳友諒速來。康茂才還告訴陳友諒:“江東橋是座獨木橋。”這下,陳友諒放鬆警惕,驕傲自大,覺得自己鐵定勝了,完全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

    陳友諒到了江東橋,才發現江東橋並不是什麼獨木橋,而是堅固的鐵石橋,陳友諒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可這已經來不及了。陳友諒呼喚康茂才好幾聲,可一點反應也沒有。於是,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龍灣正式激戰。

    而對陳友諒來說,更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天突然下雨了。

    陳友諒戰敗,只好乘小船逃走,張德勝又追擊陳友諒,焚燒了陳友諒的戰船,又大敗。馮國勝又以五翼軍阻擋陳友諒,陳友諒出皂旗出戰,又大敗,太平也被朱元璋收復了。陳友諒一直跑到了江州(今江西九江)。

    戰後,朱元璋又收復了安慶等地。在這場戰役中,朱元璋以弱勝強,一舉擊潰陳友諒,保障了自己政權的安全,朱元璋終於轉危為安。

    其次,龍灣戰役是陳友諒和朱元璋的戰爭的轉折點,使得朱元璋轉危為安,收復了不少被陳友諒佔領的城池,使得朱元璋勢力開始擴大,逐步趕上,最後超過陳友諒。朱元璋收復安慶後,又佔領了江西的一些地區,甚至佔領了陳友諒佔據的龍興(今江西南昌),將自己的勢力向江西擴充套件。

    再說張定邊

    在元末的湖北沔陽洲,有一位漁夫,他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灑英俊,不僅如此,此人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他就是被稱為“元末第一猛將”的張定邊,與他結拜的便是陳友諒與張必先。張定邊文韜武略,樣樣精通,都說他文比劉伯溫,武比常遇春,可惜陳友諒不會用,否則朱元璋不會贏。

    張定邊,是元末明初大軍閥陳友諒的拜把子兄弟,也是陳友諒手下戰無不勝的戰神,和另外一個兄弟張必先,成為陳友諒的左膀右臂。張定邊1318年出生,上得戰場勇猛無敵,能接他第二招不死的人,都足以自豪的吹半輩子牛!

    張定邊作為陳友諒的鐵桿兄弟,在三國裡面,那應該就是關羽這樣的角色。關羽和劉備是結拜兄弟,又是負責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這些完全符合張定邊在現實中的角色。

    張定邊的勇猛,在元朝末年,那是沒有對手的。就算是朱元璋手下的徐達、常遇春、湯和等人,那也不是張定邊的對手。

    他深受陳友諒信任,自己對陳友諒也是忠心耿耿,所以等到陳友諒擊敗朱元璋以後,至少會讓他負責鎮守一方,極有可能就是鎮守朱元璋的吳地。

    哪個更勇?

    如果我問大家,誰是元末第一猛將?估計很多人會回答是常遇春。常遇春確實勇猛無敵,但他卻不是元末第一猛將。其實第一猛將還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叫做張定邊。史書上就有記載,“若論勇猛天下無出其右者。”意思是說,如果說到勇猛無敵的話,天底下還沒有人比得過他。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啊!我認為史書上的評價並不誇大,十分中肯,張定邊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不僅武藝蓋世賽過常遇春,而且此人深通謀略,決不在劉伯溫之下。

    張定邊,沔陽人,出生於普通的打漁人家。此人身材魁梧,長得還十分瀟灑英俊,還有點裝逼,學那關雲長,留著五綹美髯。

    大凡英雄人物都是急公好義的,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個性,張定邊也不例外。每當他看到世間有什麼不平之事,便會義無反顧地拔刀相助。

    讀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劉邦沒什麼大能耐,但是會哭,會結拜。這陳友諒也一樣,在湖北碰到張定邊的時候,一看此人文武全才,還十分仗義,是個打著燈籠也難找的英雄好漢,於是便效仿劉備,與張定邊和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發誓今生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共謀前程!從此以後,張定邊跟隨著陳友諒,南征北戰,不離不棄,一直履行著結拜時所發下的誓言。

    我們前面說過龍灣大戰前,當陳友諒率領大軍攻破太平,直逼應天之時,朱元璋大驚,最後他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在龍灣設下埋伏,讓手下康茂才寫了封詐降信給陳友諒,說自己願意投靠陳友諒,讓陳友諒率領大軍從水路直逼應天城下,然後自己作為內應,裡應外合,大破朱元璋。

    當陳友諒接到康茂才派人送來的詐降書時,張定邊就認為是個陰謀,三番五次地勸阻陳友諒不要上當,可是,陳友諒這人專橫獨斷,根本聽不進意見,結果中了朱元璋的埋伏,致使最後龍灣大敗。

    前面我們說過陳友諒是個心急之人,攻下太平後,就迫不及待地殺了徐壽輝,還要在行軍的路上,以五通廟為行殿,登基稱帝,國號漢,當時張定邊知道此事萬萬不可,便哭諫不已。

    有道是忠言逆耳啊,陳友諒這人不但聽不進意見,還嫌他在身邊太煩,於是令他率軍去攻打安慶,自己則繼續登基稱帝。

    我們知道龍灣戰役是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關鍵之戰,戰役前,陳友諒的勢力是朱元璋的四倍之多,可是戰敗之後,陳友諒的勢力得到了削弱,而朱元璋的勢力得到了增強,最後兩人竟能勢均力敵。

    總結:如果當初陳友諒肯聽張定邊之言,就不會中了劉伯溫的計策,導致龍灣大敗,或許便可打敗朱元璋,最後君臨天下!

  • 3 # 文濤12138

    常遇春系朱元璋手下副帥,使一杆長槍,武藝高強,有常十萬之美譽,足智多謀,和元帥徐達是朱元璋最倚重的左右手,為開疆拓土,掃除元虜,建立大明立下不世之功。張定邊系陳友諒結拜兄弟及愛將,也是武藝出眾,罕逢敵手。兩人交戰,張被常射傷,後出家為僧。從武藝和帶兵才能看,常遠勝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頸椎壓迫神經會引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