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歷史交流閣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每個作家對於每一個歷史人物都不是全部都清楚的。

    都有他擅長不擅長的人物,有的瞭解的多一點可能就多寫一點,不大瞭解就少寫,免得造成筆誤被人恥笑。

    當年明月的這部書是根據自己喜好寫的,肯定對於人物的渲染有所多寡不同,這個可以理解。

    《明朝那些事兒》書中,關於劉伯溫的描述比較少,因為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手下謀士眾多,劉伯溫並不是唯一的。

    劉伯溫精通經史子集,天文地理,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

    劉基(1311-1375),字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洪武三年(1370),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要知道公侯伯子爵是古代分封的爵位。

    劉伯溫在元朝至順年間舉進士,經史通達,尤其擅長於象緯之學,當時的人把他比作諸葛亮在世。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聽說了劉伯溫等人,以禮相待,收為己用。

    劉伯溫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曾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

    次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只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誣陷而被奪祿。入京謝罪後,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時贈太師,諡號“文成”。(民間傳說是吃了胡惟庸的慢性毒藥而死,而胡惟庸是受朱元璋之意看望劉伯溫,送治病的藥給他吃)。

    劉伯溫的故事選編: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

    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摻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

    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

    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

    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

    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我們來看,劉基吃了胡惟庸給他的藥,身體更加不舒服了。

    胡惟庸在當上宰相之後,劉伯溫就生病了,朱元璋知道之後就派胡惟庸去探望劉伯溫。胡惟庸當時是帶著自己的御醫去給劉伯溫看病的,當時御醫給他開了藥,劉伯溫吃完之後就難受了好幾天。

    過了幾天之後,劉伯溫一直不能上朝,於是就派人稟告朱元璋,說自己吃了胡惟庸御醫的藥之後,身體就變得很差。

    朱元璋聽後只是囑咐劉伯溫安心休養,朱元璋就把劉伯溫給送回了老家。回到老家之後劉伯溫就拒絕家裡人給他開的藥,沒過多久劉伯溫就去世了。

    從以上的事蹟可以看出,劉伯溫的死可能是朱元璋預設或者授意的,因為劉伯溫嫉惡如仇,與胡惟庸早年就有不和,讓胡惟庸送藥,無異給他加害劉伯溫提供了方便。

    胡惟庸小人也,加害劉伯溫完全有可能的。

    以上雖然是推測,但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明朝初期朝臣之間的內鬥如此激烈,明爭暗鬥,波濤洶湧。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了,還是免不了被慢性毒藥毒殺。

    以劉伯溫的智慧不難看出藥裡有毒,但是皇帝要你死,你不得不死,所以他回到家鄉後拒絕鄉里給他送的藥,不再服藥醫治,大概一年多後就死了。

    然後他在死的時候和他兒子說:我本來想向皇帝上遺表,現在看來沒有必要了。但是等胡惟庸敗了,皇帝必然會找你們問我臨死有什麼遺言,那個時候你們再把我的信交給皇帝。果然,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找到劉伯溫的兒子,問劉伯溫有什麼遺言嗎,他的兒子把他的信交給了朱元璋。

    其實,明初的政治鬥爭十分的強烈,劉伯溫代表的是浙東集團,李善長代表的是淮西集團,兩大集團在朝廷裡互相爭鬥。

    朱元璋貶劉伯溫的目的是打擊浙東集團政治勢力,而抬升李善長的淮西集團的地位。(胡惟庸依附李善長,屬於淮西集團的成員)。

    但是胡惟庸案後十年,朱元璋殺開國元勳,右丞相李善長,哪怕你有丹書鐵券,照殺不誤。因為除謀反罪不赦,那麼殺你的罪名就是謀反罪,所以也沒有辦法赦免。

    以上講的是為啥寫劉伯溫的成分不多,可能就是人物過於多了,不可能每個都濃墨重彩,作家也不是萬能的,只能有所偏重了。

    在朱元璋時代,做一個清閒的隱居人都不行,劉伯溫早已隱居鄉里,還要有如此的結局!

  • 2 # 憨夫

    《明朝那些事》這部書,是作者翻閱了歷史資料以後而出的作品。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事實總沒有字面這麼好看。”歷史資料,是字面,不是事實。

    明朝的歷史資料,有劉伯溫的那段歷史,是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編修的。朱元璋的光輝形象,是不可能被劉伯溫掩蓋住的,大家這就都心知肚明瞭吧?

    然而,劉伯溫在軍事上的參謀作用,是會被一些將士記住並且作為故事在民間流傳的。雖然不至於傳說中的那麼神奇,也應該是相當出類拔萃的。如果朱元璋有歷史記載的那麼厲害,大明朝也不會衰敗的那麼慘不忍睹。

  • 3 # 笑看半瓶子

    劉伯溫是民間傳說中諸葛亮式的人物。但是他並沒有受到朱元璋的重用和信賴,這跟諸葛亮沒法比。最後朱元璋也只封了個誠意伯給他。是第三等爵位。

  • 4 # 太宗悅史

    在歷史上劉伯溫與諸葛亮扮演著相同的角色,都是屬於那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師。可是在《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對於劉伯溫的描述卻少之又少,很難看出劉伯溫能夠媲美諸葛亮,這是為何?

    神機妙算劉伯溫

    神童分別有兩個硬性標準,第一、記憶力好,第二、領悟性高,劉伯溫這兩點都有,在劉伯溫小的時候就已經體現出了神童的特徵。

    別人看書只看一行,都得看上好一會兒,才能夠將這一行字背出來,還不一定能夠悟出這一行字的道理,而劉伯溫一次效能看七行,而且過目不忘,同時能夠悟出這七行字的道理。

    什麼叫神童,這就叫神童!

    長大成人的劉伯溫,曾經在一家書店買書,過程中,他看到了一本關於天文的書,拿起來看了一兩頁就被吸引住,於是站在書架旁看起了這本書。

    賣書的老闆覺得劉伯溫挺有意思,便向劉伯溫搭訕。在交談的過程中,老闆覺得劉伯溫談吐非凡,絕非一般人,打算將書贈送給劉伯溫,劉伯溫連忙拒絕。

    劉伯溫拒絕老闆並不是因為客氣,而是書中的內容,他已經記了下來。一開始老闆表示質疑,結果呢?他當著老闆的面倒背如流,老闆一臉的不可思議。

    二十二歲那一年,劉伯溫考中進士,成為了元帝國的官員。在此之後,劉伯溫的官宦生涯長達二十年,不過在這長達二十年的官宦生涯當中,劉伯溫並未擔任過要職(懷才不遇)。

    劉伯溫三十九歲那一年,擔任江浙儒學副提舉,在與同僚遨遊西湖的時候,看到一朵灰色的雲從西北方向湧出,然後突然間消失。

    同僚都認為這是祥瑞,只有他認為這並不是相遇,而是元帝國即將滅亡的前兆,而他則負責輔佐滅亡元帝國的那個人,完成這份大業。

    這個人出自哪裡呢?就是出自金陵,也就是南京。後來朱元璋就是以南京為根據地,西滅陳友諒,東滅張士誠,北滅元朝,完成一統大業,證實了劉伯溫的說法。

    劉伯溫與朱元璋相遇是在至正二十年三月,當時朱元璋的帳下有一位叫做朱升的謀士,朱升向朱元璋推薦了“金華四傑”,這四傑分別是劉伯溫、宋濂、葉琛、章溢。

    在這四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在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岀了大力,這個人就是劉伯溫。宋濂雖然也岀名,但只不過是一介書生,教教書還行,要是說出謀劃策,肯定不行。

    劉伯溫與朱元璋第一次見面,就向朱元璋說了“時務十八策”。至於時務十八策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因為當時只有朱元璋與劉伯溫在場,屬於私密談話。

    但可以肯定,時務十八策是如何統一天下的十八條錦囊妙計。

    鄱陽湖之戰是決定朱元璋命運走向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朱元璋與陳友諒都拿出全部的家底。朱元璋二十萬大軍,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總計八十萬大軍。

    鄱陽湖之戰進行到第三天,正坐在帥船上指揮戰鬥的朱元璋,突然間被身旁的劉伯溫拉起來就跑。

    面對劉伯溫如此莫名其妙的行為,朱元璋剛要進行怒斥,就聽到砰的一聲,有一顆炮彈落在了他剛才站的位置上,不禁慶幸,如果不是劉伯溫,他就得血賤當場。

    鄱陽湖之戰進行到後期,劉伯溫建議朱元璋將船全部移到鄱陽湖湖口,以防陳友諒逃跑,等到金木相犯之日,再與陳友諒決戰。

    朱元璋不解,劉伯溫說:“朱元璋是金命,陳友諒是木命,金木相犯之日,即是陳友諒兵敗之時。後來朱元璋選擇在劉伯溫所說的金木相犯之日與陳友諒決戰。

    果真戰勝陳友諒,同時取代,成為當時地盤最大的梟雄(所謂的金木相犯之日,是劉伯溫根據戰況推算出來的結果)。

    關於劉伯溫神機妙算的事蹟數不勝數,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不怕李善長,不怕徐達,單單隻怕一個劉伯溫的原因。

    對於李善長,朱元璋敢給予他丞相一職,對於徐達,朱元璋敢給予他大將軍一職。而對於劉伯溫,劉元璋只敢給予御史中丞一職。

    御史中丞雖然統管御史,但是手中卻沒有實權,只能夠充當噴子。

    相比於能夠批閱奏摺的李善長,能夠調動兵馬的徐達,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正所謂只許議政,不許執政。

    朱元璋以三寸布衣打天下,作為歷史上出生最為低下的大一統皇帝,他的手段在當時要說第二,沒有人敢說第一。

    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卻還是得提防著劉伯溫。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劉伯溫的本事,絕對在李善長、徐達之上,說是大明開國第一謀士,一點都不為過。

    不是主角

    《明朝那些事兒》並不是以某一個人為主體的書,而是以明朝歷史為主體的書,介紹的是明朝的歷史,而不是介紹某一個人。

    而介紹明朝的開國曆史,就必須要以朱元璋為主體,不管是劉伯溫、李善長,還是徐達、常遇春、朱文正等等一大批明朝的開國功臣都是配角。

    如果說在這些配角當中挑一兩個人出來,將事蹟一一講明,篇幅一定會過長,而篇幅過長就會導致連線不上,倒不如直挑關鍵點出來講。

    就比如在“海灣之戰”時,面對陳友諒十萬氣勢洶洶的水軍,朱元璋的部下有一大部分人建議撤出南京,而劉伯溫則堅定的選擇堅守。

    後來在朱元璋的領導下,證明劉伯溫的決策是對的,而大部分人的決策都是錯的。海灣之戰,朱元璋取得了勝利,保住了南京。

    如果當時一旦撤退,南京易主,至於後來有沒有明朝,那將是很大的問題。

    還有救援安豐一戰,劉伯溫不斷的勸說朱元璋不要去,甚至都動手拉住朱元璋的衣袖,可是朱元璋依舊選擇了去,以至於到頭來落得個尷尬的局面。

    當時的朱元璋雖然勢力龐大,已經成為陳友諒、張士誠之外的第三股勢力,但是卻依舊帶著紅巾軍的帽子,作為紅巾軍創始人之子的小明王則是他名義上的領導。

    張士誠猛攻安豐,而小明王恰好處於安豐之中。如果朱元璋沒有去,或者故意在路上拖拖拉拉,那麼小明王必死無疑。

    可是朱元璋選擇了去,而且是認認真真的去,以至於將小明王救了出來,等同於給自己救回來了一個祖宗。

    如果當時朱元璋明面上不答應劉伯溫,卻故意拖拖拉拉,最後也不至於落得個隱隱約約的弒君之名。

    明朝那些事,雖然沒有對劉伯溫的一生進行講解,但是多多少少都有頭有尾,有劉伯溫是如何遇到朱元璋的,有劉伯溫的一些事蹟,以及劉伯溫的下場。

    相比之下,李善長則是什麼都沒有,至於他在朱元璋打天下期間做過什麼,可以說是一點點內容都沒有。

    只是寫了李善長是如何遇到朱元璋的,篇幅一跨,就跨到開國之後,李善長與劉伯溫之間的爭鬥。

    其實沒有寫李善長也正常,畢竟李善長做的工作與劉伯溫做的工作不一樣。

    李善長做的是幕後工作,主要負責管理糧食以及城池打下來之後的事宜,這也是為什麼李善長被人譽為“明之蕭何”的原因。

    結語

    劉伯溫一生神機妙算,卻沒有算到他最後的下場。如果說算到他最後是死於朱元璋之手,不知道他還會不會投奔朱元璋。像劉伯溫這樣的人物,說句實在的,就算他知道,他最後是死於朱元璋之手,肯定還會投奔朱元璋,畢竟如果不投奔朱元璋,這輩子都難以出頭。

  • 5 # 畢大動775

    關於劉伯溫曲折的一生,他千心萬苦身經百戰保朱元璋打下天下,以神算著稱比前朝諸葛亮甚至還高,儘管如此沒有逃脫不了朱元璋逐殺功臣魔爪,被迫害而死。當年張良能逃脫劉邦引退了,說明了朱元璋能力比劉邦和他能力都大。等了多少年值換主子才給他平反了,在那時書上很少有劉伯溫也是正常的,作者偏見故意柵除,不過留傳他很多書集特別是語言書為後人千古流坊,後人們對他評價應響力特別高。

  • 6 # 崑崙神風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劉伯溫在歷史上的戲份本來就不多呀,當然用不著費太多筆墨。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能力和地位直追諸葛亮。其實,兩人差別很大。歷史上的劉伯溫並沒有那等通天徹地的本事,他是“浙西四賢”之一輔佐朱元璋。但地位無法與諸葛亮相比,他只是朱元璋眾多謀士中的一個,在與李善長的暗鬥中也不佔絕對優勢,死因還不明不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劉伯溫的全部經歷也就這些了在書裡的篇幅就是他的全部。

  • 7 # 白樺林里人兒笑

    因為劉伯溫這個人,很複雜似人似神似妖的。不管他在中國歷史上什麼身份什麼的地位,但作者當年明月不喜歡他,也就著墨很少,就這麼簡單。

  • 8 # 君子吉翔

    書裡所寫的都有出處吧,各種史料裡也都有記載。而關於劉伯溫的歷史記載卻不多,更多的都是傳說。作者雖然用的是詼諧幽默的寫法,但都算是歷史事實!總不能把那些傳說都記錄下來吧?

  • 9 # 陸贈光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每個作家對於每一個歷史人物都不是全部都清楚的。

    都有他擅長不擅長的人物,有的瞭解得多一點可能就多寫一點,不大瞭解就少寫,免得造成筆誤被人恥笑。

    當年明月的這部書是根據自己喜好寫的,肯定對於人物的渲染有所多寡不同,這個可以理解。

    《明朝那些事兒》書中,關於劉伯溫的描述比較少,因為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手下謀士眾多,劉伯溫並不是唯一的。

    劉伯溫精通經史子集,天文地理,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

    劉基(1311-1375),字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洪武三年(1370),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要知道公侯伯子爵是古代分封的爵位。

    劉伯溫在元朝至順年間舉進士,經史通達,尤其擅長於象緯之學,當時的人把他比作諸葛亮在世。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聽說了劉伯溫等人,以禮相待,收為己用。

    劉伯溫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曾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

    次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只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誣陷而被奪祿。入京謝罪後,不久即逝世。

    明武宗時贈太師,諡號“文成”。(民間傳說是吃了胡惟庸的慢性毒藥而死,而胡惟庸是受朱元璋之意看望劉伯溫,送治病的藥給他吃)。

    劉伯溫的故事選編: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

    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摻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

    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

    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

    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

    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我們來看,劉基吃了胡惟庸給他的藥,身體更加不舒服了。

    胡惟庸在當上宰相之後,劉伯溫就生病了,朱元璋知道之後就派胡惟庸去探望劉伯溫。胡惟庸當時是帶著自己的御醫去給劉伯溫看病的,當時御醫給他開了藥,劉伯溫吃完之後就難受了好幾天。

    過了幾天之後,劉伯溫一直不能上朝,於是就派人稟告朱元璋,說自己吃了胡惟庸御醫的藥之後,身體就變得很差。

    朱元璋聽後只是囑咐劉伯溫安心休養,朱元璋就把劉伯溫給送回了老家。回到老家之後劉伯溫就拒絕家裡人給他開的藥,沒過多久劉伯溫就去世了。

    從以上的事蹟可以看出,劉伯溫的死可能是朱元璋預設或者授意的,因為劉伯溫嫉惡如仇,與胡惟庸早年就有不和,讓胡惟庸送藥,無異給他加害劉伯溫提供了方便。

    胡惟庸小人也,加害劉伯溫是完全有可能的。

    以上雖然是推測,但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明朝初期朝臣之間的內鬥如此激烈,明爭暗鬥,波濤洶湧。

    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了,還是免不了被慢性毒藥毒殺。以劉伯溫的智慧不難看出藥裡有毒,但是皇帝要你死,你不得不死,所以他回到家鄉後,拒絕鄉里給他送的藥,不再服藥醫治,大概一年多後就死了。

    然後他在死的時候和他兒子說:我本來想向皇帝上遺表,現在看來沒有必要了。

    但是等胡惟庸敗了,皇帝必然會找你們問我臨死有什麼遺言,到時候你們再把我的信交給皇帝。果然,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找到劉伯溫的兒子,問劉伯溫有什麼遺言嗎,他的兒子把他的信交給了朱元璋。

    其實,明初的政治鬥爭十分的強烈,劉伯溫代表的是浙東集團,李善長代表的是淮西集團,兩大集團在朝廷裡互相爭鬥。

    朱元璋貶劉伯溫的目的是打擊浙東集團政治勢力,而抬升李善長的淮西集團的地位。(胡惟庸依附李善長,屬於淮西集團的成員)。

    但是胡惟庸案後十年,朱元璋殺開國元勳,右丞相李善長,哪怕你有丹書鐵券,照殺不誤。因為除謀反罪不赦,那麼殺你的罪名就是謀反罪,所以也沒有辦法赦免。

    以上講的是為啥寫劉伯溫的成分不多,可能就是人物過於多了,不可能每個都濃墨重彩,作家也不是萬能的,只能有所偏重了。

  • 10 # 雍州月

    這是當年明月參考二十幾種明朝文獻,如《明史》、《明實錄》、《明朝簡史》、《國榷》等文獻寫的整個明朝的歷史,從公元1368-1644年,從朱元璋出生登基為帝,至朱由檢苦熬十七年明朝滅亡整整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

    如果專門要寫一個人的故事,可以去尋找相關文獻《劉伯溫傳》,白話文《劉伯溫》。

    這些書中詳細地寫了,劉伯溫的生平故事。如何年紀輕輕就經歷了“人生四大喜”,二十五歲就高中進士,家世淵博,娶的老婆是南宋宰相富弼的後人,劉家可謂是高門大戶。在北京做官後,又遇到故鄉的好友,可謂人生得意、少年風流。

    仕途不如意後,辭官回家浙江。恰逢元末亂世,群雄逐鹿,劉伯溫又如何選擇了安徽的朱元璋?而不是江蘇張士誠。為何大明建立後,第一任宰相不是劉伯溫,而是李善長?這些書中都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京女子圖鑑》為什麼這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