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波不逐流同流不合汙
-
2 # 文獻歷史
提起八旗戰力,首先說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為什麼叫後金,其實就是認個牛一點的祖宗。金國。有人問金國牛嗎?女真不滿萬,這句話就是金國女真開始的。金國在護步達崗之戰2萬鐵騎追著70萬遼軍殺。士氣原因?其實大家都忽視了金國的鐵浮屠重灌騎兵
這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大地上唯數不多的兩個重灌騎兵,一個是甘肅寧夏地區的西夏。鐵鷂子,另外一個就是秦嶺淮河以北的金國鐵浮屠。這樣的部隊不用滿萬,有8000就讓人頭疼。當然最後被蒙古以輕騎兵長長的套馬杆,套馬索戰術擊敗,根本不跟你對沖,直接套你人,拽你下馬,如果你是清朝八旗的輕甲還行,重騎兵的重甲下了馬,還不如步兵,
然後說清八旗,說什麼勇武,天天吃人參,吃肉,能不勇武嗎?紅參就是努爾哈赤發明的,是因為賣不出去那麼多野山參,最後下令蒸了吃,最後發現蒸了能儲存很久。至於士氣問題,小冰川期,跟元朝崛起一樣,二三百年不遇的寒冬,牛羊都凍死了。沒有努爾哈赤,還會有別人。根本不用各旗主號召,沒冰箱的時代,春暖花開,母親孩子老婆吃草嗎?要麼戰死拿家裡撫卹金,要麼滿載而歸,準備出發那一刻,就準備好了戰死,顯然明朝還是沒準備好拼了。我實事求是客觀的評價,清出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但是明朝是李自成滅的,長城關內一片狼藉。軍隊都打散了,怎麼跟沒動盪,士氣滿滿的清朝打。當然沒有清朝,北方遊牧民族也必會南下,這不可避免。
-
3 # 納蘭談史
跟歷史上所有精銳軍隊的命運相同,清朝八旗軍的戰鬥力從滿清立國初的鋒芒畢露,到康熙朝達到了軍事巔峰,最後在乾隆中後期逐漸走向了衰落,到了晚清時期更是不堪一擊,最終無情被時代所淘汰。
雖然八旗軍的歷史結果很不堪,但是不可否認也曾有過輝煌時刻,而且至少保有了上百年的超強戰鬥力,對滿清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江山社稷是有巨大貢獻的。
清軍的八旗軍制比較特殊,它是按照種族劃分為滿洲八旗、漢人八旗、蒙古八旗,然後統一由八旗都統衙門統管,統兵權和發兵權完全由中央(皇帝)掌握。
然後單獨的八旗再進行細分,分別有拱衛京畿的禁衛兵,下面的建制更為複雜多元,有八旗驍騎營、八旗前鋒營、八旗步軍營、內府三旗,還有鎮守在地方上省城和重點城市的八旗駐防兵,但駐防兵的政治意義要遠大於其軍事意義,主要目的是為了和漢人綠營兵相互制衡,間接對漢軍進行監視與控制。
八旗制度是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跟北魏時期的“府兵制”治軍思路很像,平時生產,戰時從徵,所以不僅軍隊戰鬥力保持的很強,連行政和生產也不耽誤,八旗軍不光沒有成為後金政權的經濟負擔,反而還能增加後金國力,從明末薩爾滸戰役中,我們就能夠窺見一斑。
努爾哈赤死後,這隻軍隊在多爾袞、皇太極的訓練下戰力不減,最終順利打入關中,建立了大清,還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武裝,康熙時期軍隊的整體戰鬥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這裡重點指的是八旗軍的火炮技術得到了巨大發展,憑藉著這個比較優勢,最終戰勝了蒙古噶爾丹,把蒙疆藏地區牢牢地控制在了大清朝的統治框架之內。
八旗軍的戰鬥力在乾隆朝發生了重大蛻變,在大小金川之戰後,清王朝的疆域擴張達到了瓶頸期,所以清王朝停止了對外軍事擴張的步伐,轉而大力發展國內經濟,提倡以文治國,所以清朝軍隊,尤其是八旗軍,除了在京畿的禁衛軍戰鬥力傳承的還不錯,地方上的八旗軍戰力急速下滑。
隨著承平日久久疏戰陣,加上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取代了八旗軍的軍事先鋒作用,所以八旗子弟慢慢沒有了用武之地,逐漸淪為了體制內貪圖享樂的紈絝子弟,反而還消耗大量的國家財政供養,到了清末,多數八旗子弟連馬都不會騎了,更別說上陣殺敵了,因此清廷才重用漢族官僚,打造淮軍、湘軍等漢人軍隊去平定內憂外患。
在19世紀千瘡百孔的大清軍隊身上,早已看不到當年那支紀律嚴明橫掃亞洲的八旗騎士的蹤跡,其後人逐漸淪落為了身形枯槁的鴉片病夫,而這一切所用的時間僅百餘年,時間真的能夠見證一切,也能推翻一切。
-
4 # 火雲邪神am
陝西的李定國瞭解一下,一戰斬首努爾哈赤的孫子尼堪殺清軍10萬人,又幹死山東大漢奸孔有德,要不是內部不團結估計清朝的歷史需要改寫了。
-
5 # 蘭臺
很多人都在貶低八旗軍隊戰鬥力,我這裡就說說1840年以後八旗軍隊戰鬥力。
當然,1840年以後不可否認八旗軍隊戰鬥力確實下降很厲害,但是相比綠營、團練、湘軍、淮軍,八旗軍隊戰鬥力並沒有差到不堪忍受的地步。
甚至可以說相比明末的明朝京營部隊,清末的八旗軍隊表現明顯要比明末的京營軍隊強,而且是強得多。
太平天國陳玉成:我真的打不過多隆阿先說太平天國,不可否認太平天國時湘軍與淮軍是絕對主力,我這邊不談江北大營,只說一點,陳玉成全殲湘軍8000人的三河之戰,之所以陳玉成沒能擴大三河之戰的戰果,主要是旗人將領多隆阿帶領的2000黑龍江馬隊(黑龍江八旗以及索倫人組成)利用馬軍優勢長途奔襲,連下三城才阻止了陳玉成擴大戰果。
在圍困安慶之戰的時候,湘軍負責圍城,而負責阻止陳玉成援軍的依然是多隆阿帶領的黑龍江馬隊,結果陳玉成部始終不能突破多隆阿黑龍江馬隊。
陳玉成再給洪秀全的信裡說“清妖老謀善戰,用兵如神,臣與對陣,屢為所敗,今百萬精銳悉遭頓挫,自料力不能敵。”
後來多隆阿帶著這2000多黑龍江馬隊進入關中地區,之後在平亂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多隆阿戰死後,旗人將領金順代替多隆阿指揮以黑龍江馬隊為主的旗兵,根據《清史稿》記載,金順作為左宗棠的副手,在西征戰役中也是屢立戰功,而金順依仗的就是多隆阿留下的黑龍江馬隊。
當然,要說八旗以及黑龍江馬隊特別厲害也不盡然,但是這些旗軍戰鬥力至少是強過綠營,並不比湘軍、淮軍差多少。
如果旗軍真的一觸即潰,為什麼曾國藩和李鴻章要做清朝忠臣?
八里橋之戰英國軍官:韃靼士兵很勇敢再以第二次鴉片戰爭八里橋之戰為例,當時清軍主要是僧格林沁率蒙古馬隊1萬人,步兵7千,勝保率京營八旗5000步兵(鳥銃和炮兵),騎兵1000。
雖然最終結果很可憐,京營八旗與蒙古馬隊在近代軍隊打擊下,付出了1500人陣亡,4000多人受傷的代價,但是隻造成了英法聯軍十幾人受傷,十幾人陣亡的可笑戰果。
但是,作為一支中古軍隊,清軍還是給英法聯軍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我們先看到了一大群的清軍騎兵,他們秩序井然安安靜靜的朝我們小跑過來,他們的陣列非常整齊,分組變換隊形時一點也沒出現過凌亂的現象,他們的戰馬看起來非常強壯…清軍騎兵成密集隊形馳騁而來,直至離法軍前沿陣地僅五十來米,這一切全無聲息,聽不到任何指揮號令,這場面確實令人吃驚和緊張。(伯納·布立賽. 1860: 圓明園大劫難)
在整整一個小時內,他們頂住了使他們慘遭傷亡的壓倒火力。這些勇敢的,然而還不夠靈活的戰士與其把戰場易手讓給敵人,還是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伯納·布立賽. 1860: 圓明園大劫難)
(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
甲午戰爭:依克唐阿馬隊解圍遼陽我再次宣告,我絕不是說八旗軍隊在甲午戰爭中表現的有多好,但是事實上八旗軍隊表現的只是並不比淮軍、湘軍差,要說好,也只能說略好一點點。
但是確實依克唐阿將軍率領的黑龍江馬隊先是在賽馬集一線阻擊日軍第5師團,保護了瀋陽,隨後襲擊鳳凰城日軍,並且作為主力參加了5次海城反擊戰,隨後日軍包圍遼陽也是依克唐阿的馬隊去解圍。
淮軍葉志超一觸即潰的情況下,依克唐阿雖然打的也不好,至少也算是帶著馬隊屢敗屢戰了。這說明八旗軍此時還保留了一些戰鬥力,至少不比淮軍差。
1900庚子國變:八旗軍造成八國聯軍相當傷亡我還是要說,1900年面對八國聯軍的攻擊,以虎神營、銳建營為主的京城旗營表現的並不比董福祥的甘軍好,但是根據八國聯軍方面史料,京城旗營戰鬥力至少強於義和團的。
比如沙俄軍隊想搶奪第一個進入京城的頭銜,率先在東便門發動進攻,當時守東便門的是使用現代槍械的虎神營,結果俄軍發現東便門“守護極嚴,急切未能得手”,只得向日軍求援。日軍派步兵一個大隊前往助攻。經過激烈戰鬥,14日凌晨兩點,俄軍才攻佔了東便門。
嚴格來說,虎神營使用現代槍械,防守東便門打的並不好,但是至少做到了沒有一觸而潰,堅持了很長時間。
之後清軍虎神營守後門、景山一帶,列陣而待,黎明之時,“與洋兵鏖戰許久,陣亡士卒甚多,屍橫遍地。炮火來去,將後門轟毀,波及兩旁房屋,盡成劫灰”。
其中中國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的父親也陣亡在此次戰役中。
再次重申,1900年京師保衛戰,八旗軍打的不算好,但是八旗軍表現並不比董福祥以及聶士成的軍隊差,這是最重要的。
根據八國聯軍資料,大概有450名聯軍士兵陣亡在與京營八旗軍隊作戰中,而八旗軍也付出了4800多人陣亡的慘痛代價。
總的來說,八旗軍隊作為“世兵制”下的軍隊,它在1840年以後的表現說不上優秀,但是和一觸即潰相差很遠,八旗軍的表現也並不比湘軍、淮軍、楚軍強,但是八旗軍表現至少說明在清末,八旗作為一支“世兵制”下的軍隊,還是保持了中古時代一般軍隊的戰鬥力的。距離“完全腐朽”還是有很大的距離的。
最後說一句,著名的“宮保雞丁”的發明人丁寶楨在擔任山東巡撫時因為山東土匪多騎馬,於是專門請旨從黑龍江調集了500八旗騎兵對付山東土匪。
-
6 # 赤軍連
八旗兵當兵吃飯~掙的是皇上家的錢~上有老~下有小~打內戰~欺負老百姓~沒風險~還能偷搶點~打洋人?省省吧!
-
7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滿清兵八旗固甚矣。
當此之時,其殆即向之代名,戰力甚強。何時之旗兵之甚矣?故云:
一,兵至高。
滿洲人居遼東地,白山黑水之間,素以漁獵為生。滿洲人少與騎射,箭法高超,能射飛鳥,力大無窮,敢於山林中殺豬、熊。此之勞,直是在養賢之騎射士,但以兵相向人而已。
二,俗習成。
每歲秋冬間,滿洲各部皆將為大規模之集校獵動,族人在主將下,有一人驅,有人逐,有人抄,有人射,有人運。各盡其職,嚴紀律,配合相,此最基之軍團練,到了戰場上自輕車熟路。
三,良之制兵。
努爾哈赤創,皇太極完之後金人之旗制。以其民以三百人為一牛錄,為一甲喇五牛錄,五甲喇為一固山,成周之制,素為民,役成軍。組織嚴,會移疾,成極力強者。
四,滿洲人善學先術。
謂與師利者賞,習之夷先之道與器,甲至軍中,小也與明之器人間,而能用旗軍機動性好,艱苦,善遠之也,攻敵不備,獲累累。
五,旗兵善遠冒。
謂饋之固求不高。多者至焉則掠焉,取之於敵,用之於己,來去如風。使明難備,不可謂其補害與壞。
-
8 # 英雄悲歌
戰鬥力當然爆表了!否則也不可能以區區20萬人的女真族而取代過億人口大明帝國建立大清!俗話說,八旗不過萬,過萬無人敵!
早年的女真族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地區,她們是狩獵民族,善騎射,馬上功夫了得。明朝萬曆年間,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叛明,公開脫離明朝統治,並以大明朝為敵。並分封八旗制度(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正黃、鑲黃,正白、鑲白)。至崇禎年間,八旗騎兵勇猛無敵,明朝早已失去了優勢,在對清八旗兵的戰鬥中屢戰屢敗!最終清入主中原,完成逆襲!
然而,建立大清後的八旗騎兵卻逐漸衰落,到後期完全成了擺設,沒有半點戰鬥力了!以至於在和太平天國的戰役中屢戰屢敗,不得不依靠湘軍,這與清朝的制度有關,也是一個王朝走向衰敗的體現!
-
9 # 御史而行
清代滿族的軍隊,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是謂“八旗兵”。八旗兵由努爾哈赤首創,最開始只有四旗,隨著人數的增多,皇太極完善了八旗制度。
明末清初,八旗兵的戰鬥力非常強,幾乎是所向披靡的代名詞,更是令許多中原軍隊聞風喪膽,1644年後,這支人數只有20萬的八旗兵跟隨大清的攝政王—多爾袞攻入中原地區,一路勢如破竹,一舉奪得天下,雖然這過程當中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和偶然性,但是八旗兵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當時流傳著一首民謠:“滿洲不滿萬,滿萬不能敵”,可見其強大的戰鬥力。
八旗兵中的滿八旗和蒙八旗,以漁獵為生,從小學習騎馬射箭,他們箭法超群,而且與飛禽走獸為伍,在這樣的環境裡面鍛煉出來,跨上戰馬就可以直接上陣殺敵。八旗兵的配合作戰能力也比較強,因為滿族人每年秋冬之際會舉行集體狩獵活動,這是一個相互配合的活動,大家各盡其職,紀律嚴明,配合密切,就如基礎的軍事訓練一樣,自然而然到了戰場,配合作戰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另外,八旗兵的進攻講究速戰速決,因為是馬背上的軍隊,進攻速度很快,能夠攻敵不備,等敵人反應過來組織戰鬥的時候,早就跑沒影了,所以為什麼只有20萬的八旗兵,時常能以少勝多,以這麼少的兵力能夠奪得天下。
到了晚清,八旗兵的戰鬥力直線下降,那時隨便一個列強過來似乎都能讓清政府吃癟。其實在清兵入關以後,八旗兵已經開始腐敗了,失去了惡劣的生存環境,處在溫室裡面,造成戰鬥力下降。另外,八旗兵入關以後,大多數都受到了清政府的優待,特別是跟隨打天下,擁有戰功的八旗兵,由於祖上的福茚,許多八旗子弟享受世代優待,慢慢形成了遊手好閒的習慣。因此,在面對列強的時候,有些八旗兵“不戰而潰,不戰而降”。
如果晚清的八旗兵能夠時刻保持艱苦的作戰訓練方式,發揮早期八旗兵的那種英勇無畏,戰鬥到底的精神,相信就不會出現晚清政府被列強任意欺凌,中國歷史上也就不會出現這一段屈辱的歷史。
-
10 # 趣聞歷史社
明清戰爭中滿清八旗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從部隊的兩個因素看,一是單兵能力:八旗軍的滿八旗和蒙八旗計程車兵都是從小練習騎射,而且從不斷的內鬥中統一起來,彪悍程度可想而知。而漢八旗又是八旗軍裝備火器的的重灌部隊,而且孔有德等部在叛變明朝前就是裝備先進的精銳部隊,戰鬥力比普通明軍強。二是將領能力,“人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八旗軍的幾個旗主有莽古爾泰、濟爾哈朗、多爾袞、阿濟格、多鐸、豪格這些人,再加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所以明清戰爭中八旗軍是不缺將才的。
再看明朝,單兵能力不用講,實話實說中原從小種地的軍人怎麼也沒有關外從小騎馬的軍人的身體素質強。在袁崇煥督師遼東時期,認為遼東經過多年戰爭,民風比較剽悍,所以堅持以遼守遼,以遼東子弟編練一支部隊,就是後來的“關寧鐵騎”,這支軍隊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和京城保衛戰的勝利,挽回了大明帝國軍隊屢戰屢敗的頹勢。但是我們知道野戰最能體現一支部隊的戰鬥力,這就是為什麼解放戰爭時,解放軍早期都以野戰軍命名。而明軍這些勝利不是固城堅守,就是背城而戰,因為袁崇煥在儘量避免與八旗軍野戰,他擔心在野戰中關寧軍不是八旗軍的對手,袁崇煥手下大將趙率教的4000關寧鐵騎入京勤王時在野外就與阿濟格的八旗軍相遇,結果全軍覆沒,這就證明袁崇煥的擔憂是對的。 至於農民的起義軍就更不用講了,就是一群沒有根據地的流寇和沒飯吃的饑民,1636年明將孫傳庭和洪承疇聯軍擊敗農民軍主力,闖王高迎祥被斬了,李自成逃了,張獻忠降了,海內幾乎平定。再看將領,明軍在遼東戰場的將領大多不是酒囊飯袋、就是赳赳武夫,直到袁崇煥督師遼東還不錯,能守住,但是想“五年平遼”很難。
再看看戰爭表現。在整個明清戰爭,明軍輸多贏少這是公認的,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袁督師雖然打贏了八旗軍,但是根本沒有給清軍很大的殺傷,因為八旗軍在入關時都不足20萬,如果明軍能給八旗軍造成大的殺傷,滿清就根本成不了氣候,畢竟人口在那擺著呢。但是八旗軍多年的征討卻給明朝帶來很大的傷害。明朝為打贏滿清,加派了“三餉”,而三餉是導致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明朝的精銳部隊也是被八旗軍消滅的,這點很多人粉明的人可能不樂意聽,但是請看看,1636年孫傳庭和洪承疇基本平定了農民軍,1639年明廷就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13萬出關與清軍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松錦之戰”。明軍這13萬人馬不僅包括遼東的精銳“關寧鐵騎”,而且是明朝九鎮抽出來的,參與鎮壓農民軍的精銳之師,結果松錦之戰明軍幾乎全軍覆沒,主帥洪承疇被俘,《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以前的戰役包括薩爾滸,明朝都輸的起,因為泱泱大國,有的是國力打,但是松錦之戰不同,明朝的此時已經很虛弱,而且把帝國的精銳都投入進去,根本輸不起。明朝遺民、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就評價“松錦之戰”說“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此戰一輸,中原的農民軍又趁機死灰復燃,而明朝卻無力鎮壓了,最終導致滅亡。很多人說,滿清入關是借了農民軍的光,但是想一想農民軍是不是也借了滿清的光呢,不然九鎮精銳若在,李自成根本進不去北京。
還有火器,明朝的火器運用很普及,但是隻說兩點,一是一分鐘只能開幾槍的鳥銃和一分鐘能射十幾支箭的弓到底誰更好使。二是至於火炮,不誇張的說“明清戰爭”到了中後期,明軍有的東西,八旗軍也都基本不缺了。
所以綜合來講,那時八旗的總體戰鬥力應該很強的,最起碼強於同期明軍和農民軍,有人根據八旗後期的沒落和無能,就說他們以前就衰是沒有根據的,在畢竟和平環境裡從來沒有一支長盛不衰的軍隊
-
11 # 圖文繪歷史
北方民族的部隊,以善騎射著稱,鬧革命的時候都很彪悍,一旦打到漢地,看到好山好水好風光,就完犢子了,金朝是這樣,元朝這樣,清朝也是這樣,當年滿清僅10萬八旗主力部隊,就能蕩平天下,那時的戰鬥力是最強的,但僅過了3代人,就徹底墮落,連維持地方治安都是問題,戰鬥力幾乎為零。
圖為八旗軍人像。清朝前期,八旗兵為中央軍,國家的正規軍隊,分為滿州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共20萬人,10萬拱衛京師,稱為京營八旗,10萬分駐全國戰略要地,稱為駐防八旗,一旦發生較大規模的戰爭,八旗兵將作為機動部隊投入戰鬥,滿蒙八旗擅長種鋒陷陣,漢八旗能使用火器、工兵,各部隊分工協作,屢建戰功,為滿清的統一與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圖為八旗健銳營的演武廳舊址,為清代軍營古建築。八旗兵本身是不自由的,一人當兵,全家靠餉生活,不準另謀職業,入關以後的滿清對八旗實行優待政策,各方面的都給予特殊照顧,所以八旗兵,特別是高、中級將領,生活優厚,慢慢地思想保守,安於現狀,士兵們只顧享樂,將領們只為升官發財,乾隆以後,人口暴增,朝廷負擔越來越重,八旗的收入慢慢減少,生活水平也下降,底層官兵出現厭戰情緒,逐漸的八旗官兵的戰鬥力下降。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四大貝勒之首,為正紅、鑲紅兩旗旗主,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特別是乾隆以後,國家基本無大的戰事,地方治安又有綠營兵去維持,八旗兵也缺少了建功立業機會,只一味的養尊處優,出操訓練變得有名無實,甚至嚴令不許奴僕冒入丁冊的,現在也習以為常,每個八旗兵都能分到30畝地,免賦稅,每月餉銀最低4兩,還有斛米和各種補助,這都是小頭,八旗兵們都蓄養僕隸,有的經商賺錢,有的做傭工享樂。
圖為八旗軍火器營的營房遺址。乾隆53年的廓爾喀之役,僅是藏邊境一夥小叛軍,八旗兵衝鋒陷陣的寥寥無幾,打了幾年,如此吃力,最後還是廓爾喀乞降才結束,八旗兵的頹勢已十分明顯;乾隆60年的苗地起義,八旗兵無將領帶頭指揮進攻,全部在營地磨洋工,最後朝廷下旨湖廣總督張廣泗為7省經略,攏了一堆綠營部隊才平息了苗民起義,想當年曾國藩才經略4省軍務平定勢力龐大的太平天國,而只是貴州的苗民起義,就要經略7省的部隊,可見不止是八旗,綠營也一樣,都是強弩之末了。
-
12 # 薩沙
這要分階段來看。
初期,也就是滿清打天下的時期,八旗是很強悍的。
當時的八旗,說不好聽就是爛命一條,本來就是被明朝歧視的野蠻民族,也沒有什麼個人財產。
面對明軍的不斷進攻,滿清開始根本沒有南下中原的意圖,充其量只是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而已。
在薩爾滸戰役中,開始八旗兵並不知道明軍虛實,其實是畏手畏腳的。
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下子就蒙了,但還是咬牙去拼了。
這一拼,發現明軍和以前不同。不但戰鬥力不強,軍官還非常無能,將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分散,被絕對優勢八旗軍各個擊破,全線崩潰。
此戰以後,八旗兵不再畏懼明軍,開始戰略進攻。
八旗兵的作戰有自己的戰術,以步兵首先打破明軍陣營的缺口,然後由騎兵衝入擊潰明軍。
這種打法,八旗兵的騎兵是有很大風險的。
雖然他們也有甲冑,可以對抗明軍的弓箭。眾所周知,明軍有大量火器,可以發射霰彈。
八旗騎兵被霰彈擊中,不死也要殘廢。
即便如此,八旗騎兵衝鋒還是很猛烈的。
明軍可以對付八旗兵大部分兵種,但很難對付騎兵,所以連續潰散。最終,明軍只能用重炮守城,還編組了關寧鐵騎來對付。
當時的八旗兵戰鬥力還是很厲害的。
然而,八旗兵的戰鬥力衰弱是極其迅速的。
到了討伐吳三桂時期,充其量也就三十年,八旗兵迅速衰敗。
同以前手下敗將吳三桂大軍交手時,八旗兵畏手畏腳,一人受傷,周邊人都搶著抬著他去後方。
無奈之下,康熙只得依賴漢人的綠營作為戰場主力。
為什麼會這樣?
在滿清打天下時代,八旗兵是爛命一條,只能依靠打仗拼命來換取一家的生存。當時八旗兵什麼都沒有,不拼命就沒法吃,也就只能拼了。
況且,什麼都沒有,命也就不值錢。
但是,偉大的順治皇帝頭腦秀逗了一下,徹底改變了八旗兵。
順治異想天開的認為,八旗兵是自己人,職業軍人。為了讓他們時代保衛滿清,必須由國家給他們一份不錯的薪酬,讓他們不需要考慮自謀生計,專心練武。
於是,八旗的鐵桿莊稼就誕生了。
然而,這是順治的大錯誤。
八旗兵有了每月固定的收入,又有國家特惠政策(八旗當官很容易),比較有本事的就去當官了,比如和珅之流,沒本事的就吃鐵桿莊稼。
關鍵在於,鐵桿莊稼是固定收入,不考慮你是不是為國家效力。
那麼,只有傻鳥才會去拼命練武,再去拼命。
以前的命不值錢,現在只要活著每年都能拿到大筆的錢,何必還去拼命呢?不如享受生活。
八旗迅速淪為遊手好閒的社會閒人,吃喝嫖賭抽樣樣精通,就是不會打仗,也不能打仗。
所以,八旗兵戰鬥力迅速降低到0。
在康熙時代,八旗兵已經成為配角,主力是綠營了。
到了乾隆時期考核八旗兵。所謂八旗的精銳部隊,大部分人已經淪為“騎馬一快,就墜馬”“連射10箭,1箭都不中”。
到了滿清末期,八旗兵徹底淪為社會閒人階層,成為社會蛀蟲。
他們已經幾代瀟灑生活,不用訓練,不用謀生。
大家也許不知道,人一旦陷入長期的懶散狀態,想要重整旗鼓是很難的。
不要說打仗,八旗連生活都困難。
當時八旗人口越來越多,鐵桿莊稼的數量是固定的,一些旗人生活艱難。
國家為了解決這些旗人的生活問題,在東北給了他們大片土地,給農具,給補貼,希望旗人能夠去東北務農。
當時漢人要土地,都得出高價去購買,旗人不花一分錢就可以得到這麼多地,應該笑不動了。
誰知道,這個政策執行了幾年,幾乎所有旗人都逃回北京,把土地全部丟了。
用他們的話來說: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
沒有旗人願意再吃苦了。
到了滿清末期,旗人中還能作戰的,怕是隻有少數蒙古人了。
在打太平軍的時候,面對敢打敢殺的客家人,八旗兵嚇得幾乎尿褲子,幾乎都是聞風而逃,根本不敢打硬仗。
太平軍起家時候只有一二千人,卻能一路打到南京,割據一方長達十多年。
這裡面,就有八旗兵的功勞。
-
13 # 打醬油的傳說
其實中國中原,最大的優勢,同化功能,蒙古鐵騎,進中原不到百年,完球,敗了,滿八旗,號稱過萬不可敵,結果不到百年,戰鬥力完蛋,成了貶義的八旗子弟,不得不依靠漢八旗和後期的團練支撐,
-
14 # 史學微末
每一個新興王朝在軍事上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
只是被清廷統治者視為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八旗兵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
1644 年到 1647 年(順治元年至四年),滿洲八旗兵所向無敵的場面就像曇花一現似地再也沒有 出現過。
由於清朝最後統一了全國,它的統治集團從來忌諱談自身的弱點,後來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這一重要轉變,沒有看出入關初 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後來的外厲內荏,因此,也沒有認真探討清廷在初期以滿洲八旗兵為主逐漸轉化為以漢制漢的政策變化。
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難以繼續擔任征服全國的主力是出於以下因素:
第一,滿洲八旗兵來源於滿族成年男子,而滿族在當時是 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軍士不過幾萬人。進入中 原以後屢經戰陣,戰死和病死的人數很可能超過人口自然繁殖數;進入漢人居住區後,享受著程度不等的勝利者的優待,逐漸滋長起 追求生活安逸的風氣,遠不像入關前後那樣淳樸、勇於用命。概括一句話就是兵員少了,士氣低了。
第二,清朝入關初期吒叱風雲的 領兵大將由於染上天花,迷戀女色和內部傾軋,凋謝殆盡。如:豫親王多鐸病死於順治六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死於順治七 年,肅親王豪格在順治五年死於獄中,英親王阿濟格於順治八年被賜死,巽親王滿達海順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 病死於軍中,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病死於順治九年三月,饒餘郡王阿巴泰順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親王博洛順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羅謙 郡王瓦克達順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謹親王尼堪於同年十一月陣亡于衡陽。僅存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自順治五年最後一次統兵出征湖廣以 後,到八年就因年高處於半退休狀態,至十二年病死。看一下上面列舉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順治九年,清朝賴以開國的久經戰陣、 功勳卓著的大將都已不復存在。這些親、郡王死時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年輕,濟爾哈朗算是最長壽的,也只活到五十七歲。他們的子弟 即便承襲爵位,卻少不更事,缺乏戰鬥經驗,無法替代父輩馳騁疆場的角色。親、郡王以下的貴族、將領雖然還留下了一批,但他們 也無復當年英銳氣概。
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詩人方文順治十五年在北遊京師時寫了《都下竹枝詞》,其中二首是:
“昔旃自裘與酪漿, 而今啜茗又焚香。
雄心盡向蛾眉老,爭肯捐軀入戰場。”
“東戍榆關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
風吹草底牛羊見,更有誰能敕勒歌。”
說明到 1658 年滿洲將領已經普遍沉浸於溫柔鄉中,雄心的逐漸消磨自然還要早一些。這種嚴酷的事實,清廷統治集團內非常清楚, 儘管他們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從對南明各派抗清勢力的戰略部署和戰術安排上都明顯地看出他們越來越多地採取以漢制漢的方針。 戰略上表現在更多地依賴漢族擁清派進行招撫;戰術上不到關鍵時間不動用滿洲兵,即使在關鍵戰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 陣,滿洲兵將處於二線,這樣既可減少傷亡,又可起到監視漢軍和在最後關頭奪取勝利首功的作用。
清廷以漢制漢的策略變化,突出地表現在下面幾件事情上:
一,順治十年(1653)起用洪承疇經略西南;
二,利用軟禁中的鄭芝 龍招撫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這兩位福建泉州府人的重新起用,就清廷而言是迫不得已的,在駕馭上頗費心機);
三,順治十年八月十 九日清廷主持皇室同平西王吳三桂聯姻,把公主嫁給三桂之長子吳應熊1942;
四,順治十一年(1654)二月二十日一度決定把鎮守廣 東的兩位漢族藩王之一靖南王耿繼茂移鎮廣西,讓他不僅統率原部兵馬還兼管原定南王麾下的軍隊。 在剛剛到了康熙年間的時候,八旗兵已經不行了。於是,在平定三藩的時候,清朝皇帝只好開始重用綠營兵。但是,凡事都是相對而言,等到了晚清王朝,毋庸置疑,這些八旗兵如果要和他們剛入關時的老祖宗的戰鬥力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當然,即使和太平軍比也確實是不行,幾乎是屢戰屢敗,所以才又啟用了湘軍。然而,儘管如此,他們的戰鬥力其實同樣不可小看,比如,依據乾隆皇帝的八世嫡孫、原遼寧省民族研究所所長金啟孮先生在《金啟孮談北京的滿族》一書可知,晚清的八旗軍並未腐朽,當時,在全民族仍然保有相當旺盛的尚武精神。 那麼,他們為什麼在戰場上表現不行呢?其實還是和數量有關係。本來,當時10萬八旗兵就能打進山海關,無論其戰鬥力又多麼強,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等到了晚清王朝,在數量上,全國只有20萬的八旗軍,它怎麼能打贏上百萬的太平軍?並且,這20萬的八旗軍還被朝廷予以切割並駐紮在了中國大江南北的各個區域。所以,後來,就給世人呈現出了一種晚清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嚴重退化的假象。 如果,我們綜觀晚清八旗軍在各次戰爭中的表現,不難發現,這些八旗軍從未有過我們電影、電視當中經常出現的那個鏡頭,即:“不戰而潰、不戰而降”的鬧劇,甚至,他們在對外戰場上時常表現出一種“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這句話語出恩格斯)的尚武精神。 比如,金啟孮先生的外祖父,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僅僅是一名榮祿手下的營官。但當日軍從朝陽門攻入北京後,金啟孮先生的“外祖父”、為了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出走爭取更多的時間是身先士卒,結果,不幸被日軍的槍彈所擊中。但幸運的是,此時,因為他所騎的戰馬,突然仰起了自己的脖子來擋護住了他的身體,所以,金啟孮先生的“外祖父”才沒有受到致命的槍傷,但他的戰馬在死時,卻也是彈痕累累,幾乎被打成篩子了。 再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滿族),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親就在和八國聯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了。為此,多年後,老舍在《正紅旗下》裡就塑造了一個叫“福海二哥”的滿人形象,顯示的,就是一身的英雄氣概。其實,不僅是在與八國聯軍的戰鬥中,按照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的記載,從鴉片戰爭開始,這些勇猛的八旗軍在與英軍的作戰中陣亡了273名,並且,伴隨著他們的戰敗,自殺的八旗官兵家屬也多達有五十多人。 所以,晚清八旗軍戰鬥力究竟如何呢?可以說,雖然戰敗了,但也的確不是孬種。
-
15 # 燕趙節度使
這個問題太籠統。
我只能這樣說:八旗兵的戰鬥力從戰鬥力爆表到最後淪為戰五渣。
清朝近300年,就算25年一代人,也經過了六代人。
下面詳細說說
關外時代1615年,努爾哈赤將創立八旗,依位次,分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色,隨後數十年的征戰和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蒙古、漢人等族群而增設蒙古和漢軍八旗。八旗兵形成了一個以滿洲八旗為核心、蒙古、漢軍為主體的多族群聯合的社會集團。
在關外的戰鬥中,八旗基本上都是以少勝多,可見戰鬥力的強悍。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北韓與葉赫聯軍;
此戰,明軍12萬,後金軍6萬。
隨後八旗兵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開始進攻遼西走廊地區。
1626年,八旗兵的攻勢與大明薊遼總督袁崇煥交戰的寧遠戰役中戰敗,數月後逝世。這是明軍首次擊敗八旗兵。
八旗兵進入黃臺吉時代。
寧錦之戰,八旗兵第二次大敗,明軍的紅衣大炮分分鐘教八旗兵做人。此戰,明軍3萬人,八旗兵4~6萬人。
比起土匪野豬皮,黃臺吉更像一個政治家。八旗兵在積極吸收蒙古和漢族降兵,尤其是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火器部隊,戰鬥力直接飆升,在火器方面 已經完全超越和壓制了明軍。
從那之後,隨著袁崇煥被殺,孔有德尚可喜等人投降滿清,帶去了先進火器技術,八旗兵進入了火器時代。
洪承疇率領20萬最後的精銳明軍出關與24萬八旗兵做最後的決戰,打的黃臺吉吐血。如果不是崇禎和兵部尚書陳甲新胡亂遙控指揮,勝負真的尚未可知。
此戰,清兵的紅衣大炮把明軍轟的找不到北,追殺潰逃的明軍更是斬瓜切菜。
松錦之戰後,明軍在關外再也無力抵抗了。
遼東局勢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1644年,明朝滅亡,滿清在吳三桂的帶領下,穿過山海關,進入中原,。
在一片石,吳三桂軍和李自成的大順軍激戰,不分勝負,但多爾袞看準時機,下令八旗兵進攻,大順軍瞬間崩潰。
此戰,清兵8萬,吳軍5萬,大順軍6萬。
關內時代進入關內時代,清兵更是縱橫天下,所向無敵,雖有幾次大敗,但依然獲得了最終的全面的勝利。
在明朝鬧騰了多年的李自成張獻忠,在清軍窮追不捨下,元氣大傷,退出中原,殘部逃亡西南。
其中要說的是潼關之戰。
這可以說是李自成大順軍和清兵的決戰。
潼關往西是關中,李自成的老巢,萬萬不可丟失的,所以闖賊要拼死守住潼關。
潼關之戰開始後,大順軍多次向清兵發起衝鋒,甚至夜裡偷襲清兵營地,但清軍巋然不動,大順軍反倒死傷慘重。如果是以前的明軍,早就被打的大敗了。
由此可見清軍軍紀嚴明、戰力強悍。
戰鬥打響,大順軍於關前據山列陣,清軍護軍統領圖賴率騎兵100餘人由正面進攻,清軍前鋒統領努山、鄂碩等於側後包抄,大順軍雖頑強拚戰,仍失利。
100名清軍騎兵,就敢正面進攻,這種戰鬥力實在令人驚歎。
最後紅衣大炮來到,轟開潼關,李自成率部難逃。
豪格率領清兵入川,一箭射死殺人魔王張獻忠,大西軍節節敗退,逃亡雲貴,清軍平定四川。
當清兵轉移到江南,相繼將福王唐王等一票南明小政權相繼消滅,只剩下大西軍支撐的桂王和海賊鄭成功。
李定國和鄭成功雖然大敗清兵,李定國打到湖南,「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1657年,清兵5萬分三路進攻桂王政權,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平定了雲貴兩省,而李定國的二十萬明軍大敗。
最後李定國病死,兒子李嗣興投降,桂王被吳三桂絞殺。
鄭成功更是打到南京,但功虧一簣,最後困守沿海幾個小島,一籌莫展。
大陸基本被清軍佔領。
以上戰例可見,八旗兵的戰鬥力爆棚,即使有少數失敗,但依然能最後翻盤,獲得最後的勝利。
此時,直到三藩之亂,大約有15年的時間, 沒有大規模戰事,八旗兵的戰鬥力迅速下降。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吳兵迅速佔領了雲貴川陝、湖南廣西等地,兵鋒所向,擋者披靡。從北方南下的八旗兵根本不敢渡江迎戰。
清廷除了充分使用滿洲旗兵外,也大量使用以漢人組成的綠營兵為主力來對應兵源與戰力的不足。清廷提拔了張勇、趙良棟、 王進寶等漢人將領,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大功。
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
此戰之後,中原地區迎來了長期的和平,戰爭只發生在討伐葛爾丹的蒙古草原和西北等地。與此同時,生活在內地的八旗兵迅速腐化,只知道享樂,戰鬥力迅速衰退,
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衝已不復存在。
以前八旗兵遇到戰爭,個個奮勇爭先,因為可以打仗發財;而到了雍正時期,攻打羅卜藏丹津,八旗兵視打仗為懲罰和發配,心中充滿憤懣,以至於在戰爭中,多次被羅軍打敗。
八旗部隊中的前鋒營雖然是軍中翹楚,但戰鬥力的下降迅速。
到了清代後期,八旗子弟已完全成為國家寄生蟲,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後來竟然發展到販賣人口,當賣軍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為佃戶,甚至淪為流民、痞棍和無賴。
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派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
1815年,嘉慶帝檢閱左右兩翼前鋒營射靶,參與射靶的前鋒士兵共有200人,然而竟無一人能5箭全部射中。
清廷不得不依賴索倫兵。
索倫人其實就是黑龍江的達爾族、鄂溫克族和奧羅群等,他們捕魚打獵,驍勇善戰,依然保持著強悍的戰鬥力。
索倫併入清政權後,很快被編入八旗,披甲為兵。索倫兵以精於騎射、驍勇善戰著稱,自“清世祖鼎定後,四徵不庭,威稜絕域,索倫之名乃大”。
每當清朝發生戰事,清廷就會調集關外的索倫兵入關助戰。自康熙十二年起,從準噶爾之亂、廓爾喀之戰、平定“張格爾之亂”、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都有索倫兵參戰。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連綠營兵也不行了,被太平軍打的一觸即潰,清廷只好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編練鄉勇——湘軍淮軍和太平軍作戰。
而清廷最後的希望,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則被捻軍打的全軍覆沒,蒙古八旗也完蛋犢子了。
甲午戰爭之後,湘軍淮軍也不行了,只能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操練北洋軍。
1912年,北洋軍統帥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清朝滅亡。
滿族正紅旗的老舍的一本名叫《正紅旗下》的書中,詳細記載了八旗子弟的日常生活:“他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他們在蛐蛐罐子,鴿哨,幹炸丸子等物件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他們的一生像做著個細巧的、明白而有點糊塗的夢。”
“加之清朝的法律保護八旗子弟的利益,他們更是肆無忌憚,拿印子錢來放高利貸,牟取暴利,哪天要是缺錢了,就把軍糧賣掉,甚至連武器都偷運出去賣掉,賣了錢繼續狎妓抽鴉片。”
這部電視劇版的《八旗子弟》把八旗子弟的荒淫無恥描寫得更加深刻形象,可以說是同類翹楚,現在拍清朝戲的竟美化清朝了,所以那部戲裡的描寫也算是後無古人。
正是因為如此生動形象叫人恨的牙根癢癢,所以在當時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對,尤其惹惱一些滿清後裔(都在政協裡做大官),捅了某些民族大佬的肺管子。
八十年代魔幻現實風格,電視劇播出後因種種原因遭禁,至今只有碟片在市場流通。
據說是直到2007年才得以解禁,但是直到現在,市面上並沒有看到。
片尾曲《玩膩紅塵》
從……(第一句沒聽明白)從日當午玩兒到昏天黑地……咦……玩兒夠了跳貓玩兒鬥雞玩兒夠了紅塵玩兒自己玩兒夠了江山也不在意玩兒死了自……己……咦……他不著急一身懶散,一手嫩皮,一嘴的酒氣,一路灰跡(可能有誤)……咦……玩兒夠了麻雀玩黃鸝玩兒夠了()玩()玩兒倒了老子他沒了理玩毀了家業……業……他沒吃滴 -
16 # 青史回聲
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八旗軍和滿清王朝一樣,也有個由盛轉衰的過程。
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為了凝聚女真人的戰鬥力,努爾哈赤由此建立了八旗制度,兵民合一制度,“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
所以說早期的八旗軍戰鬥力極強,編制嚴謹,既有分兵作戰的能力,又有大規模集合圍殲優勢。任何一個八旗子弟都能夠在這當中發揮作用。面對日益萎靡的明軍衛所,那自然是所向披靡,在17世紀,八旗軍可以說在東亞地區是無敵的存在。
不過任何事物都逃不過衰敗的命運,作為一支開國立國、驍勇善戰的八旗軍來說,經過兩百多年,八旗軍逐漸衰敗,到了近代,基本上是腐朽不堪了。
清朝入關後,因為八旗軍做出的貢獻,所以歷代清朝皇帝對八旗軍特別善待,其福利待遇極高,可以說八旗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軍人,只負責打仗,其他的事情基本上都交給了綠營。
可是戰爭總會結束的,雖然在入關後,還有平三藩、收臺灣、滅準噶爾等一些區域性戰爭,但那時八旗軍戰鬥力有些衰弱了。
入關的清政府,為了表示很重視八旗軍,那是又分地又賞錢,而這些分的地基本上除了給家人使用之外,其他的都被變賣,獲得了大量的錢財。這還不止,清政府還設立旗餉政策,給予八旗軍月餉和歲米,蓋房子、紅白喜事發賞銀,這八旗軍的日子是過得相當不錯。不過日子久了,這些所謂的“高福利”也就逐漸讓他們養成腐敗,加上疏於管理(誰敢管他們),導致八旗軍的戰鬥力一日不如一日。
反正政府有錢有地養他們,加上兩百多年,那有什麼打仗,即使有些小規模叛亂,只要派綠營在前面就行了,我們這些八旗軍就在後面壓陣,何樂而不為?不過他們沒想到,這樣時間久了,誰還會上戰場?
1853年,太平天國起義,曾經不可一世的八旗軍被打得落花流水、節節敗退,這時的滿清政府才發現,曾經的八旗軍現在已經成為了“老爺兵”,指望著他們上戰場衝鋒陷陣,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於是放開地方建立團練,由此湘軍、淮軍等一些地方軍崛起。兩百多年前威風凜凜的八旗軍名存實亡了。
回覆列表
清朝八旗士卒戰鬥力不弱,可惜腦袋變成了屁股,更有鐵桿莊稼腐蝕,後期戰力被大幅度削弱,一句話非將不忠,非兵不勇,非君不明,女人當家,房倒屋塌,大廈將傾,回天乏術,滿萬不可敵的滿八旗軍被腐朽落寞的體制淹沒於歷史長河,清王朝最終倒在了自己不思進取,大權旁落和立朝以來極端的滿漢民族政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