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olitude先生
-
2 # 影調18度
你都說了,是相機拍的,後期也是要調色的,兩個都會有。現在好像大家都比較認可
後期,但是在PS沒出來前,那麼多的廣告攝影哪來的呢?一張好片子不光是調色,還有美食的擺放,都是有講究的,近大遠小等
等,用什麼鏡頭拍什麼樣的創意,這些都是後期決定不了的,很多東西前期設計了後期也不是全能的,還有拍攝角度,從頂往下拍還是平拍,最主要的是光線,不同材質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表現效果,啤酒可能是逆光或
側逆光,咖啡可以是側光。玻璃杯紅茶也可以從下打光,都是不同效果,以前傳統攝影也可以表現豐富,但比較麻煩,現在有很多表現可以用PS來完成,的確解決了很多問題,方便了許多。
但有些又是後期不能做到的,或者說用後期處理會很麻煩,所以有些是前期準備的。前期相機拍攝主要取決於鏡頭和光線,後期可以再進行二次補充或創作。
-
3 # 眾友數碼
在拍攝過程中,要從拍攝裝置、拍攝手法、布光技巧等方面出發,首先,在選擇拍攝裝置時,不同裝置拍攝出的畫面效果不同,長焦、大光圈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不同的美食型別拍攝手法也不同,要結合具體拍攝的美食的特色採用合適的拍攝手法,保障拍攝畫面的美感。最後,布光是影響拍攝畫面效果的因素之一,生動、自然的光線能夠令美食影片錦上添花,一般主要採用逆光和側逆光的照明方式,這樣可以使食材顯得更加立體,展現出食材最佳的質感。同時,後期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對素材影片進行調色,更多用暖色調,使食物看上去更具有誘惑力,從而激發觀眾的食慾。
-
4 # 愛攝影愛寶寶
基本上所有片都要通過後期調色處理,要處理掉瑕疵,美食型別的紀錄片,需要透過色彩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就更需要強烈的色彩,原片一般光線,色彩都比較平淡,所以一般都需要專業的調色,濾鏡以及後期構圖來突出主題,通常用pr,達芬奇之類的軟體。
-
5 # 雲瞳
為了能更好的出效果,我們在拍攝時都儘量用相機拍攝不帶設定濾鏡的模式拍攝,這樣我們在後期處理時能有更多創作處理空間
-
6 # 愛攝影的太陽
前期和後期的結合吧:
1.前期:打光很重要
拍照的時候用手電筒打個光,會讓食物更有光澤,細節更清晰,拍食物的特寫。
2.後期:調色
利用手機調色軟體(常用的有:VSCO, Mix, snapseed, 美圖秀秀)電腦調色(lightroom, photoshop)
調色思路是:(1)調整曝光:如果圖片光線不足,增加曝光,圖片過曝,減少曝光,靈活調整;(2)調整對比度,飽和度(一般是增加,會讓圖片更鮮豔)(3)色相調整:一般選擇暖色調
實在不會調,手機軟體裡有很多適合食物的預設,後期沒有固定的引數,調整到自己的喜歡的樣子就可以~
-
7 # 桂林落霞
無論是美食攝影還是其他攝影后期工作是必須的,就像人稍微化個妝整個人就會漂亮很多。美食攝影的構圖和光線是很重要的,色彩明亮和溫暖的對比會讓人對美食看起來更有食慾。拍攝時儘量選擇乾淨背景,儘量用自然光,儘量用三腳架。注意拍攝食材細節,注意構圖的各種角度。
-
8 # 愛拍照的老年人
透過攝影師精湛的攝影技術拍攝一些需要的照片 吸引人的照片 給人舒服感分照片 然後經過後期的微微調色使其更吸引人更美觀
-
9 # 志勵好攝
美食題材的照片都要後期調色
美食照片就是廣告宣傳片,為了勾起人們的食慾,必須從視覺上觸動你的味覺。
所以美食題材的照片有2個特點
1.飽和度高:高飽和的色彩非常吸引注意力,刺激人的視覺神經。
2.對比強烈:色彩對比和對比度都很強,多以紅色、橙紅色、橙黃色為主色,綠色為配色;
紅色火辣,刺激味蕾;橙色代表甜蜜;綠色代表清涼。
又辣又甜又清涼的強對比下,口水一咽:小二,來一份!
美食照片該如何去後期知道了美食照片的特點是高飽和高對比的濃郁色調,有思路就很簡單了。
舉個例子:
下圖是一盤炒飯,色彩寡淡,對比太弱,別說食慾了,直接省了一頓飯的錢,看完什麼都不想吃了。
後期前先分析下盤中有幾種顏色,蛋黃是橙色加黃色,橙色為主;飯是黃色為主,少量橙色;還有綠色。
1.加橙色飽和度到最大
2.降橙色明度,蛋黃的橙黃層次就出來了
3.黃色飽和度開到最大
4.綠色飽和度開到最大
最後去霧操作,是不是更有食慾了呢?
再舉個例子:
下圖烤肉照片,分析下有2個問題導致食慾不強
1.霧氣太重,看不清肉的質感
2.色味太淡,視覺不夠刺激
後期處理:
1.去霧化,做質感:
開啟潑辣修圖app
點去霧工具,把霧變簿點
點開色調工具,高光加藍變通透
再點質感工具,把清晰度拉高點,肉渣能看清了
最後再用對比工具、高光、陰影、黑白色階把肉的立體感加強。
2.上色處理,直到流口水為止:
記住美食題材的照片,色彩都要極度的濃郁。 開啟HSL工具,把紅色和橙色飽和度拉度,明度拉底,濃郁感就出來了
如下效果圖,是不是有點收不住口水呢?
結束語美食照片的後期處理,視覺衝擊力越大越好,對比越強越好,不要談什麼審美疲勞,目的就是在短暫的時間刺激消費,沒人會一直盯著照片看。
-
10 # 小曹攝製
在影視製作的專業流程中。完成鮮豔的色彩需要前期的拍攝準備,和後期的調色處理共同來完成。
以下讓我們先談談前期。
一、光影的藝術我們知道,攝影就是光影的藝術。想要拍攝到好的畫面,布光是首先需要注意的地方。
不然黑壓壓的一片,怎麼拍出鮮豔的顏色。
光線的層次也能起到突出主體的作用,襯托出我們想要重點指出的地方。
二、拍攝的手法在水果上噴灑啫喱水;土豆泥加顏料代替冰淇淋;乳膠漆代替牛奶…類似這樣的小技巧,在拍攝食物細節時經常被應用。
因為拍攝原始的食材不容易展現出水潤可口、晶瑩剔透的感覺,用這些道具反而顯得更好看。
三、化腐朽為神奇接著就是後期調色了。說到後期調色,我們就不得不談到log。這個log可不是Vlog,它是相機的一種圖片配置檔案,簡單說,就好像是相機戴了一副眼鏡。戴上這副眼鏡之後,相機拍出來的影片都是“灰濛濛”的。
那麼為什麼要拍攝這種“灰濛濛”的畫面呢?
因為灰是中間調,由灰色調整成其他顏色會更容易。相比較普通的拍攝格式,log可以記錄更多的細節。對於曝光的控制更友好,寬容度也更高。
所以,後期人員是比較喜歡這種格式的,後期空間很大,素材的可塑性很強。
四、最後總結影視製作中,想要拍攝出好的鏡頭、鮮豔的色彩、個性化的風格。前期的拍攝,比如燈光、道具;後期的製作,比如調色、特效,這些缺一不可。
想要拍攝出真正的精品,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其中的各個環節缺一不可,需要整個團隊齊心協力來完成。
紀錄片團隊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做事態度和精神,我們才有幸看到如《舌尖上的中國》、《行星地球》等非常優秀的紀錄片。
關注老曹桑,攝影問題不再慌
-
11 # 發現紀錄片
是需要一定的調色的。
而且,毫無疑問,調色師必須要最大程度保留美食的質感細節,層次細膩,色彩飽滿,才能打動觀眾。畫面可以適度渲染,但絕不能脫離真實。比如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全片以暖色調為主;同時遵循紀錄片的本質,避免在畫面上做過多風格化的演繹,儘可能確保真實、自然的整體基調。正片開始後,每一分集的導演都會和調色師一起再次調整細節,當然是在保持整體風格不變的基礎之上。
-
12 # 新時尚觀察
為什麼色彩那麼鮮豔?這是一個專業廣告攝影的範疇。美食類影片與拍攝照片一樣,首先應該保證美食產品的真實色彩的還原。如何做到?首先應該知道色彩的原理,色即是光,光即是色。有光才有色彩的正確還原,一是光線一定要充足,二是曝光要準確,三是拍攝的背景色彩最好採用黑白灰的背景。這是廣告攝影最基本的用光與色彩搭配的原則,除了在拍攝中注意美食本身色彩與背景色彩的和諧外,後期製作的時候也要注意美食色彩的原始性,可以輕微的把飽和度調整的誇張一點,但是一定要適度。
回覆列表
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所謂精品,它精就精在後期的雕琢和處理,也可以說成是工匠精神,這種精源於你對事物的喜愛和深厚的情感,願意花時間來雕琢打磨,以得到更高的期望值。
下面的兩張圖就是個很好的對比。只有後期大量的工作和時間來製作才能達到的效果,說白了,和你做一件事情差不多,都是進過後期不斷的訓練和改進,才得到最後的成果,所以那些美食記錄片也是一樣,前期拍攝量大,時間段,不可以現場做,只有後期工作來修改。以上就是我的小見!!
攝影這行業注重的還是專注,勞動力強,根本沒太多時間休息。短短几分鐘的影片,可能要幾天,甚至幾個月才能完成。這是個偉大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