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烏鴉嘴華子哥1

    學中醫的正確路子是:先被各種書(不需要理解)。到十幾歲可以學習西醫的理論,然後到中藥房抓藥。再跟在醫生後頭看學,再學開醫方,由老師修改,吃藥後再看。

  • 2 # 同濟MBA

    不要學中醫,不能治病。我感覺,國家支援中醫藥只是因為從業人員群體龐大,許多人靠中醫藥吃飯而已。而中醫根本沒有確切療效。雖然國家支援,但中醫簡直就是扶不上牆的泥巴。 中醫如果真有用,比如說能治好一個西醫不好的病,就說狂犬病吧,能治好,保證能轟動世界,大家信服。或者你按照科學標準來證明自己的療效,何愁大家不承認、不認可?但是,中醫在實踐中就沒有能證明自己有效,功效實際上就是等同於安慰劑的作用,怎麼讓大家認可?現在的中藥許多都加入了西藥成分,才有點效果。純中藥的藥物療效,哪個透過雙盲驗證,證明有效了?請舉例。如果不走科學驗證,就是死路一條。只能騙一下文化素養低的人。 中醫曾兩次大規模“驗藥”,結果很尷尬。在當代醫學史上,慢性支氣管炎是唯一一種曾動用舉國醫學力量做藥物篩選的疾病。如此大規模的“驗藥”運動,所取得的效果如何呢?著名中醫陸廣莘承認:

    “1971年全國範圍的篩選慢性氣管炎中藥,針對‘咳、喘、痰、炎’,篩選出止咳、定喘、化痰、消炎的18種草藥,卻又經不住時間和實踐的考驗。 西藥很嚴謹,療效透過臨床雙盲確證。不象中醫,隨便說說有效就用。我們在評定中醫藥(臨床)療效時應實事求是。有時由於未掌握疾病的規律,把自然好轉的病人誤認為是藥物的療效,也是應該避免的。如果某藥能治好一例結核性腦膜炎尚可理解。但是如果說某藥能治好腮腺炎(筆者注:該病絕大多數可自愈),如無客觀可靠的指標,就很難肯定。僅根據病人主觀症狀好轉就認為有效,根據是不足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必需有適當的對照才能判斷藥物的療效。新冠肺炎也是自限性疾病,如果沒有嚴謹科學依據來評價,沒有意義。

  • 3 # 海納百川33556

    現在還在討論這樣無聊的問題,看看現實,新冠病毒還在肆虐,防控治療還是現代醫學在做,中醫只不過蹭了一下熱度,佔了一點便宜罷了。如果中醫象中醫傻們說的那麼厲害,還搞什麼隔離,還會繼續傳染,喝幾口苦湯不就解決了,還用再花錢費力去繼續研究疫苗,外國不馬上派人到中國訂購中藥,請中醫大師。

  • 4 # 大漠中跋涉的駱駝

    我認為中醫沒有必要先去醫院實踐,再去學校理論。因為如果從小就拜某一位醫術高明的老中醫學醫,那就是理論與實踐同步進行的,等到學成出師,他的理論水平和臨床經驗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 5 # 太極星

    中醫是高維度的藥療方法,在目前三維科學當中是不可能證明的,所以,任何抵毀中醫的言行,視而不見中醫療效,利用西醫主導地位打壓中醫,不是用心險惡,就是無知,為今之計,改革現有醫療體系,將西醫所手診療手段設在中醫下屬科室,外科手術僅為中醫方法的一種,開設中醫科普教育,列入九年義務教育,高考列入中醫考試!一切當代人無法驗證的事物(包括中醫)不能扣上不科學而預以抵制與反對,甚至為反對而反對!

  • 6 # 鄧錫成1

    中醫學校及院校的教授有沒有會開方治病的?有沒有中醫藥學院的教授會認識很多的中草藥原植物的?如果連四診都不會肯定開不了方,更不要說能認識中草藥原植物了,連中草藥飲片都不認識,更不懂得炮製,如果遇到了這樣的學校真的是倒了八輩子黴了,再好的苗子也發不了芽!

  • 7 # dfkbs-lt

    我認為中醫應該先到學校學習理論,之後樣樣精通了,再到醫院實踐,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一個合格的中醫大夫!

  • 8 # 苦善禪根1

    中醫是門特殊的醫學,單說"學"當然要學校裡學知識,拜師付學技術。

    我小時候常見村裡幾個老人有絕招,也就是說的"民間中醫",那個絕技真的即單一又神奇,對症就治且立見效果,不對症就無從談起。老奶奶技術高些,扎針,拔罐,刺血都有立竿見影之功。她們大都不識字沒文化,也沒講出子醜寅卯。

    最傳奇的故事是:奶奶從“死亡"(休克假死)中救活一個嬰兒,用針扎舌下,一針見血,二針會動,三針哇哇大哭,活過來了。還有個常伯祖傳的治乳腺流膿的膏藥秘方,頭天貼上第二天立見效果。

    現在高等學府多了,知識學習淵博。不過在治療臨床效果方面看,臨床效果不是太明顯。有些案例表達不了中藥特效之功,總是說多少副藥,或說幾個療程不能有明顯效果。

    從根本上講,就是沒有弄透徹病因,或藥性。

    中醫精深需要"悟性",“悟性"好的文化知識越深,行醫的水平也越高。若“悟性"不高,又死專書本的,往往不能領悟中醫的藏象,或偏離主題,走向彎路,或就完全安現代醫學邏輯思維,已不再是“中醫學"的範疇。

    什麼是“悟性"?從高階的講就是修生養性,理解人體“真氣"氣脈,從而理解古人傳承的藏象。從我個人的體會而言,沒有體悟的再學再說也是一知半解,難領其意。如有了體悟感知,一聽便知,一學就會。那才叫心領神會,這點不易,卻又不二法門。

    也就是說,先學習與先拜師,沒有嚴格的說法,但必須領悟中醫的"氣脈"與"藏象"。否則即使會一招半方,也只是中醫的一"招“,而談不上叫“中醫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有春天才長的菜,香椿,怎樣才能儲存時間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