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山我才
-
2 # 太上邪神
量子力學建立在兩個錯誤之上:1.愛因斯坦否定了空間“以太”的存在,導致科學找不到基本力的本質。基本力本質在道德經中,定義為“衝氣以為和”;2、牛頓的第一運動定律是錯誤的,自轉物體在空間中運動,在沒有外力的作用力,不是保持直線運動而是做螺旋曲線運動。自轉物體在空間以太湯中運動,會受到偏向力的作用。
上帝是控制宇宙執行的自然規律,上帝是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宇宙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統一的理論,是唯一的終極科學理論,可以說是萬能的,可以說是上帝。上帝是道德經中的“衝氣以為和”,上帝是道德經中的“道”,上帝是“四大皆空”,上帝當不會擲骰子,上帝只會按法則辦事。
宇宙空間是一個充滿“以太”的流體環境,相鄰的兩個物體在流體中運動,同向運動相吸,逆向相斥。物體在空間流體中運動產生了萬有引力,天體的運動線速度越快,產生的萬有引力G值越大。自轉的天體在空間流體中運動,會產生公自轉偏向力,使天體產生公轉現象。萬有引力、磁力、強弱核力、公自轉偏向都來源於物體的運動。
宇宙基本作用力統一為“衝氣以為和”,空間是充滿各種粒子的流體環境,兩個物體在流體中運動,同向運動相吸,逆向運動相斥,萬有引力、磁力、強核力、弱核力都是物體在流體中運動產生的相互作用力。自轉的物體在流體中運動還會產生公自轉偏向力,使物體產生公轉現象或產生物質波現象,公自轉偏向力是宇宙的第五基本力。
道是宇宙黑洞,黑洞是空虛的,接近絕對真空狀態。黑洞是天地之母,黑洞創造了宇宙萬物,黑洞捆綁星系中的天體,使星系中的天體不會溢位分散。黑洞能以黑洞的形態存在,但不是永恆存在的,黑洞的存在其依賴周圍的天體,常無慾,與周圍的天體和平共處,讓周圍天體像音樂一樣有規律的執行,讓周圍天體形成像筋腱一樣的旋臂。
每個原子的中心都有一個接近絕對真空狀態的黑洞,每個恆星系中心都有一個接近絕對真空狀態的黑洞。“道”是宇宙黑洞,宇宙黑洞處處存在,宇宙處處存在著“道”,道是天地之母,道存在了宇宙萬物,道的存在促使宇宙物質進行新陳代謝,能量進行迴圈,道是宇宙的動力系統。
電子在真空管中運動會發生輝光放電現象,證明了道德經的科學理論是正確的,物質在接近絕對真空環境會發生分解現象,釋放大量的能量,在真空環境能量是不守恆的。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研究粒子在真空中運動規律,是解決世界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道”是宇宙黑洞,黑洞是空虛的,接近絕對真空狀態,黑洞是宇宙的動力系統。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以太圍繞“空”做圓周運動,以太就變成物質,以太失去中心的“空”而做直線運動,以太就變成能量,以太跟隨物質同步運動,以太就變成空間。光在物質周圍同步運動的以太中傳播,傳播速度恆定不變,光的傳播速度由以太的密度溫度等物理狀態決定。
在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中,光始終是在地球的大氣中傳播的,光波在相同狀態的大氣介質中傳播速度恆定不變,完全符合機械波的傳播特點,這個實驗結果是證明了光屬於機械波。
如果假設光是以空氣為傳播介質的,在玻璃中進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只要玻璃的材質溫度是均勻的,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光在相同狀態的玻璃中傳播速度恆定不變,能證明空氣是不存在的嗎?
很明顯,相對論是一個邏輯思維錯亂的謬論。
-
3 # 靈遁者國學智慧
上帝不擲骰子,說明世界是確定的。世界是確定的,才是有意義的。 倘若你上帝擲骰子,那麼就說明世界是不確定的。具體可以看看下文。
導讀:靈遁者:上帝不擲骰子,上帝讓人類擲骰子! 下文是我對一篇科普文章所做的看法和理論描述。我認為是確定的。並且我將此文補增收錄到我的科普書籍《見微知著》一書中。
先開個嚴肅的玩笑:如果世界不是確定的,那麼你可以去澳門試試手氣。但正因為世界是確定的,所以誰是才是“擲骰子”人,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沒有人可以掌控擲骰子這個事情,那麼賭才是公平的。可是事實呢?
趣味閱讀:愛因斯坦的思考“上帝不擲骰子”,是有道理的!
“上帝不會擲骰子。”多年以來,愛因斯坦的話已經成了他反對量子力學及其隨機性的標誌,但人們其實誤解了他。“上帝不擲骰子”是愛因斯坦的名言中很少有哪句話像這句被引用得如此之多。人們自然而然地把這句名言當做他斷然否定量子力學的證據,因為量子力學把隨機性看作是物理世界的內稟性質。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他和波爾的爭論。但細心的人,會發現更多的內容。
愛因斯坦拒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一些事情是非決定論的——它們發生就是發生了,人們永遠找不出原因。擲骰子的這句臺詞象徵了他人生的另一面,就像波爾評價:提出相對論的物理革命者可悲地變成了保守派,在量子理論方面“落後於時代潮流”
深入研究愛因斯坦所說的原話之後,他們發現愛因斯坦關於非決定論的思考遠比大多數人認為的更激進,也更細緻入微。美國聖母大學的歷史學家唐·A·霍華德(Don A. Howard)說,“深入發掘文獻資料以後,我們看到事實與一般敘述截然不同,這令人吃驚。”就像他和其他人證明的那樣,愛因斯坦其實承認了量子力學的非決定性——理應如此,因為就是他發現了量子力學中的非決定論。而他所不能接受的是,非決定論是大自然的基本原則。非決定論從各個方面都暗示著物理現實存在一個更加深刻的層次,而這正是量子理論所不能解釋的。愛因斯坦的批評並不神秘,相反,其關注的一些科學問題,時至今日仍未解決。
如果一件事情會無緣無故地發生,那麼就意味著我們的理性探尋在這裡達到了極限。“如果非決定性是一種基本原則,這將意味著科學的終結。”麻省理工學院的宇宙學家安德魯·S·弗裡德曼(Andrew S. Friedman)擔心地說。
但是歷史上的哲學家已經假定非決定論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先決條件。要麼我們都是發條裝置中的齒輪,那麼所有事情都是註定的;要麼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那麼宇宙終究不是決定論的。分清這種二元對立有非常實際的現實意義,它可以幫助社會來決定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多大的責任。關於自由意志的假設在我們的法律制度中隨處可見:要指控一個人犯罪,這個人一定得是有意而為之。為此,一直以來法院都在努力鑑別被告是否無辜,是否只是受了精神錯亂、青少年的衝動或是墮落的社會背景的驅使。
但很多哲學家認為爭論宇宙遵從決定論還是非決定論毫無意義,因為這取決於研究物件的大小或複雜程度:粒子、原子、分子、細胞、生物體、思想、社群。
“能量子”(quanta)——不連續的能量單元——這個概念就是愛氏在1905年的思想結晶,而且事實上他也支援能量量子化的觀點。愛因斯坦提出了今天被普遍接受的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徵,比如光既可以表現得像粒子又可以表現得像波動,而埃爾溫·薛定諤在20世紀20年代建立的量子理論最常用的表述,也正是基於愛因斯坦關於波動物理的思考。所以愛因斯坦並不反對量子力學,他也不反對隨機性。在1916年他證明,當原子發射光子的時候,發射時間和角度是隨機的。但愛因斯坦和同時代的人都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量子現象是隨機的,但量子理論不是:薛定諤方程百分之百地遵從決定論。這個方程使用所謂的“波函式”來描述一個粒子或是系統,這體現了粒子的波動本質,也解釋了粒子群可能表現出的波動形狀。方程可以完全確定地預言波函式的每個時刻,在許多方面,薛定諤方程比牛頓運動定律還要確定:它不會造成混亂,例如奇點(物理量變得無限大所以無法描述)或混沌(運動無法預測)。
各位,量子力學可以用波函式,或量子理論來描述,本身意味著什麼?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本身就意味量子力學是可以描述的,即量子力學是有規律可循的。那麼量子力學在宏觀描述上就一定是確定的!
量子理論並沒有回答波函式到底是什麼,以及是否可以把它當做真實存在的波動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觀察到的隨機性是大自然的內在性質還是表面現象這一問題也有待解決。對於這個問題,你如何回答?
各位波函式既然符合描述,就應當被看作實在性理論。即可以把它當做真實存在的波動。不是虛擬的粒子的波動!我們所觀測到的隨機性其實不是隨機的。繼續來看下文。
維爾納·海森堡把波函式想象成掩蓋了某種物理實在的迷霧。如果靠波函式不能精確地找出某個粒子的位置,實際上是因為它並不位於任何地方。只有你觀察粒子時,它才會存在於某處。波函式或許本來散開在巨大的空間中,但在進行觀測的那個瞬間,它在某處突然坍縮成一個尖峰,於是粒子在此處出現。當你觀察一個粒子時,它就不再表現出確定性,而是會“嘣”的一下突然跳到某個結果,沒有什麼定律可以支配坍縮,沒有什麼方程可以描述坍縮,它就那樣發生了,僅此而已。
波函式的坍縮是哥本哈根詮釋的核心,這個詮釋由玻爾和他的研究所所在的城市命名,海森堡也在此處完成了他早期的大部分工作(諷刺的是,玻爾自己從來沒有接受波函式坍縮的觀點)。哥本哈根學派把觀察到的隨機性看作量子力學表面上的性質,而無法做出進一步解釋。大多數物理學家接受這種說法。
各位,海森堡的描述,你可以想象嗎?不可以想象!我相信這也是玻爾自己沒有接受這個觀點的原因。
這就是愛氏反對哥本哈根詮釋的原因,他不是在反對量子力學。他不喜歡測量會使得連續演化的物理系統出現跳躍這種想法,這就是他開始質疑“上帝擲骰子”的背景。“愛因斯坦在1926年所惋惜的是這一類具體的問題,而並沒有形而上地斷言量子力學必須以決定論為絕對的必要條件,”霍華德說,“他尤其沉浸在關於波函式的坍縮是否導致非連續性的思考中。”
各位,這就是問題的關鍵部分了。愛氏的考慮絕對是值得的。但愛氏關於觀測對於物理系統的影響的認識,遠遠沒有今天的我們深刻。觀測可以影響結果。如果我們承認事物的聯絡性,就必須承認此點。
愛因斯坦認為,波函式坍縮不可能是一種真實的過程。這要求某個瞬時的超距作用——某種神秘的機制——保證波函式的左右兩側都坍縮到同一個尖峰,甚至在沒有施加外部作用的情況下。不僅是愛因斯坦,同時代的每個物理學家都認為這樣的過程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過程將會超過光速,顯然違背相對論。
靈遁者量子力學書籍《見微知著》在靈遁者淘寶有。
我個人是贊同這個觀點的,以為海森堡的波函式坍縮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按照海森堡的思路的話,我們永遠也別想拿出一個理論來認識真實的世界了。那麼人類現在的繁榮是什麼?現在科學知識大廈是什麼?引力萬有難道會不確定?
所以哥本哈根學派認為量子力學是完備的、是永遠不被取代的終極理論,而愛因斯坦認為這種想法過於輕浮。他把所有的理論,包括他自己的,都當做是更高階的理論的墊腳石。
愛因斯坦認為,如果抓住哥本哈根學派未能解釋的問題,就會發現量子隨機就像物理學中其他所有型別的隨機一樣,是背後一些更加深刻過程的結果。愛因斯坦這樣想:Sunny中飛舞的微塵暴露了不可見的空氣分子的複雜運動,而放射性原子核發射光子的過程與此類似。那麼量子力學可能也只是一個粗略的理論,可以解釋大自然基礎構件的總體行為,但解析度還不足以解釋其中的個體。一個更加深刻、更加完備的理論,或許就能完全解釋這種運動,而不引入任何神秘的“跳躍”。
根據這種觀點,波函式是一種集體的描述,就像是說,如果重複擲一個公平的骰子,每一面向上的次數應該是大致相同的。波函式坍縮不是物理過程,而是知識的獲得。如果擲一個六面的骰子,結果向上的那面是4,那麼1至6發生的可能性就“坍縮”到了實際的結果,即4。如果存在一個神通廣大的魔鬼,有能力追蹤影響骰子的所有微小細節——你的手把骰子丟到桌子上滾動的精確方式——它就絕對不會用“坍縮”來描繪這個過程。
愛因斯坦的直覺來自他早期關於分子集體效應的工作,1935年愛因斯坦寫信給哲學家卡爾·波普爾:“你在你的論文中提出不可能從一個決定論的理論匯出統計性的結論,但我認為你是錯的。只要考慮一下經典統計力學(氣體理論,或者布朗運動理論)就能知道。”
愛因斯坦眼中的概率同哥本哈根詮釋中的一樣客觀。雖然它們沒有出現在運動的基本定律中,但它們表現了世界的其他特徵,因而並不是人類無知的產物。在寫給波普爾的信中,愛因斯坦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勻速圓周運動的粒子,粒子出現在某段圓弧的機率反映了粒子軌跡的對稱性。類似地,一個骰子的某一面朝上的機率是六分之一,這是因為六面是相同的。“他知道在統計力學中機率的細節裡包含有意義重大的物理,在這方面,他的確比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都理解得更深。”霍華德說。從統計力學中獲得的另一個啟發是,我們觀察到的物理量在更深的層次上不一定存在。比如說,一團氣體有溫度,而單個氣體分子卻沒有。透過類比,愛因斯坦開始相信,一個“亞量子理論”與量子理論應該有顯著的差別。
他在1936年寫道:“毫無疑問,量子力學已經抓住了真理的美妙一角……但是,我不相信量子力學是尋找基本原理的出發點,正如人們不能從熱力學(或者統計力學)出發去尋找力學的根基。”為了描述那個更深的層次,愛因斯坦試圖尋找一個統一場理論,在這個理論中,粒子將從完全不像粒子的結構中匯出。簡而言之,傳統觀點誤解了愛因斯坦,他並沒有否定量子物理的隨機性。他在試圖解釋隨機性,而不是透過解釋消除隨機性。
各位朋友,讀到這裡,你應該有很明確的意識了。就像EPR之爭一樣,這裡面的矛盾性是不可消除的。愛氏說:“上帝不擲骰子!”玻爾用愛氏自己的話反駁說:“你又要來充當上帝擲不擲骰子的角色!”各位仔細體味這兩句話。我的問題是:“那句話中的上帝是自然的?”所以我在開篇時候,就說了:“上帝不擲骰子,上帝讓人類來擲骰子!”我時常思考,有人參與理論,人一定要謹慎自己。
雖然貝爾不等式沒有站在愛因斯坦這邊,但是他對於隨機性的基本直覺依然成立:非決定論可以從決定論中匯出。量子和亞量子層次——或大自然中其他成對的層次——各自包含有獨特的結構,所以它們也遵從不同的定律。支配某個層次的定律可以允許真正的隨機性存在,即使下一層次的定律完全是秩序井然的。“決定論的微觀物理不會導致決定論的宏觀物理。”劍橋大學的哲學家傑里米·巴特菲爾德(Jeremy Butterfield)說。
雖然更高的層次建立(用術語來說,就是“隨附”supervene)於低層次上,但它是自己獨立執行的。為了描述骰子,你需要在骰子所在的層次上努力,而當你做這件事的時候,你只能忽略原子和它們的動力學。如果你從一個層次跨越到另一個層次,那麼你就出現了“範疇錯誤”,用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家戴維·Z·艾伯特(David Z.Albert)的話說,就像是在詢問金槍魚的政治立場一樣。“如果有某種現象可以在多重層次上描述,那麼我們在概念上就要非常謹慎,以避免層次上的混淆。”利斯特說。
層次的邏輯反過來也管用:非決定論的微觀物理可以導致決定論的宏觀物理。組成棒球的原子隨機地運動,但棒球的飛行軌跡卻完全可以預測,因為量子隨機被平均掉了。同樣地,氣體中的分子有複雜的運動(實際上是非決定論的),但氣體的溫度和其他的特徵可由非常簡單的定律描述。還有更大膽的推測:一些物理學家,例如斯坦福大學的羅伯特·勞克林(Robert Laughlin)提出,低層次是完全無關緊要的。無論基礎組分是什麼東西,都能有相同的集體行為。畢竟,像水中分子、星系中恆星和高速公路上的汽車這些多種多樣的系統,都遵循流體運動定律。
當你從層次的角度思考,非決定論標誌科學的終結的顧慮就蕩然無存。我們周圍並沒有一堵牆,把遵守物理定律的宇宙整體與其他不遵守定律的部分隔開。相反地,世界是由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組成的層狀蛋糕,而人類就存在於這個層狀蛋糕中。即使粒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已經註定的,我們的選擇依然可以完全由我們自己決定,因為支配粒子行為的低層次定律與支配人類意識的高層次定律是不同的。這種觀點化解了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困境。
別忘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它給出一個宏觀方向!世界是確定的!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
-
4 # 菜一青
有一種希望是在絕望中誕生,有一種絕望是在絕望中毀滅。
所謂的意義與否誕生於格局!不適合統一的論調,也不適於科學上的嚴格
-
5 # 時空通訊要分析名人的一句話,一定要弄清什麼場合,以及前因後果,這樣才能夠完整的理解這句話的真實意義。
並不是名人說的話就是正確的,更不是一句頂一萬句,這種完全屬於拍馬屁的話有些人卻津津樂道。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相對論經歷了100多年的檢驗,所有的證據和實驗結果都符合,至今沒有一例反證能夠證偽這個理論,而且根據這個理論得出的預言一個個都應驗了,現在相對論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也是現代科學的支柱之一。
這可以說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但並不能說明愛因斯坦平時生活中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色子”這句話,出自愛因斯坦在1926年12月給理論物理學家馬克斯·波昂的一封信,其原話並沒有用“上帝”這個詞。收錄在《愛因斯坦全集》中的這封信是用德文寫的,原話譯為:“量子力學......確實有很多結論,但並沒有讓我們更接近老傢伙的秘密。無論如何,我確信他不擲色子。”
在這裡面並沒有德文“Gott(上帝)”這樣的詞句,而是使用了老傢伙(德語Der Alte)。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萊昂·萊德曼認為,這其實是愛因斯坦把大自然人格化的修辭手法。
愛因斯坦說這句話的背景,起源於他和尼爾斯·玻爾之間對量子力學的世紀之爭,這是上世紀最著名的學術爭論。這兩位大師都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但愛因斯坦非常反對哥本哈根詮釋中,對量子力學一些屬性木稜兩可的解釋,比如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的內秉屬性、波函式坍縮只有結果,而無法描述坍縮過程和原因。
因此愛因斯坦說了他確信老頭子不擲色子的話,後來被傳為“上帝不擲色子”的名言。
其實愛因斯坦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是,這個世界任何物質運動都是有規律的,都是可以理解和解釋的。他認為哥本哈根詮釋是不完備的,之所以得出量子看起來是隨機不確定性,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其中的未知變數,就好比擲色子不知道丟擲去時的引數,如果掌握了這些變數,結論就不是隨機的了。
愛因斯坦這些思想是完全符合我們世界的一般規律的,是科學的,在經典物理學裡面是正確的,但在量子力學裡沒有得到驗證。愛因斯坦試圖建立一個新的量子力學理論,後來稱為“隱變數詮釋”,給量子力學另外一種解釋。但後來由於證明這個理論的無漏洞貝爾實驗,證明了貝爾不等式不成立。
貝爾不等式(Bell"s inequality)是一個有關是否存在完備局域隱變數理論的不等式,不等式既然不成立,說明不存在局域變數物理理論可以複製量子力學的每一個預測。
貝爾不等式在經典物理學中成立,在量子物理學中不成立,因此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隱變數詮釋證明是錯誤的,哥本哈根詮釋就越來越成為了量子力學的正統衣缽。
愛因斯坦與波爾之爭告一段落,愛因斯坦輸了,但並不妨礙他作為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也不妨礙他的相對論改變了世界。愛因斯坦依然時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最早闡述量子力學理論的光量子假說論文。
最後再說一句,愛因斯坦是偉大的,但一生之中並不是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
“上帝不擲色子”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用在了量子力學方面暫時受挫。當然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量子力學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或許最終這句話用在量子力學上並沒有錯。
爭論雖然告一段落,但並沒有結束。
回覆列表
網際網路到了推廣新物理的時候了。
回顧人類物理理論300年探索之路:
300年前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經典力學雖然沒有明晰開啟宇宙奧秘大門,但它觸碰到大門鑰匙的雛形,這個鑰匙雛形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經典力學之後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它們離這把鑰匙雛形越走越遠,完全偏出物理軌道。時間來到300年後,《宇宙物理體系》敏銳察覺到這把鑰匙雛形,把它加工打磨之後變成“物質彈性原理”,終於開啟宇宙大門。
《宇宙物理體系》簡介: 它全文9萬字,歷時6年完工。它對舊物理基礎概念定義作了一次全面檢查維修及重建。它以尋找物質基本性質即物性為突破口重建物理學。它增加了若干新的基礎概念定義。它完成了對宇宙大自然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物象進行逐一解釋,且邏輯自洽。
《宇宙物理體系》28個短影片目錄:
1《宇宙物理體系》
2物質和能量
3質量重量
4磁和電
5時空
6光
7浮力
8飽和原理
9資訊傳播
10火箭發射
11蘋果下落
12磁鐵相吸
13地球繞太陽轉
14飛機上升
15太陽能量方式
16月球重力
17力分析
18力傳播
19力與速度
20傳播力
21受力分析
22宇宙機理
23望遠鏡
24物理用詞
25性質和量
26生命
27力分析舉例
28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