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領子

           清明節快要到了,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斷豐富清明節的內涵原本是件好事。可近兩年不知哪裡冒出的所謂民俗專家,不去努力挖掘、豐富傳統節日的內涵,反而斷章取義,說什麼清明節是祭祀先人的日子,不能互道節日快樂。

            清明原本與立春、雨水一樣,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反映地球繞太陽執行的一個節點,主要功能是提示季節的變化,為農耕提供參考,並非節日。與清明離得很近的上巳節和寒食節,人們後來逐漸把原本屬於上巳寒食兩節的內容併入清明,清明就具備了節氣與節日的雙重職能。

            上巳節始於先秦,有據可考的內容就是野外踏青與洗浴,後來文化人還玩起了曲水流觴的把戲。由於這個節日不排除女人的參與,為年輕男女接觸創造了一年一相逢的條件,進而演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故上巳節又名女兒節、情人節。後因歷代王朝反覆把女性禁錮在家裡,尤其是頒佈女人必須裹腳的法令後,皇權影響力、執行力到位的區域,上巳節把女人排除在外,情人節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缺少了女人參與的上巳節,曲水流觴的浪漫也不復存,上巳節已名存實亡,其踏青、鬥草的內容就併入清明節。但在皇權鞭長莫及的地方,如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情人節得以原汁原味地流傳至今。

           寒食節起源於一個悽美的傳說。春秋戰國時重耳流浪,一日斷炊,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飢腸轆轆的重耳狼吞虎嚥,吃完後才覺得味道異樣,後得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重耳感動不已,許諾上位後給介子推封官。當昔日的重耳變成晉文公後,介子推卻攜母親隱居深山,奸臣藉口深山找人難,薦言放火逼迫介子推出山,結果把介子推母子困在山裡燒死。晉文公遂頒旨,把介子推的祭日定為寒食節。《左傳》上確有“割股奉君”的記載,並無火燒介子推的記錄,只因這個故事編造於西漢,流傳久遠,且越傳越神,連唐代詩人都把這當典故,也就沒人跟史實較真了。

            寒食節的日期是冬至後105天,這個日期是固定的。清明節與寒食節相差2~3天,具體日期則以太陽與地球的執行軌跡而定,故不能以清明節作為參照日推算寒食節。但寒食節與清明節確實捱得很近,漸漸地人們把寒食節掃墓的習俗轉移至清明節,吃寒食的習俗就消失了。

            其實在皇權影響力不足的地方,如廣東,雖沒有禁火吃寒食的習慣,卻不妨礙人們掃墓祭祖。有宋詩為證:

    寒食書事 【宋】趙鼎

    寂寞柴門村落裡,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菸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上巳節原定於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因不便記憶,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作為與九月九重陽節相對應的節日。上巳節是踏青賞花迎接春天的節日,重陽節則是登高望遠欣賞秋景的日子。兩個節日都提示人們時令在變化,該準備避暑禦寒了。儘管上巳節已被大多數人遺忘,但兩湖一帶仍然流傳三月三吃地米菜煮雞蛋的風俗。地米菜,學名:薺菜,又名護生草,具有養生藥用價值。三月三正是薺菜開花入藥的時候,薺菜花具有涼血止血作用,對血熱妄行所致的咯血、嘔血、便血等有用,尤其適合女人服用。

           綜上所述,清明節由於承載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職能,既是人們為親人掃墓的日子,也是人們出外遊玩、賞花踏青、鬥草嘻戲和談情說愛的狂歡節。所謂清明節不能互道節日快樂的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問題是清明掃墓該怎麼掃,也被許多人誤解,把掃墓與祭祀混為一談。

            祭祀、掃墓、燒紙原本是三個不同專案,緬懷的人物、地點,參與的人員、規格甚至隆重程度各不一樣,分別有三個節日與之對應。現分別簡介如下:

    - 祭祀     祭祀時間:春節;祭祀物件是:天地君親師;地點:自家堂屋(客廳);參與人員:全體家庭成員;主持:家中男性長者;主要內容:向列祖列宗報告家中大事,與其分享後代的喜悅,同時乞求列祖列宗保佑子孫平安幸福;祭品:三牲、水果、香燭等;行禮:三叩九拜。

    - 掃墓     掃墓是在清明節,物件是已故親人的墳墓,地點在墳前;主要內容:清除墳墓及周邊雜草喬木,插柳(後改插幡),也可以順便祭祀,但貢品規格比春節低而少,人員也少,只需要派代表就可以了,無須主持人,行禮也無定式要求。

    - 燒錢紙   時間:中元節(七月十五),物件:已故親人;地點:任意的荒郊野外;主要內容:燒紙錢,但須註明收錢人與燒錢人稱謂,並註明燒錢的總量,以便亡靈核對。其它概無硬性規定。

     

           祭掃時有幾點注意事項,有必要介紹一下。首先是上貢數量,一定要是三。華人的基本理念是三生萬物,有三即為多,有三即可。因此,上香、進貢時一定要以三為單位,如果你誠意所至,也可以連上三回。其次是上貢品,除了也要遵守三的規矩,還要儘量上自己力所能及的好東西。自己平常喝清酒,卻用濁酒祭先人,那是最大的不敬,先人怪罪下來,反遭禍殃。有的朋友因為不懂這些常識,寫詩祭奠時用“濁酒”一詞,這是不對的。所謂濁酒,係指劣質酒,古人自己飲酒時常用濁酒一詞,那是詩人自謙,他喝的可能是清酒。自己條件有限、力所不能及時,也不必勉強,追求奢華。從前有個叫蒙正的,三年應試不中,家中一貧如洗,他在敬司命神時,只有一碗水一根香,並附詩一首:

    一柱清香一碗泉,

    灶君司命上清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

    蒙正文章不值錢。

    第二年得中狀元,官至宰相。神仙都如此大度,何況自己的長輩。你拿不出來,他們也不會強求。

           祭祀完後貢品要帶回家食用,不可棄置,因為先人賜福就在貢品裡。現在很多人把貢品棄置墳頭的行為不妥,只有在廟宇上祭的貢品不能帶走,要留給僧侶食用。掃墓時要在墳頂插幡(或做其它標誌),故掃墓又稱掛清明或插清明。插幡有兩重意思,一是作為祭掃過的標誌,表示這個墓裡的死者還有後人,且來掃過。如果連續三年無人插幡,周邊的人則認為該墳已無後主,可以作為無主墳平掉,作為農田耕種。燒香是向先人報告後繼有人,且家人安康,生活幸福。所謂香火延綿,即指後繼有人。如有祈福願望時,則要行禮。古人原來在墳頭插柳,也是因為柳樹生命力頑強,借柳的生命力企盼家族人丁興旺,後來發現柳樹長起來會破壞墳塋,才改插幡。

           當代人不懂裝懂者大有人在,還一驚一乍的亂說,就連什麼時候掃墓合適也成了問題。坊間流傳著多種說法,有說前三後四的,有說前後十天的,也有說趕前不落後的。其實都不成問題,只要在這個季節,還記得先人,到墓地走一趟,清理一下墳墓的雜物,插上幡,就可以了。即便你沒有時間去,在家裡祭祀也是可以的。孔夫子祭祀父母就在家裡,那個年代墳不起堆,孔子找不到父母的埋葬地。至於燒香、燃燭、燒紙、上貢、燃放鞭炮、行禮等,則可以根據主客觀條件自由取捨。那些說什麼清明當天不能掃墓,什麼清明節陰氣重,不宜早去,要等到午時為佳,則純屬胡言亂語。掃墓的最佳時間當然清明節當天,“清明”一詞本身就有“空氣清新,Sunny明媚,草長鶯飛”的意思,哪來什麼陰氣之說。

    現在的清明節把掃墓作為主題,這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不要辜負春天的好時光。華人過年要祭祖,新婚要拜祖,添丁也要告祖,就是幸福高興時別忘了與先人分享,不要把歡娛與緬懷先人對立起來。掃墓時可以肅穆,不必悲傷;掃墓後照樣可以快樂歌唱!

    清明節是掃墓日,也是快樂節,當然可以互道“清明節快樂!”

  • 2 # 柔酒綿懷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祭祖和招募的日子。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已被例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清明,人們都會身著素衣,去山中探望過世的親人。他們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捧花,低聲細語對親人的思念。

    掃墓後,就去踏青。清明時節,大地回春。在這萬物生長的季節,春風吹來,漫步在鄉野山間散心,一冬的沉悶及對逝去親人的哀思一下子便煙消冰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在《歌手·當打之年》中,周深是否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