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宸亮說歷史
-
2 # 桃花塢裡桃花扇
據《明史》,朱允炆登極後,就同謀臣研究削藩之事。因為,藩王的存在,對皇權遲早是一種威脅。…………然而,朱允炆既想削藩,消除隱患,又擔心擔當迫害叔父的罪名,總是想把此事辦得仁義體面。於是他採納了(心腹)朝官黃子澄的策略,先除周王,再除齊王、岷王,湘王等人,最後使燕王勢單力薄,俯首聽命。…………面對佔據北平的朱棣,建文帝和黃子澄、齊泰等幾位要仕商議,感到燕王智慮過人,必早有準備,很難得手,便決定暫先採取一些防範措施。…………接著,朱允炆則命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附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事,秘中伺察燕王的一應舉動。隨後準備利用朝覲之時,削除燕王。…………建文元年二月,按照朝覲規定,燕王必須要到南京來朝拜。臨行之時,燕王與眾謀士密議當時的情勢,估計自己此次進京,凶多吉少。但如果此次不去朝覲,就等於直接宣佈反叛,結果也只能同第兄諸王一樣(下場)。朱棣思慮再三,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索性採取挺而走險、“以攻為守”的策略,帶小隊人馬抵達南京,朝見侄兒朱允炆。……南京城,是燕王少時成長之地,其平生亦常慨為“懋慜催偈”相緣之地,然就藩北平多年以來,還只有奔母喪回來一次,連父喪都沒曾回京過。這次朱棣感到京城似乎變了樣,看到的一切都不愜意。…………朱棣步入宮殿,拜見建文帝,卻故意擺出叔叔的架子,不行君臣大禮。…監察御史當即彈劾燕王違禮不敬,理應治罪。但建文帝一見燕王,心腸頓時就軟了下來,說:“皇叔乃骨肉至親,這點事情就算了吧”!………戶部侍郎卓敬見燕王進京,認為這是一個趁機縛虎的良機,便連夜寫了奏摺,建議如不肯將燕王除掉,至少也要將燕王改封南昌,使他在一個新的地方無法施展陰謀,以絕後患。…這確是一個既全骨肉之情,又防患於未然的極好策略。但建文帝看了,往衣袖裡一塞,一笑置之。他以為燕王在北平已經交出軍權,況又有信臣張昺等人監視,不必太介意他的。………可卓敬,見建文帝不以為然,甚是著急。次日又向建文帝當面諍諫。建文帝搖了搖頭,沉默了半天,嘆道:“叔侄之親,骨肉之情,怎麼好下此狠手,你不要再說了”。………卓敬含淚諫道:“隋文帝和楊廣,以父子之親,尚且逼宮犯駕,何況陛下和燕王不過是叔侄,懇望陛下熟思”!…………建文帝愣了一下,沉吟了好久,黯然說道:“四叔與我,從小相親,舊情難忘,我不負四叔,四叔必不負我。況且四叔乃是皇祖之愛子,如今皇祖陵土未乾,怎上忍心骨肉相殘……”。……卓敬遂即以頭撞地,放聲大哭:“陛下顧私情而忘大義,將來燕王起兵,臣誠恐國難之來,禍患難舒!……”。…………當時,朝中就連首創削藩之議的黃子澄和齊秦,也認為燕王已服軟,燕王已掌控在建文帝統轄的皇朝手中,且北平尚有張昺鎮守,該為萬無一失;同時覺得燕王敢於來到南京,就是放棄了篡位的打算。這次如果燕王不來,他們早就下令在北平逮捕他了。所以,他們也沒有堅持將燕王留在南京。…………朱棣入京歸來,每日如坐針氈之感,便與道衍等人商議秘謀,開始計劃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叛逆謀反,於建文元年(同一年內)的七月初七,朱棣控制了整個北平及冀地,聚集將士誓師,宣佈起兵“靖難”!………[湔裙夢斷續應難,飛絮飛花奈贈銜]
-
3 # leo大劉
感謝提問。傳說朱棣是朱元璋與一北方女子(一說蒙古人)所生,你想想看,基因在這,朱棣英姿偉岸,人不敢睹視之。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中,朱棣能征慣戰,每戰親自帶頭衝鋒陷陣,甚是威武。同時性格也像朱棣,生性殘忍,因長年累月東征西討,在軍隊中威望甚好,可以說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幫哥們對他沒有不服氣的,朱元璋分藩王鎮守四方,把朱棣分駐到燕地(今北京一代)可見對其能力期望非同一般,所以朱棣自身的氣勢和功德擺在這,這也導致朱棣生性傲慢。史書記載,朱棣每次征戰回朝,看見朱允炆侄子,總要欺辱一番(你看看這叔侄關係),這登陛不拜,想來也是一直以來欺負慣了侄子,管你皇帝不皇帝,老子還是王叔,這是其一。朱元璋生前一心培養太子朱標,併為他掃除將來當皇帝后的一切障礙(屠戮忠臣老臣也有一部分原因在這,怕兒子鎮不住老臣們),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後他能當個好皇帝,這朱標倒也性格純良(沒他老子的殺性),待人真誠,看來是能在太平盛世有一番作為得主,可以天妒英才,年紀輕輕得病走了,留下兒子朱允炆同學,這朱允炆同學生性優柔寡斷,學識能力不及老爹,但耐不得人家是朱爺爺長孫,隔輩親,這個疼啊,早早的就把期望寄予他(選擇接班人上老朱同志有點傳統,父業子承,也不客觀點)所以他的其他兒子都多少有怨言,朱棣心想要是你爹我大哥當皇帝,我當個藩王也就算了,你一小屁孩,指手畫腳的,對不起,我不認賬,這是其二。再次朱棣是朱允炆的叔輩,想想看,哪個大公司老闆培養自己小孩當接班人,接班人剛進公司,一開始對於跟著自己老子打天下的叔叔伯伯莫不是客客氣氣的,即使人家起初看不上自個,言語姿態上有些輕蔑,也能理解,雖是帝王家,封建禮教在這,但人家也是王叔,加上自個性格軟弱,也就沒發作,但心裡肯定是不爽的(不知道肚子裡罵了千百回),想著哪次小辮子要到自己手裡,要你好看(腦補)。當然也有朱棣自身主觀的原因,人家征戰一生,為朱家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眼看著分勝利果實,自己只是個普通股,心裡又氣又惱。加上自身威望又高,手裡又有兵權,早就有老爹死後自己個當老大的野心,又加上身邊有陰謀家道衍和尚當參謀,人家登陛不拜的冒險行為可以理解為戰略試探,試探成功了對於侄子的水平也有個底,沒成功還怕他小子傻了我不成,滿朝文武沒個把替自己說清的?最後說說靖難之戰發生的情況,本來南軍有好幾次機會可以幹掉北軍,甚至殺死叔叔(朱棣勇武,喜歡衝鋒陷陣),但是都被朱允炆幼稚的想法救了(兩軍開戰,不讓軍隊傷朱棣),這就等於亂軍之中,朱棣有了金鐘罩鐵布衫,打起仗來這個爽。綜合來看朱允炆不敢借機殺了叔叔這個競爭對手,有朱棣的原因(朱允炆懼憚叔叔,在他面前緊張無法發揮),更多的是自身的性格軟弱無能,外加幼稚。想想看,虎毒不食子,但是千古帝王往往在自己交班前要幫接班人剷除威脅(參考康熙大帝)。歷史最精彩,驚心動魄,也最蒼白,折射出了人性的陰暗。所以生在帝王家,也未必是件好事。
回覆列表
朱棣登陛不拜,朱允炆能忍我想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不認為是假仁義。
第一:朱棣作為朱允炆的皇叔,長輩見到晚輩不拜,在某些程度可以說的過去;朱允炆在心底還是認同這位叔叔的,畢竟這位叔叔還幫助自己守衛邊疆,擁有不少軍隊;
第二:朱棣掌握軍權,雖然削藩之前進行的很順利,但是那些人都是小藩王,朱棣是大藩王,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不敢動;
第三:朱允炆較為軟弱,做事不夠果斷,不如他爺爺朱元璋,也不如他的叔叔朱棣,皇帝做事一定要果斷勇敢,切不可畏首畏腦,做事猶豫不決,因為做事不果斷,因此遇到此事,十分猶豫,才沒有處罰朱棣;
第四:朱允炆沒有好的隊友,縱觀朱允炆身旁,多是方孝孺,黃子澄之流,這類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會讀書,會分析,就是不懂什麼是政治,不懂處理國家大事。簡單點講就是書呆子。一群書呆子整天圍著自己轉,能幹出啥就是怪事了。
第五:朱允炆愛名,他不希望藉助自己的叔叔立威,他不想讓後世評說自己是個暴君,是個殺害叔叔的無德皇帝;
第六:這就得說到朱元璋了,朱元璋西去之前,還專門叮囑朱允炆,要善待自己的叔叔們。
因此,縱觀這些原因,是朱允炆不殺朱棣的原因。如有不對,敬請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