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朝滅亡後的七百餘年一個“金刀之讖”讓眾多統治者坐立不安,若是劉備續漢成功,那麼漢皇室的權威更加深入人心嗎?
1
回覆列表
  • 1 # 漩渦鳴人yy

    那我就問你啊!當時黃巾之亂,明明漢王朝已經把張角張梁,張寶仨兄弟全都給滅了,黃巾之亂已經平復了,可是在這之後為什麼還會出現三國這樣的亂世呢?

    國家層面的原因我們就暫且不提了,比如說什麼乾旱啊,或者是名不聊生啊,或者是政治體制腐敗呀,等等一系列的東西,這是混沌的前提,但和大漢王朝管理這個國家並沒有實質上的衝突!

    仔細想想,黃巾之亂不就是最大的一次農民暴動嗎?但是這種暴動,竟然沒有推翻大漢王朝的統治,而在這之後掀起大漢王朝混亂的是這些黃巾賊嗎?不是,是那些地方大員是這些氏族大家,正是由於這些人對於權力的慾望,所以在董卓進京以後,居然無視中央法度調動起的18路諸侯的歷史,上面是十路諸侯啊,去圍攻虎牢關了!

    這是什麼原因?這又是在幹什麼?

    黃巾之亂,也正是這種事情的最高體現,本來國家想要靠自己的軍隊去鎮壓黃巾之外,但自己根本就管不過來,所以他下放權力讓地方豪強自行組建軍隊,因此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地方勢力,而且這地方勢力在吞併掉黃金賊以後能夠攫取大量的利益,所以這些利益就像魚餌一樣,讓他們野心不斷的擴大。

    劉姓子孫確實是那個時代的資本,劉備憑藉著自己劉皇叔的身份招搖撞騙也騙了不少東西,可說實話他也僅僅是那麼騙老東西,真的想要去當地方上面老大,那是不可能的。具體的例子我們可以看下劉表,劉表自己號稱是荊州之主,可是他死了以後呢,荊州立馬就姓曹了。

    家族的勢力早就已經開始影響這個時代,劉備再後來為了拉攏士族大家到了益州以後,娶了劉章他兄弟的老婆,這種事情簡直就是荒唐,但劉備確實幹出來了,為什麼被逼無奈劉備必須要取得當地大家族的支援,他才能夠在益州站穩腳跟,同樣的道理,如果劉備真的能夠統一天下,那這些氏族大家的視力不會衰減,反而會進一步的強盛起來,為什麼依靠的劉備這一科弱小的萌芽,把它發展成為蒼天大樹,而這些寄生在大樹之上的蛀蟲將會變得異常肥碩無比。

    而這些蛀蟲,則會不停的吸收這個大樹上面的養分,接下來劇本就會沿襲著董卓亂京,接著18路諸侯又會攻打虎牢關!

    講一句實話,大漢王朝的崩塌其實跟自己這些地方勢力權力的平衡,最後失衡有很大的關係,包括在這之後的西晉,也是因為吃了這方面的虧。

  • 2 # 白雲之語摺紙大全

    中國古代有句俗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說明中國古代從來都不在乎哪個姓成為王,只要你有能力,哪怕是平民百姓都能夠登上高位一呼百應成為九五之尊。如果你能力不足,哪怕你是位極人臣都有可能被拉下高位成為階下之囚。所以中國古代王朝更迭頻繁,而老百姓和貴族們並不在乎誰當皇帝。老百姓在乎的是安居樂業,而貴族在乎的是自己的權利和富貴。誰讓老百姓不好過,天下就不會太平。

    劉備建立的漢,跟劉邦建立的西漢和劉秀的東漢不一樣。劉邦的漢朝屬於大一統王朝,在歷史上是有很大地位和正統性的。而劉備雖然有諸葛亮、關羽、張飛等能臣武將相助,但諸葛亮六伐中原無功而返,壯志未酬身先死。而張飛關羽等都在三國相爭中先後死去,劉備白帝城託孤含恨而死。

    劉備雖然建立了漢,劉備和諸葛亮也張口閉口一個漢,但劉備的漢畢竟不是大一統王朝,跟劉邦的漢朝具有根本性區別。史學家們為了有所區別,對劉備的漢稱之為蜀漢,因為劉備在蜀地稱帝,又稱為蜀國。那為什麼不稱劉備的漢為漢朝而稱之為蜀漢呢,主要是因為劉備並沒有統一全國,稱不上是一個朝代,只能是一個諸侯小國。

    即使劉備能夠統一天下成功復漢,一個嶄新的朝代即將開始並且深入人心非劉姓不得稱帝,但只能是當時。一旦後世出現昏君,老百姓照樣揭竿而起,貴族們照樣乘勢起兵,劉姓江山照樣也會易姓。

  • 3 # 尹禾

    自漢末到唐朝七百年間,“卯金刀”這一讖語確實讓統治者極為頭疼,是指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上提及的,劉氏會重新奪得江山。單從這一點上看,如果劉備成功復漢,並且長時間延續下去的話,讖語自然就失去了意義。但是“非劉氏不得稱帝”的情形能否形成卻不好說,即使能夠形成,也終將被打破,這是由封建社會的根本性質決定的。

    家天下

    封建社會是地主或領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籠統來講,是包括皇親、氏族、勳貴等在內的上層建築剝削底層農民的過程。王朝興替的本質就在於舊的生產關係破裂,新的生產關係產生。

    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這就是家天下。

    以秦和西漢、東漢為例,秦朝時上層建築剝削加重,才激發了底層農民的反抗,導致生產關係破裂;西漢和東漢則是上層建築之間產生矛盾,導致社會形態紊亂。最終的結果都是改朝換代。

    其實題幹中已經給出了“劉備復漢成功”的前提條件,那就預設其延續漢室正統。問題就變為:西漢、東漢、蜀漢三代王朝延續600年,能否讓劉氏深入人心,再也不會出現異姓皇帝呢?

    答案是的否定的,殷商600年,周朝800年,依舊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那還是在統治階級控制力較強的半奴隸制社會。而在封建王朝中,擁有持久生命力的永遠都是生產關係本身,上層建築是誰並不重要,誰當皇帝無所謂,能吃飽飯就行。

    擺在人們面前最大的危機永遠是生存,而不是忠孝

    封建教化下致力於用“倫理綱常”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然而抱有忠君報國執念的始終只有文人階層,可惜他們只是國家機器的管理員,決定不了新舊生產關係的變更。

    上層建築有改變社會結構的力量,但是他們並不受禮教的控制,只是稍微有些掣肘而已,在利益關係受到威脅時,就會毫不猶豫的展開鬥爭。

    農民階級則有很強的包容性,但凡有一口飯吃,他們都不會選擇造反,但是當最簡單的願望都沒法滿足時,他們就會爆發出顛覆整個王朝的力量。

    從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的那一刻起,就打破延續千年的“王權神受”理念,相對於“卯金刀”這樣的讖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是對統治階層最大的衝擊。家天下的特點決定,任何一個王朝在積弊過深的情況下都會走向覆滅。因此唐太宗才會發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千古興嘆。

    因此不會有非誰不可的王朝,封建社會作為一種過度的社會形態,無論之前是誰家的天下,最終會將天下交還給人民。

  • 4 # 國史記聞

    《劍橋中國史》中曾經論述過類似的問題,按照書中的觀點,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首先,傳統有可能會在人們心中潛移默化為“規律”或者“天理”。就像是周朝八百年的統治,讓人們認為分封制是天經地義的,所以項羽在滅秦之後沒有選擇郡縣制而是分封了十八路諸侯,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也沒有將分封制拋棄。因為採用分封制的周朝國祚長達八百年,而秦朝廢棄分封制採用郡縣制,享國只有十幾年啊,那麼郡縣制是不是違背了天理呢?

    另外,漢朝建國之後,尤其是在漢武帝時期開始宣揚君權神授,皇帝乃是天之驕子,劉氏穩坐江山自然也是天理。

    其次,劉氏開國之後幾經跌宕起伏,但是江山始終沒有丟失。比如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之後有光武中興,東漢末年董卓叛亂、黃巾起義等一系列動盪之後坐江山的依然是劉氏。曹丕篡漢之後又有劉備割據一方力圖恢復漢室,短暫的三國結束之後,繼任的司馬氏剛剛統一全國,就再次進入混戰之中。這種情形就給人這麼一種印象——現在劉氏只是衰微了而已,但劉氏依然是天命所歸!

    所以,匈奴人劉淵重新樹立大漢旗幟,他的國號剛剛確立就出現了“遠人歸附者數萬”的場景。

    而劉備如果真的北伐中原,恢復漢室,那麼這種非劉氏不得稱帝、稱王的情況可能又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天理,成為大家普遍認同的規律。

  • 5 # 米尼小兔

    不會,因為天下姓劉的人太多了,雜得很說不清楚,周朝可以因為姓姬的不多,很容易往上追祖先,所以題主的設想不成立。

  • 6 # 兩個符號

    不要揣測歷史怎樣怎樣會如何,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產物,如果歷史真照你說的那樣,由於蝴蝶效應你爺爺的那淌精水都不知道在哪,何況有你!!

  • 7 # 火器工坊

    其實這就和周朝存在了800年一個道理,周朝的分封制在這800年裡已經可以說是深入人心,所以項羽佔據咸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分封諸侯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這種分封諸侯國的觀念才慢慢的淡出人心。

    非劉氏者不能當皇帝這個倒不至於,但是劉氏子孫會佔很多政治便宜倒是真的。比如王莽篡漢後,先起來的赤眉軍和綠林軍在折騰了一段時間後,也是表示願意歸順地主階級立的始更帝劉玄。東漢末年漢室衰微,除了袁術這個二愣子也沒人敢稱帝。

    但你說大漢就是絕對的深入人心,那倒是沒有。曹操曹丕只歷經兩代,便把忠於漢室的門閥慢慢的刷掉或者拉攏過來,然後培養了一批忠於自己的新門閥,然後成功的以魏代漢。而支援劉備的,也沒有多少。縱然後來曹丕當皇帝了,劉備也沒說得到多少復漢人士的幫助,只能說人類是很現實的。

    從階級角度而言,這種深入人心其實是一種制度下培養出的利益階級。就比方說分封制,幾百年的分封制已經培養出了龐大的受益貴族。而秦國手段太過乾脆,直接一下子全給你利益重洗,那各國舊貴族們自然就不幹了。大漢也是一樣,只要你穩得住漢代的舊貴族們,除了個別各位重視名聲的大臣文士,誰當皇帝,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重要。所以說真正深入人心的,只是貴族和文人擁戴下的皇帝制度,而不是特定的一個王朝和族群。

  • 8 # 目西

    《韓非子·人主》篇開頭就提到“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大臣太貴,左右太威也。”換言之在法家看來,人主做不到自己定製的理論就會身危國亡,換別人代替。

    儒家也一樣,荀子的“天子生則天下一隆,致順而治,論德而定次,死則能任天下者必有之矣。”人主都是根據德行定立的,一個天子死了自然會有合格人頂上去。

    以上這些學說,從來沒有認定哪一家,那一姓氏可以作為皇帝。

    所謂“金刀之讖”代表的讖緯學說,也無外乎是從儒家神學理論發展出來為確定皇權和限制皇權而創造的理論。這種理論早的發端應該是董仲舒,“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可是董雖然在理論上說明了皇權天受,卻也解釋了皇權天收,依然是可以收走的。

    “金刀之讖”最早開始於新朝的末期,因為王莽的改革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問題,所以開始有人借“劉氏復興”說事情,對比王莽代漢遵循的五德始終,“劉氏復興”的說辭更像是意在說明“劉氏”尚未德衰。

    東漢出現這種讖語就失去了意義,等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魏氏代劉,還是用的“五德始終”,而與之相對的則仍是“劉氏復興”。從結果來看,魏晉混亂異常,所以後世的人就藉著“金刀之讖”,說什麼“漢祚復興”,與劉氏復興相應的還有一個李氏崛起,北魏著名天師北寇謙之說“稱劉舉者甚多,稱李弘者亦復不少”。這劉舉和李弘都是別人假託的名字。

    雖然兩者意義相同,但是李弘的出現顯然是打破了“金刀之讖”。

    話說回到劉備,如果劉備能再次繼承漢朝的正統,其實也只不過說明了“漢德未衰”,並不能說明和保證漢德不會衰敗,除非劉備建立的漢朝,經過了長時間的統治和教育,對先前的理論進行扭曲和改編,製造出劉氏是唯一符合“德”的家族,不然還是會被其他人用“五德始終”代替。

    然而改變古來已有的理論是非常困難的,把這些理論連根拔起,在歷史上抹掉幾乎不可能,想想後代帝王為了修改歷史做了多大的努力,最後還不是被人刨的一乾二淨,錘的叮噹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邁克爾傑克遜最喜歡的那隻大猩猩寵物還活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