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烈火金剛手
-
2 # 七彩老兵
什麼是中庸之道?我是七二年老兵就讀書三年半不到,文化大革命是六月六號,七四年批林批孔期間學點,中庸之道是孔夫子的儒家之道,儒家之道是克己復禮,法家是邵正卯以法為道,現在是東西結合,中庸之道以不適應當今社會了。
-
3 # 偶得一笑
這是人們思維方式的問題,二元對立與中庸平衡的問題。普通人的思維大多是二元對立的,得與失,朋友與敵人,好與壞,總是在對立中選擇,在兩極中取捨,找不到第三種選擇,第三種思維方式,中庸平衡思維。中庸不是沒有立場,沒有標準、原則,和細泥。是以我為主兼顧各方,是海納百川,人低為王,是堅持底線,有容乃大。不搞對立,不走極端,掌握分寸,拿捏程度的平衡思維,是解決問題的第三種方案,是動態的,一種追求理想的處世智慧、藝術。有付出,有得到,是平衡的。沒付出,只想得到,你得到了,你得到的是有形的外在的金錢或物件,怕是你失去了內在的無形的東西。習慣了索取、得到,那人品、擔當、責任何在,常此以往,損害的是自已的形象,又怎樣立足於社會。事物是平衡的,迴圈的,掌握到那個平衡點,那個度,應該就是中庸。一說就錯,他人也不能接受,是沒找到那個平衡點,沒拿準那個度。朋友有道理嗎?願我們事事順利,心想事成,用我們的愛,服務去成就自已。
-
4 # 景熙
人與人相處方式很多,聰明人不會把話說死說絕,而是多給對方保留面子,不要去計較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中庸》說:“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保留他人的面子,這是何等重要的問題!而我們卻很少會考慮到這個問題。我們常喜歡擺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嚇、在眾人面前指責同事或下屬,而沒有考慮到是否傷了別人的自尊心。其實,凡事只要多考慮幾分鐘,講幾句關心他人的話,為他人設身處地想一下,就可以避免許多不愉快。
-
5 # 紫薇小聖
行動遠遠大於言語,你失敗的前提是因為你地位低沒有能拿出傲人的成績所以直接將你無視。就比如公司裡馬雲說一話哪怕是錯的誰敢當面頂撞哪怕問題解決不了誰敢說不行。地位在哪,成績在哪。中庸沒看過不過看過關於中庸的小說是說走路走中間不要極端做事不要偏激
-
6 # 從負翁開始
法治社會,我們更有講真話的環境,這是受法律保護的!
真性情自然更多的是真朋友!個性化的年代,相信自己,只要不犯法,勇敢的表達吧,我的朋友。
-
7 # 向文章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既然如此,何必強迫自己去改變?懂我者,我幸;不懂我者,不怨。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不給別人面子,是為了警醒他人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才不至於讓他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此之不給別人面子的性格,你何必要改之。
但是,如果是平時都口無遮攔,隨便揭人短處,不給人留面子,老是拿別人的缺點來取笑來彰顯自己的口才的話,是得要改變一下這個性格了。
畢竟,人都要面子的,玩笑也要有個底線,否則就會導致朋友反目成仇了。
-
8 # R林寶B
中庸之道,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不浮誇不浮躁,認真對待每一樣事情和每一個人,不極左不極右準確對待周邊人事關係以和為貴。
-
9 # 生活多美好建民
用一句話說一部分是,許上等 願,結中等 緣,享 下等褔。就象說道說道,道非道,非常道一樣,有些事能說不能做,有些事能做不能說一樣,你說的是一種理念,他聽的是另一個意思!
-
10 # 前塵懶人
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不上不下,亦有中庸。但人總不會是大家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生活。所以,中庸之道只是教人向集體看齊,不要超出人倫的道德標準。
不論是誰都很難真正做到。因為任何事,任何人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這是自然規律。違背了事物的自然規律,就會發生災難。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改朝換代。誰又可以獨立世外,自由自在,保持著一種平靜,一種永恆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難矣!
因而,孔老二的中庸之道,只是學而不會。你並不例外。
-
11 # 日月陰陽催短景
“執兩用中”,不是機械的去掉兩端,而是中國古老的辨證法,在哲學上屬於方法論範疇。上升為社會學的應用,形成“中庸”的理論體系。
馮友蘭先生在描述他的致世抱負時說:“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把中庸放到修齊治平的基本素質和大國捭闔的最高智慧的崇高地位。
中庸作為“道”的範疇最忌作出形而下的理解,因易導致“和稀泥”和“鄉愿”。實踐中好像面面具到,公正合理,實則逃避作為甚至助紂為虐,如手中有權力更簡直是作惡。如南京法官:“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扶?
”,如近期幾起關於防衛過當的判決,法官的初使判決客觀上鼓勵犯罪。因此我們說所謂“中庸之道”,作為“道
”的層面的中庸,是形而上的,其精髓其實是恰如其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甚至是矯枉過正。正像黑格爾在其邏輯學中描述絕對精神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必須表現為矛盾雙方的否定之否定過程,而存在主義的薩特也一再強調“不冒險,無所得。”這些看似過激的觀點在形而上的意義上與中庸無違。從這個意義上說,萬里長城在守成的意義上是中庸之道,漢武帝在漢朝飽受屈辱之後奮起金戈鐵馬,勇武擴邊也是中庸之道。時也勢也。當然,如果詳論中庸之道非本文所能包容。
回覆列表
你對中庸的理解有編差,所以談不上會或做到。一個道理理解不容易做到更難。能確定的是中庸之道不是折中,和稀泥,做老好人。喜歡學習可以看看曾仕強講的一些課和其他有修有證的人講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