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耕根
-
2 # 虹光勝境
天命已轉,有漢難興。吳滅已經是證明。正如三國演義作者所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榮格說,就的神必須死去,新神必然誕生。並不是舊神哪裡做錯了,而是時運變了。
-
3 # 博超講堂
我認為《三國演義》中,如果吳蜀位置替換的話,三國的結局還是一樣的,他們還是會被司馬氏滅掉。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國力與魏國差距巨大古代的國力是由人口和地域面積決定的。當時魏國的人口約440萬,蜀華人口約94萬,吳華人口約230萬,可見魏國的人口比蜀、吳人口加起來還多。人口多,種地的人就多,那麼糧食也多,兵源還充足。
我們再看看地域面積。魏國擁有的是河北地區,西北的大半個,徐州,揚州北,中原的司隸,雍州,豫州,地域面積比蜀、吳兩國總和還要大。地域大有利於農業開墾,工業生產,商業貿易。同時冀州,徐州,豫州是平原,是產糧大省,而從曹操時期就開始搞囤積軍田,司馬懿時期又在軍田基礎上又引入了屯田制度,就是在前線附近大量的開墾農田,所以奠定了魏國的強國的基礎。而蜀國這一點卻很薄弱,巴蜀西川那邊山地居多,耕地面積少,糧食產量就少,也養不起過多的軍隊。吳國土地雖比蜀國強,但與魏國也沒法比。
二、人才匱乏雖然三國後期,魏、蜀、吳都出現了人才凋零,但吳、蜀更嚴重,所以魏華人才上有優勢。
魏華人才主要有:鍾會、鄧艾、文鴦、郭淮、羊祜。
吳華人才在陸遜死後基本沒有,陸景、孫歆可免強算上。
蜀華人才主要是姜維。“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成語所揭示的就是三國後期蜀華人才奇缺的歷史事實。
三、內部不團結魏過渡到晉,只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政權動盪一段時間,之前和之後,魏、晉政權都很穩固,內部很團結。
吳國內部最不團結,孫權稱帝后就有孫和與孫霸的太子之爭,隨後孫權廢了太子孫和,殺了孫霸,立了年僅九歲的孫亮為太子。孫權死後,十歲的孫亮登基,由託孤大巨孫峻掌權,從此吳國內部鬥爭不斷,政權極不穩定。
蜀國後主劉禪重用宦官黃皓,也搞得群臣人心渙散,內外分岐嚴重,導致國家日益衰落。
綜上所述,魏國不僅國力對蜀吳成碾壓之勢,人才和內部團結方面也優於蜀吳,因此與吳蜀位置互換不互換關係不大。無數次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終將會統一,而且將由最強者實現統一。
-
4 # 小鯨魚說電影
調換地理位置,還得考慮到三個關鍵的因素:總人口、軍隊數量、土地面積。題注備註:人還是各自原來的那波人
那就是文臣武將和軍隊還是各帶各的,但是國家總人口保持三國原樣。如果魏國是靠著400萬人口養活的40萬軍隊,那麼試問:到了蜀地,100萬人口如何養活他的40萬軍隊?如果把魏國的400萬人口也遷到蜀地,那是否有足夠的田地供耕種?我們就假設他有吧,畢竟站在我們當今視角來看,益州養活400萬人還是搓搓有餘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調換位置的時間。畢竟夷陵之戰前和夷陵之戰後,蜀漢的軍事實力差別很大。我們就假設:孫權稱帝后調換地利位置。(公元229年)畢竟孫權稱帝后才算真正意義上的三國,這時候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都掛了。那麼我們來看下誰會贏?1.曹魏是不會輕易輸的一方面因為他的軍事實力依然最強大;另一方面他佔據了西川,易守難攻之地,孫劉聯合也難拿下。
2.季漢是不可能贏的一方面他的軍事實力最弱,後期名將也稀少。關鍵在於,適合山地作戰的部隊跑到長江沿岸,不習水戰你怎麼守?反之熟悉水戰的吳國大軍南下,一舉可以把你殲滅。
3.孫吳是一定可以贏的吞併季漢後的吳國,實力大增,困守蜀地的曹魏最終還是會失敗,這是大勢所趨。當然這只是筆者的大致分析,這其中其實還包含這諸多可變的因素,在此就不分析了。本來就是假設,如果還要考慮具體細節,那實在是太複雜了。
-
5 # 大胖子爸爸
《三國演義》即使魏國和蜀國替換位置,最後的結局也依然是三家歸晉,因為魏國的綜合實力一直是三國裡最強的,尤其在三國後期的時候,吳國和蜀國都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因此導致了其綜合實力的持續減弱,直至最後無法與魏國抗衡。
在三國初期,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實力均不分伯仲,魏蜀聯合可滅吳,吳蜀聯合可滅魏,吳魏聯合也可以滅蜀,因此三國之間都不敢輕舉妄動。在蜀國創立初期,以諸葛亮為首的文官團隊,加上以關張趙馬黃為首的武官團隊,加上荊州益州兩州之地,在演義裡,水軍陸軍總共80餘萬,在鼎盛時期,智謀有諸葛亮,法正,武力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魏延等當時戰力頂尖的將領,進可攻,退可守,實力非常強硬。
自夷陵之戰之後,劉備敗與陸遜之手,導致伐吳部隊損失大半,當時名將名相,今生諸葛亮,趙雲,魏延,因此,蜀國綜合實力開始凋零,加之諸葛亮連年北伐,導致蜀漢國力大損,很難恢復元氣。
反觀吳國,經過孫策,孫權兄弟二人的穩步經營,吳國實力也是首屈一指,雖然沒有名將領軍,但其戰力依然不弱。在三國後期,因政治原因,吳國上層開始土崩瓦解,黨同伐異,直接導致吳國國力大損,再也無法恢復元氣。 而魏國雖然黨爭問題嚴重,但軍權一直牢牢掌握在司馬懿的手裡,政治風暴並沒有波及到軍隊,加上魏國的綜合實力一直是三國裡面最強的,所以隨著司馬昭掌握魏國實權之後,並開始了統一戰爭的步伐。
其實在國與國之間的爭鬥上,地理位置因素只是爭鬥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往往取勝的關鍵都是在於綜合國力,以及領兵將領的天賦,這些是決定了你在戰爭中,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而領兵將領的強弱則是關鍵中的關鍵,一個好的將領,往往能在戰場上創造奇蹟,將敗局挽回。
在與魏國的征戰中,甘寧用100人偷襲魏軍大營,未損一人,大獲全勝。陸遜火燒連營800裡,將蜀國兵力幹掉大半,諸葛亮火燒新野,未損一兵一卒,便將夏侯惇部隊擊潰,這些都是人才在戰爭中的作用。在爾虞我詐,生死博弈的三國時代裡,一個優秀的人才往往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徐庶只在城樓上一站,便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司馬懿忍辱負重,排解萬難,使得諸葛亮六次北伐均無功而返,這些便是人才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
以綜合國力為根基,以人才為基礎,以地理位置為依託,便可一統天下所向披尼。
-
6 # 房小亞
1意義不大
2南方在唐朝以前都不能跟蜀地比
3南方的耕耘方式還比較不成熟
4南方的人口少,能徵召計程車兵不多
5蜀地在漢高祖時都是非常注重開發的
6蜀地易守難攻,比較容易滋生人口
-
7 # 逝去的青春75493449
歷史不能假設,因為曹操已經佔據北方,中原地區的廣闊遼域,兵精糧足,急難動搖,要是劉備佔據東吳的話,也只能以長江之險拒守,只能稱霸一方,打仗拼的是國力,統一天下只能是魏國
回覆列表
還是一樣,鼎足而居。
這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時勢造英雄,什麼樣的環境就塑造什麼樣的人物,我們在試圖改變環境的同時,其實環境也改變了我們。
如果吳蜀互換,就只是讓劉備和孫權交換一下工作崗位而已。
換成孫權來天天打仗,用眼淚博取天下人心;而劉備則據守江東,繼承和發揚父兄的產業。
那種兵荒馬亂的年代,多個政治集團錯綜複雜,緊張尖銳的鬥爭,發展成為不斷的權利爭奪和軍事衝突,人在那種環境之下,一切都是逼出來的。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生存才是最奢侈的東西。
別忘了還有堪稱一代梟雄的曹操,吳蜀在面對魏的時候,都得仔細掂量一下自己。
就算吳蜀互換了位置,也改變不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