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梁一雜說
-
2 # 司徒伯雷
一個人的命運,除了靠個人奮鬥,還得考慮歷史的行程,三國時期,天下分崩離析是註定趨勢,曹操再努力也不能改變這一走勢。
東漢末年的天下大勢是什麼呢?就是原有的秦漢中央集權制度瀕於崩潰,無論是選官制度還是中央政府的權威,當時都已經名存實亡。地方豪強地主憑藉佔有大量土地和部曲,擁有了和中央政府對抗的資本,世家大族還擁有對人才的壟斷權。為此,曹操提倡屯田,提倡唯才是舉,但他並未能創造出可以留存的制度。
等到曹操去世,他的兒子曹丕就只能與世家大族妥協,一方面採用陳群的九品中正制選取人才,另一方面承認豪門望族的政治地位,中央政府中的主要職位都被豪族壟斷,最後的結果便是司馬家族崛起。
曹操生在秦漢制度衰亡的時期,他即便是英雄,也無法扭轉這一趨勢,更何況,曹操本人的戰略眼光其實並不出眾。
曹操在戰術上非常優秀,指揮作戰算得上好手,甚至可以說他是曹魏陣營中最厲害的將軍,以至於曹操晚年還必須率領軍隊東征西戰。在曹操的部將中,缺乏能獨當一面的將領,這讓曹操疲於奔命。同時,曹操也信不過別人,對手下將領總有所懷疑。
除此之外,曹操身上還有諸多缺點,比如為人易怒,動不動就屠城殺人,失去民心;用人失察,沒想到張繡會造反,造成極大損失;過早的殺掉孔融與世家大族撕逼。這些不當舉動,進一步導致曹操後方不穩,這也必然影響曹操的統一步伐。
-
3 # 四川達州人
因為南方不認可曹操的勢力很強大。
從人口來說,有資料顯示,北方曹操領地下的九州編戶自由民只有128萬。馬超韓遂勢力還在威脅西部,而江東有六七十萬人口,和荊州方面不願意臣服曹操的勢力加起來,曹操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這是曹操不能獲得勝利的人口因素。
此外,曹操兵種不利,荊州水軍難以抵抗江東水軍,是地理不利與軍事失利的原因。
-
4 # wuder827
我覺得曹操過於輕視東吳的力量,包括對孫策和孫權,都有些小看,這是戰略判斷失誤。反而對劉備這一方(當時未成氣候),曹操倒是一開始就重視的,從煮酒論英雄便可看出。如果曹操一開始選擇安吳滅劉,日後再收拾東吳,,就有機會一統天下。
-
5 # 貪吃的粑粑巖
曹操再世時並沒有廢帝自立,而是北征烏桓,打擊外族,捍衛中華。曹操是有野心,但不是自立為帝的野心,大家只知道曹操打這個打那個,可他為什麼打?第一打袁術,是因為袁術自立,導致各方勢力圍毆;第二打袁紹,是袁紹擁兵自重,已不把沒落的漢朝放在眼中;第三打劉備,劉備是個八竿以外的劉氏後人,野心不低,輾轉多個勢力,滿口匡扶漢室,最後竟然稱帝了;第四打孫權,孫權佔據江東已有三世,當時天下還是漢朝的,孫堅、孫策沒有朝廷命令,非法佔據江東地區數年,到孫權這裡,江東自認為是他孫家的了,已不顧漢朝最後的臉面了。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就是因為這些人,統一天下後這些人會失去自己原有的權力、利益等等,故爾不惜代價的頑固抵抗。曹操長年征戰,身體必定有所損傷,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在洛陽。
-
6 # 有趣又迷人
大概是命,曹操手下名將一大堆。謀士一堆,自己也有勇有謀德才兼備的梟雄。赤壁之戰輸的一敗塗地,沒有這一戰,也不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可能他壓根沒把劉孫之流看在眼裡他的手下也成為驕兵,結果陰溝裡翻船了。這事實在是太怪了,差點就改寫歷史了。曹操輸給了長江!
-
7 # 不再遙望1
曹操做的已經很厲害了,想當出東漢末群雄割據,袁紹袁術馬騰韓遂劉表劉璋孫堅張魯等等,除了孫堅留下的江東,還有後面劉備的蜀漢,都被曹操所滅,也無怪曹操說天下無我,不知有幾人稱王稱帝。要說曹操為何沒能統一三國,只因赤壁之戰太過自信,認為孫劉聯盟斷無可能打敗自己的百萬大軍,結果兵敗赤壁,給了孫劉喘息機會,劉備趁機奪取荊州,實力大增,漢中之戰後,三分天下已經不可避免,魏國已經難以單獨滅掉蜀國。不過魏國仍然是老大,曹操在有生之年未能一統天下,時間已經不允許。但後來篡奪曹魏家底的司馬家卻完成了這一任務
-
8 # 津城沐雨
佔有優勢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為曹操並不是一開始就佔有優勢的,曹操沒能完成統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出身閹宦之家,創業艱辛;周邊群雄環伺,夾縫中取得生存。東漢末年,割據政權大多是名門望族之後,比如四世三公的袁術袁紹,因為得天獨厚的優勢,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實力,而曹操屬於閹宦後代,從創業開始就全靠自己的努力,才擁得一片天,但周邊群雄環伺,北有袁紹,南有袁術,曹操在夾縫中發展。
等滅掉二袁,統一北方後,東吳的孫權經過孫氏三代的經營,也已經立下根基,曹操的赤壁之戰失敗,造成統一天下功虧一簣。
第二,漢室未亡。曹操迎接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很佔有優勢,但是奸雄的名稱也被天下所知,天下當時仍然人心向漢,也正是如此,打著恢復漢室名義的劉備集團才能聚斂人才,得到發展,成為曹操統一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阻礙。
第三,時不假年。曹操統一北方後,經過多年摸爬滾打之後的曹操,年歲有加,赤壁之戰後,重新恢復需要時間,再加上後方並不牢靠,在消滅西涼,解除少數遊牧民族的威脅的同時,劉備和孫權也趁機進一步做大,形成三雄鼎立的局面,此時的曹操已經英雄暮年,時日不多,沒有時間再給他運籌帷幄一統天下了。
-
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是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好問題!東漢未年,諸候爭奪天下,有多少一時的風雲人物登上了歷史舞臺,進行過縱橫捭闔、風光一時的表演!多少文臣武將,謀士英主顯著於這一時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大梟雄。尤其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政治優勢。在掃平袁紹後,基本統一了北方。而相比劉、孫來說,曹操佔據之地經濟發達,人囗眾多,對南方有極大的優勢!但他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1,曹操戰略失策。首先不應該急於南下,而是應該先掃平佔據西涼的馬騰丶韓遂!使自己後方穩固!而後取漢中,攻四川,形成對孫劉的居高碾壓之勢!(張魯、劉璋,不難掃滅)然後再去啃孫劉這塊硬骨頭!(後來,西晉滅吳統一中國,就是依仗曹魏末期,先克蜀漢,佔據先機才成功的!)
2,政治問題,曹操末能有效分化、瓦解孫劉聯盟!如果曹操以一對一,無論孫劉都無力抵抗!但以一敵二,基本無法速勝,容易打成消耗戰!
3,地理因素,孫權依仗長江天險,劉備依賴蜀地山川險阻!正是地利,給了弱者以生存的機遇!
4,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趨勢己成!孫劉業己作大!而曹操卻元氣大傷,己無力也無心在屬於他的時代裡統一全國了…其實最有能力也最應該完成中國重新統一大業的,正應該是曹操!但他卻由於各種原因,而失去了這一機會!從而在客觀上延長了戰亂,給人民造成了本可避免的痛苦!
-
10 # 希望之草
這個問題答案從三個方向考慮
1 天時 時勢造英雄,曹操所在的那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不只有曹操還有劉備和孫權。他的臣子忠誠而有才華,將軍勇敢而無所畏懼。故三者勢均力敵而三分天下。
2 地利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秦嶺天險易守而難攻。赤壁之戰告訴我們長江天險並非戲言。
3 人和 東漢末年,孟德雖有實力亦不敢冒然稱帝。大漢民眾仍有眾多忠於大漢,特別是作為漢朝皇帝后裔的劉備更是扛起了這個責任。在朝廷也仍舊有一批忠於大漢的謀臣,代表著就是荀彧。諸葛孔明見了曹操更是痛罵曹賊。
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安能一統天下?
-
11 # 武林多羊
曹操出身於宦官之家,官三代,自董卓入京亂政,曹操意識到天下大亂。30多歲的曹操刺殺董卓名揚四海,挾天子令諸侯,走向人生高潮。 然而成也天子令,敗也天子令。天子讓他加官進爵,也讓他留下惡名。漢賊,奸雄,官宦之後,讓曹操受盡世人辱罵。曹操其心還是忠於漢,他支撐著漢室天下,始終沒有稱帝,也沒有一統天下。 無休止的戰爭,消耗了曹操稱帝的雄心,也許他根本就是漢室忠臣,沒有謀逆之心。曹操一生中兩次重大失誤,造成他稱霸路上阻力重重,如果沒有這兩次致命失誤,統一三國不在話下,只可惜歷史不能更改。唯一欣慰的是毛主席肯定了曹操的才幹,世人不再一味罵他,而是研究他學習他!
第一次失誤:赤壁之戰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以少勝多雄心大漲。平定北方叛亂後,曹操立刻把目標鎖定荊州劉表和江東孫權。曹操大功初成,風頭正勁,帶兵南下,輕鬆拿下荊州,劉備也在追擊中受到了重創,曹操更是風光無限。一時間睥睨天下,豪氣沖天,只剩江東孫權敢於跟他叫板。曹操收服荊州之後,馬上帶兵攻打江東。 擊敗袁紹,收服荊州,曹操沉浸勝利中不能自拔。就這樣曹操低估了孫權,更想不到他會與劉備合作。諸葛亮說服了孫權與劉備一起對抗曹操,孫權自知不是曹操對手,爽快答應了諸葛亮。赤壁之戰爆發,由於曹操輕敵,又不善水戰,結果一敗塗地。赤壁一役,曹操損失數十萬士兵,元氣大傷,一時間難以恢復,而這時北方的馬超、韓遂也趁機作亂,導致曹操無暇他顧,坐視劉備進川。從此三國鼎立的時代拉開的序幕。赤壁之戰很多人說是諸葛亮的功勞,這顯然有點誇張。尤其《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寫成神一般存在,這水分灌得有點多。孫權主場作戰,出錢出糧又派兵,劉備助攻,諸葛亮撮合他們合作,功勞卻被諸葛亮佔了,可見諸葛亮多少有點浪!
第二次失誤:漢中之戰 漢中是益州的門戶,曹操攻下漢中,益州震恐,司馬懿獻策給曹操趁勢發兵拿下益州,將劉備打回賣草鞋的小販。可是曹操卻認為這樣不妥,應該從長計議。益州投降計程車兵向曹操報道說:益州百姓知道漢中被丞相佔領後,人心惶惶。這時曹操問劉曄現在能不能打,劉曄分析說形勢大變,撤軍為妥。曹操表示贊同,隨即班師。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曄已經看出曹操對益州沒有了興趣,厭倦了戰事,已經沒有當年戰袁紹時的那種氣概了。所以索性提議撤軍給曹操一個臺階下。
從公元207年到219年,僅僅十餘年,年過半百的曹操已顯疲態,心中大志早已磨滅。面對殘局,曹操無力收拾,面對一統大業,曹操言孤已盡力。西漢劉邦用了7年統一天下,東漢劉秀用了15年恢復漢室,東漢末年分三國,從群雄逐鹿到赤壁大戰,三十年天下未定,曹操、劉備、孫權,都沒有完成統一,反倒便宜了司馬懿的後代。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開篇,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分三國,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建立三個相互結盟而又相互攻伐的政治、軍事集團,從此三國的割據七八十年。曹操大名,婦孺皆知,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那為什麼曹操狹天子而令諸侯的情況下,依然沒有統一三國呢?終其原因,無非有三:
1. 曹操壽命不夠長,缺少發動戰爭需要的時間。東漢末年,朝政混亂之時,曹操已經三十歲左右了,從無一兵一卒,最後統一了北方地區,那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要知道,統一大業非一朝一夕之事,每次社會大變革的統一,少則需要幾十年,多則需要近百年。前有春秋戰國,歷經百年秦朝統一,後有五代十國,經歷百年分裂,隋朝統一。曹操66歲去世,從陳留起兵,經歷了軍閥混戰,三十年時間實現北方統一已經是優秀表現了。換而言之,如果曹操能多活幾十年,是有可能統一;
2. 三國無論是從領軍人物,物力,財力上都實力相當,曹操實現統一北方,中原地區以北屬於曹操政權;劉備控制了巴蜀地區,相當於控制住了天下糧倉;孫權擁有江南地區,號稱魚米之鄉。三個地區剛好是封建王朝的三塊核心區域,每個政權各站一塊,曹操稍強,所以三國時期吳蜀需要聯盟來對抗曹操;
3. 曹操在晚年過於自信,發動“赤壁之戰”,戰爭的失敗消耗了曹操政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曹操政權失敗之後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修養生息,使得曹操短時間內無暇顧及孫劉聯盟,只能任其發展壯大;
時不待曹,在有限的時間內,曹操也無力迴天,加上同時期的孫權、劉備都很有能力,三國時期也是人才輩出,百花齊放,這些總總原因綜合影響下,使得曹操未能實現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