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宏觀評論師賀蘭

    ’廣陵散絕矣‘’,完全是音樂載體造成的結果。

    《廣陵散》是一首琴曲,也就是現在說的‘’古琴‘’,注意,不是古箏啊。

    從古至今,古琴記譜方式比較特殊,大致有三種:

    一,唐代以前,文字譜;

    文字譜就是漢字文言文,手頭上有本《碣石調·幽蘭》琴譜,正文第一段是這樣的:

    耶臥中指十上半寸許案商。食指中指雙牽宮商。中指急下與拘俱下十三下一寸許住末商起。食指散緩半扶宮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宮商。縱容下無名於十三外一寸許案商角。於商角即作兩半扶挾挑聲。

    很明白易懂吧,就是用哪個指頭,彈哪根線,按哪個徽位,全部是文字敘述。絮絮叨叨的,這曲子寫了12頁。。。

    二,唐代發明了減字譜;是這樣的:(見附圖)

    就是將文字元號化了,內容依然是用哪個指頭,彈哪根線,按哪個徽位。加上一些輔助字,記錄彈奏的緩急程度。《笑傲江湖》中,令狐沖拿的那本琴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被誤認為劍譜是不奇怪的。沒彈過琴的人見到這樣密碼本一樣的物事當然會想歪。。。

    三,清末以後,減字譜加五線譜或簡譜。

    所以總結下,在西式記譜法被新增之前,古琴曲都是不記載旋律節奏的。

    近代以前,琴曲的傳承一直非常講究傳承與譜系,口傳心授,未必是師長敝屣自珍,多半是因為記譜方式的缺陷不得不如此。 時至今日,一些老先生授琴曲,開指前會言明,本曲採用哪家譜本,傳承如何如何,然後是一個樂句一個樂句的教授,然後是對彈。最後,學生得以完全copy老師的曲風。

    有興趣的話,可以搜尋下老琴家張子謙和劉少椿的琴曲,相同曲目的話,有些曲子兩位先生彈得節奏是一模一樣的。。因為他們師承相同。

    最後,回到嵇中散的問題:

    按照他生活的年代推論,應該是使用最原始的文字譜(或者不願授人,沒留下譜本,那之後借嵇康之名的廣陵曲都是偽託)。

    這部文字譜在中唐之後,被改成了減字譜,就是後來明代《神奇秘譜》中的那首廣陵散。

    現在能聽到的版本,基本依據是管平湖先生依據《神奇秘譜》打譜演奏的版本。

    總之,嵇先生掛了之後,他那個版本的廣陵因為無法記錄(沒有完善的記譜方式),沒有傳承(沒有口傳心授的弟子),兩條線都斷了

    正確的說法是:嵇中散之廣陵,絕矣,早在1752年之前。

    ps:廣陵散是個很好的話題,可以拍部古琴流轉史的紀錄片

  • 2 # 吾子牛

      這覺得這件事情得分好幾種情況來分析評判,我列幾種望參考:

      一、如何理解嵇康臨死前所說的“廣陵散於今絕矣”,他所說的“絕”的本意是什麼?一種情況他確實擔心廣陵散從此失傳,不論是否真為他所創作(因為無法考證,說法不一),但至少在他手裡,他已深諳其中之妙理,這種擔心是愛之深的顧慮;二種情況就是他所說的“絕”可能不是指失傳,而是他參悟到的一些心得已經無人繼承,是擔心沒人能夠象他這樣理解或者彈奏出其中的妙理。

      二、此《廣陵散》非彼《廣陵散》。也許我們現在看到的聽到的廣陵散已經不是當年嵇康所有的那個廣陵散,由於年代久遠,後學之人以《廣陵散》之名冠之也不無可能。還有就是現在的《廣陵散》確是當年的《廣陵散》,但讓後人增減刪改成今天這個樣子,已經失去了當年的樣貌也有可能,也恰恰印證了嵇康所言“於今絕矣”。

  • 3 # 老外二三事

    ‘’廣陵散絕矣‘’,完全是音樂載體造成的結果。

    《廣陵散》是一首琴曲,也就是現在說的‘’古琴‘’,注意,不是古箏啊。

    從古至今,古琴記譜方式比較特殊,大致有三種:

    一,唐代以前,文字譜;

    文字譜就是漢字文言文,手頭上有本《碣石調·幽蘭》琴譜,正文第一段是這樣的:

    耶臥中指十上半寸許案商。食指中指雙牽宮商。中指急下與拘俱下十三下一寸許住末商起。食指散緩半扶宮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宮商。縱容下無名於十三外一寸許案商角。於商角即作兩半扶挾挑聲。

    很明白易懂吧,就是用哪個指頭,彈哪根線,按哪個徽位,全部是文字敘述。絮絮叨叨的,這曲子寫了12頁。。。

    二,唐代發明了減字譜;是這樣的:

    就是將文字元號化了,內容依然是用哪個指頭,彈哪根線,按哪個徽位。加上一些輔助字,記錄彈奏的緩急程度。《笑傲江湖》中,令狐沖拿的那本琴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被誤認為劍譜是不奇怪的。沒彈過琴的人見到這樣密碼本一樣的物事當然會想歪。。。

    三,清末以後,減字譜加五線譜或簡譜。

    所以總結下,在西式記譜法被新增之前,古琴曲都是不記載旋律節奏的。

    近代以前,琴曲的傳承一直非常講究傳承與譜系,口傳心授,未必是師長敝屣自珍,多半是因為記譜方式的缺陷不得不如此。 時至今日,一些老先生授琴曲,開指前會言明,本曲採用哪家譜本,傳承如何如何,然後是一個樂句一個樂句的教授,然後是對彈。最後,學生得以完全copy老師的曲風。

    有興趣的話,可以搜尋下老琴家張子謙和劉少椿的琴曲,相同曲目的話,有些曲子兩位先生彈得節奏是一模一樣的。。因為他們師承相同。

    最後,回到嵇中散的問題:

    按照他生活的年代推論,應該是使用最原始的文字譜(或者不願授人,沒留下譜本,那之後借嵇康之名的廣陵曲都是偽託)。

    這部文字譜在中唐之後,被改成了減字譜,就是後來明代《神奇秘譜》中的那首廣陵散。

    現在能聽到的版本,基本依據是管平湖先生依據《神奇秘譜》打譜演奏的版本。

    總之,嵇先生掛了之後,他那個版本的廣陵因為無法記錄(沒有完善的記譜方式),沒有傳承(沒有口傳心授的弟子),兩條線都斷了

    正確的說法是:嵇中散之廣陵,絕矣,早在1752年之前。

  • 4 # 一蓑煙雨任逍遙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一下嵇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嵇康,“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開創玄學新風,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

    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蹟,嚮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做官。他才高氣傲,喜歡與隱逸山林的世外高人交往。對於高官顯宦的示好邀約感到嗤之以鼻。

    司馬昭仰慕嵇康之才,多次派鍾會邀其出山,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被嵇康多次拒絕。而鍾會是個實足的小人,借呂巽、呂安之事,宣告他亂群惑眾,將他處死。

    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從前袁孝尼(袁準)曾跟我學習《廣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廣陵散》現在要失傳了。”

    嵇康酷愛《廣陵散》,不但從不教人,而且臨刑之時,從容不迫,慨然彈奏此曲,把自己的滿腹怨恨和對政權統治黑暗的不滿在演奏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遂成千古佳話。

    正如一位音樂家所說:“靈感轉瞬即逝,像難以捕捉的流星。”《廣陵散》現在確實還能聽到。可誰又能彈出這最悲壯的死亡,也是最震撼人心、最詩意的死亡絕唱。

  • 5 # 讀書是福

    嵇康因為幫朋友出頭而被司馬昭賜死。上刑場時,嵇康仍舊淡定從容,三千名太學生跪拜求情,場面浩浩蕩蕩,一度讓司馬昭難堪,嵇康名氣之盛,這也讓司馬昭更加容不下他。嵇康仍舊是一如既往,神情自若,他叫人拿來了一生摯愛的琴,輕撫琴絃,一曲《廣陵散》令眾人驚豔不已,彈罷仍覺蕩氣迴腸,婉轉清揚,眾人哀嘆,嵇康說道:“從前袁惟說要跟我學習《廣陵散》,我常常吝惜不已,如今看來是要失傳了。”說罷慷慨就義。

    那麼現如今的《廣陵散》為何還在世間流傳呢?有說法表明:嵇康提及的袁惟,因嵇康不願意教而偷師學習,從而撰寫而得,但是拍子並不完整;也有人說,其《廣陵散》曲風與《聶政刺韓王》曲無異,還有說及為古人根據遺留字跡進行整理而成,但無論如何,我們不得不承認《廣陵散》的美妙絕倫,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廣陵散》帶有的神秘感,也增添了神話色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努力又努力不起來,做很多事都不盡力去做好,而且喜歡半途而廢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