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今古

    “俠義”一詞應該是從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裡引申出的一種精神,一種類似於“捨己為人”的精神,“俠義”從字面意思上便可看出它是一種抽象的思想表示,並非實物,而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熱情、具體的,如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等,這些都包含了“俠義”。而現在俠義精神有了發展、壯大,不再只是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可以上升到代表了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對全人類。從人類知道禮義廉恥逐漸延伸而來……

  • 2 # 涵山藏海

    俠義精神,我理解是:鋤奸扶弱,主持正義。金庸先生有一句話講的特別好: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但尋根朔源,俠和義是兩碼事,不但是兩回事,還是相反的思想。義是儒家孟子思想的核心。俠是最早源自墨家。在戰國時,墨家和儒家是相互抨擊的

    墨家把很多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形成了最早的民間幫派,推行“兼愛”,“非攻”,“摩頂放踵以利天下”,這就是今天的“俠義精神”雛形。《韓非子》講“俠以武犯禁”。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遊俠列傳》,後來俠主要是江湖豪客和幫派組織的代名詞。另外在《莊子》中也提到“盜亦有道”。在春秋戰國那個時候,俠和盜其實是差不多的。

    今天的俠義精神,可以理解為“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只是在現代法治社會,一定要在合法的前提下行俠仗義

  • 3 # 千里煙雲

    我來說說我所理解的俠義精神。我最先對俠義的認知是源於小時候看的武俠小說和武俠劇,那些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深深地感染著我,那時候理解的俠義精神就是代表了正義的化身,是一種典型的英雄主義象徵。真正的俠義其實是廣義的,泛指一切為了真理和正義而誕生的思想,外在表現出的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從明末清初的章回體小說裡,有比較詳盡的體現,那些打著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旗幟的英雄人物身上,淋漓盡致的彰顯出俠義精神。為朋友兩肋插刀是俠義,路見不平一聲吼是俠義,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是俠義,身先士卒是俠義。所以,俠義精神的概念是非常多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又是更高境界的俠義精神。從發展歷程來看,俠義精神可以追溯至千年前,湧現了一代代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

  • 4 # 星空足球

    “俠義”一詞應該是從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裡引申出的一種精神,一種類似於“捨己為人”的精神。

    相關介紹:

    “俠義”從字面意思上便可看出它是一種抽象的思想表示,並非實物,而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熱情、具體的,如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等,這些都包含了“俠義”。“俠義”在小說中也許只是身懷絕技、武功高強的江湖兒女的專利,但在現實社會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人物。

  • 5 # 光華的小說鋪子

    什麼是俠義精神?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塑造了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形象,生動詮釋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情懷。所以我說,俠義精神就是“為國為民“。

    俠義精神是怎麼發展來的?

    ”俠”之名,最早見於韓非子論俠:“俠以武犯禁。”

    第一個為“俠”正名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

    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武俠小說的日趨成熟。

    明代白話武俠小說的誕生,為清代武俠小說掀起狂瀾。

    民國時期,武俠小說出現高潮。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新派武俠小說以金庸為代表的橫空出世。

  • 6 # 花世間

    花拾間文化來回答這個問題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句詩出自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這句詩讀起來令人蕩氣迴腸豪氣頓生,不由的生出想仗劍天涯,殺富濟貧,笑傲江湖的年頭,所以說有句話叫做“千古文人俠客夢”,無論是中國的“成人童話 ”還是西方的 “白日夢 ”都毋庸質疑的指出了“社會是建立在英雄崇拜之上的。”

    俠,最初出自《韓非子 ·五蠹》,韓非子說這天下的儒生喜歡厚古薄今,搬弄上古時期的“聖人之言,擾亂國家的法規;而遊俠們則是倚仗超人的武力觸犯刑法。

    《韓非子 ·五蠹》“儒以文亂法 ,俠 以武 犯禁 。”後司馬遷《史記 ·遊俠列傳》記載 “今遊俠 ,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 ,不愛其軀, 赴 士之厄 困。既 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蓋亦有足多者焉。”

    司馬遷在《史記 ·遊俠列傳》裡提出了遊俠們所具有的幾個特點:守信用,辦事求結果,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兌現,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做到了使危難的人獲生,施暴的人喪命,卻從來不誇耀自己的本領。以稱道自己對他人的恩德為恥。

    義薄雲天 ,豪氣干雲是俠義的風範“俠 之大 者 為 國 為 民”這是俠的精髓 ,愛 國主義、民族 氣節 、善惡正邪之分是俠義的表現。大俠們在自己心中都有一套評判的原則與標準 ,它不需要統治階級的接受和認可 ,是一種融合儒家與墨家精神的利他主義。所謂俠義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具有俠義精神的人必定是重承諾的人。司馬遷的季布列傳裡說,當時楚地流傳著一句話“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為什麼黃金百兩也比不上季布的一句承諾呢?因為季布是個特別講信用的人,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二,兼人之勇捨生取義、救人於困厄而不自誇本領和功德的美德,其核心正在於見義勇為而不懼自我生死。

    侯贏:戰國時魏國俠客,足智多謀,深感魏公子信陵君之禮賢下士。公元前257年,侯贏獻計,使信陵君得以率大軍進攻秦軍而幫趙國解圍。侯贏因覺對魏王不忠,自殺而死。

    第三,濟弱扶貧天下為公。具有這樣精神的俠義之士都是心繫天下不計較個人生死與得失的,關鍵時刻他們能為了天下蒼生捨棄自己的生命演繹了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

    王著:元初俠義之士,字子明,青州(今山東益都)人。膽識過人,仗義疏財,殺死軍功累累的宰相阿合馬後,同伴勸他快逃,他卻鎮定地對禁軍士兵說:“殺賊者是我!”聲言:“吾為天下人除害,死而無憾。”隨後被殺。

    第四,正直善良義薄雲天,遇事勇於負責任、能擔當,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好男兒,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救助金氏父女,就表現出他富有正義感、嫉惡如仇、慷慨豪爽、勇而有謀、粗中有細的性格。外表粗魯內心善良柔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為。

    總結:俠義精神是一直存在於傳統以來華人的精神世界裡的。真正的俠,崇尚、依靠的是道德力量和人格力量,不是武力和暴力。他們追求的,也是道德理想和人格完善,不是功名利祿、富貴榮華。

    事實上,俠是一種身份(俠客),更是一種精神(俠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什麼好玩的單機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