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昌177543618
-
2 # 在家司廚
一碗肥豬肉
還是在讀書的時候,放了寒假回家,正遇上家裡殺豬。經過了一個清湯寡水的學期,心裡對魚肉葷腥的渴望叫人難以想象。“我能吃下一頭牛。”聽起來是笑話,但在當時,絕對是堅定不移的雄心壯志。
老家對殺豬菜的稱謂很直白,就是“吃肉”。一年到頭,殺了一頭豬,叫上親朋吃上兩圍,那是基本的禮數。宴席上,最顯眼的就是那一盆清東加鹽煮成的大肥肉,白花花的,在一個依然缺油少鹽的年代,其衝擊力絕不亞於今日任何一款山珍海味。
母親問我想吃什麼,我告訴她,我就想吃一碗肥豬肉。於是媽媽用了一隻大瓷碗,連湯帶肉盛了滿滿一碗給我。既不用添飯,也沒加調料,當然更沒有酒水之外的飲料。滿口滿口地將這碗肥豬肉吃了下去,當時的滿足感那是勝於所有。只是,只是之後胃裡面因油膩而產生的滯脹,那也不是一般的難受。滿肚子裡都是油,想吐又吐不出來,整個人就暈乎乎的,象是喝多了茶一般。因為這次暴食,之後有將近半年,那簡直是望肉生畏,談肉色變。當時就尋思,恐怕是一輩子都不會想吃肉了。
現在,尋常飲食已非難事。但從骨子裡還是對某種喜歡的東西一吃就要吃到夠。比如麻婆豆腐,怕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不會將它作為常用菜式了。想過來,當初覺得麻婆豆腐是多麼的美味。只是,那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
3 # 花驢蛋
一盤肥肉!
又是一段回憶殺:那年大概是5歲,也不知道怎麼會記那麼清楚!
正值農忙,父母忙著田裡收麥子,黃燦燦的一片很漂亮,我也湊熱鬧撿麥穗,但不是自家田裡的,是農民伯伯們往家運的過程中掉路上的,或田裡面收完沒有清理乾淨的。
那時割麥子的標配:一人手持一把鐮刀,一頂草帽,一副護袖。媽媽這樣打扮起來感覺很親切,後面還耷拉著長長的麻花辮,熱的紅撲撲的臉笑起來有兩個大大的酒窩。
撿麥子的標配:一把鐮刀,一個裝尿素的口袋,上面弄兩個帶子,斜挎在肩上,現在想想還挺時髦的!
那次外婆也來我家幫忙,來的時候帶了一大塊豬肉,肥膘很厚!把我給樂壞了!外婆的髮型是以前典型的農村婦女的髮型(叫:四面齊)穿著深藍色的外套,忘記是從左邊還是右邊系紐扣,也是永遠深藏在我心裡奶奶的外表,永遠的和藹可親!她拿著鐮刀也一大把一大把的割著,手段很嫻熟,在閨女女婿面前一點都不甘示弱!
到晌午的時候,太陽越來越烈,他們也越來越累,越來越渴。商量決定讓爸爸回家做飯,一旁的我心裡可美滋滋了,因為我知道爸爸做飯香,心很細,做的還精緻,不像媽媽那樣,只要做熟就行,太大大咧咧!
那個時候的日子過得很緊張,爸爸回家蒸了米飯,去自家菜園裡挖了些土豆,做了一盤土豆燉肉,還特地用肥膘做了一盤白肉。那時家裡只有包餃子才會買醬油,所以兩道菜都是白白的,因為沒有醬油,所以不叫紅燒!土豆特別粉,而且很乾,媽媽和外婆都抱怨土豆放得太少了,無法形容的香!可我不明白爸爸為什麼單獨做一盤肥肉呢?而且大家都不吃,吃完飯我把端過來吃的光光,媽媽邊洗鍋邊看著我笑,大家都美美的解了饞!午飯之後都來不及休息,又去繼續收割麥子,繼續奮鬥!
小時候我是那樣的白白胖胖,無肉不歡!媽媽喜歡看我吃飯,所以我吃得越多她就越高興,導致我現在還很彪悍,一如既往地吃肥肉!
-
4 # j星西x
福州是閩菜系的發源地,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街坊會蒸年糕。福州的年糕系列中,有一道名叫肉丸的,它的主材料是白芋頭切絲和蒲城米磨碎後的米漿,和入紅糖後放進兩層紗布墊著的蒸籠。肉在哪裡呢?嗯,在面上和切片的幾粒紅棗擺放在一起,就幾片肥肉,基本化了。一點白色,不認真的話,你還看不出來。
其實這個肉丸味道蠻好,對於小孩來說,剛剛出籠屜的這種糕點,熱騰騰的,香噴噴的,甜糯糯的,很有食慾,一口氣可以吃許多,一般它和年糕一樣,可以切片過油炸煎,是另一種風味。外地的朋友來福州,我也會介紹他們在三坊七巷附近嚐嚐這個地道的福州小吃,一般都是讚不絕口。餐前甜點,令人食慾大增。
這個東西憑什麼叫肉丸?一般人都會誤會吧。魚丸知道,肉丸是個什麼鬼!
因為想做個文化人,遇到不清楚的問題要想辦法搞懂,對不對。我問許多老人,他們也說不清,只是說它也叫木精肉丸。
我不死心,繼續想。
有一天,我睡覺醒了,頭腦空空,忽然一道閃電 裡面冒煙了。我一拍腦袋 都是窮鬧的啊。
以前人哪有許多肉吃啊,米漿、芋頭.,紅糖不值幾個錢,放幾片肉,而且是最便宜的肥肉在面上,化了肉油就鋪滿整面糕點上,大家都嚐到了肉味,美其名曰肉丸。皆大歡喜有沒有,窮人的智慧啊,就體現在這點點滴滴。就像一大鍋西紅柿雞蛋湯,蛋就一個;風乾的肉掛在樑上,過年時候在面上抹一抹,安慰一下抽筋的肚子,就算吃過肉了,一個道理。
中國的許多菜都可以看到這個模型,比如還有淮揚菜的粉蒸肉,客家菜的芋頭蒸五花肉,徽菜的臭鱖魚下面鋪著滿滿的糟菜等等,都是一點葷菜配大堆素食。恰恰都有葷素搭配的特點,老外還會讚美說中國古代就講究健康食品,殊不知其實,這些都是貧困的產物。
如今,木精肉丸可了,著了名啦。可以說,如果你去三坊七巷沒有嘗過木精肉丸,就算白來了。
-
5 # 美娜美生活
35年前,家在農村生活條件十分拮据,爸爸媽媽去外地辦事,只有年邁的爺爺陪著我。在我記憶深處爺爺給我做的最多的就是疙瘩湯了,也不知道算不算菜兒。那時候的菜主要就是白菜 土豆蘿蔔。偶爾一個月能見到點兒肉星。爺爺牌疙瘩湯是用白菜絲熗鍋,放些土豆條,水開下疙瘩,爺爺做個疙瘩特別均勻,很是好吃。讓我記憶尤為深刻。以至於遺傳爺爺的手藝,我做的各種疙瘩湯也非常的好吃,也很受家人的歡迎。
-
6 # 平凡的我pfdw
記得有一次,下鄉幹部來我家排飯,媽媽一大早就起來做飯,只見她把一些肉放在鍋裡炒了一會兒,然後把油、鹽、醬、花椒、大料等加入裡面,又放入一些白菜、土豆等開始煮,等到快要熟了的時候,上面又放了一些粉條和豆腐,把我們兄弟幾個看得直流口水。可是到下鄉幹部來了以後,媽媽把我們都趕走了,好不容易等到人家吃完飯後,我們一窩蜂似的湧進家裡,媽媽把剩下的菜給我們分開,我用筷子慢慢地夾著吃,生怕把它吃完……。
後來才知道那叫大燴菜,使我至今都記憶憂新,而且再沒有感覺到那次吃菜的滋味了。
-
7 # URVIPS
毫無疑問,是在泰山頂上吃的那碗泡麵。
我們一行3人,其中一位小夥伴臨行前還上吐下瀉,為了不攪擾我們的旅行計劃,還是堅持跟我們一起夜爬。我們從晚上9點開始出發,一路上是半拖半抗,終於在凌晨五點左右登頂。夜爬過泰山的朋友應該都有體會,那時是又冷又餓又疲憊,我們趕緊去租了件軍大衣,那十足的汗味,令人作嘔,卻顧不得那麼多,“綠袍加身”,只為取暖。再泡上一桶泡麵,一口湯下肚,一陣暖流,在五臟六腑徜徉,世間哪還有如此美味之物。
道路是曲折的,終歸不負日出美景,依舊懷念年輕時光。
-
8 # 願做聆聽人
若干年前邂逅了一對無錫梅村的企業家夫婦,在登門拜訪時他們殷勤熱情地招待了我。當時對無錫本地菜缺少欣賞能力,所以覺得大多數菜都不甚合我口胃。然而有道酒香豆苗甚得我心一一他們本地話似乎叫草頭,別處亦有紫雲英豌豆尖之類,而此間味道卻大不同。是當地風物固佳,或是主婦烹飪高明,又或是主人真情感人呢?人間真情是至味,悠悠縈索念至今!
-
9 # 左撇子食叔
跟父親聊天,老爺子講當年他們多窮多窮什麼的,實在沒有吃的,後來扒榆樹皮吃,我插了一句:那樹不就死了嘛?老爺子一遲疑,回答:但是人能活著。
有一次遛彎時看見到一片榆樹林,心血來潮剝了塊嫩枝上的樹皮,回家用榆樹皮和五花肉燉了30分鐘吃了,沒有什麼味道,像有點老的肉筋,能嚼出漿糊一樣的東西來,口感不錯,不瞭解對人體是否有害,不推薦。
-
10 # 夢西遊111111
那是一次非常飢餓的情況下。老鄉給殺了一隻羊,白水一煮,放了點鹽煮熟後一人一大碗,太香了。至今,吃任何美味,都沒那一次香,從不吃羊到吃羊肉的轉變
有沒有一道讓自己印象深刻的菜(或者食物),不管是山珍海味還是粗茶淡飯,不管是星級酒店還是鄉村小菜,吃了後讓你流連忘返哪怕過去很多年了還記憶猶新?
回覆列表
我吃過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是川東北地區農家席桌上最常見的一道菜;肘子。肘子是用大塊五花肉,大約長寬15釐米左右,劃成橫順2釐米左右的方塊,用鹹燒白的方式製作而成,燒白,肘子是川東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席桌上不可少的八大碗中必不可少的兩道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農村物資還是很貧乏的,豬肉憑肉票供應,當時操辦席桌,每桌席上有兩斤肉就算富餘之家了,我所在席上吃到的肘子,其形體,色彩是肘子,但到嘴裡卻感覺不到肉味,細品才知是冬瓜,是替代品,如今已過去四十餘年,但這道菜卻深深植入腦海之中,這道菜也見證了中國走向富強的歷史,如果今日用冬瓜來製作這道菜,肯定受大眾歡迎,因為大魚大肉吃多了,吃點素的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