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大雄錢幣

    作為一個從1997年開始集郵(那年我13歲)至今,經我觀察,目前仍然堅持集郵的群體,歲數一般30-40歲往上。

    我開始集郵,是整理家裡書本的時候,發現了爸爸媽媽的信件,上面有個花花綠綠的卡片,我問老媽,那是什麼,老媽告訴我那是郵票。從那開始,我開始蒐集各種郵票,開始了我的集郵之路。

    我小的時候,沒有其他文化娛樂活動,網咖是1997-1998年左右才在我們那裡開始的。所以周圍有幾個同樣集郵的好朋友,那個時候,集郵真的是一種樂趣。滿哪蒐集郵票,以及相關的書籍。我去新華書店買集郵書籍(諾大的新華書店只有2本集郵書籍,都被我買了)。我甚至看到“郵”這個字,就會產生一種悸動的感覺。每天翻看我的郵票都是一種享受。

    漸漸的,我的零花錢都變成了郵票,(慢慢的擴充套件到錢幣、連環畫、糧票等)。到了高中,還交了一些筆友,互相用漂亮的郵票郵寄實寄封。隨著網路世界越來越發達,手機普及,QQ、微信等交流軟體越來越完善,現在,郵票已經成了一種收藏專用工具,逐漸失去了使用途徑。仍然堅持的,是僅存的我們這個年齡段的,逛文化市場,看到的也都是我這個年齡段往上的。所以,仍然集郵的請舉手點贊,看看我們是否孤獨!

  • 2 # 秀才c

    作為一名老郵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郵票的性質是有價的納費憑證,也就是說有價值體現的。幾十年前人們的主要通訊工具還是信函,郵票價值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不存在貶值問題,一些既有使用價值又有收藏價值還有藝術價值的郵票理所當然被人喜歡,也理所當然地升值了。但是,當目前信函不再是通訊工具時,郵票上的面值不再是價值的託底,人們只能是放棄了。這一點可以與紀念幣作比較,紀念幣作為貨幣其面值有使用價值的託底,當然更受大眾所接受。最後一點,我認為目前的郵政管理者目光短淺,其實郵票也是可以託底的:快遞業務發展迅速,如果重新啟用郵票的納費憑證功能,有使用價值託底,郵票還會貶值嗎?

  • 3 # 良言諧語

    一個被廢棄的存在,曾經的有價證券,曾經的印刷精品,在當今畫素都上百萬的年代,在這個以稀為貴的時代,在已經日日是“節”的今天,每日更新新話題的年代,集郵還有現實意義嗎?

  • 4 # 曹流青

    集郵曾經給許許多多的愛好者帶來無窮無盡的樂趣,省吃儉用、起早排隊為得到一張郵票而欣喜若狂。全國的集郵風暴比現時的錢幣展銷會更為猛烈,集郵人群不分男女老少,單位、學校、社群的各個角落都有集郵者的身影。

    集郵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集藏群體,但農村和城市始終是冰火兩重天,因為農村交通不便、資訊不通、郵票資源匱乏,再加以經濟條件很差,集郵在農村成為一個陌生的詞彙。郵市後來跌至冷點,對於日起而出、日落而歸的農民是無一絲感覺。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城市始終是集藏的集棲地。郵票功能喪失和發行量超大使集郵人無利可圖,但部分人仍在堅守,其中不乏有人出自效益目的,多數人反而是出自本心,難捨郵票之情愫,不離不棄。這些人群多數都是五十歲以上的老郵民,雖然沒有大的投資,購一本年冊或感興趣的郵票還是樂此不疲,不管有沒有價值,幾百元錢就當買個樂趣。

    郵政部門也在努力改革,試圖挽救郵市危機,相信大家共同努力,憑藉郵票以前的群眾基礎,加上部分堅守的老郵民這撮"星星之火",集郵市場還是有興旺的機會。

  • 5 # 合肥老李

    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實在不樂觀。

    我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大約初中階段開始接觸郵票的,之後一直斷斷續續參與了十年左右,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緣故之後的日子就很少去碰了。雖然2000年後郵市也有過僅有的數次小高潮,但整個市場基本面沒有改變,所謂的行情很快灰飛煙滅。

    就在去年,我去過一次當地的郵幣卡市場,滿眼蕭條之感,僅存的十來個櫃檯的郵商要麼喝茶看報,要麼拿著手機看股票,而且多為50歲朝上的老頭居多,在那裡呆了約一個小時,含我在內來訪顧客不超過兩人。想想也是,如今的90後甚至2000後,基本上就沒怎麼見過郵票,而且壓根就沒使用過郵票,如何能夠對郵票提起興趣乃至愛上集郵呢。

    而且,就連郵局自己在僅存的微乎其微的郵寄業務時,都不願意用郵票,而是直接蓋個郵資已付的戳省事,可見當前的郵票已經基本喪失了通訊功能。沒有流通就沒有消耗,沒有消耗何來收藏價值?無非就是一堆五顏六色的印刷品花紙頭而已。

    回想起當初全國足足有兩三千萬人的集郵愛好者隊伍,再看看如今的郵市凋零慘狀,實在痛心惋惜。

  • 6 # 米奇as859

    現在的集郵市場,緩慢下行狀態下忽冷忽熱,讓郵人琢磨不透。

    郵市中,依然是年齡稍大的人居多。透過觀察發現,50歲以上的集郵人群最多,也最執著。這些郵人中,二十年以上郵齡的人都是老玩家了,包括我。

    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集郵的,那時剛工作,工資低,新票老票一起集。八十年代中全民集郵,大家熱情高,那年頭除了買國債(國庫券)和集郵,基本就沒有什麼理財方式了。時光流逝,現在這些郵人大都步入中老年。這個年齡段,社會位置已定型,經濟上大部分人己鞏固。作為愛好和理財方式,集郵不忍放棄,畢竟已玩了很多年了。

    現在,有不同的聲音在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面對目前的郵市,除了堅持,只能堅持。仔細觀察,郵市中除了中老年郵人外,也有一些年輕人亮相其中。筆者認識一位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經常出沒郵市,他玩郵票的方式是炒作,低買高賣,這幾年又買房又買車,賺了大錢。他曾勸說讓我把多年的郵票賣掉,我沒同意。他的運作方式是看準一套票,下大資金囤貨,待炒起來出貨賺差。年輕人膽大心細,頭腦靈活,每次郵市有漲勢的時候,都能看到他參與其中。

    現在的郵市是老一輩人的郵市,但也有年輕活躍的身影出現。

  • 7 # 旅途的大斌吖

    郵票作為一代人的回憶,作為一種古老的通訊手段,作為曾經收藏界的一個大類,肯定有著不可磨滅的原因,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信件漸漸的消失在了我們的視線裡,但是集郵愛好者卻有很多人在堅守著。集郵人數,截止上世紀90年代,中國,號稱6000萬之眾,平均22人中就有一人(左右我們身邊,擁有比例,似乎還要大)。郵票,畢竟還是國家名片;國家名片,就要有發行,以換取郵政收入;有收入,吸引鼓勵華人參與,世人(世界各國)不能敵。

    中國集郵人口,即便減少到了60萬人,依然承載著對國家郵政行業的巨大貢獻和分擔。

    集郵也分為幾類人:一種人熱愛方寸之間的藝術,自娛自樂的收藏愛好者;另一型別的人是藝術愛好投資收藏者,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郵票的價格會逐漸上升;

    在集郵的圈子裡久了,郵識水平有了,很多問題也就看淡了。集郵的圈子是一個憑業務說話的圈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自己研究的成果,就會有自己集郵的高度。王國維不是講成功人士的三重境界嗎?能達到第二重已經是相當不易了,當站到了第三重,那心境也就豁達了。如果跳出集郵的圈子回看集郵呢?恭喜您,已經站到了第四重境界了。

    如今的郵票已經不再是當年可以被廣泛使用的消耗品。這點在老郵票來說還可以說的過去,但在現在的年代人人用手機,沒人寄信,郵票的作用只有集郵。郵票缺乏了消耗,價值就只能靠炒。炒作的價值大家都知道,這是並不長久的,缺乏了使用的郵票,就會像航天鈔一樣,價值基本上等於面值。搞清楚了郵票已經與郵票相關的基本常識之後,就可以看一看林衡夫先生編著的《精彩紛呈的郵票世界》,雖然這本書是面向青少年的,但成人讀起來一樣的受教,600道問題鬧明白了,對集郵中的門道也就摸清了。面對種類繁多的集郵內容,總有一個是適合自己的,沿著這條自己選擇的道路,放心大膽的走吧。

  • 8 # 市井平民2

    玌在集郵己經成為過去了,龐大的發行量,印著人民幣面值無處可用,僅僅限於郵信,玌在只規定區市在一個點可用郵寄普包,況還要郵局門市營業員自已把郵票消耗出去,不能作玌金上交;況手機普遍使用通話頻繁,普包又慢還得自己去取往返費用高。郵局視窗圖方便收玌金蓋章了事,久而久之郵品第一功能已經失去。我是老集郵會員每年有一小本行張冊頁,有關部門已經印上集郵會員冊,其它人未有,但市場上整箱的都有,我就不明白,按會員人手一冊成箱成刀(百個為一刀)的從何而耒?接班人未有郵集的,只是有父母集郵愛好這樣帶動了極少子女參與。發行量這麼大未有愛好者,所以出現了面值打折還無人問津的現狀,是誰造成的?

  • 9 # 使用者2704416615967966

    集郵的人越來越少,郵市越來越蕭條,這是歷史發展決定的。郵票的興起是由於通訊的普及而來的,在通訊以寄信為主的時代,人們經常要用到郵票,自然而然對郵票產生了熱愛。現在寫信己經被電子資訊而取代,沒有人再寫信了,郵票的實用價值己經沒有了,人們自然失去了對郵票的熱愛。只有老人還在集郵,因為他們是一種愛好,我就是其中之一,但我的子孫們對此沒有興趣。過去人們除了集郵還集火花,自從火柴被打火機取代後,誰還栠火花?現在火花基本上消失了。集郵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只不過時間要長一點而已。

    歷史上許多東西消失了,又會產生新的東西,這是歷史規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

  • 10 # 熱愛平凡人生

    現在還在集郵的人,集郵的歷史肯定不短了,一個是愛好,無論郵市如何,堅持自己的愛好。還有一個是捨不得,好不容易集了這麼多郵票,扔掉?不可能,賣掉?肯定會虧了,只能堅持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重新規劃你的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