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分鐘看世界
-
2 # 來自2046
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獲,這是他乾的非常出名的大事,但是六出祁山失敗了,那他為什麼要六出祁山?
首先說經濟原因,祁山經濟基礎雄厚,在三國時期,糧食產量豐富,是提供軍隊糧食的糧庫。此外,水草旺盛,是天然的牧場。
另外,環境因素,這裡是關中地區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從由於這裡天然的地勢,使得這裡成為了一個進可以攻打魏國,退可以放心守城的軍事要地。對於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家來講,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寶庫,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地方,耗費大量的兵力也要攻克的軍事要地。
-
3 # 雙手揣兜的路人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有其重要戰略意義。
不過說到底還是諸葛亮其實已經大致預見了蜀國的未來…………我記得我看過的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在第…………(記不清第幾次了)反正有一次出征之前 劉禪就問他問什麼別人從來不打我們……我們卻要天天想著這麼去打別人
諸葛亮聽了就哀嘆一聲……然後對劉禪說:陛下…………以蜀地之地勢天險 可保二十年無恙 然二十年之後呢?
其實這也暗示著諸葛亮最後的失敗……他沒有選好接班人 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的問題……我說的自身是指蜀國的內部問題……比如:這個劉禪 那個太監黃皓 尤其是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果不其然……最後諸葛亮被司馬懿給耗死了
-
4 # 鵬鵬看視界
諸葛亮為什麼要頻繁伐魏?我來說說我的愚見:
第一,蜀漢一直以正統自居(所以正確的叫法就是叫漢,叫蜀漢是為了區分),而曹魏篡漢,是為漢賊。古代出兵需要名正言順,才能引導社會輿論,這個時候曹丕篡漢不久,民心思漢。既然蜀漢是正統,那麼就必須去收復失地。正如《出師表》中所說:“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第二,魏蜀兩國國力差距本來就大,魏強蜀弱,魏國不管是在國土面積,人口基數,經濟實力都比蜀國強。如果蜀國不主動出擊,拉魏國下水,此消彼長,結果就是魏國變得更加強大。
第三,爭人口和土地。古代打仗就是打的人口,蜀國本來就小,益州之地因為多次戰亂(益州疲敝),人口銳減,諸葛亮多次北伐之後都會把不能佔領的郡縣裡的人口遷到益州去,這也是沒得辦法的辦法啊。第四,轉移國內矛盾。因為劉備死後,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和李嚴為首的益州派矛盾重重,只有塑造魏國這個大敵人(東吳不能打,因為吳蜀皆弱),才能一致對外,不至於造成蜀國內亂。
雖然諸葛亮最終沒有完成自己的大志,但是仍然向世人塑造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他還是成功的!
-
5 # 亮月半
蜀國定鼎西部後,國泰民安,兵強馬壯,府庫充盈糧食充足。百姓與國一心,外無滋事,內無暴亂是強大的最好時機。
諸葛亮有平天下於劉氏的心,立攻求名,聲名天下。當初蜀國新立不久,他納言其他人向劉備獻言,讓劉備稱帝,不負將士跟他求富貴顯聲揚名之心。諸葛亮未出茅廬,司馬鏡聽劉備言去請諸葛亮即說,孔明出世擇明主,然而孔明是生不逢時。即諸葛亮有平天下之志,有姜太公,張良輔佐明主得天下之志。
孔明功高蓋主,劉備死前對諸葛亮有懷疑之心,而劉備死後,一次曹兵來襲,孔明裝病思計不上朝,朝臣急,劉禪急親去丞相府,到了下車,悄無聲息而入,未嘗不是諸葛亮察劉禪之人,劉禪未曾不是察諸葛亮。各具疑心。劉禪以丞相是相父,聰明之語,高帽子一扣。劉禪也不傻,值得諸葛亮別無二心,為蜀平天下之志。也為釋疑而賣力!被疑曹氏也有奪劉氏天下之意。六出祁山即不能奪取魏地,也擾亂曹氏讓其沒有功夫,也不敢稱帝。
-
6 # 老貝家的小翊翊
諸葛亮的北伐無論政治還是軍事上,都是必然的舉措。
四川山川形盛,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自古以來每逢戰亂川地必割據。秦末有劉邦,漢末先有劉焉、劉璋父子,後有蜀漢;兩晉南北朝先後有成漢,譙縱,蕭紀,王謙;五代十國有前蜀、後蜀;明末有張獻忠的大西,民國還有劉湘、劉文彩等等。
縱觀四川的割據政權,你會發現,其中積極進取,有統一天下之志的政權只有兩個,即劉邦和蜀漢。劉邦成功了自然不必多說,但蜀漢的失敗在今天卻似乎成了諸葛亮的罪名。
一大堆人在網上抨擊諸葛亮窮兵黷武,罔顧民生。講真,這些人的眼界也就蜀漢之後那些割據四川的軍閥層次。
蜀漢之後多得是不思進取的四川政權,以為地勢險要就高枕無憂了,可惜只要有一個勢力統一中原,四川割據勢力往往就是第一個被拿下的,沒有例外。甚至沒有一個四川的割據政權壽命能比得上蜀漢,更不用說跟漢高祖比了。
所以,諸葛亮北伐,積極進取成功率可能有50%,而守著四川等死,失敗率100%。
再看當時的大勢。天下九州,曹魏得五個半、吳國得兩個、蜀國一個半。人口曹魏是蜀國的近六倍,其他什麼財政收入、軍隊、耕地面積那基本上比都不要比了。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不就食於敵,不去努力破壞當時是全中國最大產糧基地的關中地區,而想著跟曹魏比和平發展,那諸葛亮的智商可能得降低到今天網上某些噴子的水準才行,用三國遊戲標註,應該不會超過10。
諸葛北伐的戰略也非常明確,即透過不斷的侵吞蠶食,以少量兵力調動魏國大兵團,打擊魏國的國力發展,實現強弱之勢的逆轉。所以,“諸葛一生唯謹慎”,因為他知道蜀國賭不起。強行弄險的賭博魏晉可以玩,但蜀國手裡資本太少,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歷次北伐都是如此,無論勝敗,除了第一次馬謖失街亭有一些損失,其他幾次北伐蜀國損失都非常小。反而魏國在隴西、西涼地區的統治能力被不斷的弱化。
諸葛北伐,雖然沒有達到飲馬黃河,恢復中原的戰略目標,但也有效隔斷了魏國中央與隴西、西涼的聯絡;使本就不牢靠的魏國政權更加飄搖(曹爽、司馬懿等權臣其基礎大多都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形成)。如果不是諸葛亮的繼任者沒有堅持他的戰略(要麼如費禕、蔣琬基本放棄北伐,要麼如姜維九伐中原卻不知計算得失),那在魏晉政權更迭,局勢動盪之時蜀國還真是大有機會。
最後,雙重標準是不好的。隆美爾失敗了照樣被吹捧,而諸葛亮在敵我強弱懸殊比他更大,戰果卻比他強的情況下被一大堆人稱為不懂軍事,令人呵呵呵。講道理,中國冷兵器時代,除了孫子吳起白起韓信李靖岳飛等寥寥數人,還有誰有資格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
7 # 是你的小可愛呀3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點,諸葛亮當初的隆中對時的豪言壯語和劉備脫孤時作為亞父的責任。劉備死後,蜀漢政權的實際最高負責人已經是諸葛亮了,劉禪當時尚不具備親政的能力,劉備沒有完成的任務,又交給了諸葛亮來完成。做出伐魏的動作是延續劉備未完成的心願。
第二點,政治需要。當初劉備三兄弟和諸葛亮在隆中那次精彩的對話過去已經很多年了,然政治格局卻同於當時的情況。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勢力徹底退出荊州地區,當時兩路出擊進攻魏國的戰略意圖,如今只有走漢中一線。另一方面是劉備以劉皇叔自居,曹魏竄漢後,劉備以中統自居。曹魏屬於天然的敵對勢力,有些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時蜀國只有益州一地,不管在軍事 還是經濟上都和曹魏沒有可比性,只有透過一次次戰役逐步擴大勝利果實,才能進一步鞏固政權,單純的依靠蜀地的險峻是無法抵擋,後來也被證明如此,以攻為守,獲得戰爭的主動權。同樣也是打給孫吳看,我們的敵人是曹魏,不會和你們有利益衝突。保證了與吳的穩定關係。
回覆列表
否則實力對比差太多,蜀道後勤壓力也大,吳國鼠輩隨時背後插刀。
如何滅得了吳國?
在魏國沒插手的情況下,劉備帶著一批中生代將領,被陸遜一鍋端。。
要是吳國那麼容易滅,魏就不會在滅了蜀國還要過8年才能滅了東吳,還是在東吳自身暴政的情況下
皇叔做的對,吳國小人,寧不要漢家天下也不能讓吳國好過。諸葛亮伐魏完全是搞錯了物件,應該守漢中,舉全國之力七伐東吳,為皇叔和五虎上將們報仇。
問題是大部分時間吳都強於蜀,任何時間都不弱於蜀,所以諸葛亮只能聯吳,周瑜卻想滅蜀。
隆中對是雙線暴兵。。
後來只剩下漢中一條線了。
諸葛亮也不是一來就硬搞岐山,平了南蠻,養了幾年兵,出來的時機也不錯,一開始也有不錯的戰果。
無奈魏反應也很快,再加上街亭掛了。
不過招了姜維。
事實上諸葛的北伐,損失不會很大,但是戰果也不多,諸葛偏於保守。
可能諸葛也是擔心荊州系老了以後,人才接不上,加上太平久了人也容易沒進取心。魏沒先
亂蜀國先廢了。。 所以才決定的出岐山
蜀國的問題,應該是怎麼才能活的更久???
其實諸葛隆中對,一開始的戰略上靠譜的: 一旦中原有事。。。可以出來搞。。
結果後來,諸葛沒有了劉備的大方向掌控之後,開始硬搞出岐山了。。。。
忘了初心
易中天講過,諸葛亮伐魏也是無奈之舉,蜀國內部荊州集團、益州集團矛盾重重,伐魏是政治正確用來緩和內部矛盾的。
一礦打三礦,不惜一切的早打、不斷的打,是戰略正確,政治正確和戰略正確重合,就鐵定伐魏~
劉備自立為帝的政權合法性也源自於此,自稱在西川繼續漢朝大統,首先就必須打篡漢的魏
感覺蜀漢後期內部鬥爭是比較激烈的,但多數屬於路線鬥爭,組織上還是比較團結的
雖然姜維說起怎麼受排擠,他在橋頭被圍困,成都還是砸鍋賣鐵,四個重號將軍去了三個增援他,估計成都主力也抽調得差不多了
蜀漢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的集合,所以多數人可以顧全大局。
而最高理想就是興復漢室
魏國先滅蜀再滅吳,這已經是中國無數次歷史沿襲了
最早秦國先攻佔巴蜀,對楚國佔據優勢
最近的歷史,日本也想進陝進川,仿照蒙古滅南宋,只是實力不夠沒能實現
諸葛亮有自己的目的,北伐的根本原因是把要把軍隊帶在自己身邊,這樣可以自保
諸葛亮要是回朝廷待著,搞不好就被奸臣進讒害死了
各位看官,您認為應該先打吳,還是伐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