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分鐘看世界

    否則實力對比差太多,蜀道後勤壓力也大,吳國鼠輩隨時背後插刀。

    如何滅得了吳國?

    在魏國沒插手的情況下,劉備帶著一批中生代將領,被陸遜一鍋端。。

    要是吳國那麼容易滅,魏就不會在滅了蜀國還要過8年才能滅了東吳,還是在東吳自身暴政的情況下

    皇叔做的對,吳國小人,寧不要漢家天下也不能讓吳國好過。諸葛亮伐魏完全是搞錯了物件,應該守漢中,舉全國之力七伐東吳,為皇叔和五虎上將們報仇。

    問題是大部分時間吳都強於蜀,任何時間都不弱於蜀,所以諸葛亮只能聯吳,周瑜卻想滅蜀。

    隆中對是雙線暴兵。。

    後來只剩下漢中一條線了。

    諸葛亮也不是一來就硬搞岐山,平了南蠻,養了幾年兵,出來的時機也不錯,一開始也有不錯的戰果。

    無奈魏反應也很快,再加上街亭掛了。

    不過招了姜維。

    事實上諸葛的北伐,損失不會很大,但是戰果也不多,諸葛偏於保守。

    可能諸葛也是擔心荊州系老了以後,人才接不上,加上太平久了人也容易沒進取心。魏沒先

    亂蜀國先廢了。。 所以才決定的出岐山

    蜀國的問題,應該是怎麼才能活的更久???

    其實諸葛隆中對,一開始的戰略上靠譜的: 一旦中原有事。。。可以出來搞。。

    結果後來,諸葛沒有了劉備的大方向掌控之後,開始硬搞出岐山了。。。。

    忘了初心

    易中天講過,諸葛亮伐魏也是無奈之舉,蜀國內部荊州集團、益州集團矛盾重重,伐魏是政治正確用來緩和內部矛盾的。

    一礦打三礦,不惜一切的早打、不斷的打,是戰略正確,政治正確和戰略正確重合,就鐵定伐魏~

    劉備自立為帝的政權合法性也源自於此,自稱在西川繼續漢朝大統,首先就必須打篡漢的魏

    感覺蜀漢後期內部鬥爭是比較激烈的,但多數屬於路線鬥爭,組織上還是比較團結的

    雖然姜維說起怎麼受排擠,他在橋頭被圍困,成都還是砸鍋賣鐵,四個重號將軍去了三個增援他,估計成都主力也抽調得差不多了

    蜀漢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的集合,所以多數人可以顧全大局。

    而最高理想就是興復漢室

    魏國先滅蜀再滅吳,這已經是中國無數次歷史沿襲了

    最早秦國先攻佔巴蜀,對楚國佔據優勢

    最近的歷史,日本也想進陝進川,仿照蒙古滅南宋,只是實力不夠沒能實現

    諸葛亮有自己的目的,北伐的根本原因是把要把軍隊帶在自己身邊,這樣可以自保

    諸葛亮要是回朝廷待著,搞不好就被奸臣進讒害死了

    各位看官,您認為應該先打吳,還是伐魏呢?

  • 2 # 9紫氣東來

    謝謝邀我!應答,憑諸葛亮的才能當然知道伐魏勝利的可能很小,諸葛亮雖算在三國裡算不上頂尖的軍事家,知名政治家是不用懷疑的,不會去做那些徒勞的事情,劉備死後國內並不穩定,而劉備,關羽,張飛的死這仇不能不報,更何況關羽,張飛的後人也得其父報仇,而劉備一直是以漢室正統的口號而立國的,所以多種國情把自己推向風吹浪尖上了,相當於騎虎難下,進退兩難,並非是諸葛亮沒有這個眼光,加上天命如此如讓其再多活二十年,雖不保證改寫歷史,最少不會含恨而去,蜀國也不一定先亡,僅個人看法,再見!!

  • 3 # 小默1428

    這麼說吧,北伐,蜀漢才有機會活下來(至少活的稍微久一點);不北伐,一二十年後,曹魏下一代人口多了,國力強大了,蜀漢必亡!

    第一個原因——人口。三國時期,連年戰亂,農田荒蕪,人口銳減。加之天災人禍,流民頗多。尤其是中原地區,曹魏當時有官員上書:我們魏國的人口全加起來才相當於漢朝全盛時的一個郡。這雖然有點誇張,但也足見當時人口數的減少程度。但這也反映出,只要給魏國十來年休養生息的時間,人口增長,經濟發展,魏國的實力足以一打二,即使整個南方聯合起來也幹不過。另外,當時的荊州、益州、江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方中原大地的流民湧入才有發展的機會,須知農業時代,人口就是一切。

    諸葛亮明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才奮力一搏。打,有生的機會;不打,必死。但也正像他說的,“我如果考慮自己,那麼不北伐,安安心心的做我的丞相,憑蜀漢國力與蜀中天險,可保二十年無虞。二十年,那時我也早已入土。但二十年後,陛下正值盛年,到時怎麼辦?”。簡單說一下,北方中原地區的戰亂導致了南方割據局面的形成,而一旦北方恢復過來,則天下一統。順便提一下,自古以來,由南方而定天下者,唯朱元璋一人而已。這主要是因為北方才是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南方要到宋朝後才逐漸有了經濟地位(蘇湖熟,天下足)。

    第二個原因就是以北伐引起曹魏的混亂,拖慢北方經濟恢復的時間。《隆中對》就說了,待天下有變就出去打。那麼北方沒變,怎麼辦?那就製造變化。原因大概是,曹魏實行屯兵制,戰時打仗,閒時種地。因此,一旦打仗,動兵的成本很高。

    第三個原因大概是皆北伐轉移內部矛盾,防止益州本土勢力奪權。劉備集團和蜀地的勢力關係並不怎麼好。畢竟人家在家裡好好的,戰亂也少,突然就來了一個新的主子,還到處打仗,還佔了自己的利益。你說這關係能好嗎?最開始是荊州歸劉備,益州還是我們來管,兵源賦稅一樣交給你。可關羽大意失荊州,就意味著益州人要供一個土皇帝。這和當大魏的一個州比肯定不划算。因此諸葛亮北伐必須亮明漢室正統名號,借北伐打壓本地勢力,提拔支援劉備的人才。

    總的來說,諸葛亮不斷北伐在於不斷製造曹魏的混亂,延緩其國力恢復的時間。並且製造機會,引發曹魏國內的社會動亂。有了這個動亂就趁機全面進攻,入主中原。沒有這個動亂,就消耗魏國國力,儲存自身實力,鞏固自己對益州的控制。所以,諸葛亮北伐,不貪功貿進,只求穩。

  • 4 # 明明的意思

    諸葛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極其有抱負的人。或許對於劉備來說,稱帝建立蜀漢他興復漢室的目標就已經達成了,但對於諸葛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雖然劉備一怒興兵東征大敗,蜀漢其實已經退出了爭奪天下的舞臺,並在死前設立了諸葛和李嚴共同輔佐分權的機制。並企圖用這樣的機制來互相制衡,便於劉氏子孫對政權的掌控。但不甘心的諸葛奪取了李嚴的軍權,以丞相的身份執掌蜀漢軍政大權,成為第二個曹操。

    對於此時的蜀漢來說,滅亡其實只是時間問題,或早或晚而已。套用那句臺詞就是人心已經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可是諸葛不是坐以待斃的人物,對於他來說與其等死,不如冒死一搏。而且不搏的話他和李嚴爭權又有什麼意義?不搏的話又如何牢牢掌握住軍權?這時的曹魏由於篡權立國,內部的問題還有很多沒有時間解決。如果萬一北伐取得大勝,或許就會引發曹魏內部的問題大爆發,從而分裂自相殘殺。這就給了蜀漢生存下去,甚至逆襲奪取天下的機會。即便失敗,也不過是蜀漢早點滅亡罷了。與其窩窩囊囊的慢慢等死,不如轟轟烈烈的壯烈犧牲。

  • 5 # 歷史風雲天下

    諸葛亮討伐魏國原因諸多,並不僅僅是像演義中的那樣,而是要結合實際,當時背景來推斷,這裡我說幾點淺見。

    第一,蜀漢自認是漢室正統,而偏居一隅,諸葛亮作為蜀漢後期的實際執政者,他一心想的是北伐中原,興復漢室,這是包括劉備和不少蜀漢舊臣的所思所想,所以明知道蜀漢國力弱小,可是為了中興大漢,表現出與曹魏逆賊的誓不罷休,諸葛亮也就組織了多次北伐。

    第二,蜀漢分為幾個派系,有荊州集團,也有益州集團,內部派系鬥爭不小,特別是在荊州失去之後,蜀漢也就只剩下了益州和漢中在手,無論是勢力還是戰略位置都大幅度縮小,這對於羸弱的蜀漢是一種打擊,內部集團之間的矛盾積聚,誰也不服誰,而此時北伐曹魏也是因為將戰爭最為一種輸出口,將內部矛盾引向了外部,這樣可以緩解蜀漢的內政的壓力。

    第三,曹魏佔據北方,是中原地帶,政治、文化都是歷來的王朝的中心,經濟、人口的復甦也是日新月異,多年的戰亂,曹魏也想要休養生息,如此時間的推移下,對於魏蜀吳三方而言雖然都有好處,但是曹魏得益將會更大,如此雙方的差距將會越拉越大,而此時出兵勝算即使不大,可是終究是有希望的。

    第四,戰爭能夠使得蜀漢政權居安思危,能夠調動起國家人心一往無前的氣勢,被動防禦終究是消極的,而只有主動進攻方是最好的防禦,這是讓蜀漢不要忘記了初衷,不要忘記了興復漢室的大業。

    諸葛亮不是不想在後方安安穩穩的做他的丞相,孔明是忠義之士,是有遠大夢想,有決心的漢室之臣,隆中對三分天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孔明決心扛起大旗振興漢室,最終六次北伐中原而病逝於五丈原。

  • 6 # 管窺歷史

    在我們印象中,三國中蜀國最弱小但是北伐最積極,這不是窮兵黷武嗎?為什麼諸葛亮和姜維要堅持北伐呢?

    這裡大體有兩個原因:

    一、蜀漢政權太過弱小。三國時期,人口都下降的厲害,當時曹魏的人口不到漢朝的一個郡,魏國地處平原處於經濟中心地帶,蜀漢政權則是一個偏安政權,如果同時與民休息,魏國的國力會比蜀國越來越強大,到時候蜀國會被活活拖死。諸葛亮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出師表》提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所以抓緊時間北伐,擾亂魏國生產的秩序。

    二、轉移蜀漢國內的矛盾。蜀國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代表)在蜀地建立的政權。所以在蜀國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劉璋以前帶領的文臣武將)、第三階級才是蜀地集團(以譙周為代表,蜀地本土勢力)。在蜀國的基本國策是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

    由於蜀國建國之初,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元老死傷慘重(關羽、張飛、黃忠、馬良、糜竺等皆亡),無力繼續壓制強大的蜀地集團,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

  • 7 # 傑夫視點

    其實是有兩大原因!

    首先在新版《三國演義》中,陸毅飾演的諸葛亮說得比較清楚!益州疲憊,曹魏實力遠強於蜀漢,但是如果蜀漢不伐曹魏,那蜀漢無論是人口、經濟、軍事各方面都不如曹魏,如果蜀漢滿足於偏安一隅,那麼蜀漢必亡!而且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如果真的等魏國實力強到有把握伐蜀成功的話,那麼多打幾次,蜀國就不會弱小,不會滅亡麼!

    而諸葛亮伐魏的時機也還不錯,曹丕身死,曹睿繼位,本就是曹魏內部矛盾有可能爆發的時候。且蜀漢雖失荊州,但好在是在東吳手裡,東吳也知道曹魏才是最強大的敵人,這也是吳蜀聯盟的基礎。蜀漢只屬於集中注意力從漢中發兵,戰線只有一條,不用擔心太多,完全可以步步為營,不用擔心多線作戰腹背受敵。這也是蜀漢伐魏的一個優勢。

    另外不得不說,自諸葛亮出山,和曹魏多年戰爭以來,諸葛亮大小戰役不斷,但是大的戰爭還是勝多負少,無論赤壁也好,漢中也好,蜀漢都是佔了便宜。而且除了荊州這個事兒之外,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基本成功,這也給了諸葛亮北伐的信心!

    所以蜀漢伐魏,最主要的是隻要蜀國在兵力和經濟上支撐得住,那就可以出兵。否則蜀漢的位置也好,人口也好,經濟也好,人才也好,遠不如曹魏,在戰略上如果還處於被動的話,一樣會被消耗至滅亡!

    另外一個原因已經有人說了。劉備死後,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矛盾。而且就算荊州和益州集團都還有內部矛盾。荊州集團有新老之分,比如關羽張飛這些跟著劉備的就屬於老派荊州集團,他們的子嗣也都是一派的,而像劉備到荊州後招募的人才,比如黃忠、諸葛亮這些就算新派荊州集團;益州集團也是這樣,有比較守舊計程車族,比如吳懿,也有像李嚴法正這種主動投靠劉備計程車人。

    劉備在的時候,可謂眾望所歸,大家都服他,劉備也算仁厚的君主,可以以德服人,緩和各派矛盾。但是劉備死了,諸葛亮和李嚴的權力之爭,最後諸葛亮獲得了勝利,但是他獲得了勝利,也無法太嚴厲打擊其他士族和利益集團,要知道蜀漢本就羸弱,要再內鬥一下,實在是經受不住。

    既然如此,就需要一個統一的目標,或者畫一個大家都接受的餅來緩和矛盾。除了戰爭,還有什麼可以團結一個國家所有不同利益集團呢?除了戰爭可能勝利導致的巨大戰果,又有什麼利益可以讓所有人都動心往一個目標前進呢?

    所以伐魏是必須的,這是事關蜀漢生死存亡!不打,不管如何,蜀漢都要滅!打了,萬一贏了,一切都不一樣了!

  • 8 # 一縷風塵854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自此魏、蜀、吳三國鼎立局勢形成,而在公元221年,劉備帶領大軍攻吳,最後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慘敗而歸,於同年六月十日病故於白帝城,並且託孤於諸葛亮。公元227年,諸葛亮五出祁山,進行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北伐魏國的戰爭。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伐魏呢?他有那個實力伐魏嗎?

    就當時而言,蜀漢當時並沒有北伐魏國,統一全國的條件。

    首先,三國之中,魏國,疆土遼闊,兵多將廣,而且當時實施鼓勵生產製度,因此經濟發展很快,又加上魏國水利工程發達,農業發展迅速,可以說是國富民強,而反觀蜀國,夷陵之戰慘敗之後,蜀國實力大幅度下降,雖然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有所提高,但是完全還沒有到可以和魏國抗衡的地步。

    那麼在這樣的一種局勢下,為什麼還要伐魏呢?

    第一:諸葛亮曾經許下“匡扶天下,光復漢室”的諾言,他多次伐魏就是為了以報先帝知遇之恩,實現,他曾經許下的諾言,實現劉備復興漢室的遺願。

    第二:當時,魏王曹丕剛登基,萬事新立,經驗不足,並且當時不得民心,因此,對於蜀國來說是一個好的機會。

    第三: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叛亂,並且當時為長期作戰,諸葛亮在漢中實施屯田,又設立督農運糧國,因此當時蜀國糧草充足,武器裝備已經齊全;*

    第四:魏國處於中原一帶,可是說是資源豐富,農業發達,而反觀蜀國地理位置過於偏僻,資源匱乏,農業發展緩慢,隨著時間的推移,魏,蜀兩國的力量差距將越來越大。時間對魏國是越來越有利,對蜀國是越來越不利。諸葛亮曾曰“雖先帝“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特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由此可知,時間越晚,對蜀國越不利,如果不主動出擊,遲早會被魏國吞併,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或許還能博得一片生機。

    第五:魏國當時正受到東西方威脅,兵力受到了強制,正處於疲憊之時。因此對於蜀國來說是個機會。

    諸葛亮伐魏本就是不得已之舉,以攻代守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 9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可以這樣說,諸葛亮,姜維之所以無休止的伐魏正是為了給蜀漢謀取一線生機。如果蜀漢埋頭搞經濟,只能是坐以待斃,最終被曹魏滅亡。

    三國鼎立之時,曹魏佔據了全國一大半的耕地,四百萬人口,孫吳佔據了二百餘萬人口,蜀漢則只有一百萬人口,(末期只有可憐的九十萬)

    如果諸葛亮當時選擇休養生息,當個安生丞相。等個一二十年,曹魏經濟恢復過來,到時候南下伐蜀,蜀漢是絕對擋不住的。

    而且諸葛亮當時北伐目的從來就不是覆滅曹魏。自從關羽失去荊州後,諸葛亮的目的就變成了佔據雍涼,長安。為蜀漢日後的戰爭開啟一個突破口,多為蜀漢掙一些日後和曹魏戰爭的資本。

    還有一點我認為就是諸葛亮的私心了

    劉備入蜀後,重用跟隨他的荊襄集團,和劉焉,劉璋父子留下來的東州士族,對益州本土世家基本不聞不問。諸葛亮沿襲了劉備的政策。因此益州世家對劉備入蜀是相當不滿。經常搞叛亂,再加上漢庭內部一直有以李嚴為首的集團和諸葛亮對著幹,諸葛亮為了維護內部穩定和抓住大權,不得不用北伐來握住軍權,轉移矛盾。也不能說是私心,只能說為了實現先主的夢想用心良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夫妻?夫妻之間有什麼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