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來話文史

    “青兕”中“兕”古時指犀牛。“青兕”,指古代犀牛類動物的名稱。屈原在 《楚辭·招魂》中有“君王親發兮,憚青兕”中,對“兕”的解釋也是犀牛一類的野獸。並有楚人傳說獵得青兕者,三月必死。

    由此可見,以人中“青兕”所稱的辛棄疾,一定是在戰場上勇猛無比,令敵人聞聲喪膽的勇士,但是他為何又以詩詞名耀史冊呢。

    1161年,21歲的辛棄疾聚集2000人,投奔了一支由耿京領導的最強大的起義軍,有二十五萬人之多,以反抗金主完顏亮的南侵。後金人內部暴亂,完顏亮被部下所殺,大亂之下,金軍向北倉皇撤退。

    此時是1162年,他奉耿京之命與南宋朝廷聯絡迴歸南宋之事。在完成任務歸來路上,驚聞起義軍的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起義軍不得已潰散。辛棄疾率領五十多人衝進敵營,將張安國活捉,帶回了南宋臨安,交給了朝廷,後此人被斬首,辛棄疾的名聲也因此大振。

    辛棄疾帶到南宋的一萬多士兵,都沒有被重用,而是被朝廷安排到了難民裡,可見南宋並不想抗金,而辛棄疾自己則被委以一個可有可無的小官江陰籤判,也就是協助處理政務的文官,大致相當於一個秘書,這讓辛棄疾實在難以接受,但還是開始了他25歲的為官生涯。

    面對士兵已散,自己被命個小官的現實,與他抗金到底的理想南轅北轍,但辛棄疾也是無可奈何。而他的豪邁無畏的性格似乎與官場格格不入,壯志難酬的鬱悶始終揮之不去。1181年僅42歲的辛棄疾被免職,在灰心與絕望中,詩人寫了大量的詞作,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

    因而從號稱“人中青兕”的梟雄再到“詞中之龍”的轉折也就順理成章了。

    請關注“詩詞與文學”,一起品讀詩文,欣賞經典……

  • 2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辛棄疾在北方參加了耿京的義軍,並介紹他的朋友義端和尚也加入進來。 卻不想,那義端只是個投機分子,有一天趁人不備,偷了義軍的大印,逃跑了。耿京加罪於辛棄疾,辛棄疾哪裡受得了這份冤枉,於是單人獨劍,縱馬飛奔,追捕義端。

    義端和尚沒料到,義軍之中這麼快就有人追上他了,猛一回頭,心裡一驚,立刻滾下馬來。他看到了什麼以致如此驚恐?他看到的是一頭迅猛的“青兕”——辛棄疾的“真相”! 青兕是什麼呢?《西遊記》第五十回講到:師徒四人好不容易過了通天河,繼續前行。

    毛皮青似靛,筋攣硬如鋼。”悟空和它打鬥時竟被套走了金箍棒,先後請了天兵、羅漢都沒戰勝它,最後請出太上老君,才知道它原來是老君所騎的青牛,下到凡間做了兕大王。 義端和尚看到的“青兕”大概與它相仿,至少那迅猛異常、剽悍威烈的形象應該是一致的。

    辛棄疾遇人不淑,氣不打一處來,面目異於平常,人快馬疾,正如一頭威猛的青兕從天而降。 ■神奇動物:青兕的歷史和傳說 兕是春秋以前華北平原上常見的猛獸,最有可能是一種野生的聖水牛。“兕”是象形字,描摹了這種動物鮮明的特徵:頭上長著兩隻大角,有像馬尾一樣的尾巴。

    兕角中空,人們用它做酒器,喚作“兕觥”。《詩經·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因其兇猛與虎有一拼,故常常虎兕並稱。《詩經·小雅·何草不黃》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論語》:“虎兕出於柙。” 遠古,人們常常捕殺兕,偶爾用來祭祀,食其肉,拿它的皮製作兵甲。 《國語》記載春秋末期吳王夫差有十萬三千兵卒身著兕甲。一進入戰國,因為氣候等原因,華北平原的兕開始絕跡,見不到兕的人們便開始臆想,將兕與犀的部分特點雜糅,比如將犀皮堅厚的特點移植到兕身上,《考工記》甚至認為兕皮比犀皮還堅韌,能多放一百年。

  • 3 # 明月照邊關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詞人,也是南宋著名的主戰派抗金名仕,只可惜一生不受重用,之所以辛棄疾一生不被重用,不是他才華能力不行,而是因為南宋廟堂當政者都是主和投降派。

    辛棄疾號稱人中兕,兕是古代一種猛牛的名字,如今早已絕跡,根據記載,估計屬於中國一種特殊的水牛,性情兇猛,而用人中青兕來形容辛棄疾,就可見他的威猛。

    據宋史記載,辛棄疾此人身高按現在來說有180cm多,身材高大,而且他當年在北方參加了耿京的義軍以後,因為自己的朋友義端和尚偷走耿京大印投降金兵,辛棄疾單人匹馬衝入金營,斬殺義端,拿回大印,可見其人確是勇猛非常。

    但辛棄疾也是性情中人,貪財,好色,按現在話來說就是一個很有抱負,行走的荷爾蒙之類的英雄人物,但是主和派當政,他卻報國無門,不受重用,只能當一些閒官,打發時間,於是就把心中的鬱悶揮灑於筆墨間。

    辛棄疾的詞一掃五代至北宋那種婉約柔情的詞風,代之的是大氣磅礴,熱血激盪的豪放詞風,使人讀了,性情激昂,豪情萬丈,大大鼓勵了當時滿懷報國熱情的南宋愛華人士,是一股社會的正能量,而且辛棄疾寫詞非常善於用典故,寫詞手法非常的高明,真可謂是文武全才!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馬作的的盧飛快,沙場秋點兵。讀來真是蕩氣迴腸,氣吞山河,辛棄疾真不愧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

  • 4 # 果妞爸

    “人中青兕,詞中之龍” - 辛棄疾

    《宋史》裡有一段關於辛棄疾的故事。辛棄疾在北方參加了耿京的義軍,他的朋友義端偷了義軍的大印,逃跑了。辛棄疾於是單人獨劍,縱馬飛奔,追捕上去。義端沒料到,義軍之中這麼快就有人追上他了,猛一回頭,立刻滾下馬來。他看到了什麼以致如此驚恐?他看到的是一頭迅猛的“青兕”

    —— 這就是辛棄疾“人中青兕”的由來。

    “靖康之恥”發生在1127年,辛棄疾出生於1140年,出生的時候,山東歷城已經是淪陷區,是金人的地盤,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訊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但是歸及南宋朝廷之後,辛棄疾才慢慢發現南宋小朝廷的軟弱,這個朝廷根本不想恢復中原,僅僅是想在南方一隅苟安而已。

    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寫下了---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氣韻沉雄的一首詞,表達了作者心中無限的惆悵和憂思,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胸中無法掩抑的悲壯豪氣。有人喜歡把這首詞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相提並論,說實話,我更喜歡辛棄疾的這一首,蘇軾的那一首,文氣過重,一看就知道是文人的作品,和辛棄疾的這一首比,那首有些“飄”。蘇軾畢竟是“故國神遊”,辛棄疾可是真正馳騁沙場的武將!

    辛棄疾詞的水平是一等一的,放眼到整個宋朝,也少有人能和他相提並論,"詞中之龍"完全襯得上他的水平

    別以為辛棄疾只能寫“戎馬倥傯”,人家寫起感情細膩的,也不含糊---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看到有人硬是要把這個詞提高到辛棄疾對於民族危難的憂思中去,我只能默默的撇撇嘴,,你硬要這麼理解,我也沒辦法!我認為,再有豪情的男人,也有溫存委婉的一面,這才是真正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男人。

    還有下面這一首膾炙人口的--

    《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看到了吧,辛棄疾,即使寫閒散的農家田園生活,也是有滋有味,興意別緻。

    辛棄疾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這裡只能選典型的三首。

    辛棄疾是少見的全才,奇才,真漢子 -- 氣韻雄渾 -- 情致細膩 -- 超脫達然,真的能完完全全的融合到一個人身上。

    “人中青兕,詞中之龍” - 辛棄疾

  • 5 # 桃花塢裡桃花扇

    說到青兕,有感於稼軒曾在飛來峰下的冷泉亭作了一首《滿江紅》::“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除卻最後一句,全詞都在描寫冷泉亭的美景。自然,古人費盡筆墨寫景的同時,從來都是別有用心。關於最後一句,史曾評解::稼軒南歸後,北地久未收復,夙願落空,回故鄉竟成奢侈之事。此際觸景懷舊,頗覺冷泉亭與大明湖較相似,於是才有了傷感並填詞。……另外,這“最後一句”也是稼軒在借題發揮,南宋當局歧視稼軒等南歸人士,對歸正軍人在政治上是極不信任的,連他上疏朝廷的《美芹十論》《九議》等高議,亦慘遭冷擱,而他卻是在一種“負抱愚忠”、“忠憤所激”的心態中寫的。……其實對稼軒來說,痛苦倒不是離鄉,而是身份的遊離,在出生的北方,被金人盤踞,如今在身處的南方,又受盡冷遇與排擠,同樣找不到歸屬感!細細想來,彷彿任憑哪裡都是異鄉!……稼軒他不是躲在角落裡發牢騷的憤青,他是個敢想敢為的行動者,他有氣吞山河的勇氣和拼勁,他的愁不是平安盛世裡的對月空吟,而是亂世裡的金戈鐵馬、顛沛流離。這樣的男人,獨具一種魅力,吸引力是紮實而厚重的,決非是淺薄文人的尋常揮發。……況且,在心思縝密的人心裡,靈魂中的故鄉只在情感中。情在,故鄉在!當生命中尋不到溫情,觸不到親人關切的眼睛,便只能留下悲切的嘆息!……其實稼軒的一生,是很孤獨的!但他並非是人群之內的孤獨,而是人群之外的孤獨!……他是個偉男子,一腔悲憤都傾洩在詞作中,卻也還要收起眉宇間的愁緒,做(家中)女人和孩子巍然挺立的靠山。…夢裡,若抵不住寒意的襲來,則鑽進南宋政權的破敗漏間,找一條溫暖的小舟,從暮氣沉沉中短暫逃避,也是蠻好的。……[謝謝]…!!

  • 6 # 大才21

    一、先說他出生的時期。

    他生於中國南宋時期,從小爰好文習武,因而,博古通今,知道歷史上任何偏安一隅的政權不會長久,而自己的抗金統一之夢在現實中屢屢碰壁,故憂憤之情無處發表,只能寄情於詩詞。

    二、自己雖有心殺賊,卻無力迴天。

    當時,主和派已佔據廟堂,統治階級已窮奢極欲,紙醉金迷。有此詩為證:

    題臨安邸 作者 南宋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自己的遠大理想已化為泡影,堅持只會給仕途帶來灰暗,長期上書的結果是一貶再貶,儘管竭力全力,雖有心殺賊,卻無力迴天。

    三、統治階級立場更加明朗化,自己已灰心失望了。

    統治階級的立場越來越明朗化,作為文人,一腔為國為民沸騰的熱血,無處施展,只能把自己的理想深深地埋在心底,以詩詞來宣洩。有以下詩詞為證:

    1 、舒豪悲相間之情的詩詞。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何處望神州,千古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見長江滾滾流。……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失望的詩詞: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自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以上,就是人中青兕的辛棄疾,雖文武均優,卻壯志難酬,只能以詩詞敘述憤懣的緣故。他生在一個錯誤的時代,一個錯誤的領導集團之下,苟安於現狀的皇帝。否則,不管他成功與否,流傳到今天的,必是一個光輝、偉大、正確的民族英雄。古往今來,在封建專制下,這樣的悲情名人很多。

  • 7 # 歲月匆匆餘生有你

    辛棄疾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

    他擅長以文為詞,其詞藝術風格多樣,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他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寫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和普通百姓人家的詩詞,詩詞或霸氣,或婉約,或豪邁,或生活。

    任何風格他都信手拈來,詞史上與東坡齊名,而他的人格與文采,盡在以下十首為代表的長短句中: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西江月·遣興》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閒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 8 #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辛棄疾是南宋初年的抗金猛將,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之勇。由於各種原因,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後寄情田園,取號稼軒,開始了以詩詞創作為主的悠閒生活。他的詞風在金戈鐵馬的豪氣中,又略帶一些淺吟低唱的婉約情調。他步蘇軾後塵,開創了豪放派詞風,和蘇軾並肩成為兩宋時期豪放派詞風的領袖。他的許多詞裡巧妙地運用典故,來抒發自已的感情,可謂獨領風騷,所以他的詩詞受到世人的熱愛和追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易經》、《道德經》和《黃帝內經》等古典鉅著,作為華夏文明的淵源,它們是科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