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中居士
-
2 # 古奇易學堂
這三部典籍當然是科學啊!《易經》是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是一部利用陰陽五行基礎原理排序出六十四卦來闡述世界觀的奇書。《道德經》和《黃帝內經》都是以《易經》的陰陽五行基礎原理應用到人事和身體,模擬出心、身的宇宙觀,參照自然規律來解讀禮數道義和生老病死,讓人與自然達到和諧融洽,從而達到修心和修身的目的。
-
3 # 養生男人699
它們是哲學而不是科學,哲學與科學是兩個完全的不的體系,哲學的世界觀是合而論之的方法論,而科學的世界觀是分而論之的方法論,這就是最大的不同,根本的不同,同樣是觀察,研究人,物,地,天,道,自然的卻由於認識的不同而見識不同,由於見識的不同而知識不同,由於知識的不同而智慧不同,由於智慧的不同而人不同,由於人不同而事業不同,成敗不同,得失不同,利害不害,是非不同成功不同,成就不同,成名不同,成效不同,成果不同,因此而一切之所有所無,所得所失,所利所害,所生所死,之不同,
-
4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是科學。
計算機的二進位制,就是根據周易,創造出來的。
道德經的的理論,被現代稱作“樸素唯物主義”,科學的本質,就是唯物主義。
現在的中醫,以《黃帝內經》為至高經典。難道現在的中醫不是科學,而是迷信?
-
5 # 線上靈童
謝邀!《易經》,《道德經》和《黃帝內經》都是主張:身心同治。即是強調身體的疾病,要從精神那裡著手,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能量,接著運用這些能量來戰勝煩惱和疾病。同時,他們還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比如:四時氣候變化,天地執行規律等,會不會對人的身體產生影響。事實,經過長時間的不斷摸索,他們終於發現:大自然的任何變化,對人都有一定影響。
-
6 # 鵬幣生輝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易經》是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道德經》是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黃帝內經》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
科學是可以驗證出來的,能夠看到的。
按陰陽五行來講,科學和易經是相對的,科學屬陽,能夠明顯的驗證出來。而易經屬陰,沒有準確的理論依據,但自身的能量卻非常大,讓人不得不敬仰,佩服。
未來的世界,我們無法得知。但周易這本書可以很好的概括出來。科學需要不斷的探索,去尋找未來所有的疑問。不管是哪一門學問,都一定會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知識,幫助人類
-
7 # 書法愛好者大海
科學,是正確反映世界本質與規律的理論,包括正確的概念、命題、原理與理論體系;其物件是客觀本質與客觀規律,內容是科學本質與科學規律,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等人工語言。科學和科學理論是同義語。真正的科學或科學理論不可證偽。
根據科學反映物件的領域,科學目前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橫斷科學、縱深科學、哲學六個大類。
在中華民族整體論的思維方式看來,科學是一個整體,科學不等於學科,也不等於分科,不同類別的科學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易經》講的是:天地世間關於永珍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所以綜上所述《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是科學。
-
8 # 盧軼稱心
在西方,被普遍公認的是中國有三本古代經典奇書,即《易經》、《道德經》與《黃帝內經》。
何謂奇書,就是超越了當代,穿過了數千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認識世界,認知人體的書。
誰弄懂了這三本書,就沒有困惑,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質。
這就是所謂的科學認知。
但《黃帝內經》,這本至少二千五百年前的成書,早就告訴了咱們答案,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的明白則是,若身體虛弱的人,如年老體弱,又有慢性病的人,接觸了此病毒,就易發病;甚至會發展成危重病人。
但有的人同樣接觸了冠狀病毒,卻沒有發病,這是因為:正氣(自愈力)存內,邪不可幹。通俗的說,人的自愈力強大,即使接觸了冠狀病毒,也不發病,或只是輕微發病。
《黃帝內經》還告訴我們:虛邪賊風(包括各種病毒)避之有時,病安何來?
答案很清楚,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病毒染體,怎會患病。
再說《易經》,它揭示了一個真理,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以變應變,才能解決問題。
如還拿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舉例,我們的防治方案一直在隨著認知而變化,因為病毒是可變的,原來以為就是肺炎,以呼吸之氣傳染人,殊不知,肺之病可傳染到大腸,肺與大腸相表理嘛,發現了糞便中也有此病毒。
所以,《易經》與《黃帝內經》可聯絡起來認識自然與人體。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先哲貢獻給世界的三本奇書,其內蘊非常深遠,它是綱領性的事物本質的認知,屬於揭穿了事物的本“真”,而科學的層次是慢慢向其靠近的,如果科學發展到頂端之時,與中國先哲的認知就一致了,目前來看,還差點。
個人觀點,共探討。
-
9 # 國學文傳
古代中國文化體系與當下的科學,其產生背景、研究方式和發展方向都是不一樣的,只有目標一致:認知、管控和應用好我們所在的宇宙。
-
10 # 藍先生易學研究
若是底智慧的人?
能撐握這些古典文化嗎?
可以推理,無知無識的人,在探研某一事物,會出現多少種結論?
-
11 # 雲清雲
你列的這些著作,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科學只有幾百年。
很顯然它們產生時候還沒有科學。
科學現在正努力的進步,想去證實這些著作裡提到的一些知識。
目前給出的答案是“科學無法解釋”。我們在科學的環境中長大,從小就被教導要相信科學。
後來慢慢年紀大了。領略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文化體系。
才發現原來我們一直“迷信”的是科學。
我們從來不否認科學的價值。它對人類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和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他學術體系做不到的事情,科學做到了。
但是,科學不是萬能的。現在很多問題科學解決不了,也解釋不了。
所以科學要求大家以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要盲目的否定。
說的非常好。放在學術上是一樣的道理啊。
對待其他學術體系是不是也應該以辯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
學術沒有絕對的錯與對,因時代不同,使用的人不同。所以發揮的作用和價值也不同。我們讀歷史,特別是西方歷史。宗教統治時候對科學極其排斥。造成了學術的停滯,人類進步的緩慢。現在科學時代,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的經驗。站在一個平等的高度上去做學問。
一種學術如同一個名族存在幾千年,必有其價值和意義。我們相信科學,就應該去發展它,完善它。
如何去做?採眾家之長。學習借鑑其他學術的精華。
而不是去盲目的對立。
我覺的這是我們做學問,最起碼的原則。
我希望科學能夠發展的越來越好,因為這是關乎全人類命運的事情。
-
12 # 孤獨一書生
關於這個,我覺得首先得明確一下科學的概念,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是一個理論體系,更準確的說是指自然科學,嚴格意義上來說科學的基礎是數學,能夠透過數學嚴密推匯出來的符合數學邏輯的東西就稱之為科學,科學是符合數學邏輯的,但不一定就是對的,因為數學本身也是一種體系,我們不能先假定一個正確的筐(科學),把所有東西都往筐裡裝,裝不進去就說人家是錯誤的,上述經典可以說不是科學,但不代表它沒有意義,道德經暫且不說,博大精深,拿易經來說,如果用現代數學的機率論解釋一下,有些是解釋的通的,但是易經蘊含了許多人文的東西,用數學(包括機率論)解釋很難解釋的通,所以不是一個體系你非要歸於一個體系,而又不承認人家的特殊性,這是一種霸凌,同理中醫,非把它歸於科學,讓它適應科學,就成了病梅,失去自我而成觀賞的玩物。
-
13 # 秋雨專欄
可以肯定的講,以上三部書是科學:《易經》的數、理,二進位制;《道德經》樸素的辯證法;《黃帝內經》對人、人體和自然界的和諧共生。它們都有思維體系,有實踐方法,是真真正正的大科學。
中國的古典中蘊涵大量的科學知識,只是,這些科學主要體現在對人本身、對人性、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等屬於總結性經驗方面的科學。
在對理論和實驗方面的探索不多,這是我們傳統科學的弱點。
-
14 # 趙日金141
《易經》,儒家四書五經之一。孔子為之作《易傳》,《易傳》已有評價:“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道德經》,老子前面言“聖人之治”,後面言“絕聖棄智”,自我拋棄了。
《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據此,醫院、醫生,就沒存在的必要。
回覆列表
"科學"與″經"兩者相比,″科學"跟廚餘垃圾差不多!從根上說,這題目表明提問不曉得″哲學第一問題″的內涵,才有這一問吶!被眼花繚亂的"科學技術"迷了心竅,以為"科學"無所不能且永無止境,看不到″科學″在人類發展所處的層次,不知道″人″來世上做什麼了!豈不知,這認識還停在一百多年前的″五四運動"時期呵!要真正文化″科學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這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