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敦傑

    荷花—葉聖陶先生把荷花這文章寫得有聲色,有動有靜

    第一部分(第1段):談寫作本文的緣由和選材。

    第二部分(第2段):總寫葉聖陶先生的品德有過人之處。

    第三部分(第3-6段):詳寫葉聖陶先生為人寬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從語文方面詳寫葉聖陶先生為人的另一面——律己嚴。

    第五部分(第11段):談學習和仿效葉先生品德的思考。

    作者選取與自己相關的,不見於或不明顯見於高文典冊的典型事例來刻畫人物。其作用是以小見大,凸顯出人物的精神風貌。

  • 2 # 節日使者五阿哥

    提現了葉聖陶先生的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品格,為人謙和誠懇、平易近人,做事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的態度,在面對“寫作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這個問題,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堅持要“寫話”,要用簡明而有條理的話。不僅是做事,做人也力求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緻懇切。

  • 3 # 薈文

    第一個方面寫“凡是同葉聖陶先生有些交往的,無不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動”。先寫了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的一件事,就是葉聖陶給他的文章描標點,讓他受了教育。接著詳細敘述自己同葉聖陶脩潤課本時發生的事。葉聖陶是蘇州人,寫作時堅決要用普通話,可是自己覺得沒有把握,便請作者幫他脩潤,作者感於前輩的懇切,就遵囑直接改了,但若一兩處葉老認為可以不改,反要去再徵得作者的同意。這兩件事,寫出葉聖陶對人對事的態度,既謹嚴認真又誠懇謙遜,教人不由生出敬重的感情。接下來又敘述了葉聖陶在日常交往中寬厚待人的一些言行。雖然是生活中的小事,留給作者的印象是深刻的,溫暖的。譬如他去看望葉老,老人家要一送再送,要穿門越階,鞠躬致謝,直到目送他上路,才轉身回去;葉聖陶晚年已不能起床,對來訪者還是要舉手打拱,連聲致謝。更讓作者感動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他去拜訪葉聖陶不遇,第二天就接到葉聖陶的信,信中葉聖陶為不得見深表悔恨,又從留言地址推測他境遇窘困,而感到悲傷難過。在那個特殊年月,葉聖陶對作者這樣一個落魄的人如此情重!怎能不叫他感念至深呢?

    第二個方面回憶葉聖陶先生不僅有為人寬的一面,還有嚴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他不僅做人這樣,在做學問和使用語言上,也是一絲不苟,能以身作則。作者引用葉聖陶多次說過的用語主張:“寫成文章,在這間房裡念,要讓那間房裡的人聽著,是說話,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葉聖陶在寫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話,寫出來要讓人看得明白,他心裡裝著的是讀者。葉老還常提到“你寫成文章,給人家看,人家給你刪去一兩個字,意思沒變,就證明你不行”,說的是行文要力求簡潔,不累贅拖沓。這些主張是葉聖陶針對現實中的不良文風(有些人“宣揚朦朧”,還有些人“應簡而偏偏要繁”)提出的。不僅在用語方面,凡寫作的方方面面,葉聖陶都認真至極,求妥帖和完美,文中也都予以列舉,也正是這些小事才細緻入微地表現出葉聖陶的學術態度和風範。尤其在課本中“做”和“作”用字型例不統一的問題上,葉聖陶從發現問題,到提出解決辦法,再到監督執行,不吝心力去推進,其重視語言使用的規範性,表現出一名語文教育家的社會責任感,值得後人細細揣思和學習。

    總之,本文所敘事情雖小,但是小事情見大品格;所憶的內容多且雜,既寫作者親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轉述和評價,因主旨統攝,並不覺得散亂,人物形象因這些片段和細節真切豐厚起來。行文沉穩平和,質樸蘊藉,平靜的敘述中充滿感情,評說隨敘述自然生髮,援引議論精要莊重,之間承合自如,這是大家的境界。

  • 4 # 使用者言午澤群

    葉聖陶,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葉聖陶熱切關注現代漢語語法、修辭、詞彙、標點以及簡化字的推廣和應用,主張規範現代漢語,提倡白話文,對中國新聞和出版事業貢獻顯著。

    葉聖陶小說以鮮明的現實主義為特徵,以冷靜、客觀的描寫為風格,以冷雋含蓄、審視與諷刺的筆鋒為特點,他的作品文辭冷靜意邃,同情與嘲諷兼備,“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於文中”,從而使他的批判現實主義達到了淋漓盡致,被人們稱讚為“優秀的語言藝術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觀念上的改變和行動上的改變,差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