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魄
-
2 # 說茶道事
茶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含了
茶飲(茶單純作為一種飲料,是物質層面)茶藝(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例如潮州工夫茶)茶禮(飲茶的禮儀、禮數)茶俗(各地不同的飲茶習俗、習慣)茶道(精神層面)。茶道里,還包含了茶與釋道儒結合產生的文化藝術,例如茶禪、茶詩、茶畫等。需說明一下,這裡說的茶道跟日本的茶道不同。日本茶道有一套完整飲茶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及繁瑣的飲茶流程和儀式。因為日本茶道廣為傳播,造成大家對於茶道的認知有偏差。我們中國的飲茶文化至今已超過兩千年,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對中國茶道有過明確的定義。
我個人覺得目前我們對於茶文化過度包裝,有畫蛇添足之感。很多女茶藝師泡個茶,還得穿上了傳統服裝,穿也還好,還穿得花枝招展、顏色異常豔麗,那我是品茶還是看美女?有甚者,選身材曼妙的美女穿上旗袍表演茶藝,開叉都開到大腿根了,哪還能靜心品茶。茶藝表演,規定的手法,還唸唸有詞,喝茶前還每個人搞個聞香杯聞。這些東西都是臺灣人跟日本茶道學的,可惜只學了形式卻學不到內涵,把日本茶道繁文縟節的那套學了,喝個茶,還得披麻戴孝才行。好像我們的茶藝表演,不是變成了宗教儀式就是變成了下窯子看歌舞。
簡簡單單喝口茶,蠻好的。無需為了啥,單純好喝。
若能靜心品茶,修養心性,又是另一種。
這兩種,無分高下,皆文化。
-
3 # 茶人46284986
這個太深奧了,茶文化是華人的文化,傳到日本變成了茶道,到了臺灣成了茶藝,到英國成了歡樂時光下午茶⋯⋯只有文化一直學不完。
-
4 # 茶農大叔
廣義上來說,凡是和茶有關的,都可以稱之為茶文化。
其實不要被“文化”這兩個字給誤導了,文化不一定非得很好深,高雅的,粗俗的,簡單的,複雜的,都可以稱之為文化。
日常隨意的喝茶是一種茶文化,講究感悟的喝茶也是一種的茶文化。
這些,都是茶文化,只不過不同的人群,對於茶文化的理解不一樣罷了。
而從狹義上說,茶文化就是有關茶葉的起源,發展及變化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茶葉所代表的東西及象徵的意義越來越多,由此也衍生出更多和茶有關的東西,比如茶藝,茶道,茶禪等等。
這是一種更為高階的茶文化。
-
5 # 海浪30636993
謝謝邀請,茶文化包括的內容應該很多,一方面是和茶有直接關係的,看得見的部分,如:紫砂壺,茶杯,茶盞,茶壺,茶墊,茶刀,茶席,茶藝等等都是茶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就是茶道,以茶為媒介,由物質昇華到精神層面,比如人們常說的茶禪一味,人生如茶,品茶品人生,天下萬般事,不如吃茶去。把喝茶和靜心安神,養生保健,修身養性,品茶悟道聯絡在一起,這就是真正茶文化的內涵。從喝茶中感悟拿起放下,一切隨緣,心態歸零,由苦變甜,由濃變淡,迴歸自然,返璞歸真!能喝懂茶的人,一定是對人生有感悟的人,這也許就是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
6 # 茶語卿心
茶文化了解包含以下幾點:
一、茶起源說;
二、飲茶的歷史與演化過程
三、茶的成分與功能
四、茶的分類
五、中國茶葉的分佈與概況
六、茶道茶藝
一、茶源
關於茶源,有足夠的史實和證論證實茶起源於中國。但也有其它說法我們可以瞭解一下以待有識之士去證實。目前關於茶源主要有1、神農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陸羽《茶經》)神農氏為上古炎帝,距今4700多年。2、秦漢說,以西漢王褒饌的僮約為依據,在《僮約》中有這樣記載“膾魚炮鱉,烹茶盡具”,“牽犬販鵝,武陽買茶”。這是現存較可靠的茶學資料。3、印度說,1842年英華人勃魯士聲稱在印度阿薩姆省沙地耶發現野生古茶樹,以此質疑中國為茶葉原產地說。4、中國雲南省鳳慶縣七十公里外的香竹箐發現一株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樹,樹齡超過3200年。另雲南省鎮沅縣千家寨發現並保護的古茶樹樹齡2700年。
5、美國威廉,烏克斯編著《茶葉全書》中敘述茶葉起源約在公元前2737年,原始之自然茶園位於東南亞洲。此地區主要有中國西南省份,以及包括緬甸、寮國、泰國等多源說法。(此說亦有存在討論的空間和道理)6、考古發現,1973年,浙江省餘姚發現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中有一數根考證為茶樹樹根。如果證實將改變茶源說。
二、飲茶的歷史與演化
中國的飲茶歷史確切地說什麼年代開始,沒有定論。但從《茶葉全書》中敘述來看世界上其它地方引進並種植茶葉的時間從850年傳到阿拉伯,1598傳到英國,1648傳至巴黎、英國、美洲。那麼華人從商周(《華陽國志.巴志》:巴子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園有芳蒻、香茗。”香茗即指茶)至今3000多年的用茶,種埴茶可謂鼻祖。也表明中國是很早就認識並利用茶葉。而飲茶始於西漢則有史可據,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有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但從西漢至三國時期,茶是供上層享用的珍稀之品僅限王公朝士,因此民間很少飲茶。到兩晉時期,江南一帶“做席競下飲”文人士大夫間流行飲茶民間亦開始有飲茶。及至唐朝“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中國一代茶聖-陸羽,應世而出。陸羽《茶經》從代宗永泰元年至德宗建中元年完稿問世,《茶經》是中國及至世界上第一部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有茶百科全書之稱。詳細描述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加工以及品鑑、茶道等闡述茶文化的書。
飲茶興於唐,卻盛於宋。到宋代已不再滿足於唐代的煮茶,而已發展為藝術品的品茶了,於是鬥茶之風盛起……明清時代從茶葉的加工方法到品飲方法,都煥然一新。唐代的煮茶、宋代的點茶、鬥茶都消失了。另一種以沸水沖泡散茶的泡飲法開始興起。這是中國飲茶史上的大變革。沖泡法促進了茶具的大發展以及茶葉加工工藝的大改進大發展,紫砂壺、瓷器等精品盡現……中國飲茶史的演化過程盡釋中華文化的搏大精深!中華兒女的高智慧!茶道精神和、儉、靜、敬。中庸、修身、養性、明德。正是茶道即人道、品茶如品人。飲茶發展至現代,已不單單是油、鹽、醬、醋、茶……
三、茶的成分與功能
1.有機酸。約佔3%,有機酸是茶葉中的香氣成分。
2.氨基酸:
茶葉中至少含有25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是8種,茶葉中就含有6種。 3. 茶多酚: 約佔20%-30%
茶多酚是茶葉中酚類物質及其衍生物的總稱,並不是一種物質,茶多酚又稱作茶鞣質、茶單寧。 茶多酚的功效主要有:能消除有害自由基、抗衰老、抗輻射、抑制癌細胞、抗菌殺菌、抑制艾滋病病毒。
4、蛋白質: 約佔20-30%
茶葉中的蛋白質能溶於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質含量僅佔1-2%,所以茶葉中蛋白質含量不是很高,這部分水溶性蛋白質是形成茶湯滋味的成分之一。
5、糖類: 約佔20-25%
茶葉中的糖類包括單糖、雙糖和多糖是組成茶葉滋味的物質之一。
6、果膠: 約佔4%
茶葉中的果膠等物質是糖的代謝產物,水溶性果膠是形成茶湯厚度和外形光澤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7、生物鹼:
茶葉中的生物鹼包括咖啡鹼、可可鹼和條鹼。其中以咖啡鹼的含量最多,約佔2%~5%;咖啡鹼易溶於水,是形成茶葉滋味的重要物質。
咖啡鹼,具有興奮大腦神經和促進心臟機能亢進的作用。過量飲(食)用,能擾亂胃液的正常分泌,影響食物消化,還能使人產生心慌、頭暈、四肢乏力等症狀,是導致“醉茶”的主要因素。
8、色素:
茶葉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兩種,含量僅佔茶葉幹物質總量的1%左右。
9、類脂類 :約佔8%
茶葉中的類脂類物質包括脂肪、磷脂、甘油脂、糖酯和硫酯等,對形成茶葉香氣有著積極作用。類脂類物質在茶樹體的原生質中,對進人細胞的物質滲透起著調節作用。
10.芳香物質 :
芳香物質是指茶葉中揮發性物質的總稱。在茶葉化學成分的總含量中,芳香物質含量並不多,但其種類卻很複雜。據分析,通常茶葉含有的香氣成分化合物達300多種,鮮葉中香氣成分化合物為5O種左右;綠茶香氣成分化合物達1O0種以上;紅茶香氣成分化合物達300種之多。組成茶葉芳香物質的主要成分有醇、酚、醛、酮、酸、酯、內酯類、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氫化合物、氧化物等十多類。鮮葉中的芳香物質以醇類化合物為主,低沸點的青葉醇具有強烈的青草氣,高沸點的沉香醇、苯乙醇等,具有清香、花香等特性。
11.維生素 :
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等。維生素A含量較多。脂溶性維生素不溶於水,飲茶時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3、維生素B5、維生素B11、維生素P和肌醇等。維生素C含量最多,高檔名優綠茶含量更要高一些,一般每100克高階綠茶中含量可達250毫克左右,最高的可達500毫克以上。
12.酶類 :
酶是一種蛋白體,在茶樹生命活動和茶葉加工過程中參與一系列由酶促活動而引起的化學變化,故又被稱為生物催化劑。
茶葉中的酶較為複雜,種類很多,包括氧化還原酶、水解酶、裂解酶、磷酸化酶、移換酶和同工異構酶等幾大類。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如多酚氧化酶,只能使茶多酚物質氧化,聚合成茶多酚的氧化產物茶黃素、茶紅素和茶褐素等;茶葉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這種特性,用技術手段鈍化或激發酶的活性,使其沿著茶類所需的要求發生酶促反應而獲得各類茶特有的色香味。如綠茶加工過程中的殺青就是利用高溫鈍化酶的活性,在短時間內製止由酶引起的一系列化學變化,形成綠葉綠湯的品質特點。紅茶加工過程中的發酵就是激化酶的活性,促使茶多酚物質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發生氧化聚合反應,生成茶黃素、茶紅素等氧化產物,形成紅茶紅葉紅湯的特點。 茶葉的加工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為控制酶類的作用,以生產紅茶、綠茶等等。
四、中國茶的分類
在眾多的茶類劃分中,運用最廣泛、最權威、認知度最高的當屬中國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黃茶。
1.六大茶類中綠茶是中國產量最多的一類,全國有18個產茶省。中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佔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80%左右。綠茶是完全不發酵茶,有蒸青、曬青、炒青等製法。其中為大家所熟悉的品種主要有西湖龍井、
安吉白茶、
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都勻毛尖、竹葉青、蒙頂甘露、廬山雲霧……等等。
2.紅茶:紅茶是完全發酵茶。市場銷售上大家最叫得上名字的非“金駿眉”不可。原先金駿眉是武夷紅茶“正山小種”系列裡創新深加工的一個品種品牌,後各種原因引發商標之爭,最後國家商標管理部門攜同其餘部門裁定“金駿眉”為紅茶全國通用名稱。但是武夷山金駿眉還是與其它地方生產出產的金駿眉卻由於生產原料不同,因此消費者需分清。紅茶系列還有祁門紅茶、雲南滇紅、福安坦洋功夫、正山小種……等等。
3.青茶:也是大家熟悉的烏龍茶,為輕發酵茶。有安溪鐵觀音
武夷巖茶系列:主要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大紅袍、半天腰、百歲香、水仙……等。
鳳凰單樅系列:有蜜蘭香、鴨屎香、黃枝香、芝蘭香、杏仁香……等。
凍頂烏龍:主產於中國臺灣,
4、黑茶:有湖南黑茶、六堡散茶、普洱茶等。
5、白茶:主要包括白毫銀針
白牡丹
貢眉(貢眉分一、二、三、四級,四級貢眉也叫壽眉)
6、黃茶:主要包括霍山黃芽、蒙頂黃芽、君山銀針、鹿苑毛尖等。
在中國博廣的茶文化進化過程中從不乏創新,近現代些年層出另類創新品種如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花果茶、保健茶等既帶來口感享受上的改變,同時也揉入中醫養身理論,既是飲品亦是健身補充。
五、中國茶葉的分佈
中國茶葉產地幅員遼闊,從海南島到山東,從臺灣到西藏,均有種植;
中國茶葉分四大產區:江南產區,江北產區,華南產區和西南產區。
六、茶道茶藝
中國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從茶道上區別於外域(如日本茶道),是因為中華民族那沉甸甸的歷史文化沉澱揉在其中,幾千年的悠久文化外域族群只能學去一二卻無法研透其全。中國茶道有孔子思想在裡邊,有道家文化在裡邊,有佛學造詣在裡邊,儒家中庸之“和”,道家“天人合一”之“合”釋家“禪茶一味”之“和合”無不體現中國茶道之思想內涵已把飲茶作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再昇華到富有哲理的人生依據儒、釋、道修行最高境界。茶藝的流程演繹之優美,帶來身心愉悅的感受與唇齒芳香的陶醉,也正是人生修煉的歷程。清、靜、儉、和,茶道精神亦是人生修行之精神。
-
7 # 謝海東信陽茶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最有靈性的傳承。文化傳承最講專心致志,比如京劇,從古代唱到今天,精細到骨子裡。茶文化,很有回味。
採茶、製作茶、煮茶、品茶、說茶,處處都散發著靈氣,散發著韻味。
當你精神疲勞時,飲上三杯清茶,頓覺一股清氣從口腔到胃腸再到四肢百骸擴散開來。精神上的補養,不是靠大魚大肉能補全的,非得茶這種妙物。
最開始草原上的人吃羊肉滿嘴油膩,茶一進入草原,就變成生活必需品,一日不可無茶,真乃清理身體油膩神品,奶茶也是不錯的選擇。茶輸出到西方,各華人迷上了茶,就是現在喝茶的人也多於喝咖啡的人。
我猜古人早就發現了茶養神這件事,所以飲茶到極致妙境,正如與自己超脫的精神交流。與人對飲茶香,一片丹心在沙壺,神思可能拔得無限高遠。茶文化到了極致就是茶道,但凡能與道相通的,都佐證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如此不足以表達茶與人的和諧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山海經學堂
中國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從茶道上區別於外域(如日本茶道),是因為中華民族那沉甸甸的歷史文化沉澱揉在其中,幾千年的悠久文化外域族群只能學去一二卻無法研透其全。
中國茶道有孔子思想在裡邊,有道家文化在裡邊,有佛學造詣在裡邊,儒家中庸之“和”,道家“天人合一”之“合”釋家“禪茶一味”之“和合”無不體現中國茶道之思想內涵已把飲茶作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再昇華到富有哲理的人生依據儒、釋、道修行最高境界。茶藝的流程演繹之優美,帶來身心愉悅的感受與唇齒芳香的陶醉,也正是人生修煉的歷程。清、靜、儉、和,茶道精神亦是人生修行之精神。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漠鷹茶館
以茶待客,歷來是中國最普及、最接地氣的生活禮儀。
清茶一杯,以表敬意、敘友情、重簡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禮節和美德。
從我記事起,家中只要來客人,父母一定會沏 上一壺茶,以茶會客。
俗話說:“倒茶七分滿就好,杯滿就欺人了”。 看似簡單的一杯茶其中暗含了許多學問,除了泡茶講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很多學問。
“酒滿敬人, 茶滿欺人”,酒是冷的,滿杯代表對客 人的尊敬,但茶是熱的,滿杯接手時會燙,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尊後卑, 先老後少”,第一次斟茶時,要尊老卑幼,如喝茶的是長輩,用食指在桌面上輕彈兩下,如喝茶的是小輩或平輩,則用食指中指在桌面輕彈兩次,以表達謝意;
“喝茶皺眉,表示嫌棄”,主人發現客人皺眉,會認為自家的茶不好,不合客人口。 看是一杯茶,包含著許多禮儀,也蘊含著中國傳統的“茶文化”。
媽媽喜歡喝茶,猶記小時候偷偷喝了一大口媽媽的濃茶,因為沒有思想準備,被苦到吐出來,從此便不敢喝茶了。
長大後,又漸漸喜歡上了茶的香氣。一杯茶,初品時清雅中帶點兒苦澀。據小口,感覺很清淡,一股清香留在磨邊;大口喝下,嗅到它的清香以及那漸濃的苦澀:在飲多杯,苦澀漸漸被掩蓋茶的香氣隨之充滿整個口腔。
茶有三個層次,或者說是三種境界。
一層是苦,二層是香,三層是淡。
茶的三個層次,正好詮釋了人生的三種境界。 人生旅途上的溝溝坎坎有時讓人覺得活一輩子著實不易,年輕時,總是抱怨生活有太多的磨難和挫折,彷彿人生是場修行,就像喝第一遍茶的感覺,苦。
人到中年,我們為了生活付出許多,為之拼搏,但也隨之成長,這時才猛然發現,原來這就是生活,或成功或失敗、或歡樂、或痛苦,共同構成了人生天空的彩色,這就是第二遍茶的感覺,苦後的香。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才可能真正發現人生的真諦,以一種榮辱不驚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認認真真辦事、快快樂樂生活、老老實實做人,也許這才是真正體會。人生好似沒有味道,卻包容了一切,好像非常平淡,卻溶解著所有的波瀾,這也是第三遍茶的感覺,清香後的淡雅。
茶要認真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人生也要認真走過,才能感受生活的滋味。
泡一壺茶,攜著淡淡的春色,品一抹清香,悠然於歲月, 自有其味道,正所謂“一茶一世界,一味人生”。
-
10 # 彭克榮老虎點茶
“茶文化”三個字始見於1989年,問世已經有三十年了。
茶,科學定義為植物。
茶,經濟學定義為商品。
茶,文化界拒絕讓其加入文化界。
人有個嚴重的缺陷,有戀物情節,會對喜歡的事物傾注情懷,有的甚至難以自拔。
對茶也一樣,有人對茶傾注了文化,叫茶文化;有人把茶擬人化,叫茶修;有人給茶修了條路,叫茶道。
茶還是茶,唐,盧仝《七碗茶歌》:”一碗吻喉潤。二碗破孤悶”。喝茶嘛,潤喉破悶。是一種健康飲品。
回覆列表
茶葉文化這個領域說白了也是文化領域的一小部分,但是茶文化卻包羅永珍,如果不信我就給大家列舉幾個,看看是不是這個領域的。
①茶葉文化包含了品茶,識茶,製茶這幾個大的方面,其中品茶這個類目裡面講究最多,這裡麵包含了如何泡茶,如何喝茶,喝茶有什麼禁忌,就拿泡茶來說是功夫泡還是簡單投茶泡都是有說道的,功夫泡茶還得把每一個動作要用口述說一遍,並且動作也要協調與語言同步,這是要功夫的。再說識別茶葉,這個沒幾年的眼力勁可真不行,喝的茶葉品類還得多,見多才能識廣。製茶講究更多了,手工製作工藝更是要熟能生巧,需要天分。對於每一個動作,時間卡點都要掌握好分寸。這是茶葉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②對於茶葉文化延伸出來的文化,比如茶具,茶盤茶服,都要有茶葉的素雅還得有美感,這就需要融合我們的儒家道家佛家的理念,甚至還得加入我們的山水畫,潑墨畫,還會加入我們的香道,有觀香聞香,靜神之功。還有一個就是茶具融合了汝窯哥窯鈞窯建窯的所長,集當地的風土人情,繪製不同的人物花鳥,器皿形狀流暢,光澤飽滿透亮,型美意更美。建盞樸素有內涵,大方而簡約,是宋朝的國瓷,它的藝術造詣絕對在文化圈裡站的住腳。
我是如何看待茶文化的呢?
①我覺得茶文化是一塊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這個文化很好的詮釋了我們的謙虛低調還有和平,不掙不搶,熱愛生活,艱苦樸素,為人公良謙。
②茶文化的興衰跟我們的民族興衰相連,民族興旺茶文化必定興旺,越是興旺說明人們生活越是安定,人們越是安定茶葉文化越是繁榮,相生相剋的一個姻緣。
④茶葉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光大,然後代子孫傳承前人的智慧還有榮耀,讓茶葉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走遍全世界,一說到茶葉文化就會想到中國,讓這個成為我們的又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