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門說事
-
2 # 雲峰疊秀
家書不是書,這裡的書是書寫的意思。是指一個人遠在異地他鄉與家裡人相互來往的信。
在遠古及電報電話等現代通訊工具未普及之前,家書是與家人主要的溝通方式之一,是維繫家人情感的一種聯絡方式。唐代詩人 杜甫 在《春望》詩中寫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明代袁凱 在《京師得家書》詩中寫道“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等等,無不流露出一種濃濃的親情和一份家人無限的期盼。
【一】家書不是書籍,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書面往來通訊。
【二】我讀過林紓的家書。
林紓,1852年—1924年,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畫家,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福建省福州人,早年參加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活動。有《畏廬文集》、《畏廬詩存》及傳奇、小說、筆記等留世。
林紓,是中國開文學翻譯先河的先行者。他採取別人口譯、自己抒寫的方式,用古文翻譯出版了法國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等180多部外國文學名著。
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的問世,打破了中國傳統言情小說的格局,一新中國文壇,轟動全國各界。
一個不懂外文的人,怎麼會有這麼堅強的決心與毅力去翻譯外國名著呢?
近日,我因公去濟南辦理公務,返回途中應大學老師之邀,專程去母校曲阜師範大學拜會老師,暢聊之餘,到圖書館査閱了幾個備用資料。在讀到林紓給兒子林琮的幾封家書時,對林紓這位中國翻譯界的元老,似乎多了一些理解;從中可以窺見林紓為人處世的某些秉性。
林紓在一封“示琮兒”的信中說:“男子萬無恃人之癖。餘年少孤露,親戚人人齒餘,至不以我為人。餘躬自刻銘,勵行讀書有就,親戚稍稍近。餘一不計較,極力向前。”
從此簡訊中,可透露出如下資訊:林紓早年家境不好,曾受到一些親戚的冷落,他刻苦攻讀,有了成就後,這些親戚又有求於他,對此他不計前嫌,盡力給予幫助。
林紓諄諄告誡兒子:
[1]做人要自立自強。
林紓自幼立志刻苦讀書,愛書成癖。自家買不起書,便四處求借。他獲悉藏書家李宗言“積書連楹”,便主動與之結識,一一借讀,以至“經、史、子、集、唐宋小說,無不搜刮”;“沉酣求索,如味醇酒”;“匪書不觀,校閱古籍二千餘卷”。正因為林紓飽覽群書,知識廣闊,又有極高的文字功底,因此,雖不懂外文,聽了別人的口譯,也能“玩索譯本,默印心中”。人們肯定“林譯小說”,不僅肯定其文化和學術價值,同時也讚賞林紓孜孜好讀、追求知識的精神。而林紓的這種敢為人先的自信,無疑是來自他自立獨強的人生觀。
[2]做人要學習他人,以利於更好自立。
林紓在青年時代就關心世界形勢,凡有中譯本的洋書,“皆盡購讀之,提要鉤元而會其通”。那個時候,他已經意識到,必須學習西方,主張“學習中知變化,能入能出”。他曾經大力呼籲維新,擁護變法,儘管自己的政治立場動搖不定,但對引進西方文化卻始終是誠心相投。他強調要“留心天下之事。”因為“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正是這種對“世之天下文字”的欣賞和追逐,才驅使他跨越不懂外文的鴻溝,成為一名中國第一位傳播西方文學的著名翻譯家。
林紓,晚年政治意識復舊,政治性格確顯矛盾心態。但是,他強調自立、自強的做人理念,無疑是應當予以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