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老納
-
2 # 一坨自由的柚柚
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大道理都懂,可能是按自己理解的大道理。每個人的文化程度、認知程度不同,對道理的理解也不同,相應的做的事也不一樣。正如這次疫情,大家都知道不要出門,出門戴口罩,但是偏偏有人不這麼做,拒絕戴口罩,拒絕測體溫。他們不知道危險嗎?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們覺得自己很安全。所以這部分人頑固,很難聽進別人的勸告,也很難有集體概念。
懂大道理做事卻千差萬別的另一個原因,我認為可能是每個人的性格脾氣不同。比如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都知道如果孩子犯錯要積極引導,循序漸進。但是脾氣急的家長可能就直接開打了,打完就會後悔,脾氣上來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如果大家有理說理,依理做事,那麼我們的社會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
3 # 尚德堂主
大道理,在生活中的堅持,受周圍環境,人的影響太大,所以,很多時候,不能很好的履行,甚至打折扣。
比如,1,誠信經營,質量第一。對於小微從業者,這似乎太難了,誠信經營,不會走行業規則,拿訂單,回款,價格都會受阻,此時,人情關係,灰色支出已經支配了誠信。質量第一的前提要保證質量,保證質量的前提,成本增加,問問周邊的傳統行業,有多少毛利達10%就喜出望外的,而這個點數,相對於資金成本,個人付出,那基本上就是虧,多數實體迫於生存壓力,利潤捉襟見肘。
2,一家築牆,兩家好看。這是基於一種善意的行為,但在實際中,有多少人在等待築牆人,而自己只想坐收漁利,比如一些維權活動,我自己親身經歷,抵抗非法收費停車場的一次維權中,好多同等訴求的,在你面前表現的嫉惡如仇,會於大家一起抗戰到底,私底下,利用大家都抵制衝突,與非法收費的私底下聯絡,以不參與抵制為條件,獲得免費的好處,想想,讓人心寒,現實中,這種漢奸嘴臉讓正義大受傷害,誰能繼續堅持正義呢?
諸如此類大道理,數不勝數,所以,執行環境至關重要,這也是社會發展必須經歷的,關鍵看誰能堅持,堅持多久。
-
4 # 圓周派講數學
我想這是能否知行合一的問題。從“語義上理解”,與從“行為上做到”,這兩件事其實是有差距的。
以我比較熟悉的數學為例,很多學生上課時聽講,會覺得跟得上老師的思路,一聽都懂,他們就以為自己會了。結果一做題,發現根本還是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書寫,或者是變了個形式就不會了。這就是知行不合一的表現,在數學上會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
任何技能都是可以透過嚴格訓練來實現知行合一。有一本書叫做《知道做到》,具體分析了為什麼知道做不到,以及如何知道後能夠做到。
首先,為什麼會知道做不到呢?書中認為主要原因有:
1、所擁有的知識資訊太多,導致知識量超負荷
2、我們大腦的消極思維太重,過濾掉了我們學到的有益知識
3、不恰當的學習方法,讓我們習得了一些壞習慣,在學習上知行分離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在接受了一個正確的道理之後,往往一開始比較興奮,後來就變成了“哦”,缺少不斷地重複這個重要的環節,我們很快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模式中,那些新學到的道理,並沒有融入生活。
那麼如何做到呢?
1、使用重複的力量,很多知識當我們不斷重複不斷重複的時候,就會對其有越來越深入的理解,最後逐步的可以做到。
2、針對資訊超載,我們需要“少而精”的哲學。先做好最最重要的那一件事,精深練習,直至熟練,再做其他。
3、針對消極思維,我們需要練習積極的聆聽,開闊思路,給自己開綠燈,不要馬上否認新的觀點。
4、因為缺少跟進,我們很難對一個道理持續性的練習,直至知行合一。因此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來幫助我們有效跟進。
如果親對細節感興趣,不妨去看看這本書,就能更深入的體會到為啥知道不一定能夠做到啦。
-
5 # 健康的希望
有些大道理大家都懂,可做起來差別很大,本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認識事物看問題能力不同。許多人看別人明白,看自己糊塗,有詩為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能正確看自己,不能正確給自己定位,做事業很難成功。有的人看別人明白,看自己也清楚,能給自己準確定位,瞭解別人,也瞭解自己,知己知彼,做事業容易成功。
二,自控能力不同。有的人想到了,立即行動,有的人只想不做。如都知道生命在於運動,有的人堅持天天運動,有的人則心血來潮,偶爾運動一二次,有的人則從來不運動,懶惰是人的本性,有的人則能克服。自控能力強的人做事業會成功。
三,人的道德品質不同。如有的人,性格寬厚,以誠待人,講信譽,心胸寬廣,樂與助人。有的人則象美國,霸道、自私,只想自己佔便宜,從不想吃虧,是點小利皆想得到,胸無大志。這種人絕不會遇到貴人相助。人一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小人遇困難無人相助,做事業豈能成功。相反,歌唱的好,”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困難時,會有貴人相助。因為貴人絕不會幫壞人,惡人定有惡報,好人也應對壞人落井下石,壞人就不應活在這個世界。
-
6 # 燃一顆紅心有您該多美
謝邀……50%人道理都懂!這裡只是指日常衣,食,住,行簡單指數……?!但能力與思維在60%~80%之間的人思維而論,那事情就是不一樣的效率與智慧……。世間萬物雖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能達到80%以上有(才~財)智的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觸手可及的事與物……!!
-
7 # 閒人八點半
無論是哪個方面的道理,每個人都可以兜售一籮筐。這些道理都無比正確,不容質疑。但並非任何時候,“前車之鑑”都能全部轉化為“後世之師”。
道理都是別人家的,做事卻要自己來陸游有一首名叫《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教子詩,其中有這樣一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講,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一般比較膚淺,相對籠統,而要透徹地認識事物,獲得深層次的認知還必須親身實踐。
別人告知的經驗,放在了耳朵裡;自己得來的教訓,裝在了心裡。放在耳朵裡的東西,很快會成為耳旁風,會被拋置腦後,會隨風而去;裝在心裡的事情,會內化為思想的準繩,外化為行為的督導。“自己動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下來,我們要親自上場做事了。
雖然我們做事的時候,堅信前輩給予的忠告的正確性,卻總會不自覺地加入自己的理解,融入所謂的創新。“我知道”不能等同於“我理解”。我們知道許多“道理”,但做事的時候,由於理解的誤差,執行力的折扣,因時因地具體條件的不同,並不能全盤按照“道理”來進行。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則信條,讓我們有了主動能動性,讓我們的選擇有了多樣性,結局也有了差別。
“道理 + 行動”才能有結果大道理都懂,但執行力因人而異,導致結果千差萬別。每一個道理都好比是一個遠大的理想。理想再美好,沒有行動,或者是打折扣的行動,必定和初衷會有出入。
儒家先賢早已為我們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幼有所養,老有所依,居有其所;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有其位,謀其事,盡其責;社會秩序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對外“講信修睦”,鄰國友好往來,不欺凌弱小,不搞霸權主義,沒有戰爭和陰謀。
對於這個美好的大同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心生嚮往,只要人人都律己向善,那大同社會必然實現,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歷經了上千年,“大同社會”還只是個美好的嚮往。因為每個人都有私心,行為取捨、價值認知不能做到完全一致。每個人都不能成為純粹的人,大同社會也只能成為理論上的存在。
要為“道理”找準方向“想要”和“得到”,中間還有一個“做到”。如果沒有行動,再好的“道理”都會淪為空談。守株待兔的行為,之所以被世人恥笑,是因為他儘想美事了,卻沒有實際行動,“空等”的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天下掉餡餅的事終究是靠不住的。
中國有句古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遙遠的路途,只要你開始行動了,你與終點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但光是“動”起來還不夠,這種“行動”的前提是你努力的方向要正確。如果大方向都搞錯了,南轅北轍,只會適得其反,與初衷相悖了。
從“想到”到“做到”再到“得到”,付諸行動是關鍵,方向正確是行動的大前提。我們肯定亡羊補牢的做法,我們倡導迷途知返的選擇,就是在強調方向的重要性。
前人的經驗、道理,就像是航行中的燈塔,可以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為我們規避潛在的風險,卻不能代替我們前行。
-
8 # 風夜飄搖
好些道理雖簡單,但是沒有真正經歷過,是不會真正體會到的,只有真正經歷過,吃了虧回過頭來才會恍然大悟。
買賣股票的額時候,我們都知道應該分批買入、適當降低風險,不要貪心,適可而止。但是有多少散戶是能真正做到的,賺的時候不賣,因為想賺的更多,最終等待被莊家折磨得割肉離場。好多看上去很扯淡的騙局,依然能騙到人,就是因為有的人很自負,不相信天上會掉餡餅,但是他相信天上掉的餡餅會砸到他,等到被騙後才恍然大悟。還有誰都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總是想著從明天開始,明天的明天還有明天,最終不了了之。誰都知道減肥讓自己變得更漂亮,可是有堅持兩天的,有堅持半個月的、一個月的,最終沒多少能堅持下去的。
所以沒有大家都懂的道理,只是被大家掛在嘴邊的道理。
-
9 # 浪湧飛花
道理具有普遍性,這就是事物的普遍聯絡的規律。而每一個具體事物又有其獨立具有的特殊性。特殊性就構成了事物的千差萬別。普遍性大家都認知,而特殊性只有親自接觸探索研究獲得第一手資料的人才可以認知。普遍性與特殊性有機結合,才能正確地認知事物,普遍性與特殊性分離,就不可能正確認知事物
回覆列表
我試著用一句簡短的話回答,但不一定對:成功者不會對這此事發牢騷,因為逆境中成長面對困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們一直在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叫做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