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來話文史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凝結著百姓智慧的結晶。優美的語言,純樸的情感,人生的哲理,還有如音樂般流暢清新的韻律,令人愛不釋手。我對《詩經》有著一種特別的喜愛,其中最喜歡的是《采苓》。采苓先秦:佚名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採苦採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苟亦無與。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採葑採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苟亦無從。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第一段詩中首句的苓,指一種名為大苦的藥草。首陽,是現在山西永濟縣南的雷首山。為(wěi)言,“為”通“偽”,在這裡就是 “偽言”,瞎話或是謊話。苟亦無信,指不能輕信。苟是確實的意思。舍旃(zhān),放棄它吧。無然,不要以為然。胡,是指何,什麼。

    第二段詩中首句的苦:是指野生的苦菜。無與,就是不要理會。與,指讚許,認可。

    第三段詩中首句的葑(fēng):即蕪菁,又稱蔓菁,一種蔬菜。從:聽從,認同。

    我喜歡這首詩的韻律。小詩分為三段,每一段都以託物起興開始,“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採苦採苦,首陽之下”“採葑採葑,首陽之東”,然後引出下面的文字,就是所要歌詠的內容。正如朱熹所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這種寫作手法增加了詩歌的可讀性,韻律感極強。

    我喜歡這首詩蘊含的人生哲理。不要聽信別人的讒言,面對讒言,要做到“無信”、“無與”、“無從”,不相信,不參與,最好連聽都不聽,常方,謠言止於智者。要堅守自己的底線,遠離對自己無益的負能量,以免受其害,自亂陣腳,要堅定信念,看準的目標,就要堅強的走下去。

  • 2 # 清心一棧

    【木瓜】是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語句並不複雜的先秦古詩,古往今來解析其主旨的說法有很多種。

    先秦:佚名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我喜歡這首詩的章句結構,很有特色。

    在吟誦時有聲情並茂的效果,跌宕有致的韻味。

    每章的後兩句一模一樣,前兩句僅一字之差,並且“瓊琚”“瓊瑤”“瓊玖”語雖略異義實全同。

    詩句體現了人類的一種高尚情感,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高度的統一。這裡指的是無論愛情或是友情。

    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詩句中不過是象徵性的意義,表現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故曰“匪報也”。

  • 3 # 蘇瑾愛讀書

    詩經中有很多贊誦愛情的驚豔句子,但我最愛的是《詩經·衛風·淇澳》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喜歡這篇還是因為青春時期看的一部小說《禍國》,裡面的姬氏的公子姬嬰,是人人口中敬佩景仰的淇澳候,是女子心中的匪然君子。他彷彿生來就為大家族而活,為天下大業而活,可是他在成為淇澳候之前,也曾是個明朗羞澀的少年,心中住著一個如杏花般明豔的女子。

    當得知,他的淇澳候取自詩經時,我就特意買來詩經翻閱此篇,這篇是我青春時期,對一個高潔男子的幻想。後來翻閱典故,知道這是讚美衛國公的作品(也有一小部分對此有爭議,大多數是這樣認為的)。

    衛國的武和,文采斐然,同時為人寬和,並且非常善於自省,常常日省其身,為人稱讚。人們似是要以南山之林為筆,東海之水為墨來抒寫他的完美和崇高,人們真的是發自內心地痴心真誠地在讚美他。

    後來淇奧,也多用來指代君子,是泛義的君子畫像,也君子的另一種別稱。

  • 4 # 松坡說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國風·周南·關雎》

    提起《詩經》,想必大多數人腦海中冒出來的都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不得不說,這首試真的很有名,哪怕是不懂其意的稚子,也會背誦。《國風·周南·關雎》這首詩雖然短小,卻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特殊地位。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將這首詩排放在《詩經》的第一篇,其用意如何,已不得而知。但在後人看來,《關雎》的排列並非偶然。

    《詩經》作為中國最古來的典籍,甚至比一些神話產生的年代還要久遠些,因此,《關雎》作為開篇第一首,更顯出其特別之處。在《論語》中就曾多次提及《詩》(即《詩經》),但真正做出評價的卻只有這首《關雎》,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為“中庸”之德的典範。不僅如此,漢儒的《毛詩序》中又記:“《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周易·序卦》雲:“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措)。《中庸》又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這些都表明古人當時的一種思想——人倫之道始於夫婦。而在《毛詩序》中,則表明《關雎》在“夫婦之德”方面具有典範意義,被稱之為“《風》之始”。

    在《關雎》一詩中,“雎鳩”為一種水鳥,據說雌鳥和雄鳥的感情十分專一,因為用它們來來歌唱愛情,是十分優美的。但它所表述的愛情,又跟現在的愛情有所不同。在古代,講究一個“禮”字,因而《關雎》中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以婚姻為目的的愛情更為符合古代社會。而詩中所寫的“君子”和“淑女”的愛情結合,也更符合古代的婚姻理想。

    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說下文中的“君子”了,詩中“君子”跟後世“君子”實則是不同的。在《關雎》中,“君子”純粹指年輕男子。當然,“君子”也亦有地位和德行的雙重意義,因而在細讀之中,你可以發現,君子雖愛美,可在追求淑女的過程中,雙方沒有絲毫的肢體接觸。只是在相思難耐之時,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古之儒者多注重夫婦之德,故,《毛詩序》所謂“風天下而正夫婦”,於《關雎》則可見一斑。

    《關雎》之所以流傳甚廣,或許也是因為它所描述的愛情是最常見的。自古以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君子追佳人,更是一段佳話。遇到一美麗的姑娘,想之念之,實為正常。在《詩經》中,《關雎》所表現的愛情或許不是最美的,但它卻是最純粹的。不管在那個時代,少年時期,總會有情竇初開之時,想著要跟心裡的姑娘一起相伴永遠。不管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告白初期的那種緊張和忐忑卻是相同的。因為感觸相同,所以能跟更多的人產生共鳴。

    在這裡,不得不讓我聯想到當今的社會。

    在《關雎》中,承認男女之愛是順其自然之事,但它所歌頌的是一種符合社會美德的愛情,即懂得剋制、行為謹慎、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然,在當今社會,男子愛美之心從未改變,但其專一性卻讓人不敢苟同。

    記得我曾有個遠房哥哥,情竇初開時,能堅持追求我嫂子三年。終於,高中畢業,兩人又考上同一所大學,修成正果。大學畢業之後,兩人順理成章的完成婚禮,成為從相伴一生的家人。然,好景不長。婚後一年,嫂子生下孩子,留在家中育兒,而他為了養家餬口,在外工作。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他回家陪妻子過了一個好年。年後,就急急忙忙地回到上班的城市。而那一年期間,他很少回家,甚至於,過年的時候,無論父母怎麼勸,怎麼罵,都不願回家。只因在外,他又愛上了另一個女人。

    他忘記追求妻子時給她的承諾,忘記結婚時給女方父母的承諾,忘記兒子出生時,給兒子的承諾,更忘了自己對父母盡孝的承諾……

    實在是令人唏噓嘆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心理,才能讓他在少年時期追求心愛的女子三年吧。然而,在歲月的沖刷下,甚至是還沒經過現實的磨練,他就已經變心,將早已得手的踩在地上,毫不在意。

    《詩經》中的愛情太純粹、太乾淨,讓人不得不感嘆現代生活的愛情,只追求一時的激情,而非永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攝影愛好者是否適用“ 一萬小時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