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博世界
-
2 # 看風捲殘雲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意思是:我的為人依然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中。比喻清為人清廉正直,品德美好。
現代作家冰心的筆名就是由此句詩而來。
-
3 # 夕艾依
理解這句詩的關鍵在冰心和玉壺。
俗話說,上善若水,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而水結成的冰亦是冰清玉潔,不染纖塵。冰心並不是結成冰的心,而是象徵著一顆廉潔正直、包容萬物的豁達之心。而玉壺是盛放冰心的容器,一塊冰,若是不放入容器中,置於常溫下會融化為水流走,保存於玉壺中便能一直保持冰心不變。
王昌齡在寫下這一詩篇時慘遭貶謫,被貶為龍標(今湖南潛陽)尉。眾人對他頗有微詞,很多人對他的品行產生了質疑,《河嶽英靈集》卷中記載王昌齡「晚節不矜細行,謗議沸騰」。但根據《唐詩紀事》對王昌齡的評價——孤寂恬澹,與物無傷,王昌齡為人孤寂,清高孤傲,與世無爭,可這樣的性格很容易被別人當作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當時政治腐敗,風氣不正,王昌齡極有可能是被中傷誣陷而遭貶謫。豁達如他,面對質疑,也不多作辯解,只是說了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我依然冰心一片,我這一生光明磊落,清廉自守,過去是,現在也是。他不多作辯解,不在意自己官職的去留,體現了他的豁達。
-
4 # 梧桐樹邊羽
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應該怎麼理解?
基本上就都理解為我那純潔的心就像澄澈玉壺中的冰塊,既不會化(玉壺冰鑑有保溫作用),也不會被外界所汙染,用這種極致的美來比喻自己質地高潔。
都沒錯。不過背後的意境、寫作方法更有意思。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號稱“七絕聖手”,又稱“詩中天子”。他對七絕的成型和發展的作用和李白比起來,都只高不低。七絕能夠成為唐朝直到今天中國詩壇中最流行的體裁,這兩位居功至偉。
這是一首仄起平收,押平水韻“七虞”部的七絕,平仄就不多講了,是合律的。不過王昌齡當時估計並沒有考慮這些問題,主要還是韻律和詩意。因為《芙蓉樓送辛漸》有兩首,第二首就是徹頭徹尾的古體詩: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第二首的流傳和名聲遠不如“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
這兩首詩作於作者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之時。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邊送別辛漸的情景,是七絕;第二首寫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情景,是七古。還是那句話,王昌齡寫詩的時候不會想這麼多,這是後人的格律劃分問題。
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擬由潤州(今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我們只看第一首。
這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辛漸和汪倫一樣,都是中國文學史上意外留名千年的角色,該是王昌齡的一位很好的朋友,甚至親友,所以才會有“洛陽親友如相問”句。
其實這首七絕的文法和大部分七絕一樣,就是“起承轉合”,起句、承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寫景,交代時間地點環境和事由。第三句轉開,用假設作出七絕中最重要的詩意波折:“洛陽親友如相問”,最後一句交代回答,表明心跡“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詩大都是從景入情,景中寓情,所以從首句開始的描寫,就已經為整首詩打下了蕭瑟、黯淡的離別之情的底色。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毅的性格。
回到題主問題:"一片冰心在玉壺"應該怎麼理解?
什麼是冰心,什麼是玉壺?
李白有詩:“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在道家的文化中,壺中自有天地。傳說道教創始人張天師的弟子張申號稱神仙壺公,他有一把酒壺,只要念動咒語,壺中會展現日月星辰,藍天大地,亭臺樓閣等奇景,更令人驚奇的是他晚上鑽進壺中睡覺。
壺中日月象徵著道家人精神的另一種境界,和佛家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異曲同工之妙,逐漸在民間流傳演變成為一種法器。而在道教大盛的唐朝,詩人的作品中浸淫著道家思想,這種“壺”就反過來形容天地之間了。
前兩句寫景中突出了“寒雨連江”、“楚山孤”這兩種意象,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形象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孤獨楚山”就是詩人的心,而“寒雨連江”正是“冰”、“玉壺”的人間寓意。
景色和幻想互相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所以“一片冰心在玉壺”不僅僅是告訴辛漸幫我給父老鄉親報平安,而是看到眼前離別時的景色,對自己的心境有了更深的認識,借景抒情,借詩言志。
唐詩的特色,就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所以這首七絕的前後兩聯關係緊密,並非前面寫景與後面問答沒有關聯。詩人用“冰心”、“玉壺”這種幻境迴應了“楚山”、“寒雨連江”,完成了整首七絕的詩意迴環。
只是很多讀者不深究罷了。
-
5 # 寒柏隴臥子
回答題主的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最後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麼意思?表達了怎樣的含義?
作者介紹王昌齡(公元698——765?),太原(現屬山西省)人。他很早就做詩出了名,中過進士,做過官。後來回到家鄉,被當地的刺史殺害。
他是唐代詩人當中作七絕的高手,詩句氣魄雄偉,手法細膩,非常善於描寫邊疆的戰爭和景色。
比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二首》中,大家耳熟能詳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以及《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多麼的氣勢昂揚、大意凌然!
《芙蓉樓送辛漸》簡析先上整首詩給大家欣賞一下,再來層層解析,盡力為您解答詩句內容含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❶這首詩題目中的“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唐晉王李恭任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刺史時改稱芙蓉樓,舊址在現今鎮江市西北方。
❷“辛漸”:應該是王昌齡的友人,當時路過鎮江,要經過安徽(古代屬於楚國轄區)去洛陽。
作者王昌齡當時剛從龍標(地名)被貶回到潤州,第二天早晨餞別辛漸,託他告訴洛陽的親友們,他雖然被貶謫官位,但問心無愧、光明磊落。
❸“寒雨”:第一句中的內容,寫的是辛漸在秋雨灑江的夜晚,進入古代吳國的潤州。
注:“寒雨”;秋雨。“江”為長江,“吳”指潤州,古屬吳國。
❹“平明”:第二句寫早晨在芙蓉樓送別辛漸,當好友一去,頓時感到連楚國的山川也孤獨了。
注:“孤”,指辛漸一個人孤獨地經過古代楚國安徽一帶,前往洛陽。
“平明”,即黎明的意思。
❺“洛陽——玉壺”:最後兩句,寫作者拜託友人辛漸,如果洛陽的親友問到自己,就請告訴他們:我的心地如冰在玉壺,心地純潔冷靜,絲毫沒有高中功名的狂熱,也沒有貶謫官位富貴的懊惱的意思,讓他們放心。
注:“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一句表達的意思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它是從另一位詩人鮑照的詩篇《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這一句中脫胎而來的。
-
6 # 詩詞桃花源
王昌齡號稱“七絕聖手”,與李白爭輝。王昌齡二百多首的《王昌齡詩集》裡,七絕也佔到了一半以上。這首《芙蓉樓送辛漸》,是他眾多出色的七絕中更為傳誦的名篇。
雖為司空見慣的送別題材,其內容卻並不在送別,而更多在明志。抒發詩人自己的個人情操。
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前兩句是普通的寫景,交代了送別的天氣跟地點。不過是送別詩的常規化操作。離別的悽清氛圍透過昨夜雨與楚山的孤字稍有表露。平淡而並不濃郁。詩的精彩在三、四兩句,以假定的口吻自問自答,陡轉的詩情,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最後一句,幾成俗語。這一句也是整個詩的精魂。
如何理解這“一片冰心在玉壺”呢?涉及兩個典故。首先是“冰心”。西晉的陸機在《漢高祖功臣頌》中,有句“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已經將“冰”、“心”相連。《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語出劉宋時代(南北朝)的良吏陸徽,他以“冰心”來表達自己為官清正的品格。王昌齡當然也是這個意思。著名女作家“冰心”同樣有“冰清玉鑑”的寓意。“冰心”者,當也包括初心之意。
再是“玉壺”。首見於鮑照的《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已經將“玉壺”與“冰”相連。代指高潔。開元名相姚崇也有《冰壺誡序》的自道之言:“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說得明明白白。自此“冰壺”二字便成為自表人格的代名詞。與王昌齡同時代的李白、王維、崔顥也都有過類似用法。
王昌齡的這一名句,實際上是將前人的 “冰心”、“心若懷冰”、“玉壺”、“冰壺之德”諸語,一併包蘊於一句之中。完成了最簡練深情的表達。是以蕩人心魄,千古傳唱矣。
回覆列表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名句。原詩是: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陽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此詩是王昌齡當時為官江寧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就此分手,這首詩為在江邊離別時所做。
其實這首詩就是一首送別詩。當時情景煙雨迷濛的天氣籠罩著吳國的大地和天江。就像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一樣,夜雨更添加了蕭瑟的氣氛,秋天的寒意渲染出了友人離別時黯然心情。
但是,這也是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也是一幅高遠壯闊的畫面,是詩人一種高遠的境界。
自宰相姚崇作《冰壺戒》以來,盛唐詩人都曾以冰壺為自勵,作詩作賦推崇光明磊落,表裡如一,清正廉潔的品格。
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的好友帶去的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青玉潔的心性和堅持自己這種情操的堅定信念。
同時也表明詩人與友人之間的真正信任和了解。
因此,表現了詩人從清澈無暇,澄龍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