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一個野生的山海經愛好者。

    山海經作者這個概念要看你怎麼理解,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山海經版本有很多,比如說《山海經全譯》的作者就是中國的神話學泰斗袁珂。

    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山海經》版本。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山海經版本比較多,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比較易懂而且閱讀性比較強的。

    一是袁珂的《山海經全譯》,全文通俗易懂,對難解字都有註釋和翻譯,並且條理清晰是理解山海經和中國神話入門讀本首選。

    第二個是思履版本的《山海經》,這本書有無數個出版社在出,有的標明標有作者,有的沒有標明作者,售價從十幾塊到七十五塊之間,這個版本的山海經有原文註釋,再加上擴充套件的神話故事,還有古代地域對應的現在的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算是比較全面,也比較通俗易懂的一個版本。但是我看了好多遍,還是理解不了這裡面,古代地理位置對應現代地理位置的對應規則以及邏輯,本書中劃分區域位置的邏輯,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所以說整本書看起來,閱讀是沒有障礙,但是邏輯方面,沒有提供一個好的思考方向。

    第三個就是《山海經》的圖冊,目前市面上比較暢銷的有羅源的q版的山海經,還有山澤的《觀山海》,這些都只有簡單的文章跟註釋,看圖可以,想要深度的理解只有圖冊是不行的。

    但是這種概念上的作者,可能跟提問者所描述的概念的作者不是一個概念。現在圖書出版署名上面的作者,大概念上來講,只能稱作為是翻譯者。現在市面上書籍普遍上的作為作者來註明的《山海經》作者也有三個。

    一、大禹和伯益

    最早也認可最多的一個說法說是,是大禹和伯益。

    說在上古洪水時期,大禹治理了九州的洪水,統一了九州,之後為了記錄自己的功績和了解自己所治理的山川江河,大禹派遣了一支考察隊伍對他所統治統轄的九州進行了考據和記錄,並將他們的考察結果記錄在了九鼎之上,伯益是這支隊伍裡專門做記錄工作的。

    傳說中,最初的根本就沒有山海經,而是描繪九州地理風貌的一副巨幅的山海圖,這幅圖描繪在象徵著統一和權力的大禹九鼎之上。不過後來由於時間的流失,而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山海經,卻意外的流傳了下來。

    所以直到如今依舊有很多版本的山海經裡把伯夷認為是山海經的原作者。

    二、劉向父子

    第二個山海經比較公認的作者就是西漢時期的劉向父子,他將春秋戰國時期用版本的山海經加以校對整理,編撰成了我們現行版本山海經的最初的《五藏山經》。

    三、風水祖師郭璞先生

    第三個是,兩晉時期的郭璞,他對山海經進行了進一步的註解增補,在原來的《五藏山經》基礎上增加了《海內經》《海外經》和《大荒經》,在這之後的學者研究山海經,大多都是在郭璞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套件和論證的,所以也有許多現行版本的《山海經》將郭璞作為作者。

  • 2 # 無想山

    我認為《山海經》是口耳相傳傳說的彙總,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書籍,比如荷馬史詩,盎格魯拉丁創作的《怪獸之書》(Liber Monstrorum)也記載了很多怪異物種,畢竟在上古時期沒有文字的時候,所有的故事都是靠人們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有些是部落真實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最有可能的是古代部落的遷徙,隨著氣候的變化和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居住地區的獵物已經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部落不得不選擇遷徙,和現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遷徙一樣,在路途上會遇到自然現象或者是打獵遇到的事情,是當時的人類無法理解的,人類面對未知總會感覺到恐怖,也許是巫師對未知世界的預言,這些東西糅雜在一起,各種傳說經過一代一代的想象和誇張,變得面目斐然,以至於後人完全無法想象。裡面的地理和怪獸卻又有一些真實的資訊存在,所以就會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答案被驗證,認為山海經就是古代的大陸游記,但是在古代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走過那麼遠的路途,只有可能是部落的遷徙,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就像鹿鼎記中韋小寶那樣,撒謊的時候總是有真有假,所以山海經中的內容也總是似是而非,以至於有些人會認為是另外一個文明的回憶。

  • 3 # 海盜旗42

    只需要相信一些基本故事梗概,細節和神話部分就不要去新。神話本質上是歷史的對映。比如不見於史書記載的天帝帝俊,其實就是原始父系氏族部落—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

  • 4 # 純鈞LHGR

    據現代考證,《山海經》由戰國中後期的人著作,作者不詳,現代學者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未必只有一人,而是多人合集,歷經漫長的口頭流傳,直到巴蜀文字產生,才被記錄下來。

    《山海經》是志怪古籍,集地理、物產、人文等於一體,最早收錄於《漢書·藝文志》,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收錄13篇,也就是說《大荒經》和《海內經》是在那之後才出的。

    司馬遷曾說,“《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

    《山海經》中記述的玄怪生物,由於現代科技發達、交通便利,已經發現了很多與描述相符合的例子。即是說,很多生物雖然都是人們不熟悉的,但還無法斷言它們不存在。

    數千年來,中國的地理、氣候、環境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圈也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甚至因為不適應環境變化而被自然淘汰。地球上的生物曾有40億種,而如今所知的物種只剩近200萬種。生物變異、滅絕現象,是造成現代人不能盡識《山海經》中所載異獸的原因之一。

    另外有些部分,則是古人語言和現代語言上的問題,由於描述籠統,而被現代人誤讀。

    《山海經》所記載的奇異生物,一般以《漢書·藝文志》收錄的13篇更靠譜,至於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由於明顯不是同時期所作,其中描寫的景象、生物恐怕牽強附會的更多,可信度不如原來的13篇。

    《山海經》所載的地理景象類內容,則因古代地理不發達,多數記述不夠準確。這反映了古代和現代世界觀的差異,但多半還算有跡可循,因此,並不能一概斷言其不真實,也不能斷言其準確,只能說,古人成書時,觀念畢竟還是受到了科技水平的限制。

    至於某些人文類的內容,由於《山海經》成書時還沒有紀傳體文學,很多情況,只能從其他角度去理解。而考證後得出的可能最接近真實的歷史,多半與書中記載的大相徑庭。也就是說,書中的故事,不能從一般角度去理解,而且書中的記載,對發掘真實歷史有很大幫助。

    目前學者的觀點是,還是以“相信”《山海經》為主,至於古代與現代的隔閡,則要靠研究來慢慢消除,終有一天,能夠徹底正確瞭解《山海經》,讓它帶人們回溯到上古世界。

  • 5 # 今聞史話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記錄奇聞異事、神話傳說的一本書,裡面記述的內容荒誕不經,所以不要太認真,也不要當真。很多故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比如說,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

    《山海經》的作者一直是學者們考證的一個熱點問題,各執己見,眾說不一。總括起來有這麼幾種說法:如"夷堅作說";"鄒衍作說";後人綜合炎黃兩族的傳說而成說;南方楚人作說;巴蜀人作說;早期方士作說等等。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山海經》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

  • 6 # 宋建華8026

    《山海經》是古代的一部奇書,作者是誰還沒有人知道,現代普遍認為不是一時成書的,是經過從戰國後期到漢朝逐漸寫成的。西漢的劉歆認為是從堯舜時代開始的。

    《山海經》中內容很豐富,包括地理,草木,古代神話,物產,怪獸,還有一些上古時代的歷史。其中內容的真實性一直有爭論。司馬遷編《史記》的時候,覺得它不可信而沒有作為參考。到了清朝,編寫《四庫全書》的時候,也認為不真實。而把它分類到小說一類中了。但據現代人研究,在地理方面部分不能驗證的地方,從世界範圍看有許多吻合。所以在地理及其他方面,很多人認為,很有研究價值。.

  • 7 # 文史小茶館

    喜歡神怪文化的朋友們一定對《山海經》感興趣,其中奇特怪誕的插圖,天馬行空的文字描述讓人腦洞大開。

    讓我們先看看現代的結論——

    《山海經》作者是傳說中治水的大禹,實際上無法考證。內容則真假參雜,虛實都有。

    我們可以把《山海經》稱為一部——“想象中的,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理書”。

    《山海經》幾乎可以算是一種世界觀,它記載了40多個國家,300條水道,眾多的神話人物和草木魚蟲鳥獸礦產等等不一而足。像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龍生九子以及黃帝大戰蚩尤這些著名的故事都被記載其中。

    其實,對《山海經》的研究早在西漢就已經開始。從那時到如今歷朝歷代的人們已經研究了2000多年。古人對著這部奇書的興趣一點不比現代人少。我們如今看到的文字版本就是西漢末期所做。這是漢朝第十三位皇帝,留下了“斷袖”故事的漢哀帝時代,由大文學家劉向,劉歆父子帶著一大批大臣校訂而成。

    《山海經》原本是帶有配圖的,但遺憾的是在兩千年的流傳過程中散失不存。南北朝畫家張僧繇繪製了《山海經圖》,宋代名士舒雅又重新繪製,然而這兩種圖畫都沒有流傳下來。現代能看到的圖畫版本是明朝人胡文煥和蔣應鎬所補充。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了各種珍禽異獸的大致面目,只可惜沒能見到書裡最初的模樣。

    對當時正規的史學家們來說,研究這種“奇特”的書籍似乎不是正途。然而這本書的魅力始終吸引著人們去探求它的真相。

    西漢劉歆考證說,這本書大約出自堯舜的時代。那時洪水四處氾濫,大禹和伯益因為治理洪水,到九州四方去考察。一路上大禹把見到的各處山川,草木取名。也把不同地區的奇珍異寶,特產民情記錄在冊,以備使用,後來就成了《山海經》一書。

    但是《山海經》中出現了很多夏禹之後的歷史事件和地名。所以,其他學者又繼續考證。到了清朝,博學的畢沅主張其“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

    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並非是一時所寫成,而是由不同年代,不同作者,長期共同創作的集體作品。

    大約在西漢初年校訂之時,《山海經》初具規模,從各個臨散故事和口頭傳說合編在一起。

    國內外的學者有的認為是主要作者是洛陽人,有的認為是巴蜀人,有的認為是燕齊人,還有的認為是楚地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奇妙的內容

    不光是成年人,即使是小朋友翻開《山海經》也會感到新奇。

    裡面有民間傳說家喻戶曉的神仙妖怪,比如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住在崑崙山西北角的西王母,騎在白馬上的桑蠶女神,追逐太陽的夸父,沒有頭的巨人刑天。可以算是中國先民們初始世界觀的體現。

    書中也有很多產於各地的怪獸,六隻腳四隻翅膀會唱歌跳舞的帝江,人臉魚尾擁有雙手的陵魚,像嬰兒般哭叫的吃人獸九尾狐,喜歡喝酒的狌狌(xing,猩猩),象徵愛情的比翼鳥,很多後世的故事都借用了《山海經》塑造的世界,可謂只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

    全書還記載了40多個國家,大人國小人國,一目國,三身國,和歐洲的童話甚至有些類似。只是《山海經》還記載每個地方產什麼礦產,比如金子銀子滿山都是,銅礦鐵礦掘地可見。植物,河流之類也都有描寫。有清代學者認為,本書記載的範圍超出中國很遠,甚至包括北韓,日本,俄羅斯,阿富汗等國。有人還根據全書畫出了一副《山海經》地圖。

    (圖中央為中國)

    很多上古時期的祭祀書裡也有描寫,而且和近代考古出土的竹簡記載大多對應的上,可見《山海經》是研究古代華夏人民生活的一部重要資料。

    所以,《山海經》的內容有真有假,虛虛實實,就看從哪個方面來入手了。

    結束語

    明代人稱《山海經》是“古之怪語之祖”。清代人認為這是神話小說,茅盾也這樣認為,魯迅則說,這是“古之巫書”。

    無論怎樣,學者從中找到了古人生活的線索,地理學家從中探查著古代河流山川的位置,小說家從中得到了神怪靈感,大人從中看出了華夏文化的源遠流長,小朋友則喜歡稀奇古怪的走獸飛鳥。

    作為一部書,為各個時代不同人們所喜愛,這不就是圓滿的事情了嗎?

  • 8 # APPLE女人街暉

    說到古代奇書《山海經》就不得不說到封神榜。一千九百多年前,黃帝性格開朗,聰明非常,治國有道,於是天上下來一則封神榜封黃帝為人氣之神。後來他每每在閒暇之餘靈魂出竅神遊一重天境地,每每到一個不同的地方用筆畫下當時他所遇見的神獸和一幅山河之圖。

    過了很久很久,明代一介武夫佚名因種種原因衝進封神榜。項魃告知他世間有本《山海經》手繪你是否看過?於是他想了很多辦法,問了很多人,終於找到此書,他大大讚賞,於是他靈魂出竅回顧了這部手繪神獸圖集。並且在圖集上記錄了山,海,河的位置和神獸的位置。

    所以今天中國大地上的你的手中的,我的手中的並且帶有很簡陋的動物圖片的《山海經》都是來之不易的…因為時間已經過了太久太久了…昨晚我寫到這裡,有人想過沒有,一本古書到你我手裡,這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已經歷經了統一文字,焚書坑儒,文字獄,各朝各代戰爭,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可能失去的各種過程…

    至於佚名是個人姓名,現代很多人把這兩個字翻譯為"作者己散失"這種意思,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古代這兩字有這麼抽象意思嗎?包括清代?據說佚名不是誰,恰恰是黃帝的後人…

    我以《山海經》第一段的明代古老手記作為這篇束語:

    南山首鵲山首招搖山臨於西海之上 桂金玉草焉 其狀如韭而青華 其名祝餘食之不飢 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 其華四照 名迷穀佩不迷

  • 9 # 愚人1565

    研究《山海經》的作者問題,得先讀懂這部古“書”,而不是古書,並且要讀懂的是這是一部古“經書”社會現象。迄今為止,真正能讀懂的人,屈指可數,不超過五六個人。讀不懂而談作者是誰?內容的真實性問題,就是說明一個問題,字認識,讀不明白。客觀上說,讀的方法失傳了,主觀上說,不認識古字義的文法,以發展後的字義讀,結果讀成“神化”自已了。

    簡單一點說,這大約可能是失傳“三皇五帝”之書的一部分,到春秋戰國時期轉化新的“竹簡”之“書”之後。由於使用書的人不再為這個爭霸稱雄時期所需要,到後來書留下來了,能讀懂的人就少之又少了,最後成為經學家不會讀,也不想讀的古老“經書”了。

    當然,作者問題要說清楚,非常複雜。改個書名“單亥經”,可能客觀真實些。

  • 10 # 白滿滿在讀書

    《山海經》這部奇書,非一人、一時之作。

    最早的作者,相傳是大禹、益,但這個說法並不使人信服。《春秋集傳纂例》裡就指出了,故事最早的流傳方式,是口傳的,到了後世才用竹、帛記載下來。

    現在基本上認為,它的寫作年代,當為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作者可能是楚華人,但《山海經》的淵源應溯及到禹、益時。

    《山海經》內容龐雜,涉及到歷史、地理、醫藥、動物等方面,魯迅稱之為“古之巫書”。在《漢文學史綱要》裡,魯迅先生指出,“巫以記神事,更進,則史以記人事”。

    也就是說,巫也擔任著記錄歷史的功能,《山海經.大荒西經》裡的“家有巫史”可與這種說法印證。

    著名神話學家袁珂先生就認為,《山海經》的主要內容應該很大可能是禹、益部落的巫師口述,世代相傳下來的,所以才會將作者附會在他們身上。

    這就意味著,《山海經》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出了當時的自然、地理、文化狀況,但是由於初民們對世界的觀察、理解是以神話思維的方式,這就給《山海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富於幻想的面紗。

    再加上後世人的加工,所以《山海經》一書裡,有超出我們認知的事物,也有我們熟知的事物。可見,《山海經》是不僅僅單純是一本“語怪”的神話書,同時帶有原始綜合體的性質,是具有一定可信度與參考價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秋》與《左傳》、《穀梁傳》、《公羊傳》的具體關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