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孔子作《春秋》,透過謹慎的用字在其中蘊涵有褒貶、善惡之意,所以《春秋》一書記事十分簡略。

    為了詳其事,明其義,後世學者對《春秋》進行了不少的引申和發揮。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春秋》成書後,對它進行解釋的有五種書:一曰《左氏傳》,二曰《公羊傳》,三曰《穀梁傳》,四曰《鄒氏傳》,五曰《夾氏傳》。

    除了《左氏傳》外,“《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漢書·藝文志》)。

    《鄒氏傳》無人傳授,《夾氏傳》僅是口頭傳授,並未著於書帛。後人將《公羊傳》《穀梁傳》與《左氏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第二部分

    《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簡稱《左傳》。

    關於《左傳》一書作者的姓名、時代、籍貫、官職,學術界有不同說法。

    一般認為,《左傳》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是春秋末年的魯華人,曾任魯國太史。

    《左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

    《嚴氏春秋》引《觀周篇》說:“孔子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太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裡。”

    《嚴氏春秋》是漢宣帝時的博士嚴彭祖所作。其所引《觀周篇》乃是《孔子家語》中的一篇。

    據《漢書·藝文志》:“《孔子家語》二十七卷。”是書記載孔子的生平事蹟,約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與《論語》一樣,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資料。因此,《嚴氏春秋》所引應當是可靠的。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又說:“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旨,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從中也可以看出左丘明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史官。

    鑑於《春秋》記事簡單,而孔子弟子又退而異言的情況,左丘明乃因《春秋》而作《左傳》。《左傳》中的許多“故曰”“故書”之類的詞語足證《左傳》乃是《春秋》之傳。

    《左傳》以魯國為內,以各諸侯為外;魯公不書諡,魯卿大夫不書“魯”;一般又稱魯為“我”,記魯事不書“魯”;稱王室和諸侯華人赴魯為“來”。

    第三部分

    《左傳》所記的年代與《春秋》近似,但內容卻遠比《春秋》豐富。所記年代自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經文多出了13年。

    《左傳》記事也不像《春秋》那樣以魯為主,而是記載了當時幾個重要諸侯國家的歷史,舉凡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等社會各方面的內容都有所涉及,並且徵引許多古代史事,儲存了許多古代史料。

    如果說《春秋》像宋代的王安石所說的那樣是“流水賬簿”,那麼《左傳》則已是一部有系統、有組織的史學著作,它不僅記事清楚,而且結構謹嚴,文辭優美。它是先秦歷史極為重要的古籍。

    第四部分

    《公羊傳》《穀梁傳》與《左傳》差異較大。

    相傳,公羊高和穀梁赤分別是《公羊傳》和《穀梁傳》的最早傳授者。

    公羊高是戰國時期的齊華人,穀梁赤是戰國時期的魯華人,據傳,他們都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但他們僅是兩傳的傳授者,而兩傳的寫定卻都在西漢時期。

    兩書之中分別以二人的傳述為主,但也有其後學的東西摻雜其中。

    《公羊傳》和《穀梁傳》的起訖年代都與《春秋》相同,二者都是以問答體的形式,逐層闡述經文的“微言大義”,重在釋義而不是敘事。

    所以前人常稱《左傳》為史學,《公羊傳》《穀梁傳》為經學。

    但《公羊傳》和《穀梁傳》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例如有關魯國“初稅畝”的記載,《穀梁傳》就比《左傳》記得詳細。

    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的邲之戰,《公羊傳》與《左傳》的記載也不盡相同。另外,《公羊傳》與《穀梁傳》之間的記載也有內容和詳略的差異。

  • 2 # 我愛我老婆大人丶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8ttt8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公羊傳》的作者舊題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後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 3 # 國脈傳薪

    春秋分為三傳。《春秋》是中國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據《漢書·藝文志》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孔子作《春秋》時,與左丘明參觀魯國的史記,據行事,論人道,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明聘以正禮樂,其中有所褒諱貶損,不可寫明,乃口授弟子。而弟子們後來所言互異。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實,故討論本事而作傳,證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至於公谷二傳,則是口傳要義,傳了幾代以後,始寫成文字。《公羊傳》是齊國的公羊高受傳於子夏,再傳其子,子孫口耳相傳,到漢景帝時,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與齊人胡母生合寫成書,《穀梁傳》至何時何人始著為書,史記不詳,據《漢志》注,只知始承傳者是魯國的穀梁子。

    至於《左傳》,是左丘明寫來解釋進一步闡述原版《春秋》的書。

  • 4 # 追夢樂享人生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但是春秋過於簡潔,沒有註釋根本看不懂,左傳就是對春秋的詳細描寫,是用記敘的方式註釋最詳細的一部,公羊傳和穀梁傳也屬於對春秋的註釋,只是沒有左傳這麼詳細,註釋的方式各有不同。

    《左傳》是中國最早而又詳細完備之編年史,共60卷,18萬字。記載由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27年的史事,首列《春秋》經文,然後分條闡述,補充。另外亦儲存了春秋以前的一些史事和傳記。

      《左傳》系統地記述了當時諸候(侯)的歷史,取材包括古代及當時的文獻,如魯國的《春秋》,而內容包含極廣,天文曆法,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等史料亦有集錄,成為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史籍。

    《左傳》不以一國為中心,除魯國曆史外,還記載了當時幾個主要諸侯國的史事,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社會各方面,對於大事固多詳敘,然所謂瑣語一類亦每採集不到的,故能具體反映出當時社會實態。

    《左傳》把記言和記事合為一體,將每個重要人物的記載,附在敘事之中,對於人物的對話或外公函,大部分都整篇記錄,同時《左傳》記載了大量戰爭場面,如「長勺之戰」、「鞍之戰」等,它敘述戰爭,並不著重戰爭過程,反而從雙方的戰前部署,行軍戰略和成敗關鍵入手,而且《左傳》更會引「君子曰」對史事作評論。

    《左傳》以《春秋》為事綱,原本敘述事件的經過,對人物記載細膩,將敘事,記言,論史結合,不但內容豐富,且剪裁得體。 是對編年體史書的重要改進,而對後世史家的體裁,文學創作亦有很大影響。

  • 5 # 鑫時空剪輯

    《春秋》是按時間來的,只有對歷史事件的大略記載,春秋過於簡潔,沒有註釋根本看不懂;

    《左傳》(《左氏春秋》)與《公羊傳》(《公羊春秋》)、《穀梁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都是詳細闡釋《春秋》的書,左、公羊、穀梁都相傳是作者的姓氏。

    其中《左轉》對《春秋》的闡釋重在記事,更像小說,就是把《春秋》裡很簡單的記載詳細補充描寫,是用記敘的方式註釋最詳細的一部,文學性價值高,作為歷史和經典卻不恰當;

    《公羊傳》和《穀梁傳》也屬於對春秋的註釋,只是沒有左傳這麼詳細,註釋的方式各有不同。《公羊傳》是根據春秋裡的句子專門闡述微言大義;《穀梁傳》是解釋《春秋》裡的字詞。並說明義理

  • 6 # 新中式西風美學

    答:《春秋》系列書籍涵蓋後三者,而後三者也是春秋中最著名的代表書籍。因此,《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是對《春秋》的解釋文字。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單獨出版的《春秋》了,要看《春秋》的原文,就要到春秋三傳中去找。原文都在春秋三傳之前有。但是,三傳記載的原文是不同的。

    首先,時間長度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裡的原文都是從魯隱公元年記錄到魯哀公十四年,而《左傳》記錄的是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兩者相差了整整十四年。

    其次,文字寫法不同,雖然在魯哀公十四年之前的事蹟都是相同的,寫法卻有不少差異。原因就是《春秋》也有兩個版本流傳,《左傳》裡的是《春秋古經》而《公羊傳》、《穀梁傳》裡的是《春秋經》。因為年代久遠,所以流傳下來的難免不同。甚至有一種說法,《左傳》補充的十三年內容與《春秋》已經無關了,是另一部書。

    再次,春秋三傳的作者和成書年代,也是眾說紛紜,一般都認為最早成書於漢代。三本書傳說都能追溯到戰國時代,但都是口傳,《公羊傳》作者相傳為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弟子公羊高,《穀梁傳》作者相傳為子夏的弟子穀梁赤,《左傳》作者相傳為左丘明,當然,都不可考。

    由於《春秋》作為儒家經典必讀,也是官方主流思想和科舉考試的重要依據,所以,不同朝代會根據各自不同喜好選取《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作為《春秋》的正統解釋。

  • 7 # 古史微

      概括地說,《春秋》相傳是孔子編撰的史書,而《左傳》、《穀梁傳》、《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則是為了解釋《春秋》而產生的。前者稱為《經》,後者稱為《傳》。“經”的本義是指織機上的豎線、織物的縱線,用來稱書籍時,是指標準書籍,類似於現在的教材。而“傳”的本義是口頭傳述,是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形式,類似於現在老師在備好課後,把知識講授給學生。據《莊子·漁父篇》的記載,老子授課的地方叫做“杏壇”。現在山東曲阜的孔廟景區裡就有杏壇,年前我剛去過(見下圖)。

      孔子編《春秋》的事蹟,在《莊子·天運篇》有記載。在出土文獻中,郭店楚簡《六德》也有提到《春秋》,證明至少在戰國時代已經存在孔子修《春秋》的說法。

      《春秋三傳》的形成過程大體相似。《左傳》的作者是左丘明,按《史記》的記載:“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這裡的《國語》,就是指《左傳》;而這裡又說左丘明失明瞭,可見他當時所謂的著《左傳》仍然為口授。現在流傳下的《左傳》以杜預注本最流行。《公羊傳》作者為公羊高(另有說公羊壽),受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傳至漢景帝時開始形成文字。現在流傳下來的《公羊傳》以何休注本比較流行。《穀梁傳》的作者是穀梁赤,也受學於子夏,其書形成文字也在西漢時期。現在流傳下來的《穀梁傳》以晉代的範寧註疏本比較流行。

      按鄭玄《六藝論》說法:“《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經。”這是對指《三傳》特點的評價。

  • 8 # 慕遠看歷史

    《春秋》是先前就存在的,後來是由孔子進行的整理、彙編、補充、修訂而成。而《左傳》、《穀梁傳》、《公羊傳》是為《春秋》註釋、補充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被稱為“春秋三傳”。

    1、按照成書時間來看,《春秋》是最早的,其後依次是《左傳》(《春秋左氏傳》),成書時間大概是春秋末年,《公羊傳》(《春秋公羊傳》)成書時間戰國時代,《穀梁傳》是《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的簡稱,成書時間是西漢;

    2、按照記錄年代來看,《春秋》主要記錄了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

    《左傳》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

    《穀梁傳》的記錄時間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

    《公羊傳》的記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

    3、風格特點,《春秋》按事件順序記事,條理清晰,結構完整、系統;

    《左傳》不只是對歷史事件作客觀的羅列,而 且還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

    《公羊傳》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

  • 9 # 千里眼看文

    《春秋》是春秋時期對歷史書籍的統稱,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春秋》,齊、魯、楚等國都有。現存《春秋》為魯國《春秋》,相傳孔子編撰整理的。寫作特色是"微言大義"。只有對歷史事件的大略記載,無細節,類似今之訊息。

    《左傳》(《左氏春秋》)與《公羊傳》(《公羊春秋》)、《穀梁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都是詳細闡釋魯國《春秋》的書,左、公羊、穀梁都相傳是作者的姓氏。寫作上很詳細,有細節,類似今之通訊。

    其中《左傳》對《春秋》的闡釋重在記事,更像小說,就是把《春秋》裡很簡單的記載詳細補充描寫,是用記敘的方式註釋最詳細的一部,文學價值高。

    《公羊傳》和《穀梁傳》也屬於對春秋的註釋,只是沒有左傳這麼詳細,註釋的方式各有不同。《公羊傳》是根據春秋裡的句子專門闡述微言大義;《穀梁傳》是解釋《春秋》裡的字詞。

    《春秋》為經學,後三傳為解經書,都列為儒家經典。

  • 10 # 帕里斯國際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為《左傳》。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

    穀梁傳》(拼音:gǔliángzhuàn) [1] 是《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的簡稱,是為《春秋》作註解所著,為儒家經典之一。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穀梁俶(亦名穀梁赤,字元始),穀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雖然早已有了,但其成書時間是在西漢。

    《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由於《春秋》言辭隱晦,表述過於簡約,給後人學習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更好地表現《春秋》經文的內容大義,很多學者為其著文詮釋,以補原書之不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傳注《春秋》的有5傳。後來《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亡佚

    《公羊傳》又名《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1、《春秋》是按時間來的,只有對歷史事件的大略記載。《左傳》是對《春秋》裡面所記載的某些事的詳細描述。

    2、《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左傳》相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3、《春秋》相傳是由孔子所著,而左傳是由左丘明所著作。

    4.《公羊傳》是為《春秋》註釋的書

  • 11 # 妙摘

    “春秋三傳”是《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與《春秋穀梁傳》的總稱。這三部著作都是為了解釋孔子的《春秋》而誕生的。三部書的作者分別是:左丘明、羊高和穀梁俶。

    這三本書雖然都是《春秋》的註釋,但是在釋義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思想 上, 也體現在對歷史事實的記述上。比如說《左傳》是春秋三傳中唯一的古文經傳,唯一以史解經的傳,為後世理解《春秋》提供了大量的史實性材料。《左傳》中記錄的大量歷史事件在其他兩部著作中並沒有出現,而且《左傳》和《春秋》在文字記錄的方式上也存在差異。

    大一統思想,是《公羊傳》的核心。所謂大一統,即“欲天下之一乎周也”。《公羊傳》認為大一統的中心是天子,因此必須維護和鞏固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它對《春秋》的闡述多是從維護天子的名分和地位開始的。

    “民為君本”是《穀梁傳》的核心思想,它明確地提出:“民者,君之本也。”認為民是君治理邦國 的根本。《穀梁傳》的天子身上沒有神性,而是現實中的人,使《穀梁傳》 更加貼近民生,也涉及到了君與民心志相通的間題,這樣民為君本就立足於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石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統計與機率提供了怎樣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