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撫琴放鶴

    蚩尤和炎黃大戰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大爆炸,雙方為拓展生存空間。當然,從戰爭性質來說,這場戰爭也是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第一次大碰撞。當時,蚩尤部落處於長江流域,黃帝部落在黃河上游,炎帝部落在黃河下游,三大部落都已進入農耕時代,人們從土地上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導致人口迅速增長。黃河流域是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條件更適合農業種植,而那時的長江流域土地貧瘠,且多水患,所以蚩尤部落便向黃河下游擴充套件,開始與炎帝部落爭奪生存資源,戰爭隨之爆發。由於蚩尤部落驍勇善戰,炎帝部落大敗,遂向黃河上游的黃帝部落求援。黃帝部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不能坐視不管,便與炎帝部落聯合,共同打敗了蚩尤部落。蚩尤部落退回長江流域,經過休想生息之後又不斷地侵擾炎黃部落,反而促進了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的融合。

  • 2 # 偉我至真1

    蚩尤生活在黃河以北的大漠戈壁,黃帝生活在河套地區,大致上在陝西、山西一帶,炎帝生活在山西以東、河北、京津地區和山東部分地區。他們之間的戰爭就是為了爭奪中國古代時期最富饒的地區。這也是幾千年間北方遊牧民族不斷的越過黃河進犯中原地區的必然原因。好在蚩尤戰敗了,其中一部分融入到了炎黃部落聯盟,一部分發展成為蒙古、女真等北方遊牧民族,一部分南遷進入長江流域及珠江地區成為越人、楚人以及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祖先。

  • 3 # 二哥略知曉

    黃帝戰蚩尤說得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著名戰役,涿鹿之戰。

    關於涿鹿之戰的淵源,大多是以誇張神話的印象傳至後世,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廣泛認同關於涿鹿之戰的一種說法:上古時期中華大地上曾形成黃帝、炎帝和蚩尤三個大的部族,經過連年征戰,炎、黃兩個部族漸漸融合成一股勢力,並在涿鹿之戰中一舉戰勝了象徵邪惡一方的“禍首”蚩尤,最終形成了華夏一統的局面。然而,如果對現有史料作進一步的深究,又能發現炎黃二帝的與蚩尤之間的深層淵源。

    關於炎帝和蚩尤。

    首先應明確,史書中所說的“炎帝”、“黃帝”並不是指特定的兩個人,對於炎帝、黃帝均為少典之子的說法。正確的解讀應是指由少典所代表的有熊部族衍生出的兩個部落:

    對此,《國語·晉語四》中有進一步的詳細記載:

    “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即二者實為同源,且均是由少典氏和有蟜氏衍生出的後裔。分據姬水、姜水兩地,形成各自領導的部落(故曰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因此,將炎帝、黃帝單純當作兩兄弟實為誤讀。

    實際上,歷史上的炎帝可以看作是對神農氏一族歷代首領的統稱,因神農氏擅長躬耕火種,因而以“炎”為名。

    神農氏雕像

    宋代羅泌所撰《路史》依據《呂氏春秋》中的說法,對神農氏前十五世“炎帝”作了考證,認為最終與黃帝進行激烈戰爭並戰敗的“炎帝”實際上是第十五世炎帝——榆岡。

    此外,《路史》中還對炎帝與蚩尤的關係進行了詳細說明:

    “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帝榆岡立,諸侯攜貳,胥伐虐弱,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小顥,以臨西方,司百工,德不能馭。蚩尤產亂,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於濁鹿,興封禪,號炎帝。興,乃驅岡,兩興雲霧祈風雨,以肆志於諸侯。頓戟一怒,併吞亡親,九隅無遺,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參盧於是與諸侯委命於有熊氏。……(有熊氏)傳戰蚩尤於中冀而誅之。”

    大意是說,蚩尤實際上是屬於炎帝一族的姜姓後裔,因不受十五世“炎帝”榆岡的控制,從炎帝的發祥地羊水離開,並在此後發動叛亂,將榆岡驅逐,並在涿鹿封禪,自號為炎帝(也有人稱之為十六世炎帝)。

    比起之前“正義與邪惡”的說法,此炎帝與蚩尤實為同源的說法似乎更為詳實可信。

    作為佐證,《史記·五帝本紀》曾有記載:

    “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徳,以火徳王,故號炎帝。”

    妖魔化的蚩尤形象

    這與眾多史書中描繪的蚩尤“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述異記》”的形象非常一致,說明他們所屬的部落有著相同的牛圖騰。看來《路史》一書雖不是正史,但其所載內容也並非空穴來風。

    關於“炎帝”和黃帝

    實際上,正史《史記·五帝本紀》中對炎黃之爭的描述,同樣可以與以上的觀點相映襯,給歷史以較為清晰的佐證: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這段說的是黃帝(軒轅氏)與炎帝榆岡(神農氏)的阪泉之戰,具體是說由於當時神農氏日漸衰落,其下諸侯作亂,但神農氏卻因不善征戰,而無法平息叛亂。而黃帝一族卻學會了使用兵器,以期與不服從者對戰。之後,除了殘暴的蚩尤一族外的,其他諸侯均歸順了黃帝,此後的黃帝休養生息,敘事代發,之後統領以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的六大部落與炎帝在阪泉作戰,並在三次激烈戰役後大敗炎帝。可以看出,阪泉之戰前的蚩尤部族的確是屬於神農氏炎帝一族的諸侯之一,且比其他諸侯更勇猛叛逆。接此之後: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

    黃帝戰蚩尤

    這一段是在說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涿鹿之戰。即阪泉之戰後,諸侯皆已歸順黃帝,只有蚩尤在作亂,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於是黃帝便帥諸侯與蚩尤在涿鹿作戰,進而捉拿並斬殺了蚩尤,隨後諸侯皆尊奉黃帝為天子,並取代了神農氏。

    由此看來,蚩尤實則應是在神農戰敗後,不願束手就擒的炎帝一族的殘餘勢力,因為想要反抗黃帝的統治而選擇持續鬥爭。可惜的是最後蚩尤戰敗並被黃帝所斬殺,因而在後世傳頌中,便將其描述為邪惡、殘暴的“黑化”形象。

    這似乎是中國古代標榜勝利帝王所使用的管用手法,符合“成王敗寇”的亙古法則。同時說明一個道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難免有失偏頗,

  • 4 # 蘇漢澤

    蚩尤是和炎帝、黃帝聯軍進行戰爭。至於為何的話,上古時候自然不是為了皇帝的位置,具體的我們先來看看蚩尤、炎帝、黃帝都大致分佈在哪裡,然後來明確戰爭爭奪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按我的推測,炎帝、黃帝、蚩尤,分別代表的是黃淮平原(人口中原、上圖紅圈)外圍三處高地所代表的勢力。炎帝屬泰山附近(黃河下游)、黃帝屬嵩山附近(黃河中游)、蚩尤屬大別山附近(長江中、下游)。考古資料看的話,公元前25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開始鼎盛,良渚進入消亡,而大汶口進入晚期,仰韶也是晚期,不久後,剛進入前2300年(即2400年之前),嵩山和泰山地區同時演變為龍山文化,雖然有些細微差別,但大致相同。

    於是,很可能是,大汶口代表炎帝勢力,向南擴張攻擊長江下游的良渚,良渚不敵,撤向大別山區域,與長江中游的屈家嶺合併,演變為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的領導者的名號就是蚩尤。蚩尤領導長江中下游的勢力攻擊泰山地區的炎帝勢力;炎帝不敵,向黃河中游、大嵩山地區(黃土區)的黃帝勢力求援。

    黃帝(仰韶文化)和炎帝(大汶口文化)結合,打敗了大別山地區(長江中、下游,石家河文化)的蚩尤勢力,佔領了淮河地區。在戰鬥中,仰韶與大汶口文化交融,發展出龍山文化。

    於是,南北雙方爭奪的目標就很明確了,為了爭奪淮河流域。所謂“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在黃河淤堵淮河出海口之前,淮河流域排水通暢、內澇危害不大的情況下,是古代最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

    戰爭最開始,是大汶口跟良渚爭奪淮河下游,之後蚩尤打敗炎帝,炎帝聯合黃帝,就演變成蚩尤與炎黃勢力爭奪淮河全流域。因此,蚩尤與黃帝,具體是為了爭奪淮河流域(黃淮、中原)而戰。

  • 5 # 觀上靈雲

    黃帝和蚩尤都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事蹟也必然帶有神話色彩。

    黃帝是玄女娘孃的徒弟,玄女是王母娘娘的通訊兵,代表天神派。蚩尤是女媧的手下,女媧代表了地妖派,此處用詞都是中性的,事實上在神仙傳裡有女媧的位置,而且排名靠前。

    相傳天神瞧不起地妖,地妖也看不上天神,本來他們各守一方並不衝突,但是女媧在地面閒的無聊仿照神的模樣用泥土創造了人,這些人和動物一樣野蠻亂倫,作為天神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於是派玄女娘娘下凡教化人類,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和科技。

    但是女媧不能接受這一點,於是就爆發了代理人戰爭,玄女娘娘以大徒弟黃帝(軒轅)為代表,女媧這一邊以蚩尤為代表,雙方在地界開打,詳細過程這裡不談,最終軒轅黃帝取得了勝利,蚩尤則退守南方以三苗的勢力存在(今天的苗人依然認為他們是蚩尤的後代),這股勢力就是後來的楚國,而黃帝這一方成了商朝,商的圖騰是大鳥,也就是玄女娘娘。

  • 6 # 長門文軒
    從兩個方面回答,一是文獻裡的記載,二是考古後的推測文獻的記載

    黃帝是周人樹立起來的帝王先祖,最早的文獻記載也到了春秋時期,而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並沒有黃帝的記錄,以把祖先當做神靈喜歡向祖先佔卜的商人來說,如果黃帝是其祖先,不可能在甲骨文中不出現黃帝。所以可以看出來黃帝的確是周朝才出現的。

    《史記·五帝本紀》建立了一整套黃帝的譜系,夏商周三代都出自黃帝一脈,就是所謂的“三代同源”,這個在今天看來肯定是不足信的。

    《國語·晉語四》載:

    “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

    其中“姬”為周人的姓、祁是“堯帝”的姓,己是“少昊”的姓。“吉”原來帶女字旁,是後期“古燕國”的國姓(不是周朝那個燕國)。有時候看這些記載很讓人感慨,如果是後人偽造的傳說,又為什麼那麼具體?如果是口口相傳下來的記憶,兩三千年的時間,什麼樣的記憶會這麼清晰呢?

    不過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改造,包括稷下學者為代表的管仲學派則將黃塑造成“理想王者”的形象,最後成為了《史記》中聰慧多智神勇無敵的帝王。

    我們看下蚩尤在先秦文獻中的記載

    《史記·殷本紀》引《湯語》:

    “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

    《尚書·周書·呂刑》:

    “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於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於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

    這個記載的比較多了,把蚩尤濫用酷刑,失信暴虐描寫的活靈活現。

    《逸周書·嘗麥》詳細談及蚩尤作亂:

    “昔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末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莊子·盜拓》:

    “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戰國策·秦策》:

    “昔者黃帝伐逐鹿,而禽蚩尤。”

    《管子·地數》:

    “黃帝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為劍豔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

    《呂覽·蕩兵》:

    “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也!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削林木以戰矣.”

    《大戴禮》:

    “公曰,蚩尤作兵與?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其身。蚩尤昏欲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

    我們可以看到,蚩尤已經被描寫成一個貪婪失義,原始落後的醜陋形象。

    《山海經·大荒北經》: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命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蔥,雨止,遂殺蚩尤.”

    這裡有了神話傳說的味道,不過蚩尤善作兵,應該是共識,也就是蚩尤擅長製造兵器,是玉製的兵器還是青銅的呢?我們推算玉製的可能比較大,通常認為蚩尤屬於“苗蠻集團”,考古發現苗蠻集團的玉文化還是很發達的,有良渚文化滅亡以後的融入。

    根據上面古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做出下面的推論,由於蚩尤殘暴無得,並不聽黃帝的號令(可以理解為背叛),炎帝來討伐蚩尤,擅長用火的炎帝,遇上擅長用水的蚩尤,結果“爭於琢鹿之河,九隅無遺”,按照山海經的說法,應該是趕上大風雨了,所以炎帝慘敗後請黃帝出兵,雖然山海經上黃帝請來了天女,我們估計黃帝等著大風雨過後才出擊,擊敗了蚩尤,並且殺了他。”

    後世學者對蚩尤進行過很多解讀,多認為蚩尤的蚩指的是蛇,蚩尤部落可能是蛇崇拜的部落,有人根據蚩尤有兩個角,推測蚩尤帶著一個有角的牛頭面具,屬於牛崇拜,無論是什麼,說明蚩尤其實是一個部落聯盟。而且很強大,善於製造武器。《國語·楚語》: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

    是說蚩尤之後的九黎又復亂德,而九黎的後人三苗也亂德。這個屬於勝利者的記載,事實上應該是幾個原始部落之間的爭鬥。我們看下考古上發現了什麼。

    考古上的發現

    透過文獻我們基本上得出來這樣一個結果,炎黃集團與蚩尤集團在涿鹿大戰,而由於少昊集團的衰弱,蚩尤集團(九黎、三苗)又不斷的進行亂德行為(可以理解為不斷與爭鬥)。

    現在通常的看法是,炎黃代表著西邊來的古羌人集團(這裡我們不稱他為華夏),而少昊代表著東邊來的古東夷集團,蚩尤代表著南邊的古苗蠻集團。最早進入中原地區的是蚩尤的古苗蠻集團,而西邊來的古羌人集團為了搶奪中原肥沃的土地,對在中原的古苗蠻集團進行了攻擊,炎黃集團經過多次失敗後終於戰勝了蚩尤集團,蚩尤集團的後人(九黎)退出中原,進入漢中平原。但蚩尤集團不甘心失敗,又不斷向北攻擊炎黃集團,這時候炎黃集團已經與少昊集團組成了聯盟,少昊集團相對更發達些,成為了聯盟的盟主,同時對蚩尤集團進行了再次攻擊,蚩尤集團繼續南退,退至長江中游的荊漢平原,等少昊集團衰弱後,化做“三苗”的蚩尤集團又向北進攻,企圖奪回中原,結果炎黃集團出來了強者,重新成為了聯盟的盟主,就是堯舜禹,這次戰爭也就是史籍上記載的“徵三苗”。這次蚩尤集團被徹底擊敗,再也無力北侵。

    我們看下考古的結果。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 , 徐旭生先生就提出中國上古時候不但有過三大集團的存在 , 而且它們之間從很早就相互發生關係。時至今日 , 隨著考古發現與研究的進展 , 三集團的真面目開始自歷史傳說的迷霧中漸漸顯露出來。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 , 大汶口—— 龍山文化可能屬東夷文化(少昊集團) 2 ,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可能屬苗蠻文化(蚩尤集團) 3 ,仰韶——中原龍山文化可能屬華夏文化(指的是文化,不代表華夏民族,這時候還沒有形成華夏族,炎黃集團),

    三大文化集團之前的交融我們這裡不談,看下最後階段的變化。

    進入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即龍山時代 )開始 , 情況又發生很大變化。 突出表現在中原龍山文化的影響明顯增強。 石家河文化中直領甕、 盆形擂缽等器物的產生 ,籃紋的不斷增多 ;龍山文化城子崖型別中大量拍印紋夾砂罐、 覆盆式器蓋、 蒝等的出現 , 都與中原龍山文化對它們的強烈影響有關。 另外,文化的分佈地域也有所變動。 此時,豫中地區基本不見石家河文化的影響。說明古苗蠻集團已經在往南遷徙,石家河文化最北只分布到豫南的上蔡、西平一線。原分佈著大汶口文化的豫東地區也已成為中原龍山文化造律臺型別的地盤。大汶口文化中心在魯中南泰山附近, 而龍山文化中心則東移至膠萊平原地區。由於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在地理上不再相連 , 它們之間的交流就很少了。早一個時期的“亞相互作用圈”已不復存在。

    從文化發展水平看 , 一方面 , 中原龍山文化從廟底溝二期的低谷中走出 , 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例如 ,山西襄汾陶寺(據說是堯的都城)墓地不僅規模極大 , 隨葬品多而精美 , 而且是按墓葬規模和墓主身份不同而分割槽埋葬的。 西北部為隨葬蟠龍紋盤、 鼉鼓、 特磬的大墓區 , 東南部為有木棺、 彩繪木、 陶器的中型墓區 , 中部則為多無隨葬品的小墓區。這些墓區可能屬於地位不同的家族所有,表明階級分化十分嚴重。又如,河南偃城郝家臺發現夯土城垣 ,是聚落進一步分化的產物。 另一方面 , 屈家嶺文化在過渡到石家河文化後 , 僅保持了一段時間的輝煌 , 接著就開始走下坡路。 石家河文化只是延用原屈家嶺文化城垣而未再新築。 龍山文化勢力也相對減弱。

    龍山前、 後期之交 , 三大集團文化在互動關係上終於發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鉅變。 此時 , 石家河文化消亡 , 龍山文化有所發展 , 中原龍山文化則勢力大盛。

    石家河文化是屈家嶺 、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 兩者的許多文化特徵一脈相承 , 如均流行土坑豎穴墓 , 都有壺形器、 斜腹杯、 高領罐等。 石家河文化本身極具特色的是一組富有宗教色彩的紅陶小器物 , 包括紅陶杯、 壺形器、 缽、 大口圈足杯、 陶塑小動物等。 但到龍山後期 、, 以上典型特徵在原石家河文化分佈區消失殆盡; 土坑豎穴墓基本不見而流行甕棺葬; 石家河城等廢棄 , 在原建築區上遍佈灰坑、 、甕棺。代石家河文化而出現的是基本與中原龍山文化大同小異的一些遺存: 流行籃紋等拍印紋飾 , 主要有直領甕、 罐形鼎、 細高柄豆、 圈足盤等陶器種類。 這表明石家河文化的消亡與中原龍山文化的介入可能存在因果關係。(堯舜禹遠征三苗)

    龍山文化繼續發展。 例如 , 山東臨朐朱封大墓無論從棺槨墓室大小、 隨葬品等級、 禮制性器物的多少等幾方面都比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墓更高了一個層次。山東章丘城子崖、 鄒平丁公、 壽光邊線王等夯土城垣的出現 , 是其實力增強的又一證據。(古東夷與古華夏已經合二為一了)

    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當屬中原龍山文化 (後期)。西至陝西西部,北達河北南部,東到魯西南、 豫東 , 南跨江、 淮 , 其分佈地域遠遠超過了二里頭文化的範圍。 河南輝縣孟莊、 登封王城崗、 淮陽平糧臺等城址的出現 , 與中原龍山文化 (後期 ) 的興盛是分不開的。(堯舜時代)

    總之 , 經過龍山前、 後期之交這場鉅變 , 三集團文化分庭抗禮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古東夷臣服於古華夏,古苗蠻進一步南移)

    我們再看下文獻中記載三集團互動關係 , 主要是關於它們之間戰爭的傳說。徐旭生先生將其主要歸納為兩大階段 , 即五帝前期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的戰爭 , 五帝后期 (唐虞時期 ) 華夏集團與苗蠻集團的戰爭。

    古華夏與古苗蠻的戰爭最著名者莫過於 “涿鹿之戰”。 上文已經提到過的《逸周書· 嘗麥篇》 記載:

    “蚩尤乃逐帝 , 爭於涿鹿之阿 , 九隅無遺。 赤帝大攝 , 乃說於黃帝 , 執蚩尤 , 殺之於中冀 , 以甲兵釋怒。“

    是說古苗蠻集團在蚩尤率領下 , 攻擊華夏集團的炎帝一方 , 使其疆土全失 , 只好求救於黃帝。黃帝與蚩尤經過戰爭 , 才挫敗古苗蠻的進攻。但華夏集團的勝利只是暫時的 , 並無一勞永逸之功。 《史記正義》 引 《龍魚河圖》 又說: “伏蚩尤後 , 天下復擾亂......鹹謂蚩尤不死 , 八方皆為殄滅” , 表明隨著勢力的增大 , 古苗蠻集團又進行挑釁 , 致使戰爭持續了相當長的時期。(導致堯舜禹徵三苗)。

    五帝前期古華夏對古苗蠻戰爭上的勝利 , 古華夏與古東夷控制範圍有了接觸,是與新石器時代晚期廟底溝期仰韶文化對大汶口文化產生強烈影響的實際相符的。 而此後古東夷文化的強盛, 也正和銅石並用時代早期大汶口文化蓬勃發展 , 反過來對仰韶文化施加巨大影響的情況不悖。 當然這兩個集團間的爭奪只是互有勝負 , 不存在一個集團對另一個集團的征服 , 所以在考古學上的表現也是隻有文化的強弱進退而無替代現象。(反映的現實就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輪流成為聯盟的首領)

    到堯舜時期, 古華夏集團已走出低谷, 生產力發展, 實力大增; 而古東夷與古苗蠻集團的力量則相對削弱。

    古東夷實力的暫時削弱可能與部分東夷其窮兵黷武有關。 侵擾古華夏聯盟不說 , 對與自己關係一度密切的集團可能也開始發動戰爭。 比如和良渚文化(古越人,三大集團在中原混戰的時候,古越人旁觀獨立發展,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玉文化) , 早期大半處於和平交往的狀態。 但到晚期 , 卻有證據表明它們之間發生過戰爭。 江蘇新沂花廳墓地殉人現象就被認為是良渚對大汶口的遠征所致; 而有的良渚玉琮上刻有大汶口文化的符號, 又可能是大汶口征服良渚的紀念品。當古東夷集團在實力大耗而自顧不暇的情況下 , 古華夏集團重振旗鼓 , “箭頭” 開始對準曾猖獗一時的苗蠻集團。 這時 , 石家河文化漸趨衰落 , 它與龍山文化的聯絡也被中原龍山文化從中切斷。 《戰國策· 魏策》 中 “禹攻三苗而東夷之民不起” 的記載大概指的就是這種狀況。(這裡應該是東夷和苗蠻混淆)

    關於華夏與苗蠻戰爭的記述很多。 《呂氏春秋· 召類》 說: “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 , “舜卻苗民 , 更易其俗” ; 《淮南子· 修務訓》 言: “舜南征三苗 , 道死蒼梧” , 說明從堯到舜在 一步步向南推進。 至禹時時機成熟 , 終於趁三苗發生內亂和天災之機 , 大舉入侵 , 對三苗進 行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墨子· 非攻下》 記載:

    昔者三苗大亂 , 天命亟之。 日妖宵出 , 雨血三朝 ; 龍生於廟 , 犬哭乎市; 夏冰 ; 地坼及泉; 五穀變化。 民乃大振。 高陽乃命玄宮。 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 四電誘祗。 有神人面鳥身 , 若謹以侍。蝨矢有苗之祥 , 苗師大亂 , 後乃遂幾。

    高陽就是顓頊帝、帝嚳是高辛氏

    經過這場慘敗 , 三苗衰微。 石家河文化被中原龍山文化替代。 中國由三大集團 “三足鼎立” 演變為夷與夏東西爭雄。

    綜合起來看 , 三大集團在中國文明形成中都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 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有所分別而已。銅石並用時代早期 , 東夷和苗蠻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高。在距今 5000年前後 , 大約已初步進入中國早期文明時代。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 苗蠻漸趨衰落 , 東夷繼續發展 , 華夏則盛極一時。 此時 , 以華夏為首的三大集團共同把中國的早期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 奠定了向中國成熟文明時代— — 夏代邁進的基礎。 最後在距今 4200年左右的龍山前、 後期之交 , 由於華夏集團的向南擴張 , 苗蠻集團遠遁 , 夏王朝隨之誕生。華夏族群的雛形在這個時候形成。

    結語:黃帝戰蚩尤,其實就是原始部落時期,兩個部落爭奪生存空間和控制地盤發生的戰爭。
  • 7 # 記錄怪咖

    蚩尤和黃帝到底為何而戰?

    老爹認為:

    “為了土地、人民、女人、糧食等等資源而戰。”

    對於黃帝,《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用一句話說就是:此子日後必成大器。

    還有一段記載,也很重要:

    於是軒轅乃習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對於蚩尤,《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從以上可以看出:

    黃帝應該是一個部落的核心人物,最少都是能發號施令的那種。

    蚩尤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勢力的話,跟黃帝那個部落,差不多。

    黃帝訓練士兵是為了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部落。

    對於黃帝為什麼攻打蚩尤,《史記•五帝本紀》中是這麼記載的: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於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

    “不用帝命”是黃帝征討蚩尤的原因。但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一點的,主要有:

    為了獲得土地、人民、女人、糧食等等資源。

    統一所有的部落。

  • 8 #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黃帝與蚩尤的那場曠古戰爭——涿鹿大戰,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只能半信半疑的從古籍文獻中去尋獲答案,因為這些記載都帶有感情色彩,有一定的目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思想百花齊放,孕育出了許多光輝的思想,不僅指引著當時的人,更是引導者後世人,直到今日。特別是儒家思想裡面的仁德、正義、自強等等思想。以致我們後世對於戰爭的評判也加入了正義和非正義的觀念。

    我們相信邪不勝正,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那場史詩戰爭中的黃帝一方放到了仁義正義一面,而蚩尤也是邪惡的化身。直到現在才慢慢有所改觀。其實那只是一場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各民族融合的一個歷史片段,和炎帝黃帝之間阪泉之戰沒什麼區別。

    而《山海經》裡描寫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簡直就是神魔大戰,可信度不高。我們都知道,《山海經》本來就是一部志怪、神鬼夾雜地理、環境等等各個方面的文獻,很多內容我們現在看來都匪夷所思。

    那拋開我們對那場戰爭一直以來的價值判斷,從本質上去分析那場戰爭,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真正消滅對方嗎?

    黃帝與炎帝之間的戰爭勝利,讓黃帝想趁著勝利之勢,征服更多的部落。《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與炎帝三戰阪泉,炎帝臣服。所謂“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所以一目瞭然,就是黃帝部落征服了炎帝部落之後,可以說志得意滿。他想繼續征伐其他部落,向他們發號施令,從而繼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從諸多文獻記載來看,戰爭雙方的文明存在代差,黃帝一方比蚩尤一方落後一個時代。 蚩尤一方是生活在華北平原和江淮平原一代的部落聯盟,技術發達,已經開始大面積使用鐵器製品,而且他們的經濟發達。同時還有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政治比較成熟,文明也比較領先。而黃帝部落相對比較落後,還是處於青銅時代青銅和玉製品廣泛應用於生活生產和武器製造。

    所以代表著東方九黎的蚩尤一方憑著自己先進的技術,以及透過技術建立的強大武裝,他們就是不服從。他們敢於直接與黃帝叫板,軍事對峙。

    就像是自始至終貫穿大自然的生物進化中的戰爭一樣,沒有道德仁義約束。正因為如此戰爭的發起就比較簡單。加上雙方的意志各不相同,強烈對峙中,最終戰爭難以避免。

    總之,像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戰爭一樣,涿鹿大戰都沒有什麼是非對錯,都是因為諸子百家思想產生以後才在人們心目當中產生的辨別意識。雙方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黃帝想讓蚩尤聽命與他,但蚩尤一方想自由行事,不受拘束。

    也就是說黃帝爭奪是話語權,而蚩尤一方則是自由的行事權利。

  • 9 # 鄧海春

    相傳,在上古時代,黃帝和蚩尤曾經有過一場大戰,黃帝聯合炎帝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驍勇善戰,並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加之其勇猛無比,不死不休,又十分擅長使用武器。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最終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並且還把蚩尤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這便是著名的涿鹿之戰,那麼,黃帝和蚩尤究竟因何而戰呢?

    這場戰爭緣起蚩尤所帶領的九黎氏部落與炎帝所帶領的神龍氏部落。由於農耕的發展,人口開始大量繁衍,財富得到積累,神農氏部落有著祖輩們積累的先天優勢,財富人口都是最多的,在先期的部落之中是最能引人嫉妒和羨慕的。再加上人口的增多便造成了活動半徑的增大,神農氏的人便越界到了蚩尤所帶領的九黎氏部落,就此結下了樑子。蚩尤以及他的部落本來就十分好戰,又眼紅炎帝部落的財富,於是戰爭便隨之而來了。

    為了爭奪財富和土地,蚩尤所帶領的部落與炎帝的部落展開了一場惡戰。然而蚩尤部落中皆是驍勇善戰的人,再加之武器裝備不輸炎帝部落,就此打敗了炎帝部落。炎帝不敵蚩尤,只好找到黃帝尋求幫助。而嚐到勝利果實的蚩尤自信心與野心同時膨脹,一直盤踞在山東一代的蚩尤部落開始一路向西擴張,靠武力奪取著其他部落的土地人口。

    蚩尤野心勃勃且戰鬥力極強,其他部落無力與之抗衡。軒轅氏部落在黃帝的帶領下,不甘天下無休止的爭奪,再加之蚩尤的擴張已嚴重危及盤踞在陝西一代的軒轅氏部落。一場惡戰看來是避免不了的。

    炎帝敗給蚩尤,心中十分不甘,只好找到了黃帝想與之共同商量討伐蚩尤的大計,於是雙方達成共識,華夏民族的雛形也因此誕生了。最終,蚩尤與黃帝在涿鹿有了一場大戰,然而這場大戰打了九個回合也是難分高下。

    傳說蚩尤能夠控制天氣,製造變幻莫測的氣象,使對手迷失方向。於是蚩尤使用了控制天氣的本事,先是掀起一陣大霧,又召來了風神和雨神,黃帝部落走投無路之時不得不求助旱魃女神,雙方又再次展開拉鋸戰。最終是黃帝得到仙人指引,最終打敗了蚩尤部落。

    總的來說,黃帝與蚩尤的戰爭根源在於對土地人口等爭奪的矛盾,也就是對生存資源的爭奪而引發的戰爭。因為隨著農耕的發展,人口的增多,而各部落之間發展速度又不盡相同,於是這種差異化打破了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的平衡,富的部落擁有了比較完備的生存資源,野心便就此便被激發了出來,而窮的部落則只能眼紅富的部落,於是矛盾便隨之產生,戰爭肯定是少不了的。雖然說這一時期的歷史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歷程最初期的狀況和規律。

  • 10 # 易海大師

    從古到今講究陰陽。正的東西都為陽!凡偏離正道都為陰!古蚩尤以邪惡統治世界的心理偏離正道屬陰。而皇帝是以正道而法治。為天下子民謀福利的。為陽。隨然蚩尤申通廣大。但正邪兩不立。邪不壓正。皇帝成為正統,屬陽。皇帝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 11 # 歷史每日說

    古往今來,只要發生戰爭無非都是帶著利益為目的。比如爭地盤,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常見。那麼蚩尤跟黃帝的涿鹿之戰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就要了解下蚩尤到底是什麼人?

    蚩尤是何許人也?據《路史·後紀四》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簡單來說蚩尤是炎帝的後裔。現在我們都以炎黃子孫自稱,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說法,黎民百姓,這就跟蚩尤有關係了。蚩尤,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最後被皇帝所殺,九黎族大部分併入黃帝部落,開起了華夏文明的起點。

    《世本》記載:“蚩尤作五兵:戈、矛、朝、酋矛、夷矛。”相傳:蚩尤不但以金作兵器,並能呼風喚雨。

    呼風喚雨可能有點神話了,但是可以理解為蚩尤能看懂天文地理。知道啥時候下雨,那個時候都是靠天吃飯,蚩尤最擅長用的武器是刀、斧,他所帶領的部落最擅長冶銅鐵。對於中華文明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山東蚩尤像)

    涿鹿之戰據《歸藏·啟筮》記載:“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蚩尤跟黃帝之間的戰爭史上稱為涿鹿之戰。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版本:黃帝打敗炎帝后,蚩尤聯合了自己的八十一個兄弟,在中原涿鹿跟黃帝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決戰。因為蚩尤有類似天氣預報的能力,知道當天會有大霧,本以為能夠讓黃帝部落迷失方向從而打敗對方。可誰知黃帝部落中也有能人,製造出了指南車這樣部隊就不會迷路。最後蚩尤被皇帝所殺。

    第二種版本:蚩尤原先在炎帝部落集團,但是後來自己獨立出來單幹,後來因為兩者在利益上的衝突,最後蚩尤將炎帝打敗。炎帝聯絡黃帝部落,兩個部落一起對蚩尤部落大戰,最後蚩尤被黃帝所敗。

    從這兩個版本中都可以看出,蚩尤被黃帝所殺。黃帝還是很義氣的把他下葬了,蚩尤的頭顱化成了血楓林,稱他為“兵主”也就是戰神,後來很多人打仗時他都會把蚩尤繪在戰旗上,蚩尤就象徵著勇猛與不可匹敵。其他部落看到戰旗以為蚩尤未死,所以紛紛投降。

    (河南皇帝炎帝像)

    蚩尤與黃帝的戰爭目的猜想

    透過上面表述,可以看出炎帝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最有可能引領中華民族前進的就是蚩尤跟皇帝兩個部落。但是這兩個部落各有特點。蚩尤部落代表著先進的文明農耕裝備,黃帝部落代表著先進的製造車技術,兩者不可避免發生碰撞。他們發生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統一華夏部落,最後涿鹿之戰結果也確實達到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

    雖然現在透過文獻的隻言片語能瞭解當時皇帝與蚩尤大戰的場景。但是毫無疑問,這場戰爭對於整個華夏文明更好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 12 # 梧桐語院

    古往今來,只要發生戰爭無非都是帶著利益為目的。比如爭地盤,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常見。那麼蚩尤跟黃帝的涿鹿之戰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就要了解下蚩尤到底是什麼人?

    蚩尤是何許人也?

    據《路史·後紀四》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簡單來說蚩尤是炎帝的後裔。現在我們都以炎黃子孫自稱,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說法,黎民百姓,這就跟蚩尤有關係了。蚩尤,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最後被皇帝所殺,九黎族大部分併入黃帝部落,開起了華夏文明的起點。

    《世本》記載:“蚩尤作五兵:戈、矛、朝、酋矛、夷矛。”相傳:蚩尤不但以金作兵器,並能呼風喚雨。

    呼風喚雨可能有點神話了,但是可以理解為蚩尤能看懂天文地理。知道啥時候下雨,那個時候都是靠天吃飯,蚩尤最擅長用的武器是刀、斧,他所帶領的部落最擅長冶銅鐵。對於中華文明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山東蚩尤像)

    涿鹿之戰

    據《歸藏·啟筮》記載:“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蚩尤跟黃帝之間的戰爭史上稱為涿鹿之戰。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版本:黃帝打敗炎帝后,蚩尤聯合了自己的八十一個兄弟,在中原涿鹿跟黃帝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決戰。因為蚩尤有類似天氣預報的能力,知道當天會有大霧,本以為能夠讓黃帝部落迷失方向從而打敗對方。可誰知黃帝部落中也有能人,製造出了指南車這樣部隊就不會迷路。最後蚩尤被皇帝所殺。

    第二種版本:蚩尤原先在炎帝部落集團,但是後來自己獨立出來單幹,後來因為兩者在利益上的衝突,最後蚩尤將炎帝打敗。炎帝聯絡黃帝部落,兩個部落一起對蚩尤部落大戰,最後蚩尤被黃帝所敗。

    從這兩個版本中都可以看出,蚩尤被黃帝所殺。黃帝還是很義氣的把他下葬了,蚩尤的頭顱化成了血楓林,稱他為“兵主”也就是戰神,後來很多人打仗時他都會把蚩尤繪在戰旗上,蚩尤就象徵著勇猛與不可匹敵。其他部落看到戰旗以為蚩尤未死,所以紛紛投降。

    蚩尤與黃帝的戰爭目的猜想

    透過上面表述,可以看出炎帝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最有可能引領中華民族前進的就是蚩尤跟皇帝兩個部落。但是這兩個部落各有特點。蚩尤部落代表著先進的文明農耕裝備,黃帝部落代表著先進的製造車技術,兩者不可避免發生碰撞。他們發生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統一華夏部落,最後涿鹿之戰結果也確實達到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

    雖然現在透過文獻的隻言片語能瞭解當時皇帝與蚩尤大戰的場景。但是毫無疑問,這場戰爭對於整個華夏文明更好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 13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老包雜談。

    榆岡雖然在和黃帝的戰爭中失敗了,但是在自己的地盤上還是老大,這就讓一個人感到很不爽。你都帶領著全族敗得這麼徹底了為什麼還能繼續當老大,難道就因為你是炎帝神農的嫡系子孫?

    同樣是炎帝神農的子孫,你榆岡憑什麼就可以稱帝,侵伐諸侯,經常吆五喝六的不幹好事,那我為什麼就不能帶領大家走得更遠?

    到底是誰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呢?蚩尤。

    蚩尤作為炎帝的子孫,他身上有著炎帝一族勇武不屈反抗到底的精神,對於不公平的現實他徹底怒了。於是他帶著他的九黎族人開始反抗。

    蚩尤,九黎族最高長官,出生於羊水一帶,人身牛頭,姓姜,是炎帝神農氏的嫡親後裔,這一點從他的長相上絕對可以看得出來。

    他又有兄弟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吃的都是砂石。他轄下又有許多強悍的苗民和詭秘的異類(魑魅魍魎等)。

    他在組建部隊的時候將這些人悉數招為兵卒。其軍隊的人員組成和戰鬥力都是當時超一流的。這樣的陣容足以橫掃天下、睥睨群雄。但是可惜的是他還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兵法,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導致了他後來的徹底慘敗。

    他統領九黎族期間開始鑄造兵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九黎族掌握著當時最先進的冶煉技術,軍隊一旦配備新式武器,其戰鬥力的提升完全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

    而當其他神族在用道德約束族人的時候蚩尤已經制訂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這一點從現在來看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誰能顛倒乾坤,唯我蚩尤大尊。

    當蚩尤的大軍第一次和帝榆岡交鋒時,榆岡就被打得稀里嘩啦大敗而歸。看來榆岡在長期的自高自大中確實已經逐漸失去了炎帝一族所應該具有的一切優良品質。這個位置確實應該讓別人來坐了。

    經過這次交鋒之後榆岡再也沒能組織像樣的反擊。所以蚩尤也就順勢罷黜了榆岡,自立為新一代炎帝。在這期間,蚩尤揮軍橫掃,兼併了不少弱小的部落,實力大大提升。

    榆岡雖然打不過蚩尤,但是他已經把復仇雪恥的任務交給了黃帝。古書上記載很明確,榆岡打敗了以後就去請求黃帝支援。現在既然已經是同盟了,黃帝就有義務出兵幫助榆岡。

    好吧,就這樣吧,大軍出發。

    黃帝帶著他那虎狼之勢浩浩蕩蕩的朝著蚩尤所在的涿鹿之野出發了。這裡的說的虎狼之師可不是吹噓誇大之辭,黃帝的軍隊裡確實有許多猛獸猛禽,虎豹熊羆雕梟鷙鳶之類比比皆是。

    在出發之前黃帝又讓當時很著名的巫師巫咸卜了一卦。他既沒有讓風后占卜也沒有親自動手,估計是想從和自己不相干的人嘴裡得到上天的預示,或者這樣更為準確一些。

    巫咸佔了一課之後說了這麼一句:“果哉,而有咎。”什麼意思呢?出師不利!但是到底是怎樣的不利法卦辭中沒有說明白。儘管這樣黃帝還是義無反顧的開拔了。

    在本文的最後我們順便介紹一下巫咸。

    巫師在上古時代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這一類人渾身上下都散發著一股神秘的氣質,他們可以直接和天神對話,又可以上下天梯,可以說是具有超能力的一群神使。巫咸就是這樣的人物。

    巫咸到底是哪一時代的人實在沒有一個定論。他在黃帝這裡出現過之後就十分活躍。

    《山海經·大荒西經》上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後來唐堯治世時期有他的身影,“以鴻術為堯之醫,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樹樹枯,祝鳥鳥墜”, 若是他真有什麼仇人的話只消丟擲一個咒語就能殺人於無形,這份功力是相當可怕的。

    在殷商時又有他的蹤跡,他混的最好的時候估計就是這會兒了,此時是以商王太戊的輔臣的身份出現的,和他同時輔佐太戊的還有伊尹的兒子伊陟。

    這些時代的跨度是相當長的,巫咸能一直從黃帝時活躍到太戊時代,可見他的巫術已經達到一個近乎於神人的境界。最後確是死在了太戊朝,他的兒子巫賢接替了他的位置繼續輔佐商王,此是後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和所有動物都能交流,人類會不會獲得更多過去、歷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