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知與智慧

    這真是個很好的問題。但是,先要確定時間是連續的還是一段一段的。如果是連續的就可以無限短,如同你引用的分母無窮大“符號∞”。

    可是,時間是能量存在的第四維座標資訊,確定這個問題之前,有個問題必須要確認,能量是連續的還是一份一份的。歷史上有個人叫“普朗克”,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普朗克常數就是能量的最小單位。

    量子力學就是建立在這個常數的基礎之上,其更核心的內容並非有多麼精確,而是一種量子理論的思維方式。正因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波動說和粒子說爭論了上百年。但量子力學對今天科技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普朗克常數很小,就是說構成世界運動的能量,全部都是由這樣很小的一份一份能量構成的。但這都不算回答你這個問題的妙處,最妙的在於:如果世界的無論在哪裡發生的每一個最小的能量都同步的,象有人指揮一樣使世界象脈搏跳動,那麼時間就有最小的單位一段一段的。如果沒有這個脈搏,每一份能量相互錯位,那麼就需要更小的時間,但這個時間已經不在有意義,因為資訊的測量和載體都是能量,比一份最小的能量還小的資訊是不存在的。這很有意思,也是這個問題的絕妙之處!目前,沒有人能給你答案,但是這個思考過程能給你很多啟示……

    知識有限,只能幫你到這裡了!

  • 2 # 噫嘻君

    有個哲學家說過:如果你問我時間是什麼,我知道,如果你要我說出時間是什麼,我就不知道了。時間真是個讓人們無限思考,又始終迷惑不解的話題。按你的提問,可以把時間分解為時刻和間隔來理解。我的想法如下:(1)時刻不存在。有個悖論叫“飛矢不動”、意思是飛馳的箭在任何時刻,它所佔據的空間和它自身的體積完全相同,那一刻它就應該是靜止的,那麼所有時刻它都應該是靜止的,顯然事實並非如此。時刻就是,你不說它的時候它在那裡,你一說到它它就不在了。(2)間隔。可以理解為以參照物為參照的事件發生順序,用“多久”來表示。那麼有沒有一個物理量——最小的時間間隔存在呢?比如無限大分之一秒或一個可以被捕獲的時間單位?我想應該是沒有的,如果有,又將掉進“飛矢不動”的悖論陷阱了。總之思考和遐想魅力無限。祝萬事如意!

  • 3 # 裸猿的故事

      古印度是個非常擅長玩弄數字遊戲的一個文明,這一點從著名漢諾塔故事中就能有所體會,那是一個描述關於宇宙的壽命有趣問題,計算會讓你得出一個極其誇張的數字。

    最早發明這個問題的人是法國數學家愛德華·盧卡斯。

    每次只能移動一個圓盤;大盤不能疊在小盤上面。

    傳說印度某間寺院有三根柱子,上串64個金盤。寺院裡的僧侶依照一個古老的預言,以上述規則移動這些盤子;預言說當這些盤子移動完畢,世界就會滅亡。這個傳說叫做梵天寺之塔問題(Tower of Brahma puzzle)。

      很容易證明需要2^64-1次操作才能將64個金盤完全的移動到另一根柱子上,假設一秒鐘移動一次的速度進行,那麼也需要5849億年才能完成,而整個可觀測宇宙到現在也才誕生137億年而已。

      而對於最短的時間有多短,在佛經中你會看到這樣的描述,《摩訶僧祇律》“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那麼可以計算出對於古印度人而言,可以想象的最短時間一念相當於現在的0.018秒。這對古人來說的確已經夠短了,畢竟頂級足球守門員的神經反應時間據測定也才0.25~0.3秒之間,遠高於這裡的一念。因此,對於人的神經系統而言0.1秒大概就是時間的最小間隔了。

      但除了玩數字遊戲之外,我們還需要一些更實在的時間短時時間間隔,比如:

    許多昆蟲拍一下翅膀的時間大約在毫秒級別

    人能夠聽到的最高頻率的聲音的週期(20KHz),在微秒級別

    1GHz的CPU的時鐘週期在納秒級別,光在真空中走一米的距離需要3.3納秒,現在你能感知一下納秒是多麼驚人的短暫吧,或者CPU開關的速度有多麼誇張。

    目前在實驗室中我們能夠測定出來的最短時間間隔是多少呢?

      是當氫原子核外電子處於基態的時候,電子繞原子核運動一週需要約150阿秒(10^-18秒),通常認為該電子的速度為光速的1/137.

    2013年,荷蘭科學家拍攝的氫原子內部影象。

      那麼理論上是否存在更短的時間間隔呢?有人認為存在,即所謂的普朗克時間尺度,並認為這是最小的可觀測時間,是理論的上限。其定義則是光在真空裡傳播一個普朗克長度的距離所需的時間。大約為 5× 10^−44秒.

      但是2003年哈勃拍攝的超深空宇宙照片時,其清晰的成像引發了一場風波,因為按照一些物理學家的觀點,在普朗克尺度上的量子漲落應該讓照片模糊不清才對,因此究竟是否真的存在普朗克長度和時間,或者普朗克尺度的時間未必會產生什麼天文學效應,目前依然並不能完全確定。所以,你看最短的時間間隔和最遙遠漫長的距離之間也許有著某種奇妙的關係。科學可真是有趣。

      這張照片代表著我們已知宇宙中最初誕生的星系,大約是在宇宙大爆炸後數億年內產生的,換句話說,這些星系的光已經傳播了上百億年的時光,現在的它們早已不是這般模樣了。

  • 4 # 道佛隱

    既然你這麼問了,我也想聽聽大家關於時間為負的可能性及是以怎樣的一種狀態存在的?比如說宇宙起源於奇點大爆炸,接著是無限擴張,但是根據能量守恆定律,總會有那麼一個單位時間,宇宙會因為熵原理停止擴張,那麼那個時候宇宙會不會不斷塌陷直到一個新的奇點誕生?我們如果把這一過程用正負時間單位來標註會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 5 # 火星一號

    最小的時間間隔不是無窮大分之一秒,也不是無窮小秒,而是普朗克時間。1普朗克時間是光子在真空中以光速行進1普朗克長度的時間,1普朗克時間約為5.39×10^-44秒。由於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常數,因此,最小的時間間隔是源於最小的長度——普朗克長度。當到達(或接近於)普朗克長度的時候,在任何合理的情況下,談論兩點之間的差別就不再那麼有意義了。那麼,物理學家是怎樣得到普朗克長度的呢?為什麼普朗克長度是有意義的最小可測長度呢?

    本質上,由於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時被確定,所以長度和時間等基本量度具有測不準性。因此,兩個距離足夠小的物體之間的位置沒有任何物理上的區別。透過普朗克常數,可以確定長度的測不準程度,普朗克長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h為普朗克常數,G為萬有引力常量,c為光速。

    在我們目前對宇宙的理解中,距離小於普朗克長度是沒有意義的。在這種距離上,時空結構本身將開始“撕裂”,這就像如果你試圖把一張紙摺疊50次,那它就會被撕碎。

    由於物理上的最短長度被確定下來,光速又是恆定的,所以最短的時間間隔也就能確定了。把普朗克長度除以光速,即可得到普朗克時間:5.39×10^-44秒,這是有意義的最小可測時間間隔。

    所有的科學實驗和人類經驗所處的時間尺度都比普朗克時間高出數十個數量級,這使得任何發生在普朗克尺度上的事件都很難被發現。截至2016年11月,人類直接測量出的最小時間間隔為8.5×10^-19秒,比普朗克時間高了大約10^25倍。

  • 6 # 雲海路

    1s(秒)=1000ms(毫秒);

    1ms(毫秒)=1000(微秒);

    1(微秒)=1000(納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宇宙是從大爆炸開始的,那麼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東西在包含著宇宙的初始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