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古之善

    西方哲學由於無法認識到“上帝”的行為倫理或理性,所以西方哲學中不存在客觀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道之德”、“道德倫理”、“道德理性”的概念,因此說,西方哲學是沒有“道德”觀的。

    西方哲學只有人道中相對性的、有歷史時空性的倫理或倫理道德(中國學者誤將“德性”翻譯成“道德”)。即人自身的道德(德性)遵從人道倫理或倫理道德。如:基督教的人道,其人的德性要遵從基督教的倫理,而伊斯蘭的人道,其人的德性要遵從伊斯蘭的倫理,這兩者的倫理是相對性的,而且是有衝突的,他們都沒有以絕對性的道德倫理作為參考標準。注:道德倫理不等同於倫理道德或倫理。

    也就是說,西方哲學或現代倫理學中的“倫理”與“道德”的基本概念範疇是針對人道而言的,不是針對“上帝”的,即西方哲學中:

    倫理(註:是專指人道倫理或人類倫理):是關於人性、人倫關係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倫理範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係以及維持人倫關係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其規則具有時空性、相對性。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並作為一級概念。

    道德(註:是專指人的倫理德性):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範疇側重於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其道德具有時空性、相對性。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並作為二級概念。

    中國哲學中的“德”與“德行”,也就是指,道中的“陰陽行為原則”與道中的“陰陽行為原則之行”,即專指道中的精神世界。那麼,道之德行就是道之善、道德理性,或者是道德倫理。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之性,就是“精、氣、神”相統一的特性;其中,“精”反映的是物質世界,“氣與神”反映的是精神世界,而且“氣”反映的是“陰陽行為原則”之德,“神”反映的是“陰陽行為原則之行”的德行之理性。所以,道之性是“精、氣、神”相統一的生命機制之特性,也反映出萬物生命機制中客觀存在道之德、道德理性或道德倫理。

    道德理性,就是道之本之精氣,在生化萬物的過程中存在物質理性、生物理性和萬物的倫理性,進而體現出道之善。如:氫元素、氧元素內在的客觀都存在理性;而氫元素、氧元素外在的客觀存在相互之間的倫理,兩個氫一個氧存在倫理(科學稱化合)形成水。

    正因為,客觀存在道德理性,這就為人類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提供了本體。所以,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物理化學規律、生物生理規律、萬物及人類倫理,都要遵從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說,都要遵從最高、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

    根據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注:老子稱謂的“有”與“無”的本義或概念範疇,用當下的話說,屬哲學概念範疇,“有”屬物質範疇,“無”屬精神範疇),則有最高、絕對的道之德,或道德普遍性的定義,我可以這樣地給出:

    道之德的定義:道之事中“有與無”在統一的道中,由“有”中的陰陽雙方產生“無”;則“無”以“勢之行”之形式,推動“有”中的陰陽雙方之“和”之目的,稱之為道之德。

    其中,“有”在道之本之“一”中,反映的是無限無體的陰陽雙方之“精”,“無”在道之本之“一”中,反映的是“精”的陰陽雙方之間的“陰陽之氣”。“有”在道之體之“多”中,反映的是有限有體的物質世界,“無”在道之體之“多”中,反映的是有限有體的物質世界之中的精神世界;即,有限有體的宇宙中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的存在。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2 # 手機使用者6844152672

    謝邀請,不過我是工科生,只覺得這是道極深入的問題,涉及人與人最基本關係之問題。不過還好,只相差“道、德”兩個字而己。道,道路也,是大家開闢出來,走慣走熟的通道(道在道德經中卻有三種以上的含義,自當別論)。德,有上德、下德、玄德等不同等級(見老子的道德經),好象是指處置人與人之間行為關係的學問。道德合起來的話,我以為是社會為人的行為德性劃好的通道或規舉,百姓最好循規蹈矩,否則將遭大眾特別是官理者非議……。就答到這裡吧,江郎才盡!

  • 3 # 論語世界

    倫理與倫理道德互有聯絡區別。

    從國學的層面上講,倫是類別、次序,倫理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國文化中將其總結為五大類,即五倫: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中相處應該遵循的方法就叫倫理。

    道德,道是道路,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規律,《中庸》說: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順應自性的意思,就是順應宇宙萬物本體的執行規律。德,是達到萬物本體的方法。華夏文化中將其歸納為八條,稱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修養這八種品德,就能迴歸“道”。因此“道德”其實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規律,以及我們應當如何通達這種自然規律的方法,它是自然存在的,而不是人為規律的。

    而西學“倫理”即:內在的價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為規範,是指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是從概念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它不僅包含著對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係處理中的行為規範,而且也深刻地蘊涵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範行為的深刻道理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物件,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範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活動中區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範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

    倫理道德是一種規範。

    因此,西學的“倫理”概念蘊含著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國學“道德”概念蘊含著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等色彩。

    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目前二者劃界與範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們有著各自的概念範疇和使用區域。

  • 4 # 丁老頭5954586754

    倫理問題:其含蓋面大於倫理道德問題。即前者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廣義的關係;後者側重指人的行為道德公認的標準規範。倫理也是道理。舉個例如個人與血緣關係五代內不應通婚、子女理應孝父母等;公民應尊紀守法愛國、國家應為民服務等屬倫理和倫理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歲小孩在家一般都玩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