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觀點

    至親去世,不貼春聯,不放煙花等行為,是現在很多區域仍然在遵守的守孝習俗。因為紅火熱鬧的氣氛跟傷心的事實實在有些不搭調。當然,守不守完全自願,沒有什麼好與不好之分。只要你自己安心就可以做。

    其實,守孝三年,是非常古老的習俗。

    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子張說:《尚書》上說,高宗結廬守喪期間,三年不曾發號施令。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怎麼是高宗呢,古代的人都是這樣。君主去世後,百官在三年之內都聽命於冢宰。

    《尚書》是上古時期的典籍,這上邊記載的事情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孔子進一步說,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無論是什麼身份都應該自覺的遵守這個習俗。居喪期間,食脂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守孝三年,當然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要主動娛樂。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守孝三年,是孝子在情感上對先父母的一種告別和報答,更是一種心靈上的祭祀。這不是道德問題,更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情感上對先人和自己的一種交待。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人情味是中國最人本最光茫四射的人格品質,絕情在中國絕對是極重的罵人話。

    所以,守不守喪三年,完全看自己。最重要的是心安。汝安則為之。

  • 2 # 悅讀越樂

    在古代,有居喪制度。居喪是孝子們在親人去世後的一段時間內,在生活等各方面的節制。以此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思念

    傳統習俗認為,嬰兒出生之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時刻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故去後,兒子也應該還報三年,即居喪三年。  

    居喪三年內,孝子不能在家居住。需要為父母守墓。在父母墳前打個小棚子,穿孝服,睡草蓆、枕磚頭土塊,以此表達對父母的懷念。 

     

    守墓禁忌,不能外出應酬,不能在家居住,不能飲酒,不能吃肉,夫妻不能同房,不能洗澡,不能剃頭,不能更衣,春節不能貼紅對聯。  

    現在很多農村地區,依然還保留著親人去世,家裡三年內都不能貼對聯的習俗,這種做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但很多農村地區,還保留著這種風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這是對親人的悼念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大家講究的都是“百敬孝為先”的傳統禮義道德,如果家中長輩們去世,有的地方女兒三年內不能談情說愛,男人三年之內不能結婚,就算是有婚約在先的,也必須等到三年守孝期滿了以後,才能再去談婚論嫁。其實就是在生活各方面的節制,以示對親人的緬懷悼念之情。

    二,表達對親人的尊重

    春節的時候家裡掛燈籠,貼上新的對聯,都是代表著喜慶和高興的,但如果親人去世後,家裡還這麼高興熱鬧,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還會被村裡人笑話,不懂得規矩不懂事不孝順,這麼做是為了表達對親人的尊重。

    三,對親人養育之恩表示感謝

    在有的個別農村地區,農民朋友們認為,嬰兒出生之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時刻需要父母的照料,而父母故去後,兒子也應該還報三年,對親人的養育之恩表示感謝。

    “人養子孫為防老,幼羊跪乳報恩情”,“服孝”或“喪期”,親人及其家人這春節貼“春聯”還是大有講究的。

    第一年春聯是藍底白字,也就是說用是白色顏料在藍紙上寫。意即有節日的“色彩”但這家還是在服孝之期。

    第二年用黃紙寫對聯。黃色古時本是皇帝的專用紙,後來被通用,被所謂的“神漢”、“巫婆”們用來寫“咒語”、“神符”,還與檀香一起焚之祭祀。黃色春聯便有了對逝去的親人寄託哀思和祰禱之意。

    第三年得貼紅底金字的春聯。按當地風俗,三週年祭日,得過事,親朋好友,鄉鄰們上份子錢,親人們上墳燒過最後一張紙,表示孝期已滿。紅紙金字預示著徹底從逝去親人的傷痛中走出來,迎接新的生活。

  • 3 # 馴養一本書

    除夕早上貼春聯是春節的習俗,但是據說,山東的嶗山地區,如果家中有長輩去世,子女在服喪期間,連續3年不能貼春聯。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問:“父母去世,服喪三年是不是時間太長了?君子如果三年不行禮,三年不演奏音樂,必然會造成禮壞樂崩的結果。以前儲存的糧食都吃完了,新的穀子又長出來了,是不是守喪一年就夠了呢?”

    孔子說:“父母過世未滿三年,你就吃米飯,穿錦衣,你能心安嗎?“

    宰我回答:“能心安。”

    孔子說:“如果心安,你就這樣做吧。君子為父母服喪,吃到美食不覺得好吃,聽到音樂而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才不這樣做。現在你覺得能夠心安,那麼你就這樣做吧。”

    宰我走後,孔子說:“宰我不是仁德的人,孩子出生後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喪期,是全天下都遵守的規矩。宰我小時候,難道沒有被父母懷抱三年嗎?”

    古代的官員,一旦父母去世,都是要辭官回家守喪,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不孝不義之人。比如,蘇東坡和蘇轍,就是在其父蘇洵死後,立即辭官回家服喪了。

  • 4 # 龍少爺55

    長輩去逝三年未過,過年過節貼藍色、綠色、黃免紙對聯,主要表達思親之情,到過三年前一天還是貼黃對子,到三週年正日正午撤了蓮花燈,換上紅燈籠,換上紅對聯。

  • 5 # 陶清河畔一少翁

    長治市上黨區蔭城鎮桑梓的風俗,親人故去,第一年不貼對聯,第二年貼黃紙對聯,第三年恢復紅紙對聯。由於現在手寫對聯式微,第二年黃紙寫對聯不易,這第二年的對聯乾脆就不貼了。俗話說,十里不同天,風俗往往還不用十里就會變的不同。入鄉隨俗,只是指家鄉老家,也僅僅指一個村而言,跨村就不敢趨同求一了。

  • 6 # 那些舊時光

    在我們河北農村,如果上輩人去世,不滿三年為了守孝,有很多禁忌。第一件事就是這三年春節的時候,春聯怎麼貼。

    三年不貼春聯的傳說是從漢代來的

    古時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守孝又叫丁憂,是儒家禮教的舊制,盛於漢代。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餿主意是孔夫子想的,其實不然

    是《儀禮·喪服》中所提出的,後來記載在《禮記》中,天子以下,喪服分為五個等級: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服喪守孝的年月分別為三年、期年(一年)、九個月、七個月、五個月、三個月。

    說白了就是,居喪制度從漢武帝開始,到兩漢時期,只有帝王將相才受三年守孝的約束,到了黎民百姓那裡就剩下三個月的服喪期限了,至於服不服喪根本就沒人管,也不是強制性的。

    東漢末年,鄭玄、王肅等真正的學問宗師,提出了“禮不下庶人”的概念,讓普通百姓不必受此繁瑣無聊的腦殘規矩束縛。可惜普通百姓根本就沒人聽。因此,守孝三年中的一些禁忌流傳至今也就不足為奇了。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通俗”,我們這裡一個村的風俗都不一樣,有的人家真的就是三年不貼春聯,但,大多數家庭第一年都選擇不貼春聯,因為親人故去的時候,一般都是白紙封門,可是到了第二年,紛紛鏟去門上的白紙,換成藍色春聯,再過年的時候就算第三年年滿了,就能貼紅色的春聯了。

    只是,親人故去的第一年,過年時不能出去拜年,也不接受別人到自家來拜年,初一早晨都是大門緊閉的。這一年兒女們服飾上要穿素服,腳上要穿白鞋。熱孝期間儘量不去參加別人的婚宴,怕人家嫌棄。

    過年是喜慶的事,但是遇到白事的時候,誰也沒有辦法還能像沒事人一樣去貼紅色對聯吧。

    這個習俗沿襲至今,雖說沒有什麼特殊的講究,但是足以表達對過世親人的追思,過年的時候,紅色代表喜慶,所有的春聯都是紅色,對於逝者來說很不尊敬。

    古代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是封建社會保守落後,愚昧迷信的具體體現。

    但是,為了讓我們這些後人,能記住身邊故去的親人,最起碼在他們離開的三年之內,每天都緬懷他們,唸叨著他們,感恩他們,透過不張貼紅色春聯這樣的方式,來寄託自己的哀思,也是我們民族“孝道”的充分體現。

  • 7 # 半個南山人

    上輩故去,三年不貼春聯,有什麼傳說?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清楚古人對於死者兒子守孝有那些規定。

    先來說說,守孝時間為何要3年?

    這是因為嬰幼兒出生3年後,就可以脫離父母懷抱,因此也守喪3年作為回報。

    守孝期間有何規定?

    古人對於死者兒子有一套相當嚴苛的生活方面的要求。首先,孝子不能有任何享樂,不得飲食酒肉、瓜果菜蔬,只能吃粥,不得與妻妄同房,不得洗澡,換衣服、剃頭。其次,守喪者不得嫁娶,不得有任何慶祝活動,不得在節日拜訪親友。

    從上可以看出,這些規定中並沒有規定3年內不能貼春聯。那麼守孝3年到底能不能貼春聯呢?

    眾所周知,春聯一般都是紅色,守喪期間貼紅色春聯,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守喪期間貼春聯也是有要求的。第一年要用白色紙,第二年要用綠色紙,第三年要用黃色紙,第四年喪服滿就可以恢復用紅色紙了。

    貼春聯,傳說與朱元璋有關。有一年準備過年時,朱元璋下令家家戶戶門上要貼上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是寫在桃木上的,因為桃木是紅色的,後來改為寫在紅紙上,紅色喜慶避邪,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

  • 8 # 俚言雜談

    這是因為,按照封建禮制,孝子需要守喪三年。

    那麼,為什麼不是1年、2年,或者4年、5年呢?而偏偏是3年呢?因為,這是聖人孔子定下的規矩。

    在《論語》之中,孔子藉著教導學生宰我,闡明瞭自己的理由: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予就是指的宰我。孔子認為,從嬰兒降生到離開父母的懷抱,到蹦蹦跳跳地玩耍,一般需要經過三年的時間。所以,孝子為父母居喪,也應該不少於三年。

    一般,儒家取三年這個下限是可以理解的。再多一些的時間的話,你就什麼別的事都不用幹啦。顯然,無限期地居喪,是脫離實際的。

    其實,三年居喪期間,要做的事情很多。披麻戴孝是一種,在墳墓前搭一間草廬居住也是一種。另外,粗茶淡飯免娛樂更是必須的。所以,三年不貼春聯,甚至三年不娶兒媳婦之類,只能算是小兒科啦。

    在職官員守孝三年,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丁憂。丁憂三年,是各級官員暫時脫離官場的最佳理由,往往連皇上也不得不體諒。當年,曾國藩就是以丁憂的理由回到家鄉湖南鄉下的。

    這裡有個弔詭之處。假如,你做官做得很爽,不願意回家奔喪和丁憂,那麼,撲面而來的唾沫星子能把你淹死;相反,在你居喪三年期間,朝廷要提前啟用你的話,用的理由一定也會是忠孝不能兩全。

    所以,丁憂三年只是慣常的情況。還是拿曾國藩舉例子吧。他就是在丁憂期間,組織鄉勇,建立湘軍的。因為天平軍來勢兇猛,因形勢所迫,朝廷已經等不及啦。

    規矩是人定的,也是人破的。所以,在當今的新社會,只要心存對已故親人的感恩之情,過年期間到底貼不貼春聯,還是靈活處理為好。

  • 9 # 聽雪說史
    這是風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傳說,它出自《宰我論禮》。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按中國的傳統禮制,上輩故去,需要注意的地方有許多,過去叫居喪、丁憂、守喪等等。三年不貼春聯只是其中之一。這些禮制在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不斷演變,逐漸按地理區域,形成了各地區不同的風俗。

    以我們當地為例:

    家裡有上輩故去,後人第一年春節什麼春聯也不貼,第二年春節貼白色春聯,第三年春節貼黃色春聯。過完這三年春節時才貼紅色春聯。

    就是拿家裡有上輩故去的人家怎麼貼春聯來說,怎麼貼春聯有兩層意思:第一是表示後人對長輩故去的哀悼;第二是對家中來訪客人的一個提示。我們這裡講究家中有上輩去世後,在守喪期間送客人走時,不送出門,在上輩去世的第一年春節時也是這樣。假如有春節時有客人來訪,並不知這家去年就長輩過世,走時主人不送出門,客戶心裡會產生誤會,而客人進門前看到這家貼不貼春聯,貼什麼顏色的春聯,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對主人一些不合常理的行為也就不再會產生誤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學院教授把戰略說得很玄乎,能不能用幾句話說透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