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周天子武曌
-
2 # 漢唐長矛
這就是千古一帝的悲哀嗎?說實在他比始皇帝做的要好得多,始皇帝留下了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帝國,而隋文帝留下的是一個盛世帝國,始皇帝沒有留下好的接班人,而隋文帝選擇了才智最為出眾的兒子作為接班人。都是千古一帝,感覺隋文帝很可悲,他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他勵精圖治開創的盛世僅僅十幾年就崩了,選擇一個才智出眾的接班人也有錯?
-
3 # 在下古麒
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兒子給敗光的。
不可否認,隋朝將全國從飽受戰亂的狀態下再次統一,為全國帶來了短暫的和平,按理來說,這個時候就應該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讓全國的生產力逐漸恢復過來。當然,隋文帝也正是這樣做的他例行勤政廉潔明的執政理念,使得隋朝在隋文帝的治理之下逐漸恢復生機。
不過,為什麼我要提一個很大程度上呢?因為當時的隋朝也有一些反對隋文帝統治的人。我們知道,隋文帝是讓北周皇帝讓位給自己的(也可以視作謀朝篡位)這一點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就是大逆不道的舉動,所以當時也有部分人是在蠢蠢欲動的,特別是當時的門閥貴族的實力頗為強大,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朝政的局勢,而在隋文帝登基之後,也沒有能力去解決這個隱患,終於,門閥貴族的隱患在隋煬帝時期終於迸發而出,非隋煬帝可擋。
而隋煬帝在登基之後的的事情也就不必細說,他大肆的任用勞力,並且三次征伐高句麗,使得在隋文帝時期好不容易恢復的生產力被揮霍一空,終於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隋朝大勢已去,天下又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直到李淵再次透過戰爭建立大唐,是布衣百姓獲得了幾百年的安寧和平。
-
4 # 老袁說
明朝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大明卻沒滅國,隋煬帝繼位五年卻丟了江山。
這證明作為皇帝,不怕你昏庸就怕你瞎折騰。
我們先來看看隋文帝給楊廣留下了怎麼樣的一個隋帝國。
開皇之治隋文帝統一全國之後,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在政治上,他聽從建議使用三省六部制,後世的幾個封建王朝幾乎都政治制度上都有三省六部制的影子。隋文帝開創的科舉制度更是沿用了1300多年,一直到清末才被廢除。他設立糧倉,儲存的糧食布帛一直到唐朝貞觀11年都沒用完,而這時隋文帝已經死去了三十三年。隋文帝在位期間人口增長了兩百多萬戶,周邊四鄰如突厥、吐谷渾也打了個遍,可以說交給隋煬帝手上的隋帝國家底厚實而且周邊也沒有強大的少數民族虎視眈眈。那麼這樣的一個隋帝國是怎麼被隋煬帝整沒的呢?
隋煬帝其實並不昏庸隋煬帝即位以來都做了些什麼呢?
他進一步發揚科舉制度,使平民有良好的上升空間。
他營造東都洛陽,削弱關隴地方集團的政治力量。
他修建大運河,西巡張掖,開拓絲綢之路,使全國物資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南北東西各方文化經濟交流得以通暢。
他調兵遣將,陸續攻滅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諸國,大大擴張華夏疆域,亦是東漢之後首次收復越南南部。
他親自率軍遠涉海拔數千米的高原,攻滅吐谷渾,征服了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亦是華夏王朝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
似乎隋煬帝不僅並不昏庸,而且文成武功之高不輸唐宗宋祖。
隋朝之亡隋煬帝的失敗主要問題就是由於他的好大喜功,他為了開疆擴土三次遠征高句麗。在戰場上每每隋朝將領要有什麼舉措必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煬帝,導致延誤軍情最後中計。三十萬五千隋兵最後只逃回了二千七百人。三次出兵動用民力數百萬,農村沒有了壯勞力還要加收賦稅,老百姓沒辦法當然只能起義。再加上被科舉制度觸動了利益的門閥從中鼓動使得起義之勢銳不可當。
而眼見北方之亂不可收拾的隋煬帝卻把有著極多積蓄的長安、洛陽兩座大城交給了自己兩個年幼的兒子,自己帶著大軍南下揚州試圖避禍,可以說這時的隋煬帝拋棄了自己反擊的最後籌碼,最終被手下背叛所殺。
-
5 # 宇宙的塵埃27551
大家知道,隋朝從581年建立,到619年滅亡,共經歷了兩代帝王,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為何只有短短的38年呢?。早在隋朝建立之前的北周和北齊,其權力核心都掌握在關隴士族和山東士族的貴族人手中,而南陳的統治階級以漢人為主,他們對北方的貴族政權本身就有牴觸。隋朝統一全國以後,都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對待北齊和南陳的,對待上層他們強迫其入關,實行嚴密控制,對百姓實行高壓統治,為形勢上的統一埋下了隱患。 對於隋文帝的即位,關隴士族內心是不滿的,只是迫於楊堅家族的勢力,只能隱忍。對待關隴士族人的不滿情緒,楊堅選擇了打壓和排擠,激化了皇族和關隴士族的矛盾。隋煬帝楊廣繼位之後,繼續執行父親楊堅的政策。他征戰吐谷渾和高句麗,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濫用民力,導致民怨迭起以至天下大亂,最後被迅速崛起的關隴士族的李淵家族所滅。 由此可見,隋朝從一開始,統治的根基並不穩定,對於雙方的矛盾並沒有化解,而是變本加厲,最終讓隋朝走向了滅亡。
-
6 # 敬中道影
主要原因還是門閥的原因,楊廣幾徵高句麗,主要想削弱門閥的勢力。但門閥勢力還是太厲害啦!結果隋朝被門閥弄了下來。李唐其實也是門閥的勢力。
-
7 # 木子的木子
秦始皇去世時也正是秦國的鼎盛時期,秦國沒多久就滅亡了。秦國可以,當然隋朝也可能鼎盛沒多久就滅亡了。
隋朝很快就盛極而衰,主要在於以下幾點:首先,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掏空了隋朝的基礎,動搖了隋朝的根基,開鑿大運河和三徵高麗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第二,隋煬帝實行科舉制度、打壓士族門閥,尤其是對關隴貴族進行打擊,得罪了關隴貴族,最終殺害隋煬帝的宇文化及就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第三,隋朝滅亡有一定的突發和偶然性,隋煬帝尚在揚州。此時,隋朝在天下各地還有很大的勢力,忽然之間隨著隋煬帝被殺而終止。隋煬帝死後,各地先後立隋煬帝后代為帝正是隋朝當時力量還在的表現,只是滅亡的很突然,讓人措手不及。
-
8 # 夏目歷史君
中國古代的朝代眾多,而在這麼多的朝代之中,真正的統治者與皇位“和平分手”的例子十分的少見,大多數都是“非暴力不合作”,這也就導致了流血和犧牲成為了中國古代朝代更迭所不能少的因素,但是有些朝代的下場卻遠遠比其他朝代來的慘烈的多,就比如說秦朝,又比如說和秦朝十分相似的隋朝,而今天我們所要說的就是——隋朝。
隋朝的滅亡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各代史學家很喜歡研究的一個方面,畢竟史學大家王夫之先生就曾經說過“隋之富,漢、唐之盛,為之逮也”,但是如此繁盛的隋朝卻只歷經了37年的光景,那麼究竟隋朝為什麼會滅亡呢?筆者認為最主要的還是以下幾個原因。
1、 三徵高句麗高句麗作為一個小國,從北朝時就已經成為了中原國家的附屬國,開始向中原國家朝貢,包括隋文帝時期,高句麗也一直向其朝貢,但是等到隋文帝滅了陳之後,高句麗開始有點慌了,他們擔心下一個被滅亡的是自己。而這種擔心就使得當時的高句麗開始訓練自己的將軍隊並且開始專門存糧,隨時準備著抵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的侵犯。
等到隋朝的社會經濟已經開始穩定並且開始發展的時候,可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準備好了,完全不怕隋朝軍隊來攻打自己,於是高句麗開始不安分了起來,屢次在邊境作妖,屢次殺害邊境的中原人。當時的隋文帝見狀並沒有直接派遣軍隊攻打高句麗,而是想用爸爸的寬廣胸懷溫暖高句麗,希望他們自己醒悟,但是人高句麗不聽就算了,還帶領軍隊到了遼西。
隋文帝一看也生氣了,我們好心好意哄著你們,你們就這樣?他立刻派遣軍隊去攻打高句麗,但是很不巧,這支整整30萬人的軍隊遇到了瘟疫死傷慘烈,沒有足夠的兵力還打什麼?於是這次隋文帝選擇了先退兵。
隋文帝去世,隋煬帝繼位,隋文帝時期累積的大量財富使得隋煬帝毫無顧忌,覺得周邊的國家都應該臣服於自己,為了達到他的這個念頭,楊廣四處炫耀自己的實力,尤其是對高句麗,他很直接的威脅當時的高句麗使臣讓他們歸順自己,如果說他們不願意歸順自己的話也沒關係,咱們隋的軍隊就直接打過去哦。高句麗也傲嬌,表示不約,楊廣對此十分的氣憤,決定攻打高句麗,這就有了後來的三徵一說。
為了成功打下高句麗,隋文帝可謂是費盡了心思,他結合了自己父皇的失敗教訓,專門把糧草和兵馬給準備好了,還為了能順利運送糧草物資下令開鑿永濟渠。除了糧草之外,隋煬帝對軍隊也十分的用心,尤其是武器這方面,還專門派遣人去檢閱這些兵器,如果說檢閱的人不認真的話,甚至會被斬首!就這樣,把一切前期工作準備好的隋煬帝信心滿滿的去征伐高句麗了,然後,失敗了。
自己準備了那麼久的軍隊居然失敗了,這讓隋煬帝生氣,他立馬著手二次的進攻,第二次的進攻很順利,眼看著戰爭正在最激烈的時期,就要分出勝負了,國內的環境卻開始不安定了,楊玄感起兵造反了。要真的只有楊玄感一個人造反還好,關鍵是人楊玄感把一群重臣的兒子全部都給囚禁了,隋煬帝只能夠把軍隊調回去先鎮壓住楊玄感。
但是高句麗不降,隋煬帝心裡還是不舒服,於是他不管當時國內情況有多糟糕,還是發動了第三次征伐。他這麼打,隋內部受不了,高句麗也受不了,選擇了投降,隋煬帝十分的高興,覺得隋朝的軍隊就應該這樣所向披睥睨,但是他沒有看到國內的局勢已經十分的不堪了。
或許對於隋煬帝自己來說,這次戰爭的結果是隋朝勝利,這就夠了,他卻沒有看到因為這三次的征伐,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惡化,民族矛盾加劇。他對一切反抗自己的行為都是一味地鎮壓,而從而沒有想過別人為什麼會甘願冒著生命危險起義,他自己確實是戰勝了,但是這是由無數百姓的流離失所所換來的,可是他卻未曾關心這些百姓,這樣的隋不亡還有道理可言嗎?
2、 三下江都隋煬帝這個人喜歡旅遊,但是他的旅遊和現在的驢友們帶著個揹包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還不一樣,他不僅要旅遊,還要最高貴的旅遊套餐,一定要至尊vip才能夠匹配的上他高貴的皇帝身份。
公元605年,他第一次巡遊江都,帶上了足足二十萬人的軍隊,一路上的生活可謂是奢侈到了極點,為了裝在下所有的人,一共準備了上萬條船,而隋煬帝就在最豪華的船上享受著自己的度假生活。要是真的只是來度個假還好,為了維持自己奢侈的生活水準,他命令周邊的百姓都要進貢。老百姓自己的日子也才剛剛溫飽,哪裡有多餘的東西進貢?只能夠省吃儉用,再把這些省下來東西上交。
御廚把這些上供的食物做成美味後,一旦隋煬帝不喜歡吃或者吃不下,就直接扔掉。這可是無數老百姓辛辛苦苦省吃儉用才攢下來的,可是隋煬帝並不心疼,他覺得自己就該得到最好的,他看不見為了他的這些吃食,多少家庭苦不堪言!
在江都過了四個月奢侈的生活後,隋煬帝決定回洛陽,但是江都的老百姓並沒有解脫,因為他要排場!為了這個排場,要多少人配合就不說了,錢花的如同流水一般,這錢從哪裡來?就從老百姓身上剝削而來,百姓怎麼能受得了?而且關鍵是這巡江都並不是只有一次,隋煬帝一共下了三次江都,每一次都是勞民傷財,他以剝削江都百姓為手段來自己維持奢侈的生活。
為了自己優越的生活,直接傷害老百姓的生活,這樣的隋不亡,還有誰該亡?
“ 君為舟,民為水”這句話說得是真的好,人民能夠讓你這個君過的好,也能夠直接覆滅你的地位,隋煬帝一味地剝削老百姓,無論是上文說到的硬是要發動戰爭還是為了自己的江都之行,遭殃的都是百姓,而非是他們這些上流社會之中所謂的“精英人物”,看不見百姓的疾苦只能夠看到自己的君王又怎麼能夠長久?
3、 隋煬帝自身的性格缺陷隋煬帝自身有一個很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十分的自負,他根本聽不進去別人的任何建議,就像是征伐高句麗,當時很多人都勸他不要為了一時的意氣勞民傷財,但是他不聽。征伐的失敗結局更加使他感覺受不了了,他不能夠忍受這種失敗,選擇了再度征伐,而這也使得白姓們叫苦不迭,以至於後期直接爆發了農民運動。
照理說,在民怨沸騰的情況下,一個正常的君王應該選擇調整政策方針,安撫民眾,那個時候他的手下們也是這麼建議的。可惜的是隋煬帝實在是太過於自負,你不提還好,一提他就非要跟你反著來,他不僅不聽手下大臣的話,還更加的任性妄為,選擇在民怨沸騰的情況之下再下江都!
那個時候,還是有很多隋朝的忠臣給隋煬帝提建議,但是隋煬帝一概不聽,甚至於還殺了好幾個給他進言的人!自負是作為君王最大的性格缺陷,沒有之一,而隋煬帝身上偏偏就有這樣的一個致命的缺陷。
隋煬帝因為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夠正確的認識到局勢,而且也正是因為他的自負,他不能夠接受別人給他提的任何一個建議,他只活在自己的“理想國”中,活在自己給自己搭設的溫室中。他真的不知道百姓們的苦痛嗎?筆者覺得他或許是知道的,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選擇直接無視,拿現在的話說就是他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精緻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他拿著全華人民的利益為墊腳石去實現只有他一個人的精緻,成就他一個人的狂歡,這就有問題了。
公元617年,全國農民起義頻發,許多貴族也相繼起兵,隋煬帝自覺已眾叛親離,可是這個時候的他即使已經知道自己不會善終,但還是繼續著自己荒淫無道的生活,第二年,隋煬帝的預言成真了,他被他曾經的手下宇文化及等人縊殺,他自己親手終結了整個隋朝。
總結隋煬帝傻嗎?他不傻,不然也不會打敗自己的幾個親兄弟坐上皇帝的寶座,但是他也傻,他傻在不知道聽取別人的建議對於一個君王來說有多重要,他傻在曾經看不懂局勢還好,他後期就算看懂了局勢還是選擇繼續自己奢侈的生活,而從未想過任何的解決方法。
隋文帝將一個已經足夠好的隋朝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只要隋煬帝能夠爭氣一點點,就算是選擇“無為”,隋朝都能夠綿延下去,可是他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裝了太久,當上帝王后他再也裝不下去了,任由自己的慾望無限膨脹,最終使得隋朝的生命停留在了它37歲那年,
回覆列表
主要問題是:隋煬帝實在是太能霍霍了。
確實,隋朝的繁榮沒有多少盛世可以比擬,隋朝的兩代皇帝詮釋著不同意義的繁榮:隋文帝創立開皇之治,人民安居樂業、過著歲月靜好的生活;隋煬帝的大業年間,南征北戰,擴充了版圖,興建各種大型工程,可以說隋朝在這個時候,八方來朝,在世界上是相當有地位的。
不過,隋文帝的盛世是給國民看的,隋煬帝的盛世是給其他國家看的。給其他國家看的盛世,代價是犧牲自己國民的利益,這也是隋朝滅亡很重要的原因。
先看看隋煬帝接過父親的衣缽之後,都幹了些什麼:1.興修大運河;2.重建大興城;3.興修江南宮;4.討伐高句麗;5.平定突厥。
這一個一個事情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隋煬帝這個人非常好大喜功,建築追求華美,而且對工期的要求非常嚴格。
當時的社會不像現在,可以僱工,當時開建工程,都是徵發該服徭役的壯年男子,不付工錢。南征北戰,都是徵發該服兵役的壯年男子,不付工錢。
正是因為這樣的制度,如果大工程和戰爭多的話,一來二去,田地荒廢,民生凋敝。相當於透支了整個國家的活力維持表面上的風光。
這樣的王朝怎麼會不滅亡呢?
重要的是,隋煬帝著急想要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工業,從他的年號“大業”就能看出來,他太急功近利了。所以,這麼多耗費民生的工程都是幾乎集中在一起完成的。
是,隋文帝去世的時候隋朝非常繁榮,不過你覺得能抵得住隋煬帝這樣,跟哈士奇一樣拆家般的霍霍嗎?
隋朝滅亡於農民大起義,正是隋末的這些暴政,逼迫苦難的人民忍無可忍,才走上造反的路。
鍋隋煬帝當然要背大頭,但是隋文帝也是難辭其咎。此話怎講?隋文帝晚年也是幹了很多錯事兒,比如疑心太重濫殺功臣,忠奸不分等等。
所以,一個朝代的滅亡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兒,只不過最後一代皇帝佔了大頭而已。
#文史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