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學發微

    1、古代有史官啊。

    2、史官記事在先秦已有。在後代更發展起來。唐代的史官對皇帝的權力是一種很大的制約力量。宋代的《太宗實錄》《續資治通鑑長編》等記錄皇帝每日說的話,在明清時期記得更為詳細,如《起居注》,皇帝每天干啥基本都記了。

  • 2 # 胖哥侃歷史

    官方場合說的話不算,私下說的話會被記錄下來,那一定是說話的人為了自己的名聲故意散播出去,或者是別別有目的的人捏造以訛傳訛流傳下來的。

    第一種情況,表現歷史人物優點的,可能是自己散播的。代表是呂蒙說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個故事我們都聽過,無非是呂蒙當初不愛看書,孫權曾經勸他多讀書。過了一陣,魯肅去拜訪呂蒙,發現呂蒙的談吐完全不一樣了,於是十分驚歎!這是呂蒙裝逼似的回了這句經典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然而這句私下說的話,卻被廣泛的傳播開來。很大的可能是當事人呂蒙或者魯肅對外界說出去的,所以這句話就被記錄了下來。

    第二種情況,表現歷史人物缺點的,多數是後人杜撰,誤讀,或者以訛傳訛。代表的就是曹操在誤殺其世伯呂伯奢一家後說出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出自《三國演義》的話明顯不是曹操的原話,因為曹操就算再狂妄,在奸雄,也不至於放地圖炮,全世界的嘲諷。這句話其實在正史中沒有記載,而最接近這記載的話其實出現在《孫盛雜記》之中。原文是:“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裡寫曹操在發現自己殺錯人後,發出悲愴的感嘆,說道“寧可我對不起其他人,不能讓其他人對不起我。其實只是曹操的自我慰藉,如果曹操真的說過類似的話,我想“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還是比較符合常理的。

  • 3 # 燊旭

    1、史官記載。中國自古就有史官一職。我很佩服我們古代的史官,因為他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是相當認真的,中國古代的史官也有“秉筆直書”的好傳統。尤其是司馬遷這樣一個特殊的史官,後世對他的品德和史德的繼承,可謂是用生命捍衛的。他們本著好事寫,壞事也寫的態度,在皇帝的權力背景下屢遭厄運。是值得我們後人欽佩的!

    2、各類文獻資料。這個文獻資料範圍較廣,例如古人的詩詞,日記,起居注。還有價值更廣的就是墓誌銘,古人會把自己的姓名,籍貫,生平事蹟都一一記錄。還有一些宗族的族譜也可以反映歷史變遷。

    3、民間傳說,所謂的民間傳說並不一定都是假的。例如我們國家古代戰亂時期生產遭到破壞,大量失地貧農不得不離開家鄉,為了表達對故土的思念,口口相傳給下一代。

    4、考古。考古也是歷史科學的一部分,它的研究範圍一般是古代。特別是埋葬死者的墓穴,都可以流露出各種蛛絲馬跡,結合現有留存的史料,留給後人無限的推理空間。

  • 4 # H說扒道

    這就跟那些被公開的日記一個道理。 猶抱琵琶半遮面 明白了嗎 真不想被記錄的根本就不會被記錄 剩下的無非是故作姿態唄

  • 5 # Hai子君

    古時候很多名人我相信大家一定歷歷在目,比如說孔子,老子,還有屈原等等,那他們的事蹟或者言語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

    首先,孔子大家一定非常瞭解,他是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他生平也是非常了不起,提倡有教無類,開辦學堂,無論貧賤富貴都可以去學習,真的是令人欽佩啊。他帶領他的學生周遊列國,邊走邊教育他們,所以他的生平事蹟大多都是他的學生們整理編輯的,那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論語》了,剩下的一些瑣事便是他的後人整理的了。老子便大致也是如此。

    還有一種,便是屈原這種了,屈原的事蹟跟大家的生活便更加貼切了,屈原是一位偉大愛國詩人,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當然了他的最偉大事蹟便是秦國攻破出國,楚懷王客死他鄉,當時屈原悲憤交加,懷抱大石投汩羅江自殺身亡。後來百姓便做了很多米飯食物,不想讓江裡的魚蟹啃食屈原的屍體。後來,端午節便流傳下來了。這種就是百姓口口相傳下來的了。

  • 6 # 燕思歸3

    1、皇帝有記錄生活的官員!2、文人之類的有自己的自傳或者在自己寫的文章和詩詞裡面有,後人覺得比較好本人一臉懵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拉伯人還能恢復中世紀大食帝國的輝煌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