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物生新

    我向您推薦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在我讀初中的時候,看過這三部曲,感覺很受教育,印象很深!不知適合您否?

  • 2 # 麥吉的世界

    看書能改變一個人的話,怎麼還會有壞人?上學時候書上都是教人學好的,為什麼還有打架鬥毆、早戀、沉迷遊戲、抽菸喝酒?

    改變自卑最好的方法是有錢。當你很富有的時候,你就不自卑了。

    我以前也因為從小無父無母,每天撿垃圾吃野菜睡馬路,被同學嘲笑從而自卑。一過就是十六七年。直到前幾年,月收入一萬多。而我們縣城大部分人才兩三千,我的自信就回來了。他們也會送來羨慕的眼神,也會圍著你轉。時間長了就不再自卑,哪怕後來換工作收入下去了。也會因為曾經自信過,而完全改變。

    人只有經歷過才會改變,靠別人說是沒有用的。

  • 3 # 閻薈安

    如果您可以沉下心來,且不是那麼計較讀後感的話,可以考慮看看《瓦爾登湖》,我自己的感受是,看完後,心裡很是寧靜~~~

  • 4 # 拓拓管家

    孩子們的原生家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給孩子烙上原生家庭的烙印,這些烙印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是否能夠快樂成長,幸福生活。高期望高要求的父母,孩子內心缺少價值感和成就感,這樣的孩子要麼在無限壓力和焦慮下努力奮鬥,看似上進其實是不自信;要麼就是自信上進心不足而碌碌無為;總包辦總滿足的父母,孩子要麼自私要麼享樂,缺少道德和責任......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不是讓孩子去讀幾本書就能夠改變的,重要是現在父母的行動,讓愛去感化孩子,改變孩子。

    想讓孩子好,請先“換”個媽

    別誤會,不是真的換,而是讓我們堅持爬過三座大山,從轉變觀念開始,從知道走向做到,從而改變成為一個全新的自己,知行合一,一定要有一份堅定的心。對孩子來說,不就是相當於“換”了個媽媽了嗎!

    第一個原生家庭是我的親生父母,他們很忙、一直在老家做生意,從小我就很獨立,從初中開始我就獨自帶著妹妹在家裡,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的不管,讓我有了責任心和獨立自主的能力,我的媽媽是個比較悲觀、性子急的人,加上生活的不順暢,心情很難有好的時候,從小被打得最多的就是我,也總是無故被批評指責,我非常不喜歡媽媽經常在親戚朋友面前說我這不好、那不好,這樣讓我很自卑。當時我的成績並不好,職高畢業後我就出來工作了,現在回想,難道媽媽不愛我嗎?不是的,她愛我,只是她也不明白怎麼才叫愛,她在生活所迫中努力掙扎,無力愛我。

    第二個原生家庭是我的舅舅和舅媽,因為一些原因,我在18歲的時候過繼給了他們,他們把我當親生女兒一樣養,我也改稱他們為: Daddy和Mommy 。他們給了我不同的感覺,他們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最初我的性格是自卑內向的,而他們是開朗活潑、熱愛生活的人,他們有很多的朋友,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是歡聲笑語。

    他們會因為我在他們回家時給他們準備了一份果盤,而真誠地感慨:“有我這個女兒真好”。

    他們會因為我想重新拿起書本讀書,而細心地幫我找關係、打聽哪有上課的地方,然後告訴我:“你沒問題的,只要你想,你就一定能做到”。

    他們經常帶著我出去玩,和他們的朋友一起(他們的朋友也都是一群可愛的老人,他們各自都有美滿的家庭,在事業上也很成功),和這些叔叔阿姨們一起,真的很開心,因為他們的心態年輕,他們熱愛生活,他們給我傳遞了一份幸福的人生態度。他們有時候會問我:“芳,陪著我們一群老年人玩,你不覺得悶嗎”?其實真的不悶,和他們這群懂得生活的人在一起只有開心快樂,哪會悶。

    我的心在他們的信任、心賞、鼓勵和幫助中,逐漸地放開了。我得上進,我不能再讓他們為我操心,我要他們為我驕傲,我重新拿起書本參加高考,考上了大專,在上大專期間我不浪費一點一滴的時間,年年拿獎學金,然後再參加自考,考出本科,然後再考職稱考試,透過工作中的努力讓自己成為公司的骨幹,我給自己制定一個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從這一個個目標的實現中找到了價值感和成就感,自信也就不斷地回到我的心中。

    第一個原生家庭中,父母放手早,我獨立自主、有責任心,可是媽媽的批評和指責讓我自卑,沒有上進心,或者說有過上進心,可是不知道如何努力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可,我的父母是愛我的,只是不會愛。

    我在第二個原生家庭中,因為他們給我信任、心賞、鼓勵及無私的幫助,這些激勵著我要上進、要優秀。他們沒有整天嘮叨著讓我上進,他們用行動給我傳遞著他們的人生態度,讓我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對人生的思考。

    要想孩子改變請先從改變父母自身做起

  • 5 # 又見桂花香

    推薦喬尼絲 韋布的《被忽視的孩子》,從這本書你將獲得識別什麼是情感忽視,認識被情感忽視的症狀,學會正確地關心孩子,學會治癒曾經被忽視的自己。

  • 6 # 解衣欲睡

    感謝作者的提問,我覺得這個問題算是作者為一部分人提出來了!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非常的重要!同樣的原生家庭越重要所造成的傷害就越深刻!但是能過不能改變自己呢?你一定要有信心!你現在的目標是想改變自己,想透過讀幾本書來改變自己?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自卑不僅僅是一種心裡狀態,不僅跟你的信念有關係,一般與我們身體的亞健康狀態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們大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入手改變自己!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我們所有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是從小的生活經驗積累而形成的。從小到大我們積累很多很多的信念,雖然很多但是一定是有限。也因此改變自己絕對不是空談,尤其是那些童年時候突出的實事件,可以經常去回溯,同時從新去認識那些事件。給他們建立正確的認知,建立更加積極向上的信念系統!這裡給你推薦了李中瑩的《重塑心靈》。透過這本書你可能會學會如何重新建設自己的信念系統!

    接下來再看美國作家露易絲.海寫的《生命的重建》。作者從小就是家庭受害者!遭遇了非常多傳奇的傷害但是最後內在都獲得了極大的解放,作者涉及到很多如何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家庭、如何愛自己的實際操作的方法。可以讓你的內在得到很大的自由!

    以上關於從我們認知和信念系統的角度來解決我們原生家庭導致創傷的療愈!除此之外身體的鍛鍊也是重中之重。當你的身體非常的強壯時候其實是很少會受到心理問題的干擾的,加強體育鍛煉強健我們的神經系統,當你逐漸開始走上這條路的時候,我相信你一定能夠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其次我還想講的是雖然是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創傷,但是隨著我們越來越覺知到這麼問題是來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的時候,一定不要產生憎恨我們父母的情緒。很多時候也不能說全是父母的錯,父母的父母怎麼叫他們、怎麼養育他們,我們的父母也怎麼樣養育我們。他們並沒有意識,也就是說他們是無意識的以“愛”之名傷害了我們,原諒他們,才是解脫之道!當你有一天理解了這一切。你就能放下心裡的包袱,自信、Sunny,好好的生活下去!

  • 7 # 李正氣

    我也一直在努力從這樣的創傷中走出來,讀了一些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分析自我,揭開傷疤,嘗試治癒自己。

    這是一個挺漫長的過程,但是每次找到答案,都是向光明前進了一步。

    讀霍妮,理解我們內心的衝突

    我倒是比較推薦一個大家很少提到的心理學家,霍妮,她的書。

    包括《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不要被她的書名嚇跑。

    霍妮與阿德勒一樣,也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之一,與他同年代。

    她就是從一個不快樂的童年中成長起來的。

    這兩本書,霍妮講述了我們內心的焦慮、衝突,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也追溯到了童年的經歷。

    一旦內心的衝突得不到解決,就會產生如順從、自卑、逃避等習慣。

    讀這兩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不就是在說我麼?這些表現和我一樣。貶低自己,裝可憐,向自己身上攬責任,壓抑自己成全別人……

    感覺就像找到了說對病症的老中醫。

    邊讀邊分析,擺脫對安全感的依賴

    從她的書中,我得到了一個迄今為止對自己最有幫助的認知:

    我們的自卑、順從,其實都是源於對安全感的追求。而安全感的缺乏,源於童年。

    我們之所以追求安全感,是因為從小開始,我們就缺乏安全感,從小我們就追求安全感,這樣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續到現在。對安全感的缺乏,才會讓我們貪婪的尋求安全感。比如,總是委曲求全,不敢拒絕別人,因為怕損害雙方的關係,這種損害就是對安全感的傷害。

    或者自己犯了一點小錯誤,都覺得天塌了,我們在盡力維護那個想象中完美的自我,我們不能容忍這種小瑕疵,每次犯錯就是對安全感、完美的自我的衝擊。

    有了這個認知後,我嘗試著不再去追求安全感,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沒有什麼可以再失去的人,比如乞丐。當然這是在當我發現我要去追求安全感的時候。

    這樣想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坦然了,沒有什麼好失去,也沒有什麼好懼怕的了。

    感覺特別爽,就像千斤重擔被卸去了。

    我還在不斷的努力、讀書,希望這些分享對你也有用。

    讀讀霍妮的書,你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希望早日走出自卑。

  • 8 # 天王GAI哋琥

    1.原生家庭

    本書透過大量真實案例,作者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對子女造成的傷害。同時,本書不僅給予受傷子女掙脫的勇氣與力量,還傳授了具體方法,幫助他們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2.熱鍋上的家庭

    有多少家庭的生活在矛盾、爭吵中度過,像處在熱鍋裡。又有多少家庭,為避免衝突而維持表面的和平。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或互撕或暗戰,上演相愛相殺的戲碼。如何解決家庭紛爭,重塑親密關係?如何還原一個相親相愛、幸福的家?這本書將給你深刻的啟發。

    3.被忽視的孩子

    每個人的童年可能都曾被父母忽視過,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而這些忽視將影響一個人的自尊、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本書透過豐富的案例,為我們剖析了父母對孩子的忽視將產生怎樣的巨大影響。同時,它將提供相應的方法,告訴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作為成年人,又如何療愈曾被忽視的自己。

  • 9 # 沅梅

    1.《氣場》,重慶出版社,這本書是世界500強團購第一,已改變1600萬人命運;

    2.《親密關係》,人民郵電出版社;

    3.《周恩來家世》,李海文主編,一位偉人的成長根源和家族力量。

    4.《苦難英雄》任正非,王育琨著。

    認真讀讀,你一定能改變自己,越來越喜歡你自己。

  • 10 # 悅蓮Cassie

    《自我成長的力量》-叢非從

    《生命的重建》露易絲•海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

    《找回你生命的禮物》克里斯多夫•孟

    《入菩薩行論》— 索達吉堪布

    《愛的藝術》弗洛姆

    《自我分析》卡倫霍妮

    《原生家庭》蘇珊•佛沃德 唐娜•佛雷澤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薩提亞

    《誰在我家》海靈格

    《為何家會傷人》武志紅

    《天生非此》奧利佛•詹姆斯

    《情感勒索》蘇珊•佛沃德 唐娜•佛雷澤

    《不成熟的父母 》琳賽·吉布森

    《熱鍋上的家庭》奧古斯都·納皮爾/卡爾·惠特克

    《被討厭的勇氣》[日]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美]喬尼絲·韋布,克里斯蒂娜·穆塞洛

    我能想到的就這些啦。

    很樂意與你溝通交流心得!

  • 11 # 一路向南的薔薇

    我的童年是我最不願回首的過往,可我喜歡現在的自己,不管別人怎麼對我,都不會再傷害到我。這些年我看的書很雜,依稀記得,在我心理最脆弱的時候,我看的是畢淑敏的書,名字不記得了,不過畢淑敏的書大多相同,都是比較治癒的,你可以找來看看

  • 12 # 尹一

    《為何家會傷人》by武志紅

    豆瓣8.2分

    這本書是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的代表作,作者從中國家庭的角度出發來闡述中國家庭執行機理,詳細的描述了華人的童年、青春期、婚姻、婆媳關係,案例充足。

    在這本書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複製。”

    這是一本適合華人讀的書,裡面許多案例都是我們從小經歷過的,如果你經歷過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建議你看這本書。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by蘇珊·福沃特 克雷格·巴克

    豆瓣8.3分

    作者是蘇珊·福沃德,她是國際上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同系列的著作還有《依戀: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卑微》《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如果有時間,題主也可以讀讀這兩本書,對於與身邊人的相處很有作用。

    作者作為心理治療師,她透過以往治療的案例來對各類原生家庭進行分類。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作者將所有對孩子造成過傷害的父母統稱為“有毒的父母”,並進行了詳細的分類。

    在第一部分,作者帶領我們更深入的瞭解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在這一部分,我們會發現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而這些正在對我們現有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第二部分,作者代領我們來治癒我們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透過對這部分的閱讀加實踐,我們可以擁抱自己內在的小孩,逐漸的從原生家庭的漩渦中脫離出來。

    十分推薦的一本書,《原生家庭》教會我們放下,不僅讓我們從負面情緒中擺脫出來。

  • 13 # 如蘭馨香

    如果你深陷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處在極度自卑中,想改變自己,推薦一本書,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這本書的主旨不在於控訴父母,而在於給那些受過傷害的人傳授具體的對策,讓他們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和幸福。

    這本書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對子女造成的傷害,首先分析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屬於哪種型別的,從而有針對性地具體解決問題

    很多書籍都只是理論上的說教,不能從根本上幫助讀者解決問題,因此實用性不強,但這本書則不同。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傷害會持續影響到子女成年之後的生活和成長。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心理諮詢生涯中接觸到大量真實素材,將給孩子帶來傷害的父母稱為“有毒的父母”,同時將這樣的父母分為四種類型,即幼稚型父母、操控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和身體虐待型父母。

    你可以透過閱讀,對照分析自己對應的型別。

    很多人都把自己現在的處境歸於原生家庭,但有些卻並非如此,如何判斷你是否受到過原生家庭的傷害也很重要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絕不在於指責和控訴這樣的父母,而是希望傳授給受害者一些具體的對策,讓他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和幸福。這本書的核心部分給出了一些應對方法,教會我們面對傷害,如何進行補救。

    在這裡,作者幫助我們分析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是否健康,這其中也分為幾個步驟,分別是自我評估、跳出陷阱,建立界限。

    總結一下這本書,主要內容可以分三部分。

    “有毒的父母”有哪些型別?如何判斷你是否受到過原生家庭的傷害?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如何進行補救,打破迴圈?

    作者已經幫助成千上萬的受害者做出補救,讓他們獲得自信和力量,創建出了美好的未來。如果你還在為不知道如何和父母相處,不知道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建議你看看這本書。

  • 14 # 北派一玄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兒童時期的自卑情結是源於一個兒童和社會情感的關聯程度。而社會情感的起始就是兒童所在的家庭,所以,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核心家庭對其的影響是巨大的。家庭中的氛圍和養育者的撫養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社會情感和心理的走向和發展。

    一、 過猶不及

    很多兒童在童年的時候被動的接收了很多負面的評價和對待,他們小的時候,不論是判斷力還是評估自己的能力都是薄弱的。所以,在他們的思維中,家人尤其是父母對他們的評價和對待就是他們的尺子和標準。於是,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將這種負面思想根植於潛意識成為自己的意識和認知。

    在經歷了一些生活挫折後,潛意識中的負面評價就會被喚醒,正好印證了自己的錯誤認知。這個時候不良的體驗就會讓他備受煎熬,而逃避這種心理煎熬的最簡單方法就是逃避,規避當下的困難和挫敗,規避之前的心理傷害。最終這種規避態度就變成了他條件反射式的應對機制。

    二、 矯枉過正

    在原生家庭中,受傷的兒童通常是有著自卑情結的,而自卑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人會微微弱弱、過分小心,而有的人則會咄咄氣勢,吹毛求疵,攻擊性極為強烈。心理學上也稱之為:心理補償過度,當心理補償過度的時候,人們就會故作堅強、假裝獨立,其實他們內心弱的很,這就是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應對機制,這種機制未免矯枉過正了,對自己是全然沒有好處的。

    但是,原生家庭對一個的影響不是捆綁一個人一輩子的桎梏,一個人倘若敢於直面內心那個弱小自卑的自己,找出根源,然後進行自我醫治和恢復,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無形中已經變得感受良好,能夠積極的處理和應對很多事情了,心裡力量也會變得強大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號碼不用了不登出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