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邏輯文史游
-
2 # FA良
白起,號稱人屠,殺神。如果說是他本性殘暴,只怕不會坐到大將軍的位子,而且白起率軍作戰的目的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一是為了國家利益,二來也是白起個人的風格吧。
俗話說殺降不詳,但戰國時期各國之間衝突不斷,白起所率軍的秦軍又攻無不克,每次被俘者人數眾多,有數萬甚至十幾萬之多。這時作為三軍統帥該如何決斷?繼續進攻?這數萬之眾的俘虜每天吃喝拉撒都是個難題,而且帶在身邊隨時都有暴亂的可能。都放走嗎?這些人跑回自己的國家不出幾日又會再拿起武器作戰,這樣下去沒完沒了,所以全部斬殺是最好的選擇,一來打擊敵對國家計程車氣和信心,比如趙國,長平一戰被坑殺三十多萬,僅十幾個娃娃兵回去報信,趙國此後元氣大傷,基本成為寡婦之國了。二來可以起到震懾其他諸國的作用。那一連串光輝的戰功無論傳到哪個國家哪個對手的耳朵裡都會未戰先怯。
-
3 # we-且聽風吟
為了助君主完成竊國之舉,一鼓作氣攻破敵城,而坑殺幾十萬降卒,其行為真是極其殘暴,但白起也的確反思了,他不想再造成巨大傷亡,最終也因拒戰而被賜死,換句話說這不全是白起的錯,這就是戰爭的殘酷性,是人醜陋的征服欲
-
4 # 關好走過的門
想要分區別問題的兩面性,就得設身處地的去考慮,個人認為,這40萬人確實得殺。何為統帥?能最大限度的儲存己方實力的同時,也要最大限度的殺傷對方。慈不掌兵,你對對手仁慈,就是給自己在挖墳。
長平之戰,導火索是因為南韓的上黨。其根本原因是因為秦趙兩個大國已經到了該決勝負的是時候了。秦軍長途跋涉,去和趙國決戰,當時趙軍主帥是廉頗,此人深諳用兵之道,不打便是勝利。而秦軍,徒勞遠征,幾十萬兵卒每天消耗多少錢糧,所以,秦軍要的是速戰。但是廉頗不打,就這樣耗著,日子久了,秦軍非但無尺寸之功,而且消耗甚大,自然就撤了。但是秦人的反間計用的非常嫻熟,終於,趙軍主帥換人了,換成了趙括。這個時候,秦王也把主將換成了白起,於是趙國才招致此等大禍。那麼,這麼多趙軍俘虜如何處置,這是個大問題,個人感覺無外乎三種處理方式,第一,放了,第二,編入秦軍,第三,殺了。先說第一,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秦軍歷時兩年半,死傷無數,耗費錢糧甚甚巨,才換來的勝利,你放他們回去,他們再拿起刀槍來和你決一死戰怎麼辦?所以不能放。編入秦軍,以後再打仗讓他們當炮灰,這個看似不錯,其實隱患巨大,這四十萬不是小數目,稍有不慎,臨陣倒戈,後果不堪設想。再說,這四十萬人要吃飯,每天的消耗也非常巨大,而且在軍營也少不了秦軍士兵欺負趙軍俘虜,今天一譁變,明天一譁變,也不用打仗了,自己都給自己耗死了。那隻能選擇第三,殺了吧。白起殺他們,對於秦國來講,一戰定乾坤,從此,趙國再無力對抗秦國,舉國青年男子,皆戰死長平。而對於白起本人,又給自己的軍功薄上增添了強有力的一功。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功高震主的同時,就得面臨兔死狗烹的下場,這也是以後秦昭襄王對白起痛下殺手埋下了伏筆。
-
5 # 文蹤旅跡
對戰爭中的殺人者,歷史上和我們今天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兵,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國降兵,令人心生涼意。秦始皇焚書坑儒殺了四百多個讀書人,同樣讓人不寒而慄。
但是,在時間的煙火中,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兵,而傳統歷史觀點認為他是為了國家利益。
在戰爭中坑殺士兵,司馬遷等人認為各為其主。所以,白起坑殺降兵並沒有遭到史學家過多的唾罵。
近代史學家梁啟超研究認為,戰國時代作戰無數,而戰死了兩百多萬人,白起就殺了一百萬。白起作為戰國時代秦國的大將,組織的近八十次戰鬥全是勝仗,這在歷史上絕對數一數二。在伊闕之戰中打敗了韓魏聯軍,打開了秦軍東征的大門。打敗楚軍,拿下都城,楚王成為流亡之君,楚國成了一堆爛泥。
秦趙長平之戰很快展開,而戰爭進入了雙方都不願以的僵持戰。趙國老將廉頗讓秦國心頭堵得慌,怎麼辦?秦國巧施離間計,說秦軍真正畏懼的是年輕有為的趙括。
趙孝成王恰好不滿廉頗的固守戰術,索性換帥,趙括取代廉頗。秦國也順勢換上驍勇善戰的白起,來對付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秦軍大獲全勝。白起猶如牢不可破的繩索把趙軍困死。趙軍走投無路,舉手投降。
白起擔心他們日後反了,便用欺詐的方式殺了四十萬降兵!長平之戰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殲滅戰,也成全了白起一代名將的名聲。
白起的戰功似乎充滿了血性無道。而在那個時代,戰將各為其主,並無罪責,《左傳》《史記》《漢書》中,都有類似例子。
“優待戰俘”的理念在十九世紀中後期,才被普遍認可。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白起坑殺降兵其實沒有道德約束。
儘管白起在被賜死前感嘆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或許,歷史家已經認識到了濫殺無辜的慘無人道,給白起補了這麼一筆。
到了唐代,為了彰顯歷代名將功績,唐玄宗李隆基設定武廟, 白起被供奉在其中。到了唐肅宗李亨時代,白起等十位戰功顯赫的武將被供奉於武成王廟內,時稱“武廟十哲”。宋代皇帝在設立武廟祭祀歷朝名將時,白起仍然忝列其中。
相反,秦始皇的嚴苛治政手段必然遭到包括史學家在內的讀書人的強烈反對。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結果——阻斷六藝。坑殺包括術士在內的儒士,秦始皇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加強集權統治。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建立了區域性國家標準。但是,經歷漫長的戰爭,百廢待興,秦始皇的政權面臨著方方面面的挑戰。有人主張周朝舊制,實行分封,成為秦始皇推行新政的絆腳石,他索性留下法家主張,對其他學說釜底抽薪。
在漢武帝時代,儒家學說成為主流,秦始皇的做法成為儒子們抹不去的傷痛,他自然逃脫不了歷史的討伐。
歷史對白起和秦始皇的評價體系不盡相同。
白起作為戰功卓著的名將,自然令人肅然起敬。但是,他們又都把持不了自己的人生,又是人生的失敗者。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拔劍自刎,長嘆人生無奈。
歷史寬容失意者,寬容悲意人生。
回覆列表
白起一生歷經大小戰役七十餘場,六十四勝,十二平,無一敗績。伊闕之戰、長平之戰等,是他上交秦國的完美作品,伊闕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殲敵三十幾萬楚軍;攻趙殲敵趙軍六十多萬,一生當中殲滅六國軍隊逾百萬,這些功績也可以看做是他的恥辱和汙點。
最讓人詬罵的是他的冷酷,他從不會憐惜降卒,一經俘虜必殺之。在長平之戰,他毫無留情坑殺。古時候的坑殺,不是立馬就殺掉的,而是使其長期受到死亡,絕望,飢餓等折磨,最後才殺掉俘虜就地掩埋,或是將他們的屍體堆成小山,這種屠殺使俘虜在戰前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殺人方法更是慘絕人寰,因為他的冷酷無情,被人稱為“人屠”。
關於白起的結局如何,我們基本都能猜到三分,自古以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都是君臣之間亙古不變的真理,白起年輕大有所為,功高蓋主自然逃不過這一宿命。秦王害怕不能控制這匹Mustang,便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知道後仰天長嘆:“我何罪於天下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一戰,坑殺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矣死。”說罷拔劍自刎。
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名將白起,最後也成為了一堆了森森白骨。
可以對比一下三國樊城之戰于禁的投降,我們都明白,數萬大軍淹死給士氣造成的打擊要遠比投降來得重,何況,于禁所將之兵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弟兄,總是有些感情,他不忍害死眾人,故而才損一人之名節換來大家的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