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
2 # 行人走夢
所有可見星體只是宇宙中的一種形式存在,它只是宇宙存在的小部分體現形式,其實物質,能量,暗物質都是宇宙中的一種場的不同體現,整個宇宙只是一種場而已。
-
3 # 寄情疏雨
一說認為,太陽先成為紅巨星,吞掉諸多行星後一起塌縮成為白矮星。這是根據觀測到已經發生這些變化的其他星系得到的推測。
這些內容不必知道太多,都是悲觀的絕望的,如果沒有確立世界觀,還可能引起抑鬱症。多少知道一些就夠了,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
4 # 擦肩而過的世界
恆星死亡後:它所攜帶的行星會有三種命運。1.紅巨星或者黑洞等被吞噬,2.擺脫恆星引力束縛變成流浪行星,或者被其它星系恆星引力吸走,3.剩下行星圍繞白矮星旋轉。
-
5 # 湘靈鼓瑟瑟
謝邀。以太陽為例,太陽目前是黃矮星,它生命的末期分幾個階段。1,變成紅巨星,體積變大許多倍,許多近軌道行星會直接被吞噬,遠軌道的會繼續存在。2,由紅巨星繼續變成白矮星會發生爆炸,噴射出很多物質,有可能會形成新的行星,原來的遠軌道行星有可能被摧毀,或者繼續存在。3,由白矮星繼續變成黑矮星,就是所謂的死亡了,這個過程太過漫長,需要幾千億年,目前宇宙中還沒發現黑矮星。
-
6 # 悟鴿
恆星絕不會死亡,能量變弱然後物質分離散失,有可能;恆星物質聚能太高產生爆炸,也完全是可能的。所以,沒有中間或其它的可能性!
-
7 # 冰65774307
恆星死亡後,它攜帶的行星是什麼命運?
要知道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恆星的生命旅程。
基本上來說恆星分為巨大,大,中,小四類,他們都是在星雲中誕生的,所有的恆星都會隨著聚合反應的加劇會經歷形成,穩定,坍縮,膨脹這幾個過程。不同的是巨大和大型恆星會發生超新星爆炸,巨大的會形成黑洞,大型的會形成中子星。中子星會繼續發光數十億年並最終熄滅,而黑洞的壽命我們目前不得而知。而中型小型恆星則會在膨脹後再次收縮成為白矮星或者褐矮星,它們的壽命也很長,但最終也會熄滅。
在膨脹和爆炸的過程中恆星會毀滅周邊絕大多數行星,少數距離非常遠的行星未受波及也會隨著恆星爆炸的威力或者引力的減弱被拋向宇宙深空,最終形成永久冰封的孤兒行星。
其實孤兒行星或者孤兒恆星在宇宙中非常常見,都是由古老星系或者恆星爆炸而形成的。
-
8 # 科學新視野
這個和恆星怎麼個死亡法有關,以及行星距離恆星多遠有關
恆星的死亡,在現今天文宇宙學裡無非三種——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但這是恆星的穩定產物,在成為這些產物之前,恆星還要經歷紅巨星,超新星這樣恐怖的星體。事實上,行星的命運,也就和這樣的中間產物密切相關。
結局為白矮星的恆星行星的命運其中的白矮星是絕大部分恆星的結局,在成為白矮星之前,恆星會先膨脹為紅巨星,紅巨星的體積可達原來恆星的數十倍到數百倍不等。
我們的太陽就是這樣的一顆恆星,在大約50億年後,太陽在氫元素燃燒的差不多之後,會繼續燃燒氦元素(氦閃),這個過程太陽的外層會膨脹,成為巨大的紅巨星。
紅巨星體型巨大,會把靠近恆星的行星吞噬熔化。而遠離恆星的行星,比如我們太陽系的火星木星土星,就能倖免於難,逃脫紅巨星的吞噬。
紅巨星階段過後,仍然可以圍繞著白矮星公轉。
中子星和黑洞是大質量恆星的穩定產物,它們一般質量大於8倍太陽質量。
超新星作為中間產物,堪稱宇宙生命的殺手,地球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即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生物大滅絕或許就是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伽馬射線暴導致的。當超新星爆發,幾秒內釋放的能量比太陽傾盡一生(100億年)產生的能量還多,圍繞恆星公轉的行星一般而言通通會被炸碎毀滅掉,整個類似太陽系的奧爾特雲也會分崩離析。
超新星爆發後,產生的中子星或者黑洞一般再無行星繞其公轉
-
9 # 寒蕭99
先簡單說出答案,當恆星死亡後,其周邊行星的命運基本有兩中,一種是被恆星吞噬掉,另一種是被恆星爆炸時的衝擊波扔到宇宙中,稱為流浪行星。
下面具體說下恆星的命運。
我們通常說的恆星一般指的是主序星,就像我們的太陽,正是壯年時期,也是出於主序星時期。這個時期的恆星依靠核心氫聚變產生的能量,與自身的引力形成平衡,因此,可以保持一定時期的穩定性,也可以保證周圍小天體的穩定性。
這個時期的長短與恆星的質量有關,太陽的主序星時期大概是100億年,比太陽質量小的會有2,3百億年甚至更久,而大於太陽質量的可能只有幾億年甚至更短的壽命。
當恆星主序星時期的結束時,由於內部產生了新的聚變反應,氫元素消耗的差不多了,因此開始了更重元素的聚變。這時平衡就被打破,在短短數千萬年的時間中,恆星會膨脹稱為紅巨星。
這時,距離較近的行星就會被恆星吸入腹中,成為恆星的一部分。例如太陽,當其變為紅巨星後,水星肯定是被吸收了。金星也很可能難以自保。
紅巨星時期並不長久,也就維持個千萬年左右,也是與質量相關的。
隨後便發生了爆炸,恆星級的爆炸在宇宙中可能算不上什麼,但是對於周圍的小天體,則是一場災難。巨大的衝擊力將恆星外層的物質拋射到太空中,可形成幾光年到十幾光年大小的星雲物質。而行星更是被巨大的衝擊力拋入寒冷的宇宙中,稱為永久的流浪行星。
像木星,土星這樣的行星,表面的大氣層將被吹散,只剩下固態的核心,從此遠離太陽,遠離恆星。如果幸運的話,數十億年後可能被其他恆星捕獲。如果遇不到的話,就會永遠在寒冷的宇宙中流浪下去。
我們可以確認,在宇宙誕生的一百多億年中,宇宙空間中應該有大量的行星天體,甚至在星系之間的宇宙空間中,可能也存在很多流浪天體。由於不發光,所以無法觀測到但他們確實存在於無盡的
-
10 # 兔斯基聊科學
恆星能夠自身發光發熱,這是因為在恆星的核心能夠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聚變反應。然而一旦恆星內部的氫元素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也就結束了。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恆星是有生命的。恆星死亡後,恆星周圍的行星的命運是怎樣的呢?
恆星會因為質量的不同分為不同的型別。不同型別的恆星最終的結局不同,有的會變成一顆白矮星,有的會發生超新星爆炸最終變成中子星,還有的則會變成黑洞。咱們就以咱們的太陽系為例子,來聊聊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和其它的行星命運會怎樣?
圖示:恆星生命結束最慘烈的方式超新星爆炸
太陽的未來太陽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46億歲了。太陽已經步入了中年時期。這個時期的太陽和中年時期的人類一樣成熟而穩定。不過再過50億年,太陽耗盡了內部核聚變反應的氫元素步入了老年期。這時期的太陽一改往日的面孔,變成了一顆可怕的紅巨星。紅巨星時期的太陽體積膨脹的非常大。它的半徑延伸到地球軌道附近!
什麼概念呢?目前太陽的半徑是695500公里,而紅巨星時期的太陽半徑延伸到了地球軌道附近,就意味著太陽的半徑達到了1.4億公里以上,整整增加了200倍!
圖示:紅巨星和行星
太陽的紅巨星時期將會持續大約3億年的時間。隨後太陽耗盡了最後的燃料,開始坍縮,最終變成一顆白矮星。變成白矮星的太陽,還擁有著太陽的大部分質量,但是體積只有地球一般大小,因此白矮星時期的太陽有著極高的密度,可達每立方厘米1噸。
圖示;太陽最終變成一顆白矮星
最後,隨著時間的流失,白矮星的太陽逐漸冷卻下來,失去光芒,太陽系的一切將被凍結。
行星的命運太陽對行星影響最大的時期就是紅巨星時期。在太陽還未死亡之前,水星和金星就葬身火海了。它倆被變成紅巨星的太陽吞掉了。地球則很幸運,沒有被太陽吞噬掉。然而地球上的生命則走到了盡頭。這時期的火星會迎來了短暫的春天。火星氣溫變暖,或許成為人類在太陽系最後的家園。而木星和土星的一些冰衛星也會因為太陽變成紅巨星而消失。美麗的土星光環也會因此消失。
圖示:紅巨星和行星
最終在紅巨星時期存活下來的太陽系天體將會繼續圍繞著變成白矮星的太陽旋轉著,直到永遠。
太陽這類的恆星最終結局還是比較溫和的。而那些質量比太陽大很多倍的恆星,它們都會以極為慘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那就是超新星爆炸。發生超新星爆炸意味著恆星和周圍的行星同歸於盡了。
-
11 # 賽先生科普
以太陽系為例,當太陽死亡後,很自然的就會想到太陽系是否也會跟著覆滅或者重大改變?
沒錯,結局確實會這樣,因為單從質量角度考慮,太陽在經歷紅巨星,最後變為白矮星的過程,會損失可觀的質量,因此對於行星的軌道肯定會帶來影響,說不定太陽系就會大變樣。
我們知道,太陽的工作原理是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太陽目前的體型都是靠其內部的輻射壓與引力平衡而達到的,但核聚變的燃料總有一天會耗盡,實際上當其核心中的氫元素都用完時(變為氦元素),核心就變成了一顆“氦核”,但此時內部的溫度卻不足以點燃(也是核聚變)這顆氦核,因此氦核就會在引力作用下,進一步的收縮,而這個過程也同時導致了內部溫度的上升,原本那些不太靠近核心部分的氫元素也得到了“點燃”的機會。
於是乎,太陽就按照核心收縮,外殼膨脹的過程一步步踏入紅巨星的階段,而此時太陽的體積和現在相比,已經是處於嚴重發胖。胖到什麼程度呢?其半徑幾乎已經到了地球軌道附近,對於在地球軌道內側的水星和金星來說,已經完全被紅巨星時期的太陽給吞沒了,而地球上的日子也不好過(一說也認為地球會被完整的吞沒),因此高溫將會熔化地球表面的一切,地球上的生命就不用談了,如果在此之前還沒能逃出地球,那就絕對是死路一條了。
但實際上,地球上的生命絕不會等到紅巨星的半徑延伸到地球軌道附近時才會死亡,在此之前,或者說從現在開始算,由於太Sunny度的不斷提高,地球上的溫度會越來越高,以至於最後連液態水都無法存在,這個時間點差不多是在一二十億年後(注意:太陽的壽命還深五十億年左右)
當紅巨星的內部氦核達到點燃要求後,就會開始發生朝著碳氧元素進行聚變,最後慢慢的變為一顆碳氧混合的核心球,按照道理,因此溫度壓強的原因,這顆碳氧核心是無法進一步聚變的,所以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再做收縮,但實際上對於太陽這種質量的恆星,其最後形成的碳氧核心是無法繼續坍縮的。
因此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將會代替輻射壓與引力做抗衡,很幸運,這一平衡可以持續下去,因此太陽最後停留在這個階段,被稱為白矮星(當然了,由於其內部不產熱,當熱量耗盡的一天,就成了黑矮星)
而到了這個階段,太陽系會怎麼樣呢?毫不誇張的說,由於成為白矮星後的太陽,也會持續不斷的降溫,所以太陽系內僅存的星球,是不可能誕生什麼生命的,雖然這些星球或許還能繞太陽運轉(沒法擺脫太陽引力的束縛)。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
12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如果有一天恆星死亡後產生的紅巨星發生在太陽系,地球將會成為圍繞紅巨星執行的煤渣。
這是生活在像我們太陽這樣的主序恆星附近的任何行星的最終命運。主序列恆星靠氫執行,當這種燃料耗盡時,它們會轉換成氦,變成一個紅巨星。雖然太陽向紅巨星的轉變對地球來說是一個悲傷的訊息,但太陽系最遙遠區域的冰冷行星將首次沐浴在太陽的溫暖之中。
太陽在其一生中一直緩慢但穩定地變得越來越亮越來越熱。當太陽在大約40億年後變成紅巨星時,我們熟悉的黃色太陽會變成鮮豔的紅色,因為它主要發射紅外和可見光的低頻能量。它會變得明亮數千倍,但表面溫度會更低,它的大氣層會膨脹,慢慢吞沒水星、金星,甚至地球。
雖然太陽的大氣層預計將達到地球1天文單位(地日距離)的軌道,但紅巨星往往會失去大量質量,而這一波排出的氣體可能會將地球推出射程之外。但是無論地球是被消耗還是僅僅被燒焦,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將被遺忘。
然而,生命可能出現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位於10到50天文單位的行星將位於紅巨星太陽的可居住區。太陽系的可居住區是水可以保持液態的區域。
隨著太陽變得越來越亮,穿過它的紅巨星階段,可居住帶將逐漸穿過10到50個地日距離。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都位於10到50天文單位範圍內,它們冰冷的衛星和柯伊伯帶天體也是如此。但並非所有這些世界都有平等的生命機遇。
氣態行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上的可居住性可能不會受到紅巨星變化的太大影響。天文學家已經在其他太陽系中發現了離母星非常近的氣態行星,儘管這些“熱木星”靠近強烈的輻射,但它們似乎仍然保持著氣態大氣。據我們所知,生命不可能出現在氣態行星上。
海王星的衛星海衛一,冥王星和它的衛星,以及柯伊伯帶天體將有最好的生命機遇。這些天體富含有機化學物質,紅巨星太陽的熱量會將它們冰冷的表面融化成海洋。
當太陽是一個紅巨星時,我們太陽系的冰世界將會融化,並在幾千萬到幾億年內變成海洋綠洲。那時,我們的太陽系將不再像現在這樣擁有一個表面海洋的世界,而是數百個,因為所有的巨型行星的冰冷衛星,那時柯伊伯帶的冰冷矮行星也將擁有海洋。因為那時冥王星的溫度不會和現在地球表面溫度有很大不同,所以可以稱之為為“溫暖的冥王星”。
然而,太陽的影響並不是全部,行星體的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可居住性。這些特徵包括行星的內部活動、反射率或行星的“反照率”,以及大氣的厚度和組成。即使一顆行星擁有所有有利於居住的元素,生命也不一定會出現。
-
13 # 映象科普
恆星是原始星雲聚集而成的,能夠成為恆星的星球,其質量都是足以引起自身引力塌縮並點燃核聚變的,而恆星的質量不同,其壽命長短以及最終的死亡方式也是各有不同。
恆星的死亡,無外乎三種方式,最終要麼形成白矮星,要麼形成中子星,要麼就更進一步,直接形成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黑洞。當然了這是恆星死亡之後所形成的穩定的終點,在此之前,恆星會需要經歷紅巨星、超新星這樣的恐怖星體。宇宙中大多數恆星最終都會形成白矮星的,就比如說我們的太陽,大約在50億年之後會先變成一顆紅巨星。
紅巨星體積急劇膨脹,太陽的直徑最終會是現在的數十倍到數百倍不等,到那個時候,紅巨星就會將太陽系內圍的幾個行星也一併吞沒,包括水星、金星,甚至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都不能倖免於難。而火星、木星、金星等太陽系外圍行星,卻不必擔心紅巨星的吞噬,等到紅巨星階段過去,太陽就會變成一顆白矮星,這個時候這幾個倖存的行星還可以繼續圍繞著太陽公轉,這對於其它將要變成的白矮星的恆星系統而言也是一樣的道理。
而如果最終恆星會變成中子星甚至是黑洞的話,那麼它們都是大質量恆星死亡之後的產物,它們的質量一般大於8倍太陽質量,而它們又都是超新星爆炸之後的產物。超新星作為中間產物,堪稱是宇宙生命的殺手,凡是有超新星爆炸的恆星系統,其行星幾乎無一倖免,巨大的能量將會在短短的一瞬間就將行星全部摧毀,等到它形成中子星或者是黑洞的時候,周圍不會再有行星圍繞它們公轉。超新星爆炸產生的能量,甚至可以傳到外星系,對外星系也造成致命打擊。
對於我們的家園太陽系來說,留給人類的時間最多隻有50億年了,甚至還不用等到50億年之後,地球就會因為太陽輻射能量的增加而變得溫度升高,有關科學家推測,或許10億年之後,地球上就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了。然而地球的命運,最終無論怎樣都難逃毀滅,在紅巨星將地球吞噬之後,地球很快就會變得分崩離析,最終被摧毀成宇宙塵埃,而太陽系外圍的行星,即使能夠逃過一死,它們將要面對的也是一個只能發出微弱光芒,輻射出淡淡能量的白矮星,整個太陽系將歸於沉寂,太陽系也會成為生命的禁地。 -
14 # 宇宙觀察
《紅樓夢》第四回有一句,“四家皆連絡有親,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其中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放到恆星系內行星的命運上也是非常貼切的,因為獨立的行星本身幾乎沒有壽命上限,但可惜的是恆星壽命是有質量上限的,所以恆星死亡之後行星一般也就完蛋了,那麼當恆星壽終正寢,類似地球等一眾行星的結局會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要分三種情況才能回答清楚,因為不同恆星“壽終正寢”的方法也不同。
首先如果說某一個恆星系內的恆星是一顆質量比太陽還小的紅矮星(距離太陽最近的就是4.22光年外的比鄰星),那麼這個恆星系內的行星幾乎可以說是“永生”了,因為紅矮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強度是所以恆星中最弱的,換言之就是紅矮星“最省油”,所以紅矮星的壽命一般都在數千億年左右,並且紅矮星理論上不會發生晚年膨脹現象,這意味著紅矮星系內的行星壽命就是無限的。
我們的太陽作為比紅矮星質量更大的黃矮星,其內部核聚變反應強度只能讓它具有100億年左右的壽命,而壽命將盡之時內部氫元素的短缺又會使得太陽體積迅速膨脹,從而成為一顆紅巨星,天體物理學家估計紅巨星時代的太陽體積可以達到火星軌道附近,這意味著到時候太陽系的類地行星“全軍覆沒”
但是太陽系外側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天體並不會因為太陽膨脹而受到大的影響,所以說太陽系內真正“永生”的就是外側行星們。
而如果宇宙中某個恆星系內的恆星是藍矮星或者藍巨星這種體積質量以及內部核聚變反應強度都很驚人“油老虎”,那麼在恆星本身壽命只有幾千萬年幾億年的情況下,近距離圍繞它們的行星也就只有幾千萬或者幾億年的活頭了,時間一到不是被超新星爆發毀滅就是被坍塌成的黑洞撕碎。
總體而言無論在那個恆星系,只要行星公轉軌道距離恆星足夠遠,那麼它一般而言是不會受到恆星死亡影響的
回覆列表
恆星死亡後,它所攜帶的行星會是什麼命運?
行星之所以能夠成為行星,必須要以一定的恆星作為中心,在恆星引力的束縛之下圍繞著它做週期性的執行。除非受到別的大質量行星撞擊、或者恆星突然消失這些機率非常小的事件影響,行星會成為漂移於宇宙空間中的流浪星球,直到重新找到新的家園。那麼,按照恆星正常的發展演化規律,當恆星死亡之後,圍繞它執行的那些行星的命運會怎麼樣呢?
恆星的整個生命歷程,一般可以分為醞釀期、主序期、膨脹期和坍縮期。恆星的醞釀期,是恆星核心發生核聚變之前,所必須進行的物質積累過程。原先瀰漫在宇宙空間中的星雲物質,在引力擾動的作用下,逐漸發生聚集和坍縮,在緩慢提升核心區質量的同時,星雲物質原先的重力勢能一部分轉化為內能,同時在不斷摩擦和碰撞下,核心的溫度也持續提升,另外,星雲物質本來所具有的角動量,也被聚集以後核心區以及“星環”所繼承,星雲空間中會呈現若干以一個質心為中心,不斷髮展壯大且有眾多物質圍繞它旋轉的恆星胚胎。
當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即溫度超過700萬攝氏度、壓力達到上千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環境下,核心中氫原子中的質子,就會有一定的機率突破原子核間庫侖力的排斥,鑽入另一個原子核中,與另外一個質子結合,形成氫的一種同位素-氘,從而開啟了質子-質子鏈式反應的序幕,最終由4個氫原子聚變為1個氦原子,同時釋放出中微子、伽馬光子和部分能量。
恆星的主序期即是從以上反應開始激發時算起的,由於恆星的核聚變是從核心開始的,所以最外層的氫元素一直保持著其原有狀態,不會激發出核聚變。在核心中,由於參與核聚變的輕物質會逐漸消耗,生成原子序數更大的新元素,當輕物質完全消耗以後,根據核心區溫度和壓力的不同,恆星的發展演化也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當溫度和壓力非常大時,完全有能力支撐新生成元素繼續發生核聚變,那麼恆星在出現一定程度的坍縮之後,繼續透過更加劇烈的核聚變向外界釋放光和熱,從而生成更重的元素,所以在大質量恆星的內部,物質的分佈呈現非常有規律的圈層結構,從外到內依次為氦、碳、氧等,一直到鐵為止。由於鐵的比結合能最高,要激發它進行核聚變,所需要輸入的能量要大於釋放的能量,所以核聚變的能量是虧損的,不可持續的,因此恆星內部的核聚變一旦產生了鐵元素,那麼就標誌著大質量恆星生命即將結束。
不同質量的恆星,其核心最終的核聚變產物會有所不同,比如質量較大的恆星,最終會形成鐵元素,而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最終產物只能到達碳和氧,如果比太陽再小的恆星,可能只會進行到氦。對於質量不同的恆星,不但最終核聚變的產物不同,而且在主序期以後的發展演化路徑也不盡相同。主序期結束以後質量小於1.4倍太陽的恆星,最終會形成白矮星;大於1.4倍而小於3.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最終會坍縮成中子星;質量大於3.2倍太陽質量,可能會坍縮形成黑洞。
而恆星在形成白矮星、或中子星、或黑洞之前,都會經過一個體積明顯碰撞的階段,即紅巨星時期(大質量的恆星這段時間所形成的星體體積更大,稱之為紅超巨星時期)。恆星在這段時期以內,體積之所以會持續膨脹,有的甚至能達到原先的100多倍,主要是恆星在主序期剛結束時,由於核心不再有核聚變產生,外層物質向內的重力則明顯佔據上峰,恆星一開始會發生劇烈的坍縮現象,隨著擠壓強度的提升、撞擊摩擦的持續以及恆星物質重力勢能的轉化,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力出現了明顯的攀升,另外大量外層較輕物質的加入,又重啟了核心區域更劇烈的核聚變反應,向外的輻射壓明顯提升,從而推動恆星物質迅速向外界擴散。在此過程中,距離恆星較近的行星和衛星,都逃脫不了被吞噬的命運。比如太陽,在30億年之後,就會經歷紅巨星階段,其邊緣將逐漸擴充套件到近地軌道,水星和金星直接消失,地球也會變成一個火球。
對於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紅巨星階段之後,除了被拋灑出去的外層物質,其它物質便會發生劇烈的收縮,此後再也無法激發核聚變,僅靠電子簡併壓來支撐重力的坍縮,從而使最終形成的白矮星密度非常大,達到每立方厘米幾噸的級別。那些在紅巨星階段沒有被吞噬的行星,此時會繼續伴隨著白矮星執行。
對於大質量的恆星來說,其生命晚期會經歷超新星爆發這個階段,這種現象是宇宙中除了黑洞吞噬以外,感覺最為恐怖、能量釋放最為集中的一個過程了。在超新星爆發之時,恆星周圍所達到的溫度將高達幾千億攝氏度,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恆星在主序期全部時間所釋放的能量總和,這種爆發,勢必會將恆星周圍原先圍繞著它執行的所有行星都分崩離析,這也是天文觀測中,在中子星和黑洞周圍,很難發現有圍繞它們執行行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