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020153659432
-
2 # lichun
聽說過甲骨文沒有?聽說過竹簡沒有?聽說過某某壁畫沒有?聽說過……這就是古人將文化傳承下來的方式。
甲骨文,一種在龜骨之類的材質上留下的象形文字。
竹簡,將竹子削片,經過打眼、穿線、蒸煮等一系列操作,最後寫下文字。
壁畫,將要表述的事情,找石壁用文字或繪畫等方式記錄下來。
……
世界真奇妙,文化傳承方法多種多樣。
-
3 # 天道酬勤99289
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商朝才有文字,不過甲骨文主要是商王占卜所用。類似書的概念在稍後的所謂金文時代,文字刻在鐘鼎上。著名學者陳夢家,羅振玉都有有關於西周青銅器的著作!
金文後面就是竹簡了,文字刻在竹簡上,從西周晚期到魏晉南北朝都以竹簡為主!南北朝後期紙得到了普及!距今1500年左右!
此後的300多年,字就寫在紙上了,人工抄寫的,學名叫做“寫本”。著名的“敦煌寫本”是其中遺留至今的代表!
到了公元9世紀,出現了最早的印刷術,時間是公元868年,刻的是金剛經!但是和之前的蔡侯紙一樣,得不到普及!一直到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為止,書籍傳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殘留到現在的較早的古本就是北宋後期的,也是這個原因!
再補充下,在竹簡書寫為主的時候,部分貴族使用絲綢來書寫,這種叫“帛書” 最近幾十年都有出土,但價格很高昂,要知道當時絲綢是直接可以作貨幣使用的,相當於字寫在在紙幣上。
還有,部分讀者說了,咦?不是蔡倫造紙嗎? 其實紙張西漢中後期就出現了,蔡倫是改良了紙張。但是還是不普及,主要還是用的竹簡。你回頭看看老版的《三國演義》,還是以竹簡為主的。一直到6世紀竹簡才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
4 # 無為6777599135
書由字組成的,字是語言的記錄,沒有合適的記錄物件出現前,傳遞資訊靠口口相傳,再後來書寫文字資訊從甲骨文到鐘鼎文,再到竹簡、帛書,那時要出版一本書,真可用汗牛充棟形容,書山一詞可能由此而來。東漢蔡倫在先人的基礎上發明了造紙,從而有了方便的書寫用品,古書在沒印刷出現時,只能人工抄寫,並且有專門書寫的部門存在,往後發展雕刻印刷,北宋時畢昇發明了雕刻活字排版印刷,那時的書籍印刷堪比現代早期的印刷廠,隨著社會的發展,書的存在方式發生了鉅變,電子語音、電子書等。
-
5 # 魯西南的鄉野村夫
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商朝才有文字,不過甲骨文主要是商王占卜所用。類似書的概念在稍後的所謂金文時代,文字刻在鐘鼎上。著名學者陳夢家,羅振玉都有有關於西周青銅器的著作!
金文後面就是竹簡了,文字刻在竹簡上,從西周晚期到魏晉南北朝都以竹簡為主!南北朝後期紙得到了普及!距今1500年左右!
此後的300多年,字就寫在紙上了,人工抄寫的,學名叫做“寫本”。著名的“敦煌寫本”是其中遺留至今的代表!
到了公元9世紀,出現了最早的印刷術,時間是公元868年,刻的是金剛經!但是和之前的蔡侯紙一樣,得不到普及!一直到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為止,書籍傳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殘留到現在的較早的古本就是北宋後期的,也是這個原因!
再補充下,在竹簡書寫為主的時候,部分貴族使用絲綢來書寫,這種叫“帛書” 最近幾十年都有出土,但價格很高昂,要知道當時絲綢是直接可以作貨幣使用的,相當於字寫在在紙幣上。
還有,部分讀者說了,咦?不是蔡倫造紙嗎? 其實紙張西漢中後期就出現了,蔡倫是改良了紙張。但是還是不普及,主要還是用的竹簡。你回頭看看老版的《三國演義》。一直到6世紀竹簡才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回覆列表
古代書籍流傳到今其實都是歷經磨難,充滿各種偶然與機緣才倖免於難。歷代史書《藝文志》《經籍志》與目錄學著作中著錄的書籍能夠傳承下來的九牛一毛吧,而這現存文字也是混亂的、變動不居的,並非最初的原本,有的甚至面目全非~
首先上古即文字發明之前都是靠巫史之類的宗教祭祀人員口耳相傳,或者用簡單的符號來記憶,比如八卦六十四卦等。然後文字發明,孔子整理六經,創辦私學,傳播三代之文化禮儀;戰國諸子百家爭鳴,著書立說。
文字出現以後,造紙術發明以前,書籍文字大都刻寫在竹簡上,再用熟牛皮或者麻繩把竹簡編連起來。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就是孔子經常翻閱《周易》把編連竹簡的牛皮帶子都翻斷好多次。現在出土很多很珍貴的漢代簡牘,都可為證。還有把文字寫在簡帛上的,比如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為篆書或者隸書寫成。
那時候書籍流傳仍然是人工手抄,所以對於大部頭的書籍比如先秦諸子著作或者《史記》等都是皇家諸侯貴族有錢人家才能看得到與組織人力物力抄寫的,平民都是文盲~~然後有皇家圖書館專門儲存這些書,比如漢代的蘭臺、石室、東觀等。
同時諸子後學也憑自己背誦記憶來一代代傳承思想文化,所以最初文獻大都為有韻的文字,便於記憶。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燬《詩》《書》,僅留醫藥、卜筮、種樹等技藝方面的書,是文化一大災厄。但是後人考證秦始皇並非全部毀滅經典,只是禁止民間私學流傳,其實在皇家圖書館還有儲存。但是當時那些諸子後學就是在這樣的思想高壓之下憑記憶在民間延續了思想的傳承。所以漢初齊魯韓毛四家傳詩,伏生以九十歲高齡傳授《尚書》,都是非常可敬的。當然也有在牆壁夾縫中藏書的,比如孔廟中孔壁藏書,伏生也曾將《尚書》藏於牆壁之中。
造紙術發明以後,文化傳播範圍更廣了,當然主要還是靠手抄本。但是手抄本與現代出版印刷是全然不同的,每一個手抄本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我們玩的傳話遊戲,從第一個人開始傳到最後一句話可能與最初的話完全不同。
田曉菲在《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中說:每一部手抄本都具有口頭表演的品質。口頭表演(說書藝人)雖然可以重複使用相同的材料,但是因為時間、地點、觀眾、演員身心狀態的不同,每次表演都和其他表演截然不同。同理,每一部手抄本都具有獨特性,而且,抄寫一部書也總是在一個特殊的場合之下發生。因為抄寫者的知識水平、精神狀態都會對這部書產生影響。魏晉南北朝時就有人在書市中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何況上古前代流傳下來的作品文字呢?
時代越早書籍中的異文與編排問題也就越多,所以古書的校勘與版本非常重要,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即使是宋代印刷術發明以後,要雕版印刷也須有書商或者財力支援才可以,大部分書籍仍須憑藉手抄來流傳。而印刷文化興起以後,印刷文字中的錯誤對讀者產生的影響也較手抄本更為廣泛,因為任何一個手抄本中的錯誤都會在相對較小的讀者圈子裡。但是手抄本的異文毫無疑問是更多的。
對於書籍作者,其實在先秦兩漢之時,書籍都是成於眾人之手,最初作者的思想都要經過後來弟子的記憶傳承理解才最後寫成定本,所以一部書中可能含有各個時期的特徵,夾雜不同時期的思想文化。比如我們今天所用《道德經》為魏晉時期王弼注的本子,其中必然含有魏晉時期之思想。而後代註疏對文字理解也有影響,宋代陸九淵即雲:“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有興趣的人可以追蹤一本古書,看它在各個時期的版本演變:從作者寫成到開始手抄流傳,以及在歷代史志及目錄學著作中的著錄情況,還有在宋代印刷術來臨之後書商或為了文化或為了牟利的印刷傳播,再到後來明清文人對於宋版元版的追捧與收藏,觀看其中愛書人與收藏家之間的勾心鬥角與機關算盡。書籍的命運隨著書籍主人的命運共同在歷史的長河中顛沛流離,遷徙流轉,充滿了各種偶然意外、人禍天災,流傳到今真是萬幸萬幸!
總之,書籍的流傳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