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凡心
-
2 # 噴我的吃泡麵沒料包
1887年日本確立了大陸政策,於是從此開始,日本就一直對中國和北韓虎視眈眈。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日本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天皇為轉移民眾不滿的視線同時為了開闢殖民掠奪市場於是決定向清政府宣戰
-
3 # 北冥無鯤
個人認為事物的發展結果都應該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去考慮,,導致中日甲午戰爭的內因:1.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後科學技術有所提升,,但是由於日本島國面積人口太小,所以他們需要對外擴張,2日本國內當時的階級鬥爭比較嚴重,,統治者明治天皇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選擇對外侵略
外因:1.大清政府末期的落後與愚昧
若果說當時的大清政府國力很強大,日本也不敢有發動戰爭的念頭,或者說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大清能夠及時變革圖強,就像日本的明治維新一樣,我想今天的中國一定是會更強大,或許甲午戰爭仍舊會發生,,但是,我相失敗的肯定是日本!
-
4 # 陳悅漫步海邊
甲午戰爭是改變東亞世界近代政治格局的戰爭,也改變了中、日、北韓三國的近代命運,這場戰爭的爆發原因可以歸納為遠因和近因兩個方面。
遠因
甲午戰爭爆發的遠因是19世紀中葉以後西方伴隨近代化崛起,東亞世界受到衝擊,隨後即面對著是否需要進行近代化變革?以及如何進行近代化變革的歷史考驗。
日本在東亞諸國中,近代化的轉變最快,而且在開始國家近代化的伊始,日本憑著相對於東亞鄰國的優勢,流露出了要在東亞稱霸的野心,將侵略、掠奪中國、北韓視為日本快速實現原始積累、實現國家崛起的捷徑。
因為甲午戰爭的遠因,歸根結底就是日本的侵略擴張野心。
近因
甲午戰爭之所以會在甲午年爆發,其近因則是因為北韓發生東學內亂,再加上北韓流亡的親日派政治家金玉均在1894年春天被北韓政府暗殺,引起了日本社會的憤怒。
北韓的這些亂局,最終給了日本出兵北韓半島的口實,以及一步一步將中國拖入戰爭的機會。
-
5 # 愛花草的農人
日本地窄人多,而且資源比較匱乏,再者這個國家愛發生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可以說這樣的環境,早就了他們民族的危機感,自古以來都想找一個安穩的大陸,可以這樣說,他們的心目中的理想地方就是亞洲大陸。
早在明朝,他們的不安定分子,就危害我中華,倭寇騷擾我東南沿海,對我們的安定和富饒虎視眈眈,可以說侵略之心,早就有之。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經濟和軍事實力有所增強,看到列強開啟中國大門,啃食中國肥肉的時候,日本已經是躍躍欲試,想伸出魔手了,可是當時的大清國,海軍還是有一定實力的,進口德國的戰艦威力甚大,日本開始還是有所忌憚的。
但是,隨著和大清國交往的加深,對清國的腐敗,海軍的訓練的懈怠,官員的無能,印象也是越來越深,就意識到清國不過是一個黔之驢,徒有龐大的外表而已,找一些藉口,就伸出了魔手。
一句話,為何發生甲午海戰?第一國力的增強,對華夏的窺視已久,清國腐敗,可以說一種必然。
-
6 # 帝國的餘暉
日本作為東亞的一個島國,東臨太平洋,西邊與北韓半島、中國、俄羅斯隔海相望。日本國土面積狹長,自然資源匱乏,由於地處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日本人面臨自然災害的時候又表現的無可奈何,這就產生了日本的死人文化。死人文化在日本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衍生出了武士階級和武士道。而日本在近代的明治維新中,是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領導的變法圖強運動,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所以日本在改革時期建立的新式軍隊,不斷向士兵灌輸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日本近代軍隊擁有濃重的武家文化逐漸演變成日本近代的軍國主義。只要國家實力一旦變強,便會有極強的對外侵略擴張的慾望。所以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清國便成了它侵略的首選物件。
從公元663年的中日兩國的白江口之戰,當時的日本慘敗與唐王朝,感受到中日兩國的巨大差距後,日本統治者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透過向先進的唐王朝學習,日本迅速進入封建社會。透過此戰,中原王朝打消了日本試圖侵略北韓半島的念頭。維持東亞地區近一千年的和平。
16世紀末,剛剛完成統一日本大業的豐成秀吉對外擴張的野心急劇膨脹。公元1592年,豐成秀吉發兵北韓,準備以北韓為跳板侵略明王朝,此戰最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告終。經此一戰,東亞維持了近300年的和平。雖然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日本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但日本的很多理論家寫了很多日本對外擴張的理論,例如吉田松陰,福澤諭吉等之流。因此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在日本近代以來就有很深的理論基礎。
19世紀60年,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軍事等,國力大幅提升,逐漸崛起成為東亞的資本主義強國。隨著自身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急劇膨脹。到了19世紀90年代,日本的明治維新階段基本上就結束了,之前透過改革發展經濟,發展到19世紀90年以後,因為正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日本出現了產業革命的高潮,這個時期日本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急需工業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廣闊的傾銷商品的市場。而近鄰清國積貧積弱,外強中乾。日本高層就謀劃透過發動對清國的戰爭來實現所謂的大陸政策。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就制定了征討清國策略,積極擴軍備戰,進行戰爭準備。1894年,北韓發生東學黨起義,日本以保護僑民為藉口增兵北韓,最終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
7 # 新不二說
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是1894年發生的,因哪一年是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年發生的中日海戰,所以叫甲午戰爭。
日本是在明治維新之後就逐漸強大起來的,已不再滿足於本土的發展。逐漸膨脹起來的擴張欲使得他們開始覬覦北韓和中國。1874年日本就企圖侵略臺灣,但是在臺灣軍民的頑強抗擊下失敗了。但在美國的調停下清政府任然向日本賠償了白銀50萬兩,1879年日本佔領整個琉球群島,改名沖繩。
但是這並沒有減弱日本向外擴張的慾望。他們加緊增加戰船戰艦,操練部隊,從一切方面為擴張做準備。清朝的李鴻章也察覺了這些變化,所以,組織北洋海軍,創立北洋艦隊加以應對。但是由於晚晴政府已經腐敗不堪,朝廷內外明爭暗鬥,使得軍隊紀律鬆弛,戰鬥力也不強。
1894年,北韓政府邀請清朝出兵幫忙鎮壓“東學黨”起義。清朝是在6月7號出兵的,而日本以保護日僑為由也出兵北韓。起義被鎮壓後,清朝曾建議中日一起從北韓撤兵,但是日本不予理會,其實早在中國出兵之前,於6月2日日本政府就發不了出兵北韓和對中國作戰的命令。
之後,中日雙方都不斷的向北韓増兵,日本提出和清政府合作治理北韓,但被清政府拒絕,強烈要求日本撤兵。7月14日,日本在列強的調停下任然拒不撤兵,並反誣清政府滋事,自此談判破裂。
7月23日,日本挾持北韓國王,解散北韓政府,扶持北韓傀儡國王。傀儡政府“委託”日軍驅逐清軍。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了。在北韓豐海海域襲擊中國軍艦,並擊沉了中國借來的運兵船,自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
8月1日中日雙方政府正式宣佈開戰。最終以中國戰敗,割地賠款結束了這場恥辱的戰爭。
-
8 # 雲水鑫淼
明治維新的日本逐漸強大起,野心也隨之越來越大,又受到當時西方列強侵略的影響(有槍有炮,一切隨心所欲),而清政府越來越虛弱且四面受敵,沒毛的鳳凰不如雞,一場蓄謀已久的侵略逐漸搬到了檯面上。
-
9 # 三農天下185
1.日本:急於擴張,制定大陸政策――必然性
2.中國:統治更加腐敗,避戰求和――可能性
3.列強:默許、支援、縱容的態度――催化劑
4.北韓:1894年,爆發東學黨起義――導火線
1.日本:急於擴張,制定大陸政策――必然性
1868年,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國力逐漸增強。但是,由於改革不徹底,日本仍保留著濃厚的封建殘餘,廣大工人,農民的生活極端貧困,國內市場狹小,生產發展受到阻礙,加上勞動人民的反抗,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矛盾,日本統治者強烈要求對外侵略擴張,企圖從中尋找出路,為此制定了“大陸政策”,實質上是日本旨在侵略中國和世界的政策。
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就已邁出了實施“大陸政策”的第一步,雖未得逞,卻嚐到了甜頭。日本從臺灣撤軍,卻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
1885年起,日本進行十年擴軍計劃,到1892年提前建起一支近代化海陸軍。
1892年,日本外務相大木在議會中演講,公開說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作好了發動侵略戰爭的一切準備。
2.中國:統治更加腐敗,避戰求和――可能性
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國一敗再敗,清政府內部雖然有人主張抗戰,但當時掌握清政府軍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為了保持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政治地位,儲存北洋陸海軍實力,長期以來就推行“避戰求和”的軍事方針,並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援。戰前李鴻章在軍事上極力避戰求和,在外交上則推行“以夷制夷”,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託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戰爭爆發後,繼續奉行這一政策,採取消極抵抗的戰略方針。
3.列強默許、支援、縱容的態度――催化劑
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對日本侵略北韓和中國問題上,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表現了不同的心態。
美國:希望、助手
英國:利用
德法:支援
俄國:不干涉
4.北韓:1894年,爆發東學黨起義――導火線
1894年,北韓東學黨起義是一次為反對本國腐朽的封建統治和日本侵略者而進行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迅速席捲北韓南部三個道。北韓統治者在無力鎮壓的情況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則慫恿清政府出兵,陰謀把清政府拖入戰爭的陷井,為自己出兵制造藉口。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秘密下達動員令,準備出兵北韓。當清政府派兵入朝後,日本則以保護使館為由,把軍隊開進北韓。起義平息後,日本拒絕兩國同時撤軍,反而增兵。後來日本
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回憶說:日本政府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促成中日關係的“徹底決裂”。
-
10 # 跪射俑
原因: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
背景:1: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2: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3:1868年,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影響:中國失去了東亞大國的地位,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其中,甲午戰爭的失敗,客觀地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簽訂《馬關條約》
目的: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
-
11 # 歷史硝煙
1、明治維新之後,隨著國力的逐漸增強,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急劇膨脹,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北韓和中國。
2、(導火線)1894年,北韓發生“東學黨"起義——應北韓國王的請求,清政府派兵入朝,“代平內亂”——對北韓覬覦已久的日本,藉口保護使館和僑民,趁機出兵北韓——起義平息後,清政府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日本拒不接受
3、(爆發)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牙山口外的豐島海面突襲中國運兵船,並向駐守牙山的清軍發起攻擊,挑起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這一年是農曆甲午年,所以這次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
12 # 歷史與文化縱橫
日本人有宣稱甲午戰爭是許多偶然因素引發的非計劃的、預謀的事件。還有人說甲午戰爭的爆發是日本和清朝雙方都侵略北韓引發的。這些都是刻意掩人耳目,歪曲歷史的論調,為日本的一貫侵略行為尋找藉口。甲午戰爭不是突發的,不是偶然事件的集合,實則是日本長期謀劃,蓄謀已久的結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就策劃侵略中國,1577年豐臣秀吉宣告要率軍進入北韓,席捲明朝400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1592年豐臣秀吉派兵侵入北韓,揚言要佔領北京,遷都於此。“恭請天皇行幸於北京”。江戶時代日本提出“大日本國的威光,應及於唐朝、北韓、琉球、南蠻諸國”。佐藤淵信宣稱“日本是最初成立之國,為世界各國根本”,日本的目標是首先吞併滿洲,繼而將中國領土全部劃入日本版圖,並最終合併世界各地。唐朝時,日本雖然不斷向唐朝派使節學習中國文化,並不服從中國,日本天皇自認為東皇,為日出地皇帝,而中國唐朝皇帝為西皇,為日落地皇帝。
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增強,野心更加膨脹,日本明治天皇的既定國策是“振國威於海外。田中首相上奏: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北韓。日本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最主要最兇殘的敵人。日本製定了侵略中國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
日本完成產業革命,初步實現工業化,大力發展現代陸軍、海軍,這是要用武力為日本海外輸出資本進行武力護航,同時用武力擺脫西方列強對其的束縛,能夠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廢除加在日本的不平等條約。日本人還是很自強的,知道要立國就必須自強,建立強大的軍隊。但是強大後的日本卻對中國覬覦不改,充當西方列強奴役中國的先鋒,大力做戰爭的各種準備,企圖征服中國。
1879年日本陸軍制定了對清作戰方案,內容是派3個師團佔領大連灣,同時襲擊福州,攻佔北京。1887年日本參謀部小川又次制定征討清國策,分析中國政治腐敗、民心渙散,作戰計劃是攻陷北京,擒拿清帝,是為上策。不知道當時的光緒皇帝知道日本人的圖謀作何感想,李鴻章又是怎麼想的。
日本派出大量間諜到中國刺探情報,繪製軍事地圖,蒐集清朝經濟、政治、外交、地理、民情、軍事情報,制定了5到6份詳細的戰爭計劃書。日本的間諜也有被活捉的,對間諜罪行供認,後被處決。
1879年,日本將東京招魂社更名為經國社,成為日本培養軍國主義,發起戰爭的重要設施,灌輸侵略擴張意識,讓很多日本人認為,以身奉獻給神國是無上光榮,爭取全民對中國開戰。
1881年日本在《小學教育大綱》中規定學校要培養尊皇愛國節操,樹立國家之上的理念。
1888年日本釋出《軍人敕喻》規定軍人遵守忠誠、無用、培養武士道精神,宣傳日本刀、日本魂。鼓吹日本軍人拼命精神。
1871年日本與李鴻章談判,想取得最惠國待遇,遭到拒絕。李鴻章相信日本也是受英美列強逼迫通商國家,對日本推誠以待,雙方簽訂平等條約《中日修好規約》《中日通商章程》,日本取得與清朝平等地位,但日本得隴望蜀,干涉北韓事務,清日兩國糾紛漸起。
1874年5月日本出兵侵略臺灣,遭到臺灣軍民痛擊,日軍死傷慘重,但日本人與清政府談判的結果是清朝政府反而賠償日本軍費白銀50萬兩,由此日本看到了清朝政府虛弱的本質,滋長了日本侵略的野心。
1879年4月,日本忽然出兵佔領琉球,將其變成日本的沖繩縣,清朝默然無聞,日本進一步認識到清朝的無能,從仰視清朝到鄙視清朝,“知中國之弱,漸且南犯臺灣,北攻北韓,達於北地,必至之勢矣”
1884年中法戰爭清朝,日本境內掀起對中國開戰的浪潮,日本乘機北韓策劃了甲申政變,由於丁汝昌率領北洋水師巡遊在黃海,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日本看到中國海軍的強大,嗣後加緊了海軍建設,日本天皇號召捐款擴大海軍,購置最先進的軍艦,謀劃擊敗北洋水師。日本海軍部也制定征討清國方案,以攻佔北京為目標。短期內日軍艦隊迅速擴大,噸位火力配備已經超過北洋水師。
北韓是中國的藩屬,對北韓的保護是中國的權利也是義務,日本首先逼迫與北韓簽訂江華條約,認為北韓是獨立國,不承認北韓是清朝專屬保護國,取得向北韓派兵的權利。1894年3月北韓發生東學黨起義,中國與日本幾乎同時出兵北韓,平息了北韓東學黨起義,但是日本拒不撤兵,要求與清朝一同主持北韓改革。而清朝堅決不同意。如果同意無疑是承認了日本的權力。日本又提出苛刻條件使得清朝無法答應,恫嚇強行單獨進行北韓改革,逼迫清朝與日本不得不開戰。而日本早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透過刺探清朝,發現清朝相當腐敗,內政上也不統一,關鍵是看到了李鴻章的懦弱無能,李鴻章主張和議,心存幻想,他知道北洋軍隊戰鬥力現在已經很低下,不積極備戰。北洋水師已經落後於日本海軍,北洋水師1886年後,就停止了發展,軍費不足,船艦破舊落後,彈藥不足。而陸軍更是不堪一擊。清朝陸軍以淮軍為主,多是李鴻章的部下,對內鎮壓太平軍可以,成功後就腐敗貪腐,將領貪生怕死,貪汙軍餉,臨時購置的萬國牌槍支與彈藥配不上,作戰能力低下。上了前線發揮不出作用。軍隊更是缺少訓練,作戰是臨時招募兵勇10萬,人數雖多,是為穿上軍裝的農民,一擊即潰。
1894年7月19日,在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命令下,日本北韓的公使大鳥圭介決心不惜任何手段立即挑起中日軍事衝突。與後來1931那年發生的918事變的日本人做法一模一樣。日本天皇來到廣島,成立大本營,統一對清作戰,國內3個師團已經準備好,日本聯合艦隊則開往黃海突襲北洋艦隊。
7月25日日本海軍艦隊首先在北韓牙山海域的豐島海面突然向中國的軍艦和運兵權開炮擊沉高升號,800多清軍被無辜射殺,狡稱是北洋水師濟遠號先開炮,拉開甲午戰爭序幕。而李鴻章此時還在忙於與英國、俄國談判,要求這兩個國家進行調停,幻想能不戰就不戰。
綜上,甲午戰爭的發生完全是日本一方推動的,以撮爾小國完成螞蟻吞大象的序列動作,經過幾代人的策劃,最終對孱弱的清朝一擊而中。而清朝內政不修,外政不明,軍力不濟,民心不齊,兵敗如山倒,割地又賠款,做了一筆特大的虧本生意,後果影響到現在,例如臺灣被日本人殖民50年,教訓深刻。
回覆列表
準備:
1882年左右:日本間諜提出了一份報告《攻取中國以何處為難何處為易》
1884年 袁世凱擊敗日軍,鎮壓甲申政變,簽訂《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北韓撤兵,兩國出兵北韓須互相通知
1888年中國北洋艦隊組建。
甲午戰爭:
1893年日本策劃可能的預定戰場,兵力評估,軍用地圖,資源等。
1894年6月3日--北韓向中國請求派兵。
1894年6月1日--日本也要求中國出兵。
1894年6月4日--北洋海軍丁汝昌,陸軍方面葉志超。
1894年6月12日--中國北韓牙山登陸。
1894年6月16日--日本北韓仁川登陸。
1894年6月5日-7月17日 日本是制定了侵華的總戰略,從渤海灣登陸,直接進攻清朝的都城,達到城下之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戰爭有其自身的規律,任何情況都可能出現,要考慮勝敗後的戰略:
1,海戰勝利,陸軍長驅直入,直取北京。
2,海戰勝負未分,陸軍固守攻取平壤。
3,海戰失敗,固守本土。
1894年6月22日 日本對中國發出第一次絕交書
1894年7月14日 日本對中國發出第二次絕交書
1894年7月14日 陸軍1.3萬人從陸路進入北韓,2000人從海路增援牙山。
1894年7月21日 2000人海上援軍出發從威海衛駛往牙山。
1894年7月20日 日本間諜報告援軍計劃。
1894年7月23日 日本聯合艦隊駛往牙山截擊援軍。
1894年7月25日 中國兩艘護航艦返航在豐島遭遇日本第一波截擊部隊。
豐島海戰的後果:
海軍廣乙沉沒,濟遠艦受傷。
陸軍高升號上的1k多官兵大部分犧牲。
操江號檔案、武器和鉅額餉銀被俘。
1894年7月27日 李鴻章接到豐島海戰的報告,中國最高層已經麻木不仁了
1894年8月1日 對日宣戰,但是仍然沒有具體的作戰計劃。--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大清宣戰諭旨:
1,北韓自古以來就是清朝的番國。
2,北韓內亂,請求清朝派兵援助。
3,日本卻無端派兵攻入漢城,並且逼廹干涉北韓內政。
4,中國派兵援助,日本卻突然襲擊中國戰艦。不宣而戰。
(清朝缺少對日本動機的陳述)
令李鴻章發兵進剿。
日本對清朝的宣戰佈告:
1,日本是求文明之化,謀求北韓的獨立國地位。改革北韓的內政。
2,清朝干涉北韓內政,藉口北韓內亂出兵北韓(動機)。
3,日本依照條約出兵北韓備戰
4,清朝對北韓的改革暗中設計障礙,百般託詞,實際是在等待時間,整頓軍隊,欲以武力達到慾望(動機)。
(日本利用動機歪曲事實)
1894年8月9日 日本聯合艦隊試探性的進攻。
1894年9月上旬 4000人海路支援北韓。從大東溝走陸路。日本已經控制了北韓的制海權。
1894年9月16日 抵達北洋主力到達大東溝,卻不知道平壤已經陷落(不知己)。日本(知彼)聯合艦隊兵鋒直指大東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