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酒溫史
-
2 # 說文與物
這已經不是嘉靖皇帝想用誰的問題了,當時的情況是誰願意為嘉靖皇帝所用;嘉靖作為外地藩王進京當皇帝,到北京的當天就喝大臣抗議應該以皇帝的禮節來迎接他,而不想讓人用太子的禮節來迎接他;逼走了很多大臣;接著,又想給自己的親生父母建立宗祠,前朝的大臣當然很反對啊,你這讓先帝怎麼辦,所以一半大臣又走了;當時很多人嘉靖想留都留不住,更別說用了,嘉靖皇帝的各種倒行逆施,顯然和王陽明所崇尚的禮是悖逆的,這種情況下王陽明怎麼會為他所用!
-
3 # 端木建
雖然王陽明是聖人,但聖人並不一定會做官。雖然我們相信,王陽明絕對有這個能力,但是他並不是個和光同塵的人。
首先王陽明雖然是進士出身,但並不算是超級學霸,沒有入翰林。按照明朝的官場習慣,沒入翰林入內閣基本無望,最高也就是個吏部尚書。不過王陽明連兵部尚書都沒做到,去世前只是個南京兵部尚書,雖然也是正二品,而且也是專業對口,畢竟王陽明33天就平定寧王之亂。
陽明在正德十四年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後,即遭到奸佞太監張忠、大將許泰的陷害,僥倖沒有遇害,以江西巡撫的新身份(原任南贛巡撫)坐鎮江西南昌,直到兩年後,正德皇帝去世,嘉靖帝朱厚熜從湖廣安陸赴京繼位。
嘉靖即位伊始,就有廷臣推薦陽明,新皇帝本人也聽說過陽明的大名,欣然表示要召陽明上京,欲有所重用。
嘉靖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十分有個性的皇帝,也是歷史上十分聰明的皇帝。他雖然樂於修道多年不上朝,但是卻對朝廷的事情瞭如指掌,控制著大局,也善於利用各方勢力互相牽制。他個性十足,意志堅定,是個主見十足的皇帝。
可是當時主政的首輔大學士楊廷和,因為王陽明是他的政治對手王瓊(原兵部尚書,後改吏部尚書)所重用的人,對他頗懷嫌隙,而且當時“大臣忌之者眾”,他們都不願陽明來京,於是就以正在國喪期間,不宜宴賞為由,只是改命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以此阻止他來京。不久後,重議“平宸濠功”,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伯。
經過這樣的考慮,雖然嘉靖想用王守仁,但由於被楊廷和反對也只能作罷。不過這對於王守仁也無所謂,他當時已經年過五十,更大的興趣在於學術和教育,而對爾虞我詐的官場並不特別熱衷。
值得慶幸的是,王陽明死後50年,終於進入孔廟,心學被正式認可。
-
4 # 中華哲學原理
嘉靖皇帝為什麼沒有重用王陽明?
因為嘉靖皇帝即天子皇帝的奴才——仲尼之徒——儒家的“儒學”詆譭王陽明的“心學”。
-
5 # 小小竹排江中游
愛玩的朱厚照撒網捕魚,一網打了許多魚,高興的手舞足蹈,不幸落水染病,一臥不起不久不冶而亡。嘉靖皇帝登基後,也想過把王陽明招到身邊,但是由於總總原因沒有下旨,嘉靖身邊的重臣真不咋地!
嘉靖還真招過王陽明,不過被王陽明拒絕了,王陽明的身體健康狀況太差,已知大限將至,在回家鄉的路上逝世了,享年57歲。
-
6 # 途牛山小旋風
王陽明堪稱大明第一牛人,能文能武,出將入相,順帶還開宗立派,當了儒家聖人。
說王陽明不被重用,其實有點誇張,王陽明當過巡撫、總督,後來還是兵部尚書(雖然是南京的)和左都御史等。這裡面最小的官類比現在也是軍區司令員呀,有多少人的仕途能到這個高度?
不過要是跟王陽明的能力和功績相比的話,確實是屈才了。當時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個人聲望到達了頂點,朝中官員和市井百姓要求他入閣的呼聲非常高。但是明庭似乎鐵了心要他在地方四處平亂,絲毫沒有讓他回京的意思。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文章呢?和嘉靖皇帝關係大不大?我們接下來好好捋一捋。
武宗的刻意打壓誰能被重用,皇帝的態度很重要。王陽明為朝廷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的時期都是在明武宗正德年間。明武宗這個人志在征服四方,更謀劃抬高武將地位制衡文官集團。所以他一直對王陽明不太感冒:一方面王陽明功績越大,不恰好證明以文治武的策略正確嗎?另一方面文官集團整體和武宗關係不好,反對他對外征戰。所以王陽明在正德皇帝時期被打壓的根本原因在於他是文官,而皇帝正好惦記打壓文官,這隻能說王聖人的運氣實在不好。
嘉靖的模稜兩可嘉靖繼位的時候,王陽明已經名滿天下了。小皇帝當時才15歲,被朝中大佬欺負的不行,確實有意讓王陽明進京,委以重任,來制衡楊廷和等人。但是神奇的事情接連發生,嘉靖的旨意走的異常緩慢,慢到根本到不了王陽明手裡。最後終於到了,結果居然變成要他去南京任職。這裡面有什麼貓膩,實在是詭異。
另外嘉靖本人是朱熹的迷弟,而王陽明的心學與程朱理學是對立的,所以嘉靖內心並不真的認可王陽明,他只是想利用王陽明來制衡朝中的大佬們。因為左等右等一直等不到王陽明奉旨回京,最後不知道中間出了什麼差錯,王聖人去南京報道了。而且嘉靖本人也沒什麼耐性,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朝中大佬們的算計明朝政治中最有特色的要算黨爭了,其他朝代也有,但是大明在這方面登峰造極,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文官集團和皇帝鬥,和閹黨鬥,甚至內部也要鬥。當時的內閣首輔是楊廷和,這位老先生是三朝元老,挺有才幹的,但是更善於搞黨爭,對權力的控制慾極強。明武宗不好控制,還總惦記培植新勳貴對抗文官集團,這就觸碰了楊閣老一群人的根本利益;後面武宗抄了寧王的家,找到了一個賬本,裡面記錄了當朝大員們和寧王不可告人的下作勾當,其中也包括楊閣老等一群人。楊廷和是否參與謀反不好說,但是受賄和洩露一些訊息給寧王卻是肯定的。然後就是武宗回京路上落水,再然後就是稀裡糊塗病死了。這裡面楊閣老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誰也不清楚,因為史書裡也沒有記載。不過楊閣老是個狠人,確實沒話說。
楊閣老惦記控制小皇帝朱厚熜,怎麼可能允許他去找人跟自己打擂臺呢?出於這個角度,楊廷和是不會允許王陽明回京,甚至入閣的。最好就是讓王聖人在地方溜達,四處平叛,能把他累死就更完美了。
另外說到功績和治國的本事,楊閣老雖然不錯,但是拍馬也趕不上王陽明,楊老先生最善長的領域是搞權謀嘛。假如王陽明入閣了,自己早晚會被取代,這也是楊閣老不能接受的。所以無論從哪一點出發,楊閣老都會阻止王陽明進京的。
總結王陽明是一代聖人,成就在整個大明朝無人能夠企及。但是天才都是遭人妒忌的,所以他的仕途不算太順利,一生也沒能進入權力中樞,這是大明的不幸。
武宗的治國策略中沒有王陽明的位置,小皇帝嘉靖只把他當做制衡的棋子,以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佬對他抱有很強的敵視心理。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全天下都認為王陽明應該入閣,但他就是沒法入閣,連京城都回不去。
時間可以抹平所有的痕跡,唯有光輝的思想不滅。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很少去關注王侯將相,但依然對王陽明無比崇拜。流芳百世不過如此,何必爭幾十年的興衰榮辱呢?
-
7 # 迷樓
王陽明既然很牛,有心學理論,又會打勝仗,嘉靖皇帝為什麼不重用他呢?
1529年,57歲的王陽明結束廣西剿匪後,因為積勞成疾,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從小就有的肺疾爆發了,整日咳嗽甚至吐血,渾身長有毒瘡,每天只能喝幾勺稀飯,還經常嘔吐,王陽明屢次寫奏摺請求回老家養病,嘉靖皇帝一直很不人道地不予批准,直到他最後實在撐不住了,也許已經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近,所以沒等皇帝批准,就乘一小舟踏上回老家的旅程,準備葉落歸根,但船沿章江行至南安府青龍鋪江面時,王陽明平靜地去世,去世前留下“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八個字。
那麼,很多人會問,王陽明作為一代聖人,“立功、立德、立言“”基本達到了三不朽的境界,但為什麼終其一生並沒有得到當時朝廷的真正重用,除了赫赫的軍功和新建伯的榮譽封號,並沒有在政治上有大的作為,始終未能進入帝國的核心決策層內閣,這是為什麼呢,王陽明為什麼一直受到奸臣甚至是忠臣的批判和排擠呢?
其實這個問題還要從王陽明的學說找根源,可以歸結為:
第一,王陽明經過自己的努力將釋道儒三教合一,其實一輩子都在和佛教道教以及當時一統天下的朱熹理學作鬥爭,尤其心學對朱熹理學的背叛是非常直接非常徹底的,這在當時佔絕大多數的讀書人看來無異於洪水猛獸異端邪說,自然無法接受,當時的情況是群起而攻之。
第二,剛愎自用、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也排斥甚至厭惡陽明心學,再加上皇帝身邊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陽明的才幹,生怕王陽明風頭太勁搶了自己的戲份,忠臣腐儒固守朱熹的教條,對王陽明持否定態度。所以,朝廷裡反對王陽明進入核心決策層的聲音,始終大於讓王陽明進入內閣的聲音。
第三,當時賞識王陽明並大膽啟用王陽明帶兵出征的兵部尚書,在權力爭鬥中失敗,沒有能在仕途上再給王陽明以強力的支援也是一個原因。
不過,如此這般的命運造化,可能使得中國歷史上少了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卻多了一個含金量更高的哲學家,一個“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的不朽聖人,這就是命運。
-
8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說點實話吧,因為朱家不喜歡王陽明,注意,我說的是朱家,而不是嘉靖朱厚熜一個人。現在網上大肆吹捧王陽明,快把他吹成神仙了。
在明朝,王陽明活著的時候,他混的只能說一般,當然這是跟他有相同境遇的人相比。同樣是平叛立功,楊一清就進了內閣,當了首輔。
而王陽明呢?他擔任最大的官職是南京兵部尚書。你以為他是兵部尚書,但其實是南京的,是個虛職,明朝的都城在燕京。
或許你會說,王陽明官不大,可人家是新建伯啊。其實他這個新建伯是真的,但是卻沒證書,也就是鐵劵,同時沒有補貼。為啥呢?
因為被朝廷扣下了。
更悲催的還有,王陽明晚年是去江西平匪亂的。他自知時日無多,想葉落歸根,結果朝廷不同意,他是抗命回家的,結果死在了半路上,在一條小船上走完了一生。
他是萬年得子,這時候他兒子才不到十歲。
那麼完成這些原因有哪些呢?
1.心學。王陽明提出心學後,一度被理學打入異端。因為王陽明對朱熹的質疑,對心學標新立異的註解,使得皇帝不敢用他。
2.派系。王陽明在正德年間是兵部尚書王瓊的人,而王瓊跟內閣首輔楊廷和勢如水火。明朝的文臣就是這樣的,好鬥且貪。所以楊廷和多次阻止王陽明的升遷。其實如果一個楊廷和也沒關係,但其實楊一清也是這個態度。有一次嘉靖問楊一清,王陽明能不能用。
楊一清沒說話。比如《明世宗實錄》記載:“禮部尚書席書奏薦致仕大學士楊一清、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文武兼資、才堪將相。今一清已督三邊,守仁當處之內閣秉樞機,無為忌者所抑制。”
3.關係。朝中有人好做官,楊一清有他師哥,前任內閣首輔李東陽提攜,而王陽明卻沒有。而且嚴格意義上講,王陽明雖然是文臣,但是他乾的卻是武將的事情,這就導致他使用沒能走文臣的路,也因此沒能進入翰林。明朝內閣有個傳統:非翰林不入閣。
為什麼呢,翰林整天在皇帝老闆面前轉來轉去,一回生,二回熟。而王陽明自從被劉瑾貶謫到貴州,就常年在外,如果你是老闆,你敢用一個自己見都沒見過的陌生人嗎?
俗話說,時也命也,王陽明沒入閣,他才有機會完善心學體系,才能讀書育人。否則多了個官,少了個心學。
值得慶幸的是,王陽明死後50年,終於進入孔廟,心學被正式認可。
-
9 # 沿路邊走的人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莊子》
朝廷腐敗不夠嚴重,否則王陽明就是推倒帝國的皇帝!
-
10 # 思考的無用之用
第一,程朱理學還是顯學,而陸王心學受到了激烈的排斥。一方面,先生和湛若水提出心學以做學問不是為了考取功名為目標,這一說法。這導致了士人階層的排擠。另一方面,他倡導的自由,獨立又收到全社會的歡迎。這兩方面導致在黨爭激烈的明代,他註定要被楊一清等人打壓,不能進入權力中樞。
第二,有明一代,文人提兵未有如守仁者,平叛,剿匪這些救火隊員工作總要有人去做啊。所以在當時兵部尚書的支援下,先生才算是有了事功。
第三,從嘉靖自負的性格來看,清水濁水都可以用,但是必須操之我手。他怎麼可能在自己身邊安這麼個人呢。
所以先生榮譽加身,但未出將入相。
-
11 # 飲水君
聖人也會站錯隊。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全部做到的人物,他和孔子、曾國藩被合稱為“兩個半聖人”,是明朝的第一流人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王陽明文治武功,皆有成就。
但是,這麼個開了掛的牛人,一生都沒有進入過權力中心。其死後諡號為“文成”,爵位為伯爵;而“半個聖人”曾國藩諡號“文正”,爵位為侯爵(諡號按照等級依次是:文正、文忠、文恭、文成;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相比“曾半聖人”,王大聖人咋混的不咋地啊。要說他的上司正德皇帝是個二百五,不知好歹,倒也罷了;可他的新上司嘉靖皇帝早年可是“神聖不世出之主”,王聖人依然沒有得到重用,職場咋這麼不順呢?
王陽明確實牛,但是沒有牛在做官上。明朝政治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結黨,直白了說就是,大臣們都要分清楚是哪條線上的,是哪個隊伍裡的。
王聖人朝中的靠山是時任兵部尚書的王瓊(他與于謙、張居正並稱為“明代三重臣”),在他的提攜和支援下,王陽明成功處理了“寧王之亂”。王陽明也知恩圖報,在給朝廷的奏摺中,一再將功勞歸於王瓊。
但是,王瓊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因為權力之爭,已經勢不兩立。嘉靖上位,天平倒向了楊廷和。老楊於是積極主動地打壓王瓊和他這一條線上的官員。王瓊被捕入獄,差點送了老命。這種情況下,王陽明能有好果子吃?
其實,嘉靖剛登基時,也知道王陽明有本事,曾下詔讓他進京,但楊廷和從中作梗,最後又下了一道聖旨,讓王陽明不必赴京。
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聖人遇到權臣,沒處說理啊。
皇帝的爸爸去哪兒了?嘉靖三年,楊廷和倒了,王聖人機會來了吧?沒有。
嘉靖一朝有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叫做大禮議。事情比較複雜,簡單地說,就是嘉靖皇帝應該叫自己的親生父親爸比,還是叫蜀黍。這個問題現在看起來很搞笑,但在當時,卻是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
話要從正德說起,這位荒唐皇帝雖然喜歡“游龍戲鳳”,卻沒有留下一兒半女。他死後,堂弟嘉靖就撿了個大便宜,由藩王變為皇帝。本來是件大喜事,但是,嘉靖的心情沒多久就被楊廷和等一班大臣給搞壞了。原來,楊廷和他們認為,你嘉靖既然繼承了皇位,那你就是過繼給了弘治皇帝(正德他爹),你就不能要再喊自己的老爹爸比了。但是,嘉靖不幹,圍繞著誰是嘉靖的爹,朝中大臣分做了兩派。
王陽明是哪一派呢?他沒有派。準確的說,他沒吱聲,沒上摺子,沒摻和。但是,文人有文人的毛病,沒上奏摺,不代表沒有意見。他老人家寫了幾首詩歌,有這麼幾句: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舊塵。啥意思?王聖人說:天下有那麼多正事你們放著不幹,在朝堂上鬧這些么蛾子,不無聊嗎?
無聊嗎?大禮議是嘉靖皇帝的一塊心病,是一號工程。王守仁如此看待大禮議,嘉靖皇帝又會怎麼看待他呢?
聖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我們應該感謝嘉靖皇帝沒有重用王陽明。要知道,嘉靖搞這些虛頭巴腦的事,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卯足了勁乾的。如果王陽明真的進了京、入了閣,他的大部分精力或許就要花費在皇帝的父親母親到底是誰,他親爹能不能加帝號、能不能入奉先殿等等這些破事,還有無窮無盡的黨爭和傾軋。
沒有得到更高的位置,沒有獲得更大的提拔,對於自幼就立志成聖的王陽明來說,未必就是壞事。本來,聖人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嘛。
因此,無論對王陽明來說,還是對嘉靖來說,在外面乾點實事,可能是最好的選擇。起碼,比他倆撕起來、撓破臉要強吧?
-
12 # 冬蟲可語於冰
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成就偉業的。幾千年封建王朝藩王奪取帝位的寥寥,明朝朱棣就是正兒八經第一人。陽明先生不被嘉靖重用一點不奇怪。
明朝文治武功王陽明排第一,沒人敢排第二,于謙次之。為人臣,要想做出一番偉業,關鍵在於帝王。無論正德還是嘉靖都不是什麼明君,能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下成就如此已是難得。王陽明若生在光武帝,退一步即使朱棣時代,武功建樹會更加突出。
明朝中後期黨爭已經相當嚴重,如同崇禎年間的東林黨,升遷重用講究同鄉,同門或師生。戚繼光得以建功立業主要依靠張居正的提拔,王陽明雖有經天緯地之才,然而不是內閣楊廷和一派,嘉靖又是甩手給內閣和太監,不被重用實屬情理之中。
-
13 # 清林讀書
時運不濟,領導不重視,一般有能力的人都有脾氣,王陽明也不例外。
他已經創立心學,成為一代宗師了,如果再卑躬屈膝搞政治,焦頭爛額不說,還可能死無葬身之地,如果搞好政治了,他的政治地位也會掩蓋他的學術地位,也就不會留下聖人的美稱。
玩砸了那就是遺臭萬年。就像宋徽宗,提起他的藝術成就,無人不讚嘆,但他亡國被俘了,遺臭萬年。趙孟頫,宋朝皇室,投降元,書法成就也是冠絕古今,但也要背個叛徒的罵名。孔聖人之後,每逢大亂之後,總是投降,雖然得到保全和封賞,但長遠來說,還是為部分人不齒。
還有,創立心學本來就能千古留美名,並且,他從小就勵志做聖人,而不是做官。
個人見解,有點亂,請拍磚
-
14 # 史記sj
這個真是時也,運也,半點不由人呢!
明朝的黨爭為禍一時,聖人王陽明出世也改變不了現狀。
不過,歷史上鬱郁不得志的人才多的是?
又何嘗王陽明一個人呢,
有時候連孔子也不得不感嘆人生的無奈!
話說一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故事。
楚昭王聘請孔子到楚國去任相,孔子去答禮拜謝,途中經過陳蔡兩國。
陳國、蔡國的大夫一起謀劃說:“孔子是位聖賢,他所說的治國論政的謀略都是非常有見地,如果被對手楚國聘用,那我們陳國、蔡國就危險了。”
於是派兵困阻孔子一行。
孔子不能前行,斷糧七日,也無法和外邊取得聯絡,連粗菜淡飯都吃不上,隨行的弟子們個個奄奄一息,大都病倒了。
這時孔子更加慷慨,講學奏樂詠歌不停,還找來子路問道:“《詩》中說:‘不是犀牛不是虎,沿著曠野急徘徊。’我的理論學說不對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子路一聽心中就不快,滿臉不高興的說道:
“君子是不會受困乏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被困多日了呢?
想來夫子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們還不信任我們;
想來夫子的智慧還不夠吧,人們不願推行我們的主張。
而且我從前就聽夫子講過:"做善事的人上天會降福於他,做壞事的人上天會降禍於他。’如今老師您積德懷義,已經很久了,為什麼還會處在這種窮困的境地呢?”
孔子說:“由啊,你還不懂啊!我來告訴你。”
你認為有仁德的人就一定會被人相信?那麼伯夷、叔齊就不會被餓死在首陽山上;
你認為聰明的人一定會被任用?那麼王叔比干就不會被紂王剖心;
你認為有忠心的人必定會有好報?那麼關龍逢就不會被昏君所殺;
你認為忠言勸諫一定會被採納?那麼伍子胥就不會被迫自殺。
能否遇到賢明的君主,是時運的事;
做個賢人還是不賢人?才是個人可以選擇的事。
君子學識淵博深謀遠慮而時運不濟的人多了去,何止是我一個呢!
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會因為無人欣賞而不芳香;
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會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
如何做事?在於自身,何時生死?在於命。
因而,晉國公子重耳的稱霸之心,產生於在曹衛兩國奔波亡命之時;
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產生於吳國會稽落難之時(貼士:越王曾兵敗被吳王俘獲收為奴隸,後臥薪嚐膽,復國稱霸)。
所以說居於下位而不願改變的人,是其思慮不遠;
做人總想安逸享樂,是其志向不大,這兩種人又怎麼能知道(重耳、勾踐)後來的結果呢?”
後來解困後,子路又問孔子說:“君子也有憂愁嗎?”
孔子說:“沒有。君子時刻都在修養身心中,做任何事都會樂在其中;當他獲得成功的時候,他又會為自己能有所作為而高興。
因此,君子一生都很快樂,並沒有一天是憂慮的。
小人則不是這樣,當他想獲取一樣東西時擔心得不到,得到後又怕失去,總是患得患失,所以小人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
15 # 約翰的甲殼蟲
其實很簡單,哪個領導願意跟前有個能力特別強的下屬?更要命的是天下都知道他王陽明能幹。入了閣陽明肯定要幹實事的,皇帝配合的話就搞出個權臣,不配合馬上就會被貼上昏君的稱號,無論怎麼搞都裡外不是人,這是封建社會後期的帝王都無法接受的。再進一步,萬一陽明先生進去權力中心有了什麼想法可是無人能擋的,看看徐階,張居正這些先生傳人的實力就不難明白了。
-
16 # 極致很慢
撇開嘉靖帝在用人標準上的偏好不談,單看王陽明的一生按現在的標準來評價我認為並不成功或並無借鑑之處。
王陽明的一生其實很坎坷的,一心想入廟堂卻屢屢受挫,這跟他的個性(恃才傲物)和學說有莫大關係。陽明學說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事兒上練(實踐)”。這個"知"是良知而非知識。意思是為人處世和處事由"良知"決定,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率性而為。
王陽明明知嘉靖帝好大喜功,想掠奪自己評定嘉靖同姓王的大功。對現在的官場老油條說這是天賜良機。但王陽明卻以賄賂嘉靖帝恩寵太監一兩銀子的"小聰明"弄得嘉靖掃興而歸。這樣的小聰明對付叛匪是智慧,對付決定自己命運的大上級卻是愚蠢~很愚蠢。
我覺得王陽明的坎坷經歷反而促成了陽明心學的流傳~~立功無果、立德無效,那我就靠立言來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
王陽明只是一個總結了前輩學說經驗的任性、率性的理論工作者。現代人這麼拔高他的心學學說,我暫時還難以理解。懇請高人指點。
-
17 # 驢和熊貓
1529年,57歲的王陽明結束廣西剿匪後,因為積勞成疾,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從小就有的肺疾爆發了,整日咳嗽甚至吐血,渾身長有毒瘡,每天只能喝幾勺稀飯,還經常嘔吐,王陽明屢次寫奏摺請求回老家養病,嘉靖皇帝一直很不人道地不予批准,直到他最後實在撐不住了,也許已經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近,所以沒等皇帝批准,就乘一小舟踏上回老家的旅程,準備葉落歸根,但船沿章江行至南安府青龍鋪江面時,王陽明平靜地去世,去世前留下“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八個字。
那麼,很多人會問,王陽明作為一代聖人,“立功、立德、立言“”基本達到了三不朽的境界,但為什麼終其一生並沒有得到當時朝廷的真正重用,除了赫赫的軍功和新建伯的榮譽封號,並沒有在政治上有大的作為,始終未能進入帝國的核心決策層內閣,這是為什麼呢,王陽明為什麼一直受到奸臣甚至是忠臣的批判和排擠呢?
其實這個問題還要從王陽明的學說找根源,可以歸結為:
第一,王陽明經過自己的努力將釋道儒三教合一,其實一輩子都在和佛教道教以及當時一統天下的朱熹理學作鬥爭,尤其心學對朱熹理學的背叛是非常直接非常徹底的,這在當時佔絕大多數的讀書人看來無異於洪水猛獸異端邪說,自然無法接受,當時的情況是群起而攻之。
第二,剛愎自用、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也排斥甚至厭惡陽明心學,再加上皇帝身邊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陽明的才幹,生怕王陽明風頭太勁搶了自己的戲份,忠臣腐儒固守朱熹的教條,對王陽明持否定態度。所以,朝廷裡反對王陽明進入核心決策層的聲音,始終大於讓王陽明進入內閣的聲音。
第三,當時賞識王陽明並大膽啟用王陽明帶兵出征的兵部尚書,在權力爭鬥中失敗,沒有能在仕途上再給王陽明以強力的支援也是一個原因。
不過,如此這般的命運造化,可能使得中國歷史上少了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卻多了一個含金量更高的哲學家,一個“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的不朽聖人,這就是命運。
-
18 # 圓不圓的圓
王守仁是明朝中葉最牛逼的人物,在當時心學可是影響了明朝中後期。為什麼嘉靖不中用王守仁我覺得和當時的黨爭沒有多大關係,用不用還不是嘉靖一句話的事。別提當時內閣什麼的,在嘉靖面前啥都不是,嘉靖在意的是“大禮儀”事件,因為在當時來說,王守仁已經功成名就了,在這個當口他沒有去發聲支援嘉靖,反而選擇沉默。在“大禮儀”事件中只要王守仁說一句話,半個明朝的學子難道不會去支援嘉靖嗎?何況王守仁的“心學”不就是“致良知”嗎?這也就給嘉靖種下了因。才有後來嘉靖把“心學”打入死牢。列入偽學。和職場一樣手下人有能力,但不聽話,你覺得嘉靖會用嗎……
-
19 # 歷史認知客
王陽明有哲學思想,還有數之不盡門人。王陽明更有功勳卓著的軍功,數次平定叛亂。有能力、有人脈、有軍功那為什麼嘉靖皇帝沒有重用過王陽明呢?
其實在大禮議事件爆發沒多久,嘉靖皇帝已經想到了這位能人,並且還有兵部尚書王瓊的極力推薦,嘉靖下旨給王陽明,讓其來京,委以重任,可關鍵的是王瓊沒過多久就被清除出了中央,而且此時朝廷當家做主的人是時任首輔的楊廷和,楊廷和因為大禮議事件正在整頓內閣,好讓全體百官成為自己的後盾,以此取得大禮議的勝利,要是讓王陽明進京,王瓊很有可能重新啟用(王瓊此前在朝經常和楊廷和唱反調),這時的朝廷裡面楊廷和的內閣可比皇帝的旨意還管用,就這樣王陽明去不了北京,更別說嘉靖皇帝想重用了,人來不了,怎麼重用?
但我們都知道大禮議的最後是嘉靖勝出,而楊廷和回家養老去了,從此嘉靖皇帝在朝廷一人獨裁,那為什麼這時候王陽明還沒有被重用呢?嘉靖開始想用王陽明,是因為他有大麻煩,楊廷和把他壓的抬不起頭來。大禮議事件後,嘉靖皇帝卻沒有用王陽明,為什麼?根源就是,同行是冤家。嘉靖皇帝年輕時受過儒家專業教育,做了皇帝后又喜歡上了道家,就這樣嘉靖經常喜歡推出自己的思想,並且斷定自己的哲學已經達到了難以想象的境界。而王陽明的心學也是由朱熹儒學為根基創造出來的學說,很明顯嘉靖皇帝這是嫉妒王陽明的學術,而且牴觸和自己的哲學有牴觸的學說,有這樣的皇帝,自得之學的王陽明心學顯然不會受到禮遇,連帶著王陽明也就不會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了。
這是王陽明的不幸,也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不幸。
-
20 # 嚮往高巢
聖人只能立說,治世要用能臣,殺伐果斷,為達目的,不會太在意手段,慈不撐兵,義不經商,聖人講仁義,辦不了人世間實事,只能是空談誤國。
回覆列表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出現過“兩個半聖人”,孔子是為一個,王陽明是為一個,曾國藩為半個,而半個聖人曾國藩又是王陽明心學的極力信奉和推崇者,足以見得王陽明的的確確是個很牛的人物。
這麼一個牛人他也走了仕途,但仕途卻不順,嘉靖皇帝是怎麼看他都不順眼,儘管多次有人舉薦王陽明進內閣,但嘉靖一直不同意。
究其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
心學衝擊理學若論才學,王陽明是治國理政之大才,而且是文武兼備。從平定寧王之亂、思天之亂之中就可窺見一二。
那麼如此經天緯地之才,在有人向嘉靖推薦讓其進內閣以操大業時嘉靖為何不願意呢?
原因在於當時王陽明的學說已漸成一派,追隨者眾多,但嘉靖帝時期推崇的是程朱理學,王陽明學說恰與程朱理學背道而馳,並且多有對程朱理學的批判。
所以,嘉靖帝對王陽明肯定沒有好感,且認為他的學說是異端邪論,如果讓王陽明進內閣,那現有的思想意識形態就會被顛覆,嘉靖帝是不會希望這種情況發生的。
這便是嘉靖帝不重用王陽明的根本原因所在。
站錯隊遭排擠王陽明平寧王之亂是因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王瓊是真正賞識王陽明的人,對王陽明來說,王瓊算是他的伯樂。
可王瓊與首輔大臣楊挺和是政敵,且與楊挺和相較,王瓊是明顯處於劣勢,楊挺和一黨極力打壓王瓊,王陽明作為王瓊的得力助手,自然是首當其衝遭到打壓的。
在嘉靖帝本就不喜王陽明的基礎上,楊挺和一黨再稍進些讒言,王陽明進內閣得到重用的機會就非常的渺茫了。
因禍得福王陽明在官場上,只能用“失意”兩個字來形容,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王陽明被貶龍場後,潛心講學,龍場悟道終成就了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至今還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人,是極其有價值的哲學學說,相比於有功一朝,有功萬世更是難能可貴。
所以王陽明官場失意也算是因禍得福。